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刘晓慧;梁秀文
【摘要】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是布鲁氏菌侵袭脊柱引起的感染性脊柱疾病,是布鲁氏菌病性骨关节炎的表现之一。

有文献表明在布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53%,其中腰椎为主要好发部位,其次为胸腰段。

其病理改变以椎间盘炎症改变为主。

布病脊柱炎随病情轻重或病程长短对患者生活劳动有不同影响,部分患者因病情迁延关节肌肉挛缩致关节强直,严重者可致残疾。

早期明确病因及时诊治可以降低致残率。

近年来,影像学检查在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现就对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进行对比以及影像学诊断的新进展予以综述。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40)002
【总页数】5页(P191-195)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脊柱炎;影像学;骨显像
【作者】刘晓慧;梁秀文
【作者单位】[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2]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2]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4.3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在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新疆为主要的流行区[1]。

病原菌由病畜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液等途
径传染给人。

临床特点主要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肌肉肿痛,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2]。

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以下简称布病性脊柱炎)是布鲁氏菌侵袭脊柱引起的脊柱感染,是一种少见的脊柱疾病。

特别是在非流行地区,由于临床医生对布病的不了解,布病性脊柱炎常被误诊为其他骨关节疾病或结缔组织病。

我国布病流行的大部分地区为低发区和散发区,只有少数地区偶有小型的暴发流行。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牲畜自由买卖,布病疫情回升,非疫区的散发病例明显增多[3]。

目前对于布病性脊
柱炎的诊断,影像学多采用X线、CT、MRI诊断,近年来也有应用核医学方法诊断布病性脊柱炎。

但各种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有限。

本文就以上不同影像学方法及新的影像学检测手段对布病性脊柱炎诊断的价值作如下综述。

1 布病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与临床
布鲁氏菌病的症状主要是布鲁氏菌侵入人体产生的变态反应引起,病理改变包括渗出、增生、肉芽肿[4]。

布病性脊柱炎可累计骨,关节,韧带及肌肉,有各种炎症
性改变。

布鲁氏菌侵袭脊柱在布病中的发生率为2~53%[5],其中腰椎为主要好
发部位,其次为胸腰段,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椎间盘的炎性改变[6]。

有研究表明,
布病性脊柱炎的新生骨组织量相比于普通的化脓脊柱炎较多,且病灶多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7]。

布病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除了布病的常见症状外,腰骶部疼痛多见[8]。

当布病部位水肿严重压迫脊髓时,疼痛加重、活动受限。

布病脊柱炎的预后
整体良好,有部分患者因关节肌肉挛缩致关节强直甚至残疾[9] 。

故而早期明确病因及时诊断并对疾病进行有效的干预,可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且明显降低致残率。

目前国内外对于布病性脊柱炎的诊断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临床上将布病病人有脊柱关节的症状,并存在影像学上的改变,除外其他的感染性疾病后即诊断为布病性脊柱炎。

有研究[10]表明,有24%的布病病人存在无症状性脊柱炎,所以明确布病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早期发现无症状的布病性脊柱炎。

2 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布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2.1 传统X 线平片对布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2.1.1 布病性脊柱炎的X线表现布病性脊柱炎基本X线表现中病灶呈多灶性,其中边缘型骨质破坏最常见,椎体变形不明显,死骨不明显。

早期表现:小骨质疏松灶, 数wk后出现骨质缺损病灶, 较大的病灶呈“岛屿”状, 病灶呈软组织密度,边缘清晰锐利,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

病变后期骨质硬化、增生形成,呈鸟嘴状向邻近椎体缘延伸,形成骨桥[11]。

椎体中心亦可被侵犯,通常椎体中心病灶迅速硬化,不形成深部骨质破坏缺损, 以后逐渐被新生骨代替, 无椎体压缩征象。

布鲁氏菌侵袭脊柱时可引起韧带炎,可使脊椎的韧带钙化或骨化,以下腰椎多见, 表现为自下而上逐渐发展。

影像表现上可在椎体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等部位出现纤细的钙化或骨化影[12]。

