青少年社会支持对网络社交偏好的影响_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_金盛华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希望的影响机制_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_黎志华
*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 XJK013QXL001) . 通讯作者: 尹霞云,E-mail: yxy8248@ 126. com.
610
黎志华 等: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希望的影响机制: 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虽然自尊理论模型没有明确的阐述其与目标的 关 系,但 自 尊 实 际 上 和 个 体 目 标 定 向 密 切 相 关 ( Hewitt,2002) ,当个体的自尊水平较低的时候,往 往表现为缺乏目标,或者自暴自弃的行为,而高自尊 水平的个体则往往有着清晰和明确的目标( Dumont & Provost,1999)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自 尊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当大学生获得更 多的社会支持,其自尊水平也会更高 ( 严标宾,郑 雪,2006) 。同时,当个体的自尊水平较高的时候, 所追 求 的 生 活 目 标 也 会 较 高 ( Crocker & Park, 2004) ,并能通过目标引导个体进行希望思考,以达 成 预 定 目 的 ( Snyder, Lopez, Shorey, Rand, & Feldman,2003) 。Heaven 和 Ciarrochi ( 2008 ) 对高 中生做了为期 4 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两者有着类似 的变化轨迹; Yarcheski 和 Mahon ( 2014) 对青少年希 望的预测因素进行了元分析,发现有良好社会支持
黎志华1,2 尹霞云3
( 1.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长沙 410128; 2. 湖南省农村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长沙 410128; 3.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湘潭 411201)
社会网络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
社会网络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网络如Facebook、Instagram等为青少年提供了表达自我的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强调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首先,社会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自我展示的压力。
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经常分享自己的照片、心情和生活点滴。
然而,这种自我展示的行为往往会造成一些青少年对自己形象的过度关注。
他们会时刻追求别人的点赞和评论,试图通过社交媒体来证实自己的价值。
这种行为会削弱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导致他们对自我价值的低估。
其次,社会网络带来了对社会标准的过度追逐。
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会接触到许多成功或完美的形象,这些形象往往是经过加工和虚构的。
然而,青少年往往会将这些虚幻的标准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追逐着自己无法达到的目标。
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会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内在的不满和失落感,甚至会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能引发青少年之间的攀比和群体压力。
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经常会看到他人分享的豪华假期、时尚穿搭和高分数的考试成绩。
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与他人存在巨大的差距,产生对他人的羡慕和嫉妒情绪,进而试图通过模仿他人来提升自己的形象。
然而,这种攀比的行为只会加剧青少年之间的竞争和社会压力,对他们的自我认同带来消极的影响。
当然,社会网络不全都是负面影响。
适度使用社交媒体也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社交媒体上的联系和互动能够帮助青少年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爱好和观念的同龄人,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社交关系和增强自尊心。
此外,通过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青少年也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加强他们对自我在社会中的认同感。
总结起来,社会网络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着双重影响。
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形象的过度关注、对社会标准的过度追逐以及攀比和群体压力。
中学生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影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
摘要中学生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影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黄娇指导教师郭英摘要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或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明显的、持续的焦虑、回避等消极情绪或行为表现。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情绪波动较大,自我关注较多,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调整和适应一些社交压力和消极情绪,容易出现社交焦虑问题。
如果这些社交焦虑问题没得到及时地、系统地治疗或干预,不仅会妨碍中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正常生活,而且会影响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和社会化的顺利实现。
社会支持是由个体接触所构成的社会联系,通过这些社会联系,个体可以获得物质援助和精神支持、信息服务和评价等,有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
本研究在前人对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两者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综述,引入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两个变量,探究其在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关系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以丰富中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等相关研究。
本研究采用儿童及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CASS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自我认同感量表(SIS)、群体自尊量表对11-18岁的61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22.0、AMOS24.0对数据进行分析去探究四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在中学生的社会支持中,在行为频率上,好友支持和教师支持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教师支持在生源地上具有显著差异,农村高于城市;父母支持、教师支持和学校支持具有年级差异;在重要性上,五种支持源都有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在生源地上,教师和学校重要性具有显著差异,农村高于城市;父母、教师、同学和学校的重要性得分在不同年级间有显著的差异;(2)中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高于常模,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生源地上具有显著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在不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3)中学生的自我认同还处于形成之中,在性别和年级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生源地差异,表现为城市高于农村;(4)中学生的社会认同在性别和年级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在生源地上,城市学生在自我对群体的评价显著高于农村学生;I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 (5)中学生社会支持、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与社交焦虑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两相关关系。
