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合集下载

[论文]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论文]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家天下”的制度由夏朝开始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重视占卜。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诸侯权力: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义务:对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

作用:稳定统治秩序,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疆域。

局限:诸侯的独立性较大,诸侯权力过大。

例题:(2010·新课标文综)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3,西周的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影响:宗法制凝聚了宗族,强化了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周礼,是各级贵族政治生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例题:(2010·广东)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4,礼乐制度含义: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

分封制互为里表互为补充礼乐制宗法制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BC221年,秦统一六国基本内容:…… 例题(2008·江苏)秦朝建立后“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解释: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历史影响:考点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中央集权的发展秦朝确立,加强中央集权汉朝: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转运使管财政,抽调地方精兵。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在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均有不同,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之后采取了许多统一的措施。
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
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使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皇帝制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中央集权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第一讲
•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及中 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
史实,了侯的制度,也是巩
固政权的重要措施,实施扩大了周的文化
影响,也使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
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 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 • 材料二 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始皇出世, 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 圣是魔,未可轻议。” • 材料三 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 ”。 “ 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 ” 。 “ 秦始皇
• 请回答:
• (1) 你怎样看待秦朝当朝人对秦始皇的评价?
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 密封信件文书时
加盖了印章的泥块) ,上面有上郡、代郡、
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 印证秦朝 ( )
•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题干中的
有效信息,由封泥上面有上郡、代郡等郡 名和蓝田等县名,可知当时已实行了郡县 制。 • 【答案】 C
• 三、如何认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 【解析】 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
太尉,丞相为 “ 百官之长 ” ,辅佐皇帝处 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 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 帝管理军务。汉初承秦制。 • 【答案】 A
•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
• 材料一 秦朝当朝有人说:“今陛下兴义兵,
• 单元综述
•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从夏朝开始,中国较早进入文明
社会,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走向完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1.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的统一。

(2)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镇压人民反抗。

(3)思想根源: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4)我国古代中原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客观上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抵御游牧民族的南下掠夺。

(5)政治基础:战国时期,国家局部统一的政治局面以及秦朝实现“大一统”局面,为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础。

高考历史线索特征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特征

高考历史线索特征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特征

1.知识线索
三、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 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 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 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 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 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 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 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水平的提高。
3.典型例题 二、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及趋势 【典题2】 (2013· 重庆文综· 5)《明史 》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 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 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 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 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 此表明,明朝内阁 题干佐证选项信息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3.典型例题
一、揭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内涵
【典题1】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 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 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 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 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 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 出当时( 理解关键信息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 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 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对点突破
突破 1、(2013· 广东潮州二 高考命题常会设置迷惑项 【解析】材料本身没有反 模)有学者指出:“古来 来考查中央集权与君主专 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 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 制的概念内涵。复习备考 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 官员事务是否繁忙 ,故排 时,抓住“演变”,归纳 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 除 A、C两项;D项不准确, 区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 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 化皇权措施与加强对地方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 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 管辖的中央集权措施;从 祖、清圣祖(康熙)四人 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 演变分析其趋势,透过趋 而已。”这里的“国家政 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 ,官 势揭示演变的本质,从皇 体”指( ) 员拘泥规制的情形 ,故选B 权与相权斗争的必然性、 A .王位世袭制 项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等认识 B .宗法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 D .郡县制▼ 权制度的内涵。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公元前221年建立,随后历代强化.秦以三公九卿和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随后有了刺史等.在唐实行道,州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宋在地方军政分离,设通判地方财政几乎全部上缴,元明清主要是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流官和后来的改土归流.中央则将相权集中归到皇帝手中.(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 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就是“朕即国家”,指的是国家形式的核 心部分,即政体的本质特点。而中央集权制是就国家政 权的结构形式而言,指的是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 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讲国家政权全部 集中于中央政府,而各地方政府只能根据中央政府的指 令办事。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皇帝制度
“始皇帝”的来历
殷、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全 国以后,始皇觉得“王”已不足已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诸大 臣博士商议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 此,上尊号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满意,只取一个“皇”字,同时 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 治者的称谓。“皇”、“帝”二字在古代被认为是最神圣的字眼,把这两个 神圣的字眼连在一起,无非是表示秦始皇自己远远高于“三皇五帝”,从 而要人们对他更加敬畏。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 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前228年灭赵
前222年灭燕

