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明月峡危岩体发育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陈洪凯,鲜学福,唐红梅等.三峡库区危岩群发性机理与防治.重庆大学学报,2008
[2]昌书林.四川省甘孜州某中学危岩发育特征与稳定性分析[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3
[3]杨江波,唐川,沈娜.四川康定师专前山危岩发育特征及应急治理对策[J].四川地质学报,2009(1)
[4]张英平,石建省,甘建军,刘长礼.广元市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朝天区为例.灾害学,2010
针对WY1危岩体可能沿后侧陡倾裂隙发生滑移,对Ⅰ号危岩体采用“支撑柱+连梁+预应力锚索”治理方案;
针对WY2危岩体可能产生竖向变形,对Ⅱ号危岩体采用预警监测;
针对WY3危岩体表层较破碎,可能发生局部掉块,采用“主动防护网”治理方案;
针对WY4危岩体可能发生倾倒破坏,采用“预应力锚索+连梁+主动防护网”治理方案。
危岩区地处嘉陵江左岸,地势南东高北西低,暴露土层以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为主;基岩是泥盆系中统观雾山组(D2g)灰岩。地下水埋藏深,以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为主,在浅部水量贫乏。
受自重、局部贯通结构面、层面、暴雨、地震作用、较好的临空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区形成了四处危岩体。WY1发育于景区内约300m,三根支撑柱处,分布高程为523m,相对高差约65m,方量约4433m3;WY2发育于WY1右侧上方,分布高程为533m,相对高差约24.3m,方量约为3090.96m3;WY3位于WY2右侧上方,分布高程为535m,相对高差约18m,方量约为1252.9m3;WY4发育于WY1所在道路下方,分布高程为517.60m,相对高差约28m,方量约为4173.4m3。
一、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多风,年平均气温在12°C~15°C之间,无霜期192~220天,年均降雨量900~1100mm,其中雨季(6~9月)占75%,年均相对湿度为70~80%。
嘉陵江纵穿全部危岩区,一般5~9月为丰水期,12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多年平均流量197m3/s,最高洪水位509.415m(1990.7.6),最低枯水位488.WY2危岩体受三组结构面控制,其中两两相互近垂直,共同将岩体切割成较孤立块体,且下方临空,在自重及外界条件共同影响下,危岩体产生沿层面的竖向变形,逐渐发展为滑移式破坏。根据现场调查,基本处于整体稳定状态,需进行预警监测。
WY3危岩体受构造及长期风化卸荷作用影响,岩体表面较破碎,且坡体表面植被较发育,植被根系对岩体完整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在上述众多内外因素作用下,岩体逐渐破碎,容易发生零星掉块。
二、危岩体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图1危岩体发育分布概况
根据现场调查,WY1位于明月峡背斜核部,岩体较破碎,由于修建公路形成凹腔,凹腔为上部岩体变形破坏提供了较好的临空条件,形成了危岩体,下部岩体在上部岩体自重作用下产生沿层面的侧向扩移,局部出现一条压致拉裂裂缝,另外,凹腔内侧中上部发育有一条溶蚀裂隙,上部荷载在凹腔内侧溶蚀裂隙处