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1.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
这一运动
A.促使三教开始融合
B.实现了儒学官方化
C.奠定理学思想基础
D.加速了佛道的衰落
2.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朱熹的孔子”是指
A.先气后理的思想
B.存天理,灭人欲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3.值得注意的是,理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验证”先贤的道德伦理思想。
这与先秦儒学所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
先秦儒学所谓的格物,有更大的范畴:格物的目的是“致知”,“知”就是指真实情况,即所谓真相、真理。
材料意在说明A.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格物的目的不同
7.北宋理学大师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反映出理学家们注重
A.道法自然、修身养性
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合一、和谐处世
D.社会责任、历史使命
8.(2019年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9.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
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
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
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
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
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
价值观》(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11.(2019年江苏卷)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
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1)特点: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张治国刑德并
用,重德远刑(或答“德主刑辅”);宣扬天人感应,限制君主权力。
影响: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其最终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制约皇权。
(2)趋势:不断发展完善(或答“体系化”);哲学化(或答“思辨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
原因:唐宋时期政局变动,社会动荡;儒学受到来自佛、道的冲击(或答“三教合一”);理学家个人的主观努力;理学与心学各派别之间的论争。
11.【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