秦 韩 魏

前221年灭齐
前225年灭魏
前230年灭韩

前223年灭楚
秦 兼 并 六 国
咸阳

前221年
长城一带
陇西
东海
南海
BC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原来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
机构,已不适应于新的形势。于是,秦始皇就在原来的政权机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秦始皇确立世袭皇帝制度
清朝:军机处 明朝:内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汉朝:中外朝制度 秦朝:三公九卿制
中央职能部门 中央官僚机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地方行政机构


秦:设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史大夫监

察百官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分封制
汉:设刺 史监察诸 侯和地方 官
郡县制
唐:在全 国 设 立 10 个道作为 监察区
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 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 的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 落后于西方国家。
◇ 【专题纵横】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
分 封制
宗 法制
含 义
目 的 不 同特 点点
作 用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 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 国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 护政治统治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 定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 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 性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 关系联系在一起。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 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①、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1)地位: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2)特点: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2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1)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①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③关系: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特点①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②商朝是神权色彩浓厚的王朝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2分封制⑴目的:巩固周朝统治⑵内容:⑶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周人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宗法制⑴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⑵内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严格的大宗、小综体系,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⑶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意义: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以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②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权结构⑤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秦朝的统一背景⑴春秋时期⑥一些诸侯擅自进行分封,小宗不断取代大宗。

⑦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⑵战国时期①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②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除旧制度。

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强大起来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2内容⑴皇帝制度①开端: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始皇帝”②特点:皇权至上,大权独揽;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⑵三公九卿制⑶郡县制度⑷选官制度⑸法律:秦法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中央集权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1、萌芽(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商鞅建立县制。

2、确立(秦朝):秦统一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

政治上,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在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又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纲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3、巩固(西汉):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创立,唐太宗时完善)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集中军权,设枢密院、行更戍法;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权,派文官担任地主高官,并设通判与之相牵制。

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集中财权;由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司法官吏,集中司法权。

发展科举制(严格程序;完善方法;增加名额)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7、强化衰落(明清):(1)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

(2)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贵族组成,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刺史制度 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地方监察制度),全国分13州,设置 刺史。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 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 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目的 :为了维护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那六条是:一、“强 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即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 反对其横行乡里。二、“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 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的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 三、“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历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 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实讹言。”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 公平。四、“二千石选署不平,阿附所爱,敝贤宠玩”,即打击地方高级 官员在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五、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任所监”, 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六、“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 货赂,割损政令”,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结。
汉代的“内外朝制”(内廷、外廷) 外朝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由丞相领导。(政务机关) 内朝(中朝)指的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 (决策机关) 汉武帝设立内外朝的目的是"重用近臣,攘夺相权”。 秦统 一之后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了顶峰。 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 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 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 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 它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这种做法就是用小官管大事, 而这些小官又易于控制,从而收到以卑制尊、以轻驭重、以中 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
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 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 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 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 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 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 “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 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 又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 大一统服务的。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
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 制度建立。
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 建立。(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 行郡县制)。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总揽全国政治、 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等一切大 权,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创制“皇帝”等一系列专用称号,皇帝自称“朕”、 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④皇位世袭。
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 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 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 治原因。
外朝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由丞相领导。(政务机关) 内朝(中朝)指的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
(决策机关)
汉武帝设立内外朝的目的是"重用近臣,攘夺相权”。 秦统 一之后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了顶峰。 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 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 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 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

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

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

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

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

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必修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

试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

试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

试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08历史张彩铃200824142104摘要:在周王室衰微、春秋战国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时期。

在战国时期经过各国的相继变法,其中以魏国和秦国的变法尤为著名。

在秦朝通过创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三公九卿”制的中央官僚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以及采用君主直接选任官员等措施,使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在秦朝建立。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以君权强力统率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对后世产生量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一、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出现的背景。

1.政治背景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位于边区的一些大诸侯国,逐渐在兼并周围的一些小诸侯国和落后的民族中强大起来,从而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秦晋齐楚代兴”的局面①。

各诸侯国在这一时期进行争霸的斗争,使各国的政治形势产生了新变化:新的意识、新规定。

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不断兼并,到了战国初年,原来的一百多个国还剩下十几国②。