发生椎间小关节炎时表现为关节面破坏不规则, 关节间隙进行性变窄以致消失, 也可表现为继发型增生性关节炎, 产生骨性强直,活动受限。

布鲁氏菌侵犯椎间盘时早期椎间隙狭窄,密度增高,但椎体终板无破坏倾向。

由于早期布病性脊柱炎的影像学征象明显迟于临床症状的出现[13],单凭 X 线平片的表现较难做出正确诊断。

2.1.2 X线在布病脊柱炎的诊断中的优势与缺陷
X 线平片对于布病脊柱炎的诊断检查快速、且费用低,可观察骨结构、椎间隙变窄程度及病变范围。

目前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或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布鲁氏菌病患者的首诊中常用,其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敏感性较低[14],特别是对布病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有研究显示,尽管布病脊柱炎X线改变可以作为诊断标准之
一,早期放射线改变并不具有特异性,一般3mo后在X线平片中出现明显改变[15]。

布病性脊柱炎的临床症状和常规X线检查和脊椎结核和其它骨感染有许多相似的表现,易致误诊从而延误治疗。

2.2 CT 对布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2.2.1 布病性脊柱炎的CT表现 CT成像基本原理是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布病性脊柱炎的CT表现中病变椎体可见骨质破坏,多数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小圆形不规则破坏区,边界不清,以椎体上下缘软骨终板下相对应部位分布多见,破坏明显时可致椎体皮质轮廓不完整,病程短的破坏区周围骨质增生不明显,病程长、慢性患者的CT表现可见新生骨中亦有新的破坏区,破坏区周边可见增生硬化,病变椎体呈高密度改变,同时累及多个椎体者较多见。

CT表现上椎体边缘性破坏,病变的椎体边缘呈棱状变形、椎体边缘骨膜增生、肥厚、钙化, 形成“唇样”骨赘加上其间破坏灶构成“花边椎”特征[16],硬化椎体内呈“盐”中镶嵌“西瓜子”征,为新的小破坏灶。

同时有骨质增生硬化但无死骨形成,部分病变椎旁韧带钙化,破坏区内未见死骨片,椎弓根无破坏。

椎间盘改变:椎间盘破坏呈等密度改变, 骨关节面增生硬化。

椎旁脓肿少见,偶有脓肿形成,周围脂肪间隙清楚, 无脓肿流注直接征象。

韧带改变主要是前纵韧带、棘间韧带钙化。

以上属于布病性脊柱炎的特征性CT表现,可用于与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

2.2.2 CT在布病脊柱炎的诊断中的优势与缺陷 CT较X线的优势首先密度分辨率高可以检查小的骨侵蚀,并且无组织结构重叠,能够显示病变范围和骨质的细微变化,包括内部情况及软组织异常等情况。

CT的三维重建对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显示清晰,也可以观察到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椎旁脓肿。

MPR 重建可见清晰地观察椎小关节形态及密度改变,对韧带钙化的发现均有较高价值。

尽管CT也可以显示硬膜囊周围脓肿,但是效果不如MRI。

2.3 MRI 对布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2.3.1 布病性脊柱炎的MRI表现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有磁距的原子核在磁场
环境下产生能级间的跃迁的诊断技术,是对变性疾病很有价值的检查。

在布鲁氏菌感染病例中,MRI检查对发现椎体破坏较敏感,尤其是 T2WI/STIR 序列的使用,检出率更高。

椎体破坏者T1WI多呈长T1改变,T2WI破坏呈不均匀较长T2改变,STIR序列呈高信号,有水肿者呈稍高信号,周围有硬化带形成的可见病灶周
围低信号。

椎间盘破坏时可见椎间隙变窄,受累椎间盘呈长T1,长T2或混杂长
T2改变。

国外学者Pina认为[17]硬膜外脓肿发生率仅为 1~2/10 000,其特征是没有明显的局部组织反应,根据其收集的临床病例慢性布病性脊柱炎可形成椎旁脓肿,脓肿量少较局限,多位于椎旁韧带下可见椎旁椭圆形或长梭形,T1WI呈低信号或中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囊性异常信号影,STIR 序列呈高信号,有报道发
现椎旁脓肿在MRI冠状位扫描中呈现为“泪滴状”[18]。

有研究[19]表明约30%
的病例MRI上可以观察到椎旁脓肿。

韧带改变:MRI 检查对韧带钙化不敏感,但可见到部分患者受累相应部位韧带有局限性增厚现象,T1WI及T2WI均为等信号。

对于椎小关节的炎性改变,MRI冠状位检查显示效果较好,表现为关节面的不规
则破坏,关节间隙内可见少许线条样长T1、长T2积液征象。

增强扫描表现为受
累椎体呈不规则轻度强化,受累的椎间盘强化亦不均匀,伴有脓肿灶者脓肿壁呈厚且不规则强化,脓肿内脓液不强化。

国外研究发现无症状性布病性脊柱炎的MRI
表现66.67%例边缘模糊,25%例变宽,54.17%例狭窄,20.83%例糜烂,12.5%例硬化[10]。

有研究表明应用抑脂像技术可以使这些特征更加明确。

2.3.2 MRI在布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中的优势与缺陷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和空间
分辨力,可辨认正常组织与被布鲁氏菌感染的组织。