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分析
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它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压力,而社会支持则被认为是缓解这种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分析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首先,社会支持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心。
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面临着身体变化、自我认同等问题,容易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而得到社会支持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接纳的感觉,从而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研究发现,得到家人、朋友和教师的支持的青少年更容易积极应对挑战,更有信心面对困难,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其次,社会支持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适应能力。
青少年正处于身份探索和角色转变的时期,他们面临着复杂的情感和行为需求,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和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
此外,得到他人的支持还能减少青少年对适应困难的恐惧和焦虑,增加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社会支持有助于减轻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在竞争激烈的学业和社交环境中,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解决问题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青少年得到支持后,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保持心理稳定。
此外,社会支持还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
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青少年可以学会沟通、交流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培养情商和社交技能。
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支持并不是一刀切的解决方案,其效果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在家庭环境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即使青少年获得了外部社会的支持,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此外,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例如,得到朋友的情感支持可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得到教师的学业支持则可能对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有更大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蔡 龙湖 张 丽君
喻承甫
张
卫
要 】 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 表 、 中文版 网络成瘾量表 ( C I A S . R ) 和一般 自我效 能感 量表( G S E S ) 对广州
市1 O所高校的 1 2 0 1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 考察大学生社会支持 与网络成瘾 的关 系 , 以及 自我效能感 的中介作 用。 结果发现 : ①社会支持 与 自我效 能感呈正相关 , 社会支持 与网络成瘾 呈负相关 , 自我效能感与 网络成瘾呈负相关。 ② 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 网络成瘾之间 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 【 关键词 】 大学生 ;社会支持 ;自我效能感 ;网络成瘾
身带来 的危害 。 以往的调查表明 , 大学生网络成瘾 的发 生率 为 9 . 8 %~ 1 3 . 0 %t 5 ~ 。 面对 日趋 严重 的大 学生
网络 成瘾 现象 ,多 数 学者认 为 较少 的社 会 支持 是 导 致大 学生 网络 成瘾 的重要 风 险 因素r 7 . 砌 。 社会 支持 是个 体 与社会 组 织或 亲戚 朋 友所 产 生 的物 质 或精 神 上 的联 系程 度 【 1 1 J ’ 在 应激 研 究 领域 , 社 会 支 持 是 指 个 体 在 应 激 作 用 过 程 中可 利 用 的外 部 资 源 。叶悦 妹 和戴 晓 阳 【 l 1 ] 认 为社 会支 持 包 括 3个 部 分: 主观支 持 ( 主观 感 觉到 自己拥有 的社 会 支持 方 面 的 资源 ) 、 客观 支持 ( 自己实际 得到 的社 会 支持 状况 ) 和支 持利 用度 ( 主 动利 用社 会 支持 的情 况 ) 。以往 大
D O 1 : 1 0 . 1 9 5 2 1  ̄ . c n k i . 1 6 7 3 — 1 6 6 2 . 2 0 1 7 . 0 3 . 0 01
最新[方案]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金盛华教学讲义ppt
v 造成自我价值感比较低(危珊珊, 2008),并且更 可能产生抑郁、交往焦虑等消极情绪(林伟,黄子 杰 & 林大熙, 2004)
v 即使是因为交流需要而过多上网,也会减少青少年 在真实社会中的卷入度,降低心理幸福感(Kraut, 1998)
研究现状
v四、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严重 v “网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
v 三、网络生活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 v 3.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v 道德层面:表现为漠视权威,忽视规则,不能承担
自己的责任 v 价值观层面:多元化,价值目标模糊化,价值观物
质化等(辛蓓, 2002)
研究现状
v 三、网络生活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 v 4. 过度使用网络的不良影响 v 造成青少年的日常活动之间发生冲突,影响到身心
也比较低(危珊珊,2008),并与抑郁、交往焦虑
有一定相关性(林伟,黄子杰,林大熙, 2004)
开题内容
2
课题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3
总体框架及预期目标
4
子课题结构和内容
5
研究思路和方法
5
6
拟突破的重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77
研究保障
8
研究经费、进度成果
本课题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v1、科学揭示青少年网络生活状态,其对青少年发 展的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建立科学的青少 年网络使用引导机制提高基础性科学数据和分析依 据; v2、系统描述青少年网络生活结构及其网络社会结 构(结构是青少年网络生活自我主导社会化的可循 机制); v3、建立青少年网络生活健康使用者模型与偏离使 用者模型,为青少年网络使用引导和偏离矫正提供 依据; v4、探讨青少年网瘾的同辈干预机制的作用。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自尊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自尊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一、概述随着社交网站的广泛普及和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在个体心理健康,特别是自尊发展中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
社交网站不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让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分享信息、交流观点,还成为了人们展示自我形象、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自尊的影响,并着重分析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我们将首先界定自我呈现、自尊和社会支持的概念,并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随后,我们将详细阐述社交网站如何成为个体展示自我、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平台,并深入探讨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
本文还将考虑个体因素,如人格特质和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与中介作用。
