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统筹制度与机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得过快—挑起事端 另起炉灶—加剧失衡 四个兼顾: 统账兼顾--由大到小 职居兼顾—统一机制 转调兼顾—优化结构 老少兼顾—平衡过渡
我的课讲完了,大家受累了
谢 谢!
? 诊疗管理
? 一般诊疗费全额纳入支付范围,按规定比例支付 ? 加强监管,控制不规范行为
? 门诊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包 (基层医疗机构定位)
(九)基层首诊
? 文件规定:
? 只能选择一家基层医疗机构,一年一定。 ? 非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未经转诊原则上不支付 ? 支付政策支持 ? 医疗服务支持
? 主要考虑:
? 合理确定保障范围 ? 坚持立足基层服务 ? 系统利用支付杠杆 ? 探索完善付费机制
(四)起付线
? 文件规定:
? 探索采取每次就诊定额自付的办法确定起付额。
? 主要考虑:
? 体现保大病原则:限制小病或者无病就医 ? 适应门诊就医特点:由率到额,由累计到单次 ? 适应一般诊疗费合并收取
(五)封顶线
区别运用支付政策和付费机制
对参保人的支付政策:引导居民利用基层医疗 服务,改变就医习惯,控制医疗成本;
对服务者的付费机制:发挥基金和保障资源的配 置作用和激励作用。
探索集团购买下的谈判机制
谈判机制:由埋单向购买服务转变,由被动 补偿向主动询价转变,由费用管理向成本控制 转变。面向医疗机构(供方),在团购基础上 协议谈判,引导医疗和基金资源重点向基层配 置,从源头上控制医疗成本及价格。
主要考虑:
? 降低医疗成本,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 便于管理,与付费制度等衔接 ? 促进分级医疗体系形成 ? 经济引导,非强迫就医 ? 有利于制度长远发展:时机选择 ? 首诊是其他管理机制探索的基础
(十)双向转诊
? 文件规定:
? 明确首诊、转诊医疗机构责任 ? 建立风险控制和费用分担机制 ? 有序上转,促进下转
? 主要考虑:
? 医疗过程的桥梁:基层与大医院,全科与专科 ? 基层首诊的重要保障措施:无转诊,首诊难以坚持
(十一)团购谈判
? 文件规定
? 团购谈判目的:控制成本,减轻患者负担 ? 团购办法:规则、内容、流程 ? 探索重点:人头服务、慢病管理、常用药品、常规
诊疗项目等
? 落实方式: 形成协议;考核、监督体系
诊疗费用药品费用
(七)门诊大病
? 文件规定:
? 病种:特殊治疗+门诊手术 ? 定点:单独确定定点机构,不限于基层 ? 管理和支付:参照住院
? 主要考虑:
? 保大病:减轻群众负担 ? 降低服务成本:可门诊可住院,鼓励门诊治疗
(八)医疗服务管理
? 建立门诊统筹医疗服务考核和监管体系 ? 药品管理
? 执行药品目录 ? 保证甲类药品使用 ? 必需的乙类药品探索处方外购
一个制度,两项保障:保大顾小,稳中限边 一项基金,分别测算:综合平衡,共济调剂 系统资源,结构配置:有序就医,利益引导
建立更健全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机制性功能: 建立更健全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科医生
通过有序的就医管理和利益调节,优化资源配置: 医保资金向“基本(层)”倾斜,促进分级医疗 从源头控制服务成本,提高保障绩效和基金效率
实施资源配置的战略布局
门诊统筹:拓展保障项目与构建资源配置的核心平台 一个核心:资源核 两个平台:基本保障与基层医疗 三个链条:保障链、基金(资源)链、机制链 四个环节:就医、结算、预算、契约 三个机制:统筹、谈判、付费(+收入分配)
特别强调: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人头付费及与住 院一体的协议管理和预算管理?
点用于门诊统筹。
? 主要考虑
? 防止制度碎片化 ? 增强共济性 ? 统筹安排门诊、住院资金
(三)支付比例
? 文件规定:
对在基层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 支 付比例不低于50%。
? 主要考虑 :
? 实现保障功能的要求 ? 资源配置规模的要求 ? 发挥医疗保险管理机制作用的要求
? 实现途径:
(一)保障功能
? 覆盖范围: 普遍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
? 保障重点: 以保障大病为主,重点保障群众负担较重的
多发病、慢性病。(保大还是保小?)