MRI的多序列成像尤其是压
脂序列的应用,对组织内水、蛋白质含量改变非常敏感,可以显示病灶的多种变化特点[20]。

MRI发现的布病脊柱炎已经有骨质破坏或椎间盘的形态变化或椎旁软
组织改变,属于传统的影像学,不易将高危病人及容易复发的患者筛查出来。

但相
对于X线平片及CT,MRI可以更早的明确病变情况,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由于其对钙化显示较差的劣势,对于韧带骨化的显示不及CT。

2.4 SPECT对布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2.4.1 布病性脊柱炎的SPECT表现 SPECT全称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主要通过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方式,显像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表面,显示全身各部位骨、关节的血流灌注和显像剂分布与吸收情况。

病变部位常因代谢增强致显像剂聚集,在成像中体现为异常浓聚区。

已有学者对核素标记物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对多种显像剂的优缺点进行比较[21]。

临床上布病骨关节损害的病人的骨扫描成像中表现为病变部位核素浓聚。

SPECT在布病性脊柱炎中报道较少,
但99mTC-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在脊柱结核被广泛应用,具有极高的阳性率[22]。

2.4.2 SPECT在布病脊柱炎的诊断中的优势与缺陷
SPECT可以反映骨代谢的情况,骨骼各部位聚集显像剂的多少与血流灌注量和代
谢活跃程度有关,属于分子范畴。

相比X线、CT、MRI,SPECT可提前3 ~
6mo发现病灶,具有早期预测骨侵蚀发生风险的潜在价值,这给骨侵蚀高风险患者,提供了早期干预疾病的机会和个体化治疗的依据。

常规SPECT可以从骨代谢
方面评估骨功能情况,可以显示脊柱的血流量和无机盐的代谢。

然而良性病变如骨创伤、代谢性骨病、炎症、退行性变等于恶性肿瘤骨转移都显示为放射性异常浓聚, 即骨显像特异性不高。

因传统骨显像为一次性对全身骨骼成像,角度有限,并不能对病变部位精确定位[23]。

2.5 SPECT/CT 对布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SPECT/CT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和CT一体化组合的影像学诊断设备。

是综合CT和SPECT显像仪的多模态影像设备的装置。

实现了功能、代谢显像与
解剖图像的对位和融合,在SPECT的优势基础上能够对病变部位进行精准的定位,
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有研究[24]表明SPECT/CT血流-血池相对感染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单纯SPECT显像。

结合CT与SPECT检查的优势后,可以分别获得CT图像、SPECT影像,或复合型SPECT/CT融合显像。

SPECT/CT能有效的结合骨扫描和CT的功能影像和解剖显像的优势,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变部位能更准确显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低辐射剂量和诊断型多排螺旋诊断级CT的出现将更有利地推动SPECT/CT在临床上疾病诊断的应用。

综合多方面优点,SPECT/CT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5]。

目前SPECT/CT在肿瘤早期骨转移和其他骨骼疾病有较多应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证实其临床价值。

正在研发的新型放射性药物能为SPECT/CT在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SPECT/CT心肌显像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关于SPECT/CT诊断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的研究较少,该诊断方法只在部分医院应用在布病所致的骨关节炎中,故而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各种影像学方法诊断布病性脊柱炎的优势及限度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单纯应用X线诊断布鲁氏菌病骨关节损害的较少,在临床上多以CT或MRI来明确病人的脊柱损伤情况,其中MRI在临床应用更多。

李保卫[26]等的研究表明,在布病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中,CT、MRI有各自的特征性,CT三维重建对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显示清晰,MRI在诊断病变对软组织的侵犯中较CT更为敏感。

因MRI在早期阶段可以更好地显示椎体破坏、椎间盘的形态变化,椎旁软组织改变和硬膜囊及脊髓受压的程度。

因此相比X线、CT来说,在临床上MRI对布病性脊柱炎更具有诊断价值。

但布病性脊柱炎进行影像学诊断时,由于部分病人的早期的布病性脊柱关节炎临床症状不够明显,因此如能采用多种影像学技术对其进行综合诊断,从而使得各种技术相互补充,可以有效提高对早期布病脊柱炎的诊断水平。