通过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本文旨在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为理解社交网站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并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1. 背景介绍:社交网站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在社交网站上呈现自我的现象。
社交网站在当今社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分享生活的重要平台,更是塑造个人形象、展示自我风格的重要场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交网站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社交网站上,人们通过发布状态更新、分享照片和视频、点赞和评论他人的帖子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生活、兴趣和观点。
这种自我呈现的行为不仅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需求,也体现了他们在网络空间中对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社交网站上的自我呈现并非总是积极和正面的。
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追求点赞和关注而过度美化自己的形象,或者因为担心被他人评价而回避真实的自我。
这种不真实的自我呈现可能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怀疑。
探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自尊的影响及其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将关注社交网站使用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如何通过社会支持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微信、微博到抖音、Instagram,网络社交的纷繁多样给青少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塑造
青少年在网络上展示出的自我形象往往是精心策划和选择的。
他们通过发布照片、文字、视频等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和态度。
这种自我呈现不仅影响着他人对他们的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社交比较与自我认同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青少年往往会与他人进行比较,比较外表、生活方式、社交圈子等。
这种比较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自卑甚至失落感,影响着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
网络社交和身份认同
青少年在网络上参与各种社交群体,可能会形成多重身份。
他们可能在不同平台上展现出不同的特质和兴趣,这种多重身份的建构也会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家庭教育与网络社交的平衡
家庭教育在塑造青少年自我认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网络社交的真实性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在享受网络社交带来乐趣的青少年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自我和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使网络社交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助力而非困扰。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受网络社交影响巨大,需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下,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观,以更好地应对网络社交带来的影响。
初二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学业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初二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学业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二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剖析学业自我概念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业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它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及学习成绩等紧密相关。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揭示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成绩。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梳理了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为实证调查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后,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他们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概念及学习成绩的数据。
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验证学业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以期为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成绩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二、文献综述随着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深入发展,社会支持对学业成绩的影响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对于初二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身心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因此,来自家庭、学校、同伴等各方面的社会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众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积极影响。
家庭支持能够提供情感上的安全和物质上的保障,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校支持则通过教师期望、同伴关系等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同伴支持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
学业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学习能力和价值的主观评价,它在社会支持与学习成绩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当学生感受到来自各方的支持时,他们的学业自我概念会得到提升,进而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
同时,学业自我概念还能够调节社会支持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当学业自我概念较高时,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会更加显著。
社会支持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青少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与此同时,社会支持网络也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由家庭、朋友、同学和其他社交关系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
这个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认同感、情感支持和实质性的帮助,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社会支持网络提供了认同感。
在青春期,青少年往往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挑战。
他们渴望被其他人接受和认同,以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社会支持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使他们能够参与各种社会群体,并与志同道合的人相互交流。
无论是在线社交平台还是社区组织,都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他们的社会身份,从而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其次,社会支持网络提供了情感支持。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情绪和心理的困扰,比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自我形象的焦虑。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青少年可以公开表达他们的情感,寻求理解和安抚。
