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一次模拟试卷带答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西欧走向联合的历程
B.西欧各国经济水平一致
C.西欧国家间矛盾消失
D.西欧的一体化水平最高
9.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亚非拉国家获得新发展。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万隆会议 ③埃及华夫脱运动
④纳米比亚独立 ⑤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产物,A符合题意;柏林墙修筑之前德国已经分裂,B排除;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华约的建立,C排除;柏林墙的修筑没有使雅尔塔体系遭到破坏,D排除。故此题选择A。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史称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是东欧剧变中变化的主要内容,排除。故选择C。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西欧各国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最初的设想,他提议通过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来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欧洲的统一。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有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单一货币,并将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A选项符合题意;西欧各国经济水平一致说法不正确,属于干扰项。B选项不符合题意;西欧国家间矛盾消失说法不正确,属于干扰项。C选项不符合题意;西欧的一体化水平最高说法不正确,属于干扰项。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西欧走向联合历程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称万隆会议。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因此历史事件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有②④⑤,D项符合题意;而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③埃及华夫脱运动发生在二战前,排除。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A.成立欧洲共同体B.成立欧洲联盟
C.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D.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5.卜老师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张看不见的铁幕阻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可以支持卜老师观点的是
A.东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美苏“冷战”对峙局面D.全球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A.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B.暴露出许多的弊端
C.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D.消除了贫富差距
16.“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欧洲经济共同体
D.欧洲联盟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下列关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纳赛尔发动政变,推翻傀儡政权,建立埃及共和国
B.尼赫鲁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1961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C.“北约”“华约”建立D.欧洲联盟的成立
17.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呼吁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下列史实中体现冷战思维的是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北约华约对峙
③修建柏林墙
④殖民体系瓦解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A.冷战中的对峙B.动荡的中东地区
C.亚非拉的奋起D.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14.解读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反映的史实是()
年份
1960
1960
1960
1960
1960
1960
独立国家
尼日尔
刚果
喀麦隆
中非
索马里
尼日利亚
A.“非洲年”B.苏联解体C.东欧剧变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5.“英国政府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求得平等,牺牲了一些效率。一些人由于享受保险和救助而达到相当生活水平后,不愿意再勤奋工作。”由这段材料可知,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印度”、“他信奉非暴力和非暴力反抗”可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甘地,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斗争形式为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D.1999年,巴拿马正式收回苏伊土运河的主权
23.旅游拍照发发朋友圈,逛街付款扫扫二维码。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得益于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生物技术的突破
C.网络技术的发展
D.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24.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当时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原因是()
A.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化B.版图的根本性变化
C.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D.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4.如图漫画反映了冷战期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其目的是
A.控制欧洲,称霸世界B.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C.复兴欧洲,干涉中国D.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5.“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
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固定模式”指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政治经济权利的高度集中,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在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A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两极格局,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D排除。故选择C。
4.A
解析:A
【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详解】根据“冷战期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即漫画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打开西欧的大门,控制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其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A符合题意;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称霸世界,B排除;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复兴欧洲,遏制苏联,称霸世界,C排除;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但不是最重要的目的,D排除。故选择A。
B.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拖累
C.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的个性缺陷
20.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指的是
A.社会扶贫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C.“以工代赈”D.计算机网络
21.尤金·赖斯在《现代欧洲史》中写道“苏联解体以来,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融入全欧洲及全球维度的经济过程中,这需要多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此“行动”是成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1948年后,美国好菜坞拍摄了以苏联对美国威胁为主题的《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电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现实背景是美苏冷战中的对峙。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1949年美国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便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控制。针对北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苏联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是1942年;“一超多强”局面形成、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ACD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B。
A.美苏两国进行冷战B.德国因此而发生了分裂
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雅尔塔体系遭到了破坏
3.如图照片名为“跃入自由”。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首都柏林被一分为二。1961年8月15日,19岁的东柏林边防警卫汉斯康拉德舒曼,跳过了边界的铁丝网,奔向西柏林。舒曼飞跃柏林墙后,却有始终无法逾越的心结。直到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之后,舒曼才高兴地说,这时他才真正感到自由。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国合并等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B.两极格局威胁世界和平
C.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
7.叶利钦曾发表讲话说:“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他发表该讲话的时间最可能是
A.1988年B.1989年C.1990年D.1991年
8.下图所示时间轴承载的史实反映出
D.②③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
B.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C.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
D.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19.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其根本原因在( )
A.西方的“和平演变”
A.高度集中B.计划与市场结合C.自由放任D.多种所有制并存
6.据统计,截止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个,欧洲1个。在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由此可见,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是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受通货膨胀困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但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改变。20世纪90年代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一、选择题
1.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1948年后,美国好菜坞拍摄了以苏联对美国威胁为主题的《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电影。这反映的现实背景是( )
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B.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C.“一超多强”局面形成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2.201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30周年纪念日。这道“德国的伤疤”东德官方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西柏林市政府则认为这是限制行动自由的“耻辱之墙”。同一面柏林墙却有不同的称谓,是因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⑤
10.“对于他来说,道德价值观总是高于物质价值观,而且人类灵魂的进步是印度进步的重要条件。他信奉非暴力和非暴力反抗,并证明理想可以将不同国家的人民团结起来并实现长足的进步。”“他”是
A.章西女王
B.赫鲁晓夫
C.甘地
D.玻利瓦尔
11.图表数据是历史现象的有力佐证。下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图。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A.战后繁荣,持续发展
B.经济危机,地位下降
C.通货膨胀,债务加重
D.信息化和全球化
12.观察下表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B.美国由此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C.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
D.联邦德国在西欧四国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13.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了有关“尼赫鲁”“纳赛尔”“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材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