其中较为强大的是:秦、魏、赵、韩、齐、楚、燕,即我们所说的“战国七雄”。

剩下的这些诸侯国为了适应争霸与兼并战争的需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国王在反对旧贵族斗争中,(将过去把持在贵族手中的一切权力夺回,而为了应付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不得不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纷纷变法图强和集中权力,使中央集权制度在孕育发展之中。

2.经济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生产力最为显著的进步是冶铁手工业的发展以及铁器工具的普遍适用于农业生产,还有就是牛耕的推广。

春秋时期,铁器的冶铁和加工技术提高了,那是发明的冶炼铸铁的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冶铁技术的提高使铁器的使用日益普遍,并且应用于农业生产上。

牛在春秋以前只是一种祭品,但在春秋时期,牛逐渐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成为重要的畜力。

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力提高,许多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私田大量出现。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道路制所取代。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巩固了统治 维护了社会秩序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 文化交流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但是导致秦的暴政 三世而亡
们。为此,刘秀还扩大了尚书台的职权,从而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县大于郡,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因此秦始皇之前的地方行政制度 为"县郡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出现过应否置郡的争论。当时不少大臣,特别是李斯的 上司王绾,认为原楚国、燕国、齐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 予世袭的诸侯名份,惟身为廷尉的李斯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大胆地反驳 道,周制订的这个政策已经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 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所以结论是"置诸侯不便"。 他力排众 议建议实行郡县制,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 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 帝直接任命。秦代至此成为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至汉代仍承袭这 个制度,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自此成为日后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直到唐朝,才被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节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华古上政治文明
夏 、商 、周三代,是我 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形 成的时期。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王朝 夏。
中国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 让制。禅让制是“公天下”, 世袭制是“家天下”。世袭制 指血缘关系的君王一代一代传 承,维持专制的统治;而禅让 制指的是原本的首领选出有才 干的与自己无直接血缘关系的 人来继承统治。禅让制是原始 社会特有的。

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延续及其当代启示

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延续及其当代启示

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延续及其当代启示contents•引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目录•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延续•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当代启示•结论与展望CATALOGUE 引言论述主题引入目的意义论述目的和意义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对中央集权体制进行综合性研究。

论述范围和方法方法范围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部落联盟到国家形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并行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的全国推行官僚制度与选拔机制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隋唐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延续强化皇权,削弱地方权力完善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宋元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僵化保守,难以适应时代变革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僵化,官僚体系保守,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

这使得中国在近代以来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方列强侵略,中央集权体制遭受冲击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中央集权体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系列的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严重受损,地方势力逐渐崛起。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衰落与变革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长期存在原因自然经济条件01地理环境因素02文化传统影响03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当代启示以人民为中心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民众需求,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应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法治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强调法治,对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建立有重要启示,即国家治理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精简高效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机构庞大,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应注重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统一思想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注重社会稳定,对当代的启示是,国家治理应时刻关注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稳定压倒一切选拔优秀人才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1 2 3防范权力滥用避免僵化保守预防官僚主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中应避免的问题与风险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价值与意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与挑战治理体系现代化多元化挑战全球化背景未来研究方向与目标深化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创新治理策略THANKS 感谢观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李萌
一、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包括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方面的涵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战国时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汉武帝改革管制,组成内、外朝,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

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

东汉时期,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最终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4、隋唐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割据政权为维护统治,都不同程度地加强君主专制。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

加强了皇权。

科举制的施行,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5、宋元加强
北宋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进一步削弱相权,从兵权入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然后,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进而收回了地方行政权、财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北宋中期以后严重的社会危机。

元朝重新实现全国性的统一。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对地方管理方面实行行省制度,这一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

明初,中央废承相制度,权力分属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并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

清朝沿用明制,设内阁、臵六部,但还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
前强化,一方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上
皇权至上即“至高无上的皇权”,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

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

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中央机关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三公之下的九卿(奉常、卫尉、郎中令、太仆、典客、廷尉、治粟内史、宗正、少府)甚至郡守、县令等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甚至立法、司法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宣扬“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是神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

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以此来麻痹人民,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通过对人民思想、文化的统治,达到巩固国家的根本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