这种情感支持可以来自于家人、朋友或者其他社交关系,他们可以提供鼓励、倾听和建议。
通过社会支持网络,青少年可以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增强情绪管理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此外,社会支持网络还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青少年面临的问题可能超出他们自身的能力范围,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才能解决。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提供各种类型的实质性帮助,例如求助于学业问题的同学、家庭成员提供的经济支持、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等。
通过这种实质性的帮助,青少年可以解决问题并缓解压力,从而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然而,社会支持网络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依赖社会支持网络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对他人的认同过分依赖,而忽视了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此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存在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忽视了真实生活中的社交互动。
这可能会导致社交隔离和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为了确保社会支持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社会支持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竞争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社会支持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和理解。
在一个支持性的社会网络中,他们可以与家人、朋友、老师等人分享他们的快乐、困难和挫折,并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
这种情感支持对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增强自信心非常重要。
其次,社会支持网络还可以提供信息支持。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管理等。
在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中,他们可以获得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用建议。
这些信息支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困难,解决问题,并为未来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社会支持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还体现在激励和导航方面。
青少年通常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期望和压力。
在一个支持性的社会网络中,他们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鼓励,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动力。
同时,社会支持网络也能够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抵御外界的负面影响。
然而,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社会支持网络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
消极、暴力、不负责任的信息和言论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倡导正能量的传播,提供积极的、健康的环境。
其次,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需要多方合作。
学校、家庭、社区等各个力量都应该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网络。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班级活动等方式提供支持;家庭可以通过关爱、理解和引导来支持青少年;社区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和培训课程,提供更广泛的支持和资源。
只有各方共同合作,才能营造一个真正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青少年羞怯与网络交往:社会支持系统和情绪的作用
青少年羞怯与网络交往:社会支持系统和情绪的作用1. 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青少年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网络交往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社交技能、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羞怯与网络交往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社会支持系统和情绪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羞怯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现象,可能对其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交往为羞怯青少年提供了新的社交平台,可能有助于他们克服羞怯,拓展社交圈。
网络交往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如网络欺凌、信息泄露等。
社会支持系统和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学校和社区等,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情绪则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可能加剧或缓解羞怯现象。
本文将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对青少年羞怯与网络交往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交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青少年羞怯特质概述羞怯,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的特质,通常被定义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适、紧张或焦虑的倾向。
羞怯的青少年在与他人互动时往往体验到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如害怕被评价、担心出错或感到自卑。
羞怯不仅仅是一种短暂的感受,它更是一种稳定的个性特质,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交行为和人际关系。
羞怯特质在青少年期尤为显著,这一时期是个体社交技能和自我认同发展的重要阶段。
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内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在学习如何与社会中的不同成员建立联系。
羞怯可能源自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家庭环境、早期经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羞怯的青少年在社交场合中往往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他们对自己的社交能力缺乏信心。
这种低自我效能感可能导致他们在建立新关系或维持旧关系时遇到困难。
羞怯的青少年也倾向于避免社交互动,这种行为虽然能短暂缓解焦虑,但长远来看可能会加剧他们的社交隔离感。
值得注意的是,羞怯并不等同于社交焦虑症。
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少年期是一个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
社会支持在这一时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家庭的支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石。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核心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温暖亲密的家庭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情感安全感。
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困难。
此外,父母的关注和陪伴也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其次,朋友的支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青少年开始逐渐从家庭中独立,朋友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与支持性朋友相处可以帮助青少年减轻压力,分享喜悦和困扰,获得情感支持和安慰。
