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梦”词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梦”词解读
摘要】苏词中的“梦”具有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情感、多样的表现手法等特点,
从写作手法方面作为切入,对其“梦”词能作透彻的分析;另外,从苏轼用梦能将
叙事融入诗词、创造朦胧的意境、表现其虚幻主义的人生态度三个方面来说明苏
轼“梦”词的作用。
【关键词】苏轼;词;“梦”
【中图分类号】 I 2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2-0055-02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都爱把“梦”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苏轼作为词坛大家亦不例外, 在他的词中涉及到“梦”的比比皆是,以下将从写作方法上对苏词中的“梦”进行分析。
一、苏轼“梦”词的分类
我国古代的诗词创作十分重视“意外之旨”、“虚实互藏”、“虚实相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
特征。
苏轼不仅深知其道,而且能熟练的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把原本虚幻不定的梦有机融入
自己的作品当中,使之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
(一)由虚入实,写真实具体的梦境以寄情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谁作垣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
絮送行舟,水东流。
”
先以梦虚点,再描写真实景物和梦中景象。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二月,作者当时在润州上阕写笛声惊醒酣梦,回想梦中情形,深感离愁的悲伤;下阕写送别友人的场面,寄予对友人
的深深情思。
(二)由实入虚,不写具体梦境,借梦抒发胸臆
《醉落魄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
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船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词
之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
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在一片烟雾迷
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在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
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在一边,扇子坠落在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
也挂不住似的。
“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维妙维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在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
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
文章先从具体情景出发,由梦引出“此生飘荡何时歇?”的感慨。
(三)虚实相生,使作品更加韵味无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悼念亡妻的记梦之作。
词的上片是写作者的梦前所思,他既思念亡妻,又联想到
自己十年的坎坷。
“两茫茫”,两地相隔,音讯杳亡,包含了无限的感伤和慨叹,使人感受到
岁月的漫长和深沉,所以很自然地迸发出了“不思量,自难忘”的真情,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希望和
自己妻子叙叙衷肠啊,可是亡妻的坟,在千里之外,到哪里去诉说呢?这里明写千里,内含的
生死相隔,那遥远,是不能以里来算的,所以,那悲凉,无人可晓……诗人还设想到,即便能相会,在经历了10年的风风雨雨后,妻子已认不出自己了——一对情深的伉俪,认不出是
不可思议的事,是超越常情的,可作者以极大的夸张来突出容貌变化之大,其实是深刻地体现
了10年的坎坷境遇。
“纵使”二句包含着仕途失意的感伤。
下片作者游入梦中,恍惚迷离。
“小轩窗,正梳妆”亦梦亦真。
用生活小细节抒发伉俪间的深情,含蓄地写出亡妻的美貌与多情。
接下却笔锋一转,现在即使见了,也没了当年的欢乐,只有令人悲痛欲绝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无言有泪,也就是千言万语,也尽在不言中……结尾三句,是梦后的冥想,此后,更令他肝肠寸断的只有这样的景色:小松成林的山岗上,朦胧的月色撒落在亡妻的孤坟上,这是用泪水挥染而成的幽暗画面,凝聚了作者无限的凄凉之情“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似乎是梦中之景,又似乎是十年前的眼中之景。
接着通过设想亡妻因
为思念自己而断肠,来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怀念,这就更加显得一往情深,更加令读者感动。
(四)虚中见实,这是一种无梦之梦。
所谓无梦之梦,就是既非真实而具体的梦境,也非真实而无景之梦。
它只是以梦为喻,
抒发作者难以名说的情绪和人生感叹,而这种比喻所造成的一种非花非雾的不确定意象,犹
如那“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国维《人间词话》)。
但是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梦喻已经形成了共同的审美经验,因而对于它的蕴涵还是