? 实现路径
? 按额起付 ? 扩大门诊大病病种 ? 小额补贴、个人账户
(二)筹资政策
? 文件规定:
? 门诊统筹资金由居民医保基金解决(不单独筹资)。 ? 新增财政补助资金,在保证提高住院待遇的基础上,重
将付费机制与预算工具有机结合
付费机制作用在于建立灵敏正向的利益机制。 预算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基金收支基本平衡。 在第三方支付前提下,预算是制度性目的,付费 是机制性手段。 付费方式的多样性(匹配性),必须服务于基金 预算的目的性和利益机制的一致性。
二、门诊统筹的政策与管理
? 明确保障功能 ? 完善筹资机制 ? 创新支付政策 ? 坚持基层首诊 ? 探索谈判机制 ? 完善人头付费 ? 细化基金预算
推进门诊统筹不仅要注重保障性功能,更要发挥机 制性功能。
资源配置是门诊统筹最核心的作用机制,必须坚持 基层首诊和推进双向转诊。
门诊统筹是实施“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 方针的最具全局性的改革平台。
建立更全面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制度性功能: 建立更全面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基本保障之门诊和住院功能定位
门诊统筹的制度功能与机制创新
坚持基层医疗首转诊 完善按人头付费机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旨:如何发挥门诊统筹资源杠杆作用
建立更全面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支持更健全的基本医疗服务平台 坚持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就医机制 探索人头付费机制和完善预算管理
一、门诊统筹制度功能与机制作用
门诊统筹的意义不单在保障功能的拓展,更在资源 配置机制的作用。
核心机制:基层首转诊 按人头付费
中国医疗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机制问题
资源配置效应关乎保障绩效。 中国医疗及医疗保障的最基本问题是卫生资源配置失 衡,根本原因是资源配置机制失灵。 “ 养”:一个无奈的话题和荒诞的选择。 医疗是资源,而医疗保障更具有资源属性。问题是两 种资源谁具有配置功能? 重塑医疗资源配置机制关系到医改及保障制度成败。
? 文件规定:
? 根据基金承受能力,综合当地次均门诊费用、就诊次数、 住院率等因素合理确定。
? 随着基金承受能力增强逐步提高。
? 建议: 不宜太低,避免门诊统筹变成小额补贴。
(六)医药分开支付
? 文件规定
? 探索分别制定诊疗项目和药品的支付办法。
? 主要考虑:
? 优先保障诊疗费用 ? 严格控制药品费用 ? 探索医药分业
? 文件规定:
? 在总额预算基层上,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等方式 ? 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 明确监管重点
? 主要考虑:
? 完善付费机制目的:保障绩效与基金平衡 ? 付费机制的作用点:服务质量、成本控制 ? 付费机制的关联制度:就医,预算、团购,考核
职工门诊统筹与个人账户调整思路
一个战略性思维:资源杠杆 两个基本方向性选择:共济、社区 三个禁忌: 放得太开—福利刚性
医保基金支出占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比例
医疗机构其他业务 收入 18%
医保基金 39%
个人支出 39%
其他医疗保障 4%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2010年医疗机构业务收入是按5年平均增长率测算得出。
数据来自《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2010)》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统计数据。
(十二)付费机制
我的课讲完了,大家受累了
谢 谢!
? 诊疗管理
? 一般诊疗费全额纳入支付范围,按规定比例支付 ? 加强监管,控制不规范行为
? 门诊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包 (基层医疗机构定位)
(九)基层首诊
? 文件规定:
? 只能选择一家基层医疗机构,一年一定。 ? 非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未经转诊原则上不支付 ? 支付政策支持 ? 医疗服务支持
? 主要考虑:
? 合理确定保障范围 ? 坚持立足基层服务 ? 系统利用支付杠杆 ? 探索完善付费机制
(四)起付线
? 文件规定:
? 探索采取每次就诊定额自付的办法确定起付额。
? 主要考虑:
? 体现保大病原则:限制小病或者无病就医 ? 适应门诊就医特点:由率到额,由累计到单次 ? 适应一般诊疗费合并收取
(五)封顶线
区别运用支付政策和付费机制
对参保人的支付政策:引导居民利用基层医疗 服务,改变就医习惯,控制医疗成本;
对服务者的付费机制:发挥基金和保障资源的配 置作用和激励作用。
探索集团购买下的谈判机制
谈判机制:由埋单向购买服务转变,由被动 补偿向主动询价转变,由费用管理向成本控制 转变。面向医疗机构(供方),在团购基础上 协议谈判,引导医疗和基金资源重点向基层配 置,从源头上控制医疗成本及价格。
主要考虑:
? 降低医疗成本,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 便于管理,与付费制度等衔接 ? 促进分级医疗体系形成 ? 经济引导,非强迫就医 ? 有利于制度长远发展:时机选择 ? 首诊是其他管理机制探索的基础
(十)双向转诊
? 文件规定:
? 明确首诊、转诊医疗机构责任 ? 建立风险控制和费用分担机制 ? 有序上转,促进下转
? 主要考虑:
? 医疗过程的桥梁:基层与大医院,全科与专科 ? 基层首诊的重要保障措施:无转诊,首诊难以坚持
(十一)团购谈判
? 文件规定
? 团购谈判目的:控制成本,减轻患者负担 ? 团购办法:规则、内容、流程 ? 探索重点:人头服务、慢病管理、常用药品、常规
诊疗项目等
? 落实方式: 形成协议;考核、监督体系
诊疗费用药品费用
(七)门诊大病
? 文件规定:
? 病种:特殊治疗+门诊手术 ? 定点:单独确定定点机构,不限于基层 ? 管理和支付:参照住院
? 主要考虑:
? 保大病:减轻群众负担 ? 降低服务成本:可门诊可住院,鼓励门诊治疗
(八)医疗服务管理
? 建立门诊统筹医疗服务考核和监管体系 ? 药品管理
? 执行药品目录 ? 保证甲类药品使用 ? 必需的乙类药品探索处方外购
一个制度,两项保障:保大顾小,稳中限边 一项基金,分别测算:综合平衡,共济调剂 系统资源,结构配置:有序就医,利益引导
建立更健全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机制性功能: 建立更健全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科医生
通过有序的就医管理和利益调节,优化资源配置: 医保资金向“基本(层)”倾斜,促进分级医疗 从源头控制服务成本,提高保障绩效和基金效率
实施资源配置的战略布局
门诊统筹:拓展保障项目与构建资源配置的核心平台 一个核心:资源核 两个平台:基本保障与基层医疗 三个链条:保障链、基金(资源)链、机制链 四个环节:就医、结算、预算、契约 三个机制:统筹、谈判、付费(+收入分配)
特别强调: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人头付费及与住 院一体的协议管理和预算管理?