同时,有良好的朋友关系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合作精神和倾听能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除了家庭和朋友的支持,社区的支持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区是一个青少年接触外界的重要场所,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机会。
积极的社区支持可以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促进其个人成长。
例如,社区组织可以提供青少年参与活动的机会,如艺术、体育或志愿者工作。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发展兴趣爱好和技能,增强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
此外,社区中的教育和健康资源也可以提供给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困惑。
总的来说,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家庭的支持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朋友的支持有助于他们减轻压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社区的支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并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而社会支持,就如同温暖的阳光和滋润的雨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支持,简单来说,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给予个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
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些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朋友以及社区等。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他们获得社会支持的首要来源。
一个充满关爱、理解和尊重的家庭环境,能够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情感依托和安全感。
父母的陪伴、鼓励和正确引导,让青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有勇气去迎接挑战,而不是选择逃避。
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父母耐心地辅导和鼓励,会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信心。
相反,如果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和支持,甚至经常批评指责,那么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心理健康容易受到损害。
学校也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同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老师的关爱和认可,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当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时,老师及时的表扬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而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则能帮助青少年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在面对学习压力和生活烦恼时,有朋友可以倾诉和分享,能有效减轻心理负担。
朋友的支持对于青少年来说也不可或缺。
在青春期,青少年往往更愿意与同龄人交流和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给予理解和支持,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也能在彼此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
比如,当一个青少年因为外貌而感到自卑时,朋友真诚的赞美和鼓励可以让他重新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然而,如果在交友过程中遭遇背叛或欺凌,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
社区作为青少年生活的大环境,其提供的资源和服务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文体比赛等,能够让青少年拓展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身体变化等。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心理资源,可以帮助青少年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维护其心理健康。
首先,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惑。
在这个阶段,与父母和同龄人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家庭成员和朋友能够提供安慰、鼓励和理解,使青少年感到被关心和被接纳。
他们可以在困难时刻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感。
其次,社会支持有助于青少年解决问题。
青少年面临的困扰和挑战时常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
而社会支持则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父母、老师和其他成年人的经验和智慧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困难和压力。
同时,同龄人的交往和分享也极大地促进了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社会支持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反馈,青少年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他们在社会支持中获得的正面反馈和认同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社会支持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过度的社会支持可能导致青少年过分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同时,社会支持的种类和质量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过度的保护和溺爱可能使青少年缺乏自我挑战和成长的机会。
因此,在提供社会支持时,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根据青少年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最后,为了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水平,家庭、学校和社区可以共同发挥作用。
家庭应当为青少年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亲子关系。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区可以建立青少年社团和志愿者组织,为他们提供多样性的社交活动和互助机会。
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
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人们对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和信息获取平台,对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其社会支持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首先,社交媒体的使用可以增加青少年的社会支持。
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的平台,使得青少年能够更加方便地与朋友、家人和同龄人进行沟通。
通过社交媒体,青少年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情、经历和观点,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社会支持的增加有助于缓解青少年的压力和孤独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压力。
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往往充满了完美的图片和生活状态,这给青少年带来了一种“比较焦虑”的心理压力。
他们常常会对自己的外貌、生活方式等进行比较,并感到自卑或不满足。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欺凌行为也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因此,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时需要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追求虚幻的完美。