可以把握和体会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写梦词中写无梦之梦的代表作。
作者在赤壁雄伟壮观的景色
面前怀古伤今,缅怀伟大的历史人物,抒发自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进而以一泻千里的磅礴
气势发出“人间如梦”的感叹。
虽然他的感叹被当作消极思想来对待,这也许有一些道理,但
是它却实实在在的引起过历代失意者的共鸣。
不仅如此,苏轼还善于在同一首词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写梦手法,从而收到独
特的艺术审美效果。
比如苏轼在元丰元年作的《永遇乐》一词,这首词的上阕写“夜宿燕子楼,梦盼盼”,然而醒来却重寻不见,“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采用的是虚实相生的
笔法;下阕一句“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点明了词人当时的际遇,从表面看,
此句似乎游离于全诗之外,实际上一个“倦”字正是全部感叹的思想基础,即对时局的不满,
对人生意义的怀疑,因而也才会有“古今如梦”的感想。
因此,这首词的下阕采用的是写无梦
之梦,虚中见实的写梦手法。
二、苏词中“梦”的作用
(一)通过“梦”将叙事融入诗词
以往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传统,很少在诗词中掺杂叙事成分(除少量几首如《琵琶行》、乐
府民歌外),但苏轼的诗词,尤其是词对“梦”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这种界限,体现出重叙
事的倾向。
在超现实、超时空、虚实不分的“梦”中,苏轼加入了叙事成分,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它充分体现了抒情与叙事的完美结合。
词的上阕是抒其
胸臆,诉悲怀,把对妻子王弗的思念之情写得悲凄动人、真挚朴素、沉痛感人,词的下阕则是
写梦。
在短短几十字中,苏轼叙述了他与妻子王弗梦中重逢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和妻子回到昔
日两人共同度过幸福、甜蜜岁月的小窗,依稀看到的当年妻子梳妆打扮时的情态,还记下了梦
中两人重逢无语泪先流的场面。
而上、下阕之间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句更
是现实与梦境互相溶合,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梦,还是现实,抒情向叙事的过度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如果不是写梦和梦境,很难得在抒情中完成那么多的叙事。
苏词中“梦”的内容的丰富多彩
表明,苏轼已打破了诗词在题材和内容上的严格限制,不但用词写前人惯写的传统题材,而且用
词写政治情怀、报国壮志,又用词来记游说理、怀古感旧,走入了广阔的现实生活,做到了“无意
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呈现出多样化的面目:或明白晓畅,情感显露;或委婉
曲折,含蓄蕴藉;或酣畅淋漓,慷慨激昂;或悲愤苍劲,沉郁顿挫……体现出强烈的革新精神。
(二)通过“梦”创造朦胧的意境
苏词中梦的运用,极大了强化了意境的创造。
梦的虚实相间性,虚幻奇妙性,跨越时空性,
与意境的特征不谋而合。
所以在词中融入一点梦,或者以梦来建构词,使词的意象和情味,通常
变得更加朦胧飘忽而耐人寻味,词境的塑造也更能引起人的共鸣。
例如《醉落魂·离京口作》下阕:“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处歇?家
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这是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所做的一首羁旅行役词,表现的是其酒醒后
突然涌上心头的瞬间感受。
梦把苏轼那种远离家乡,四处奔波,飘荡不定的生活所带给他的凄
苦和无奈含蓄而浓郁地表现了出来,塑造了一种朦胧飘渺的境界,虽然苏轼并没有把他梦到什
么告诉我们,但梦却把他的心情传达给我们。
(三)通过“梦”表现其虚幻主义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一生,命运多舛,他不幸成为北宋激烈党争的牺牲品,大半生被流放,仕途的艰险、生死的磨难使苏轼“人生如梦、万事皆幻”的感受特别强烈,在词中更是频频抒发这种感慨,不可否认,这种思想有其消极之处。
但是,苏轼的人生苦难意识和虚幻意识虽是异常沉重的,却并没有
发展到对整个人生的厌倦与感伤,他对人生的冷漠、幻灭感始终与他对人生的执着、热情纠结
在一起,这是因为,苏轼是一个思想极为复杂的人,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固然对他影响极大,
但面对困难和打击时,却更善于从儒学的通达观念、道家的消极避世思想、禅宗的静观态度中
汲取精神力量,从而使自己履险如夷,在忧患中泰然自处,而当苏轼将个人的际遇置身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时,更能超越一时的穷达荣辱,获得对“人生如梦”这一感喟的新的认识。
苏词中
的“梦”即忠实地记载了苏轼屡遭打击的痛苦,不甘沉沦、力求超脱的努力,历经风霜后对社会人
生的深刻思考以及思想认识的升华与飞越,体现出苏轼在革新词体、开拓词境、抒发情怀等方
面的努力与成就,能反映出苏轼的情感与生活、对人生的思索与态度。
文学之梦就是对人生之梦的艺术再现。
苏轼六十五年的人生经历,其间大半生因为政治上的挫折而漂泊不定,但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并没有使他放弃对于生活的豁达乐观态度。
正因
为如此,他用手中的那枝多彩的笔,在词章中不断再现他的梦,展示他那独特的生活经历,
抒发属于他的内心情感,打动历代许许多多的读者。
我们现在来探究苏轼的梦,不是为了去
追寻他的梦,也更应该摒弃他那“人生如梦”的感叹中所包含的消极的东西,而应该效法苏轼
坚毅顽强的精神,以我们的热情来书写我们自己的梦。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153页.
[2]刘熙载.艺概北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