点用于门诊统筹。
? 主要考虑
? 防止制度碎片化 ? 增强共济性 ? 统筹安排门诊、住院资金
(三)支付比例
? 文件规定:
对在基层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 支 付比例不低于50%。
? 主要考虑 :
? 实现保障功能的要求 ? 资源配置规模的要求 ? 发挥医疗保险管理机制作用的要求
? 实现途径:
(一)保障功能
? 覆盖范围: 普遍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
? 保障重点: 以保障大病为主,重点保障群众负担较重的
多发病、慢性病。(保大还是保小?)
? 实现路径
? 按额起付 ? 扩大门诊大病病种 ? 小额补贴、个人账户
(二)筹资政策
? 文件规定:
? 门诊统筹资金由居民医保基金解决(不单独筹资)。 ? 新增财政补助资金,在保证提高住院待遇的基础上,重
将付费机制与预算工具有机结合
付费机制作用在于建立灵敏正向的利益机制。 预算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基金收支基本平衡。 在第三方支付前提下,预算是制度性目的,付费 是机制性手段。 付费方式的多样性(匹配性),必须服务于基金 预算的目的性和利益机制的一致性。
二、门诊统筹的政策与管理
? 明确保障功能 ? 完善筹资机制 ? 创新支付政策 ? 坚持基层首诊 ? 探索谈判机制 ? 完善人头付费 ? 细化基金预算
推进门诊统筹不仅要注重保障性功能,更要发挥机 制性功能。
资源配置是门诊统筹最核心的作用机制,必须坚持 基层首诊和推进双向转诊。
门诊统筹是实施“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 方针的最具全局性的改革平台。
建立更全面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制度性功能: 建立更全面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基本保障之门诊和住院功能定位
门诊统筹的制度功能与机制创新
坚持基层医疗首转诊 完善按人头付费机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旨:如何发挥门诊统筹资源杠杆作用
建立更全面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支持更健全的基本医疗服务平台 坚持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就医机制 探索人头付费机制和完善预算管理
一、门诊统筹制度功能与机制作用
门诊统筹的意义不单在保障功能的拓展,更在资源 配置机制的作用。
核心机制:基层首转诊 按人头付费
中国医疗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机制问题
资源配置效应关乎保障绩效。 中国医疗及医疗保障的最基本问题是卫生资源配置失 衡,根本原因是资源配置机制失灵。 “ 养”:一个无奈的话题和荒诞的选择。 医疗是资源,而医疗保障更具有资源属性。问题是两 种资源谁具有配置功能? 重塑医疗资源配置机制关系到医改及保障制度成败。
? 文件规定:
? 根据基金承受能力,综合当地次均门诊费用、就诊次数、 住院率等因素合理确定。
? 随着基金承受能力增强逐步提高。
? 建议: 不宜太低,避免门诊统筹变成小额补贴。
(六)医药分开支付
? 文件规定
? 探索分别制定诊疗项目和药品的支付办法。
? 主要考虑:
? 优先保障诊疗费用 ? 严格控制药品费用 ? 探索医药分业
? 文件规定:
? 在总额预算基层上,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等方式 ? 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 明确监管重点
? 主要考虑:
? 完善付费机制目的:保障绩效与基金平衡 ? 付费机制的作用点:服务质量、成本控制 ? 付费机制的关联制度:就医,预算、团购,考核
职工门诊统筹与个人账户调整思路
一个战略性思维:资源杠杆 两个基本方向性选择:共济、社区 三个禁忌: 放得太开—福利刚性
医保基金支出占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比例
医疗机构其他业务 收入 18%
医保基金 39%
个人支出 39%
其他医疗保障 4%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2010年医疗机构业务收入是按5年平均增长率测算得出。
数据来自《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2010)》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统计数据。
(十二)付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