为了减少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家长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对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的引导和监督。
他们应该与青少年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并教导他们正确处理网络暴力和欺凌行为的方法。
其次,青少年自身也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过分依赖社交媒体来获取认同感和自尊心。
他们应该学会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培养真实的社交技能。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也应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
他们可以通过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和网络暴力的发生。
同时,他们还可以提供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的资讯和资源,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心理问题。
总之,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社会媒体对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媒体对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影响1.引言1.1 概述社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平台,已经成为了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交空间,使得青少年可以方便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获取最新的社会信息和娱乐内容。
然而,社会媒体也不仅仅是娱乐和信息传递的工具,它们对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媒体对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从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方面介绍了本文的整体内容和结构安排,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概念。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介绍社会媒体的普及与影响、青少年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点。
通过这三个小节,对社会媒体和青少年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将总结分析了社会媒体对青少年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对措施。
通过这部分的内容,为整篇文章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升华。
1.3 目的文章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媒体对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分析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影响、青少年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点,旨在深入了解社会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对其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同时,本文也将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探讨社会媒体可能对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讨论,旨在为社会媒体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1.4 总结总结部分: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媒体在青少年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是显著的。
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影响使得青少年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并且与他人建立联系。
然而,社会媒体也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沉迷、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社会媒体时应该提倡健康、理性的使用方式,减少负面影响,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一、概述在数字化时代,社交网站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建立人际关系的平台,更是青少年塑造自我概念、形成社会认同的重要场所。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受到广泛关注。
探讨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并揭示社会比较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并深入探讨社会比较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我们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回顾现有的研究,探讨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自我概念清晰性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重点关注社交网站如何为青少年提供展示自我、获取反馈、比较自我与他人的机会,并分析这些机会如何影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清晰度。
我们将重点分析社会比较在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与自我概念清晰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我们将深入探讨青少年在社交网站上如何进行社会比较,包括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并分析这些比较如何影响他们的自我概念清晰性。
我们还将进一步揭示社会比较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理解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影响提供新的视角。
我们将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我们将强调理解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影响的重要性,以及揭示社会比较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意义。
同时,我们将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变量测量和分析方法等,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交网站使用引导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站已经渗透到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理解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社交网站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体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空间,使得他们有机会在更广阔的社交环境中塑造和重构自我概念。
社会媒体对青少年社交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干预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交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干预社交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他们与朋友和社会互动的主要工具。
然而,这种技术是否对青少年的社交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干预方法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
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青少年是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之一。
他们通过各种平台(例如微信、微博、Instagram等)分享自己的照片、观点和经历,与朋友进行交流,并寻找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
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与他人保持联系、获得娱乐、表达个人观点、获取信息等。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缺乏兴趣。
他们更多地参与虚拟社交,而忽视了面对面的互动。