4 展望
近年来,随着核医学的各种诊断方法日趋成熟,核医学在疾病诊断中应用渐多。

有部分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发现核素骨显像有助于明确布鲁氏菌病对全身骨骼的损伤情况。

并且从其成像原理上来看,骨显像可以反映出分子水平上的改变,预期有助于更早的发现病灶,在诊断时间上有一定优势。

国外对PET/CT用于布病性脊柱炎诊断的已有报道[27]。

并且有研究显示和MRI相比,PET/CT可以在更早期提供更多信息例如纵隔淋巴结炎、关节炎、器官肿大、新的椎旁软组织受累和硬膜外肿块等[28]。

目前国内外有关PET/CT诊断布病性脊柱炎的报道较少,参考其对肿瘤骨转移,脊柱结核等骨骼疾病的诊断价值,PET/CT有可能在布病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雅丽,张哲林,任彩云,等.布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
报,2015;37(S1):73-77
[2]Pappas G.The changing brucella ecology:novel reservoirs,New
threats[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10;36(1):S8-11
[3]李福兴.实用临床布鲁氏菌病[M].第2版.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
[4]袁雁.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影像及病理学表现[J].医药前沿,2015;5(34):53-54
[5]Merih IS,Ferruh G.Brucellar lumbar epidural abscess:case report and review[J].Neurosurgery,2006;16(2):100-103
[6]Lee HJ,Hur JW,Lee JW,et al.Brucellar spondylitis[J].J Korean Neurosurg,2008;44(4):277-9
[7]刘涛,孙建民,崔新刚,等.Mri及病理学鉴别早期化脓性脊柱炎及布氏杆菌脊柱炎中的应用及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499-504
[8]唐炳松,杨湘永,黄艺群.布鲁氏菌病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
学,2017;1123(32):107-108
[9]Bettini N,Girardo M,Dema E,et al.Evaluation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non specific spondylodiscitis[J].Eur Spine J,2009;18(1):143-150
[10]Gheita TA,Sayed S,Azkalany GS.Subclinical sacroiliitis in brucellosis.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MRI findings[J].Z
Rheumatol,2015;74(3):240-5
[11]吴伟,刘博,刘昭,等.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比较影像学分析[J].国美容医
学,2012;21(10):139-140
[12]Alp E,Koc RK,Durak AC,et al.Doxycycline plus streptomycin versus ciprofloxacin plus rifampicin in spinal brucellosis[J].BMC Infect
Dis,2006;15(6):72
[13]伊敏.当前治疗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
践,2015;28(24):3342-3343
[14]Tali ET,Koc AM,Oner AY.Spinal brucellosis[J].Neuroimaging Clin N Am,2015;25(2):233-245
[15]刘贵超,丁毅,张书仁,等.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J].影像技
术,2015;3:18-20
[16]郭浩,桑俊勇,张晋清.CT及磁共振成像对布鲁菌病性脊柱炎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4):361-363
[17]闫卫民,郑光浩.慢性布鲁氏菌病脊柱炎与腰椎结核影像学鉴别诊断[J].农垦医学,2017;39(1):44-46
[18]赵疆,涂来勇,刘振峰,等.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及表现特点[J].骨科,2017;8(6):445-450
[19]陈传新,熊敏超,刘增礼.Mri、spect 骨显像对脊柱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2009;29(2):347-348
[20]杨正汉,冯逢,王霄英.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2
[21]赵勇,张淑文.核素标记物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
志,2002;1(2):100-103
[22]殷雷,王荣福,闫平.基于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的SPECT/CT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2013;10(1):63-65
[23]严清波,张淑英,孙毅,等.99mtC-mdp spect/CT 同机图像融合在骨转移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6;35(4):2263-2264
[24]王荣福.核医学[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6-13
[25]Even-sapir E,Keidar Z,Bar-shalom R.Hybrid imaging(spect/CT and PET/CT)-improving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functional/metabolic and anatomic imaging[J].Semin Nucl Med,2009;39(4):264-257
[26]李保卫,宁振海,赵合保,等.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MRI影像学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6;30(1):16-19
[27]Arslan F,Karagoz E,Arslan BY,et al.Spinal brucellosis diagnosed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bin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J].Spine J,2016;16(6):e381-2
[28]Ioannou S,Chatziioannou S,Pneumaticos SG,et al.Fluorine-18fluoro-2-deoxy-D-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ontributes to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rucellar spondylodiskitis[J].BMC Infect Dis,2013;7(13):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