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古代各种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中国古代以其独特的制度体系而闻名于世。

这些制度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对于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重要制度。

1.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以士族为基础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皇帝将土地授予诸侯,而诸侯则向皇帝提供军事和税收的支持。

这种分封制度在中国古代蓬勃发展,许多诸侯国繁荣昌盛。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竞争取得最有才能和最有经验的人才,确保统治者能得到最优秀的辅佐。

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中低层次官僚和知识分子的晋升,并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社会上升的机会。

3.家族制度:家族制度在中国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族被视为社会和经济中的基本单位,许多家族集中掌握着财富和权力。

在家族制度中,长辈拥有许多权威和控制力,对家庭的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

4.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国家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有相应的官员。

中央政府将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大小官署,以确保地方事务的有序管理。

地方官员负责管理税收、司法和其他政府事务,以维护法律和秩序。

5.军事制度: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以精练和纪律严明而闻名。

军队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组织,并且有特定的规则和条例。

战争时期,将领需要遵守指挥官的指令,军队必须遵守各种军事法令。

这种军事制度确保了中国古代军队的高效性和战斗力。

6.税收与赋役制度:税收和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财政制度。

中央政府通过征收各种税收和赋役来筹集财政资金。

税收主要包括田赋、商税、人头税、银两等。

赋役是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强制性征收,包括农业生产、劳役和兵役。

以上所述只是中国古代制度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些制度的发展和运作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概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宗族血缘,方邦联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夏一-周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权独尊,官僚体制(公元前221年——1912年)秦一-清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2.禹死后,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

这标志着:第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第二,“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禅让制被王位世袭(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制取代;人们的私有观念增强3.(1)建立与发展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概况:武王开始,周公推广(2)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权利:在封地拥有自己的特权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纳贡.朝觐述职(3)作用(1)逐渐改变了商朝那种相对松散的方邦联盟式的政治体制,强化了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2)发展了周朝的势力,扩大了统治疆域;(3)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4)存在诸侯国纷争的隐患。

来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六王毕,四海一”(1).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一统。

(2).开疆拓土:拓北方: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辟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灵渠成为长江和珠江流域之间的通道,便利运输及灌溉) 服西南:开“五尺道”、任官吏(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 2、秦统一的影响(1).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交往(3).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海内为郡县(郡县制)(1).作用: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1.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核心。

封建制度是一种以封建等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分封诸侯以管理各地的土地和人口。

诸侯向皇帝进贡,并承担守卫国家边疆的责任。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教育和选拔制度。

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赋予合格者以官职,以确保政府的人员选拔公正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科举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3.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大司马,九卿指的是吏、户、礼、兵、工、刑、庶、祭和太仆。

三公九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中的两个最高权力机构,负责朝政的决策和实施。

4.连坐制度:连坐制度是一种责任共同制度,即一个人的罪过可以连累其亲属或同宗族的人一同受到惩罚。

这是一种管制手段,旨在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5.都城制度:都城制度是古代中国统治者创设新都、改设旧都的制度。

统治者会依据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需要,迁都或建设新的都城,以便更好地统治整个国家。

6.军阀制度:军阀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政治形态,以军队势力为基础,军阀们在不同地区建立地方政权,对国家政权构成一定威胁。

7.行政区划: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是以郡县为基础,郡县负责行政管理和征收赋税。

郡县制度的设置和调整与地理、经济和人口等因素有关,反映了统治者对领土的控制和发展。

8.家族制度:中国古代重视家族道德观念和世袭制度,家族制度是指以家族为单位,由家长或族长来管理家族事务,维护家族道德和家族荣誉。

9.皇帝丧葬制度:古代中国皇帝的丧葬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礼仪制度,包括丧服制度、祭祀制度和陵墓建设制度等。

丧葬制度旨在维护皇帝的尊严和统治地位。

10.科技创新制度:古代中国为促进科技创新,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包括经学、实学和工学等教育制度,以及贡献制度、发明制度和专利制度等激励创新的政策。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制度。

这些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和特点,对于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制度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制度,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制度的特点,包括君主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和土地制度等方面。

一、君主制度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在君主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他们通过世袭或者篡位来继承皇位,并依靠各种政治、宗教和道德权威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在这一制度下,君主扮演着决策者、司法者和统帅的角色,他们负责国家的政务、军事和外交事务。