这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交关系的影响1. 青少年社交关系的变化社交媒体的普及对青少年的社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与朋友和同龄人方便快捷的交流渠道。
他们可以通过即时消息、评论和点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然而,社交媒体也可能造成青少年之间的隔阂。
由于社交媒体的虚拟性质,人们更容易选择和联系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对于观点相异的人则较少关注。
这导致了意见的相互隔离,可能加剧了社会上的分裂。
2. 社交比较和焦虑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之一是引发了社交比较和焦虑。
青少年常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其他人的美好照片、成功经历和积极情绪。
这些不断涌现的美好形象可能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和焦虑,认为自己和他人有差距。
这种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否定和情绪低落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虚拟身份和社交隐私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可以创造和维护虚拟身份。
他们可以选择展示自己的某种形象,隐藏真实的自我。
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中介作用
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中介作用 *曲 苒1,2 倪晓莉1(1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 710049) (2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西安 710100)摘 要 为考察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26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1)网络社交媒体使用无法直接预测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但可以通过自我同一性状态这一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2)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双重作用,既能通过加强成就型自我同一性状态提高生活满意度,也可以通过增强弥散型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而削弱青少年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状态,网络社交媒体,生活满意度,青少年。
分类号 B844.21 引言网络社交媒体(online social media )是基于Web2.0技术,由用户生成内容并引发交流讨论,进而形成虚拟社区的网络平台,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时通讯类、微博类和社交网站类。
作为新的媒体形式,网络社交媒体允许用户创建媒介内容,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具有极强互动性,受到青少年的广泛欢迎。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87亿,占青少年总体的85.3%,对三类社交媒体—即时通信、微博和论坛/BBS (社交网站类),青少年网民使用率分别为92.4%、37.6%和18.0%,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6)。
网络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交与信息获取工具,日益成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源(纽曼, 2014; Spies Shapiro & Margolin, 2014)。
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 )作为幸福感的认知维度(Diener,1996),是“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主观评价”(Shin & Johnson, 19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探新2015,Vol.35,No.4,367-370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青少年社会支持对网络社交偏好的影响: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金盛华董梦晨吴嵩朱一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摘要:该研究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问卷、青少年自我概念问卷及青少年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对全国13个省份的3911名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青少年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交偏好的关系以及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结果显示,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网络社交偏好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当自我概念纳入回归方程时,社会支持对网络社交偏好的预测效应不再显著。
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交偏好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概念的中介间接影响网络社交偏好。
关键词:社会支持;网络社交偏好;自我概念;青少年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5)04-0367-041前言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便捷与效率,也为人们的沟通和娱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成瘾问题也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占到整体网民的近半水平,已经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
对于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情况、相关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成为学术与社会探讨的重要议题。
个体无节制地使用网络,会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甚至导致身心健康的受损(高文斌,陈祉妍,2006)。
目前的心理和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成瘾个体的诊断与筛查、网络成瘾现象的心理社会成因与危害等,针对成瘾前期更为广泛而普遍的网络使用偏好研究目前尚比较缺乏。
网络使用的不同偏好会对个体的心理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在网络成瘾的类型当中,对网络社交的沉溺与依赖实际上就是一种具有独特机制的网络成瘾表现形式(周林,顾海根,2009)。
非网络成瘾者可能更多地使用网络作为收集信息的工具,而网络成瘾者则具有更显著的网络社交偏好。
在各种类型的网络活动中,社交类网络工具(QQ、MSN等)的使用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Leung&Lee,2012)。
因此,网络社交偏好对于网络成瘾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与独特的研究意义。
对于网络社交偏好与现实社会支持的关系,目前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结论。
在解释两者的关系时存在着“穷者变富”和“富者更富”两种不同的理论导向(姚琦,马华维,阎欢,2014)。
前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更多地选择从网络中寻求社会交往(McKenna&Bargh,1999),孤独感和焦虑感较高的个体也会更多地使用社交网络与他人进行联系(Clayton,Osborne,&Miller,2013)。
而后者则强调拥有较多社会支持资源或较好社交技能的人会更愿意通过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和个体影响力,表现出与现实社会支持资源相一致的网络社交偏好(Nguyen,Bin,&Campbell,2012)。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支持“富者更富”理论,认为网络社交是个体现实生活场景的延伸,即使社交平台不同,个体表现的仍是自己的真实人格与行为特征,个体在网络上的社交行为会与线下的社交关系状况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Ivcevic&Ambady,2013)。
以国外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为例,研究者发现在Facebook 上备受欢迎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拥有较多的社会支持资源(Weisbuch,Ivcevic,&Ambady,2009)。
现实的社会支持究竟会促进还是抑制个体的网络社交偏好,这一外在的人际资源又是如何通过主体内在的认知与评价过程发挥作用的。
自我概念*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ACA100004)。