二、官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是一种以官员为基础的行政管理制度。

官僚制度强调选贤任能,注重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以确保国家的有效治理。

官员按照等级制度进行层级管理,并依照法律规定和官职的职责进行工作。

官员通过贡献和表现来晋升,而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行为则会受到严厉惩罚。

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强调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并把能力和才华作为选拔的唯一标准。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增加,平民出身的人也有机会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士人,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农业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制度在古代中国占据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土地制度通常是封建的和等级的,封建地主通过掌握土地资源来剥削农民,而农民则以缴纳地租的方式依附于地主。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君主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和土地制度等方面。

这些制度共同构筑了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秩序,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古代制度已经过去了,但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归纳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归纳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归纳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制度,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各种制度的归纳。

1.皇权制度: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是法律的最高制定者和执行者,有权朝纲大政,授予爵位,组织军队,设立国家机构,任命官员等。

2.官僚制度:古代中国通过设立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

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按照官职的等级制度进行管理,分为九品官员制度。

官员职责包括管理财政、军事、人事等方面的事务。

3.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被视为高质量的官员,科举制度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4.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地方藩镇拥有独立的政治权力,由地方豪强统治,被封建王朝认可。

封建制度有效地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和地方豪强的权益。

5.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包括皇族、官僚、士人、农民和工匠等。

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权力和社会地位,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6.农业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主体。

土地制度通过赋税来支撑国家财政,农民实行田赋制度,交纳的税收直接用于国家的军费和官僚开销。

7.兵役制度:中国古代实行义务兵役制度,一般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服兵役,为国家参军。

士人和官僚则承担更高级别的兵役责任。

8.家族制度: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家族为单位,由长辈统领,强调家族的尊重和责任。

9.儒家教育制度:古代中国实行儒家教育制度,强调道德、礼仪和文化传统的培养。

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古代经书的教育,培养了很多杰出的士人。

10.民族自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权常常容纳和赞助少数民族,实行诸侯割据和民族自治制度,以稳定边疆地区。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知识框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1.王位世袭制 (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 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 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语点拨 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历史解释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
不断削弱
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
2.分封制 (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 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 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 (1)内容: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 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 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5.宋元(加强) 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削弱 了相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 事机构。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断 完善
不强

断化





加强

明清

顶峰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梳理1、先秦:周朝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

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

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

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新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

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

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二、升华认识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其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2、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的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

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纵(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考点回顾]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深化]1.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1)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省份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考题印证]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中央行政制度主要由皇帝和宰相组成。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最终决策权。

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宰相职位通常由多个人担任,以分担工作负荷并互相监督。

二、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秦汉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乡三级。

隋唐时期,改为州、县两级。

明清时期,改为省、府、县三级。

此外,在历史上还存在过州牧、节度使等地方行政官员,但最终都逐渐废止。

三、选举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举制度包括察举、征辟、科举等多种形式。

察举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的制度;征辟是由皇帝或上级直接征召人才并任命官职的制度;科举则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一直持续到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废除)。

四、官吏管理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职分类、考核制度、升迁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方面。

官职分类是根据职责和工作性质将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考核制度是对官员工作绩效的评估和监督;升迁制度是根据官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进行晋升或降职;奖惩制度则是根据官员的工作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五、法律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时期,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依靠习惯法和成文法。

秦汉时期,法律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唐宋元明清时期,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

同时,法律还逐渐向着平等化方向发展,妇女和下层人民也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护。

六、经济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制度主要采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作物并生产生活必需品。

同时,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如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等。

在唐朝时期,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市场经济形态;宋代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七、文化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包括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化教育方面,包括科举制度、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建立和发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7)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宗法制对西周和后世的影响分别有 哪些? 对西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 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世: ①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②“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现象,重视家庭建设,尊 老爱幼的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③“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观念,任人唯亲、唯上是 从的作风,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 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 识相违背。
制度:分封制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先代贵族)
材料二: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 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 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 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2)材料三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结 合所学指出,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关系:臣属关系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3)依据材料二和三,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原因: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理解):
“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 ,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 集国家最高 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 , 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命令 , 受制于 中央。
2、形成的原因:
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根源)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③法家大一统思想
材料七:
(8)据材料七指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小结.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小结.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治 专制主义中
监察体制
制 央集权制

选官制度
其它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个矛盾、两个“趋势”:君权和相权 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 贵族特权、官僚政治始终伴随中国古代政治 始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 早期政治制度