(self-concept)是个体对自身各个方面的知觉与评价,标志着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程度(熊恋,凌辉,叶玲,2010)。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其中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拥有良好社会关系的中学生会建立更为积极的社会自我表征(Fantuzzo,Davis,&Ginsburg,1995),青少年的同伴拒绝和消极对待也会影响学生主体的自我概念。
而网络具有的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现实等独特属性(Young,Griffin-Shelley,&Cooper,2000),都为青少年的自我表露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场所,也为他们建立情感和社会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Porn-sakulvanich,Haridakis,&Rubin,2008)。
据此,本研究试图证实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对其网络社交偏好的影响,并讨论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交偏好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机制。
2对象与方法2.1对象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河北、辽宁、内蒙古、西藏、甘肃、贵州、广西、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山西和重庆共13个省份的部分中小学选取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及初中学生共3911人完成问卷调查。
剔除无效问卷603份,最终获得有效被试3308名,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84.58%。
其中包括小学五到六年级学生1398人,初中生1910人。
男生人数为1502人,女生人数1685人,另有121人未填写性别。
2.2测量工具2.2.1青少年社会支持分别从教师信任与支持、同伴信任与支持和家长信任与支持三个维度测量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
其中教师的信任与支持包括5个测量项目,内容如“老师对我的发展有信心”“老师喜欢我”等,同伴信任与支持包括7个测量项目,内容如“同学们常对我微笑”“同学们认为我很聪明”,家长信任与支持包括6个测量项目,如“爸妈信任我的能力”“与爸妈在一起感觉很温暖”等。
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分别为0.84、0.90和0.80,修订的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85。
学生对上述的18项题目进行4点量表的问卷自评,“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基本符合”,“4”表示“很符合”,以学生在3个维度18个项目中的加权平均分作为学生的社会支持得分。
2.2.2青少年自我概念结合青少年生活情境编制7道题目测量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同样采用4点量表的计分方式,自编青少年自我概念测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83。
项目内容如“我信任自己的能力”“我认为自己是品德好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发展有信心”“我喜欢我自己”等,学生在7项题目中的总分均值即为学生的自我概念得分。
2.2.3网络社交偏好采用雷雳、杨阳和柳铭心(2006)编制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偏好问卷》测量学生的网络使用偏好。
该问卷共包括20个项目,为5点量表计分,1 5分表示“不喜欢”到“很喜欢”的偏好程度递增变化。
问卷内容涉及四类偏好的测量,分别为信息、交易、娱乐和社交。
本研究采用网络社交偏好维度的6道题目进行测量,该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80,其总分均值作为网络社交偏好得分的观测指标。
3结果3.1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和网络社交偏好的关系本研究中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和网络社交偏好的变量偏相关关系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与年级之后,变量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为中介关系的分析提供了基础。
表1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和网络社交偏好的关系MʃSD社会支持自我概念网络社交偏好社会支持3.13ʃ0.65—自我概念3.14ʃ0.730.782***—网络社交偏好1.82ʃ1.050.064***0.068***—注:*p<0.05,**p<0.01,***p<0.001,下同。
3.2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按照中介变量的检验程序对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交偏好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
中介效应的分析采用Mplus软件操作,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1000次的样本抽取。
以网络社交偏好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作为预测变量,性别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系数β1=0.091(p= 0.002),η2=0.062。
以自我概念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为预测变量,性别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系数β2=0.875(p<0.001),η2=0.548。
以网络社交偏好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作为预测变量,性别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自我概念对网络社交偏好的回归系数为β3=0.068(p863心理学探新2015年=0.032),η2=0.063;而此时在自我概念存在的情况下,社会支持对网络社交偏好的作用不再显著,β4=0.031(p =0.417)。
中介效应的95%Bootstrap 区间为[0.005,0.114],不包含0。
上述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交偏好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图1自我概念对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交偏好的中介效应模型4讨论研究证实了社会支持对于网络社交偏好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自我概念是这一过程中的完全中介变量。
较多的社会支持资源会促进青少年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使他们在网络空间表现出更多的社会交往偏好,更为主动而积极地建立和发展网络社交关系。
就相关的理论而言,研究更多地支持了网络社交的“富者更富”理论,即较多的社会支持资源并不会削减青少年在网络上的社交行为偏好,现实中与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状态存在一致性的对应关系。
而在此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证实了自我概念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机制。
外在的社会支持资源是通过个体内在的自我概念间接影响网络社交偏好的,积极良好的自我概念使青少年倾向于在网络上建立与现实社会关系类似的网络社交偏好状态,是个体现实社会支持关系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延伸的重要影响因素。
虽然本研究的结论支持了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会支持的一致性关系,但可能并不与“穷者变富”的网络社交理论存在根本分歧。
在结果变量和调节变量的挖掘方面两种理论仍存在整合的空间。
“穷者变富”理论强调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会支持缺失的补偿作用,也有部分研究证实了社会支持对网络社交现象的负向预测作用。
但在此类研究中,考察的被试群体或网络社交的相关指标往往具有一定的病理性特征。
如以社交焦虑的人群为被试,或是考察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网络社交成瘾或学校适应等问题(Pierce ,2009;Modayil ,Thompson ,&Varnhagen ,2003)。
而网络社交偏好和网络社交成瘾仍然存在本质的差异,网络社交偏好仅仅反映了个体对待网络社交的态度取向,具有网络社交偏好的个体不一定具有网络社交成瘾的特征。
Bessiere ,Kiesler ,Kraut 和Boneva (2008)发现,社会支持资源较多的个体使用网络社交往往是为了更好地维系已有的人际关系而非建立新的关系;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支持资源较少或同伴交往不良的个体会更倾向于以娱乐、认识新朋友或社交补偿为动机(Peter ,Valkenburg ,&Schouten ,2006),通过网络与陌生人建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