治 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早期政治制度
禅让制
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 代贵族
内容: 权利与义务
评价: 积极: 消极:
宗法制
目的:解 财决产贵和族土间地在继权承力上、
的矛盾,巩固统治
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政权和族权的双重关系
评价: 维持统治集团内
部的稳定和团结 。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政治制度的表现(表)
分封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
维护
维护
工具
工具
Hale Waihona Puke 礼乐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 至上、皇位世袭、独断、 随意
监察体制
秦——御史大夫、监御史
汉——御史大夫、刺史、司隶校尉 唐——御史台 宋——提点刑狱司 元——御史台 明清——都察院
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归纳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归纳

1、中国古代封爵制度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

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者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

受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者相当数量的财富。

封爵制度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相当大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封爵制度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

传统的看法认为起源于夏代,但这种看法已被否定。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起源于商代。

商代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

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外服则分给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

另一种意见认为,商代的分封并不等于封爵。

因为在商代,受封的有商王的妻及子(妇、子) ,有外围边防之官(侯与伯),还有近郊耕作之官(男与田)等几类人。

侯与男并无严格区分,也无等级之别。

即使到了西周,公、侯、伯、子、男也只是国君的通称,并非爵禄。

直到战国时代,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实际上,封爵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同的看法主要由于所取标准不同。

五等爵制到了战国时期方才完备。

封爵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受爵者仅是王族。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销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

从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挨次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上造、公士。

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向来延续到清代。

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为公。

秦始皇称帝,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与皇子。

西晋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与皇族。

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镇国将军、镇国中尉等名称。

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贝勒、贝子是满语“天生贵族”的音译。

爵位与官职有一定关系。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的一些基本介绍:
1.君主制
中国的君主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在这个制度下,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不仅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还拥有军事指挥权、司法权和人事任免权等。

2.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中国的中央官制之一,最早出现在秦朝。

三公指的是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分别负责军事、行政和监察。

九卿则包括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和宗正,分别负责不同的行政职能。

3.郡县制
郡县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制度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郡和县,每个郡和县都有自己的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4.科举制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

这个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历史、法律和行政能力等。

科举制的出现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提高了政治效能。

5.官品制度
官品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等级制度,根据官员的职位、年资和表现等因素将官员分为不同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官员享有不同的待遇和权力,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和稳定。

总之,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包括多种制度和规定。

这些制度和规定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措施
秦朝
郡县制,中央直接管理。全国36郡(行政长官为郡守),郡下设 县(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开创了我国历代 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西汉 宋朝 元朝 明朝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 名,监视地方。
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皇帝
军机处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部部部部
军机处值房
清世宗胤禛雍正帝
1678.12.13~1735.9.28 1722~1735在位 康熙帝第四子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 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记, 然后传达给中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 一步强化。
治者(C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秦 朝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人治色 彩浓厚
皇帝制度
影响: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 随意性,影响着国家决策。是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
中考二轮复习课件
2023 年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奴隶制社会) (前2070年—前476年)
夏、商、周
禅让制 分封制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
(封建制社会) (前221年—1912年)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点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

在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3、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4、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含义(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理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意思)(3)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即:先代贵族)(4)受封者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5)受封者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6)评价:①积极: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②消极: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东周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4)大宗与小宗: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中考历史常考十大专题

中考历史常考十大专题

中考历史常考十大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一】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拓展】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什么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

①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③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④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念。

(2)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3)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此制度下两种主要矛盾。

(4)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2.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1)积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国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交融。

(2)消极:易引发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激化社会矛盾。

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生产力的停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拓展】①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②由于战乱,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这说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③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专题三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拓展】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途径①各族之间的和平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不仅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民族交融的基本途径)②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各族的往来。

③民族迁徒,长期杂居和通婚。

④统治阶级采取的措施。

⑤国家统一的推动。

(2)作用: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朝:(1)、皇帝制度的确立:①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

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③本质:君主专制(2)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2、汉朝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③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北宋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④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4、元朝:①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③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5、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①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③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④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6、清朝:(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①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③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

④影响:军机处的设立,导致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1、秦朝:郡县制①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

郡、县长官全部都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乡、里、亭: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汉朝:①汉初: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2、隋唐:道、州、县3、北宋:“路”、州、县4、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5、明朝: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6、清朝:省、道、府、县三、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6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

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有监御史。

2、汉代: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清代:都察院已经成为集行政监察、司法检察和财政审计等职能为一体的国家最高监察机关。

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典型例题:1、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5、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7、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8、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0、“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11.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12、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

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辛亥革命B.商鞅变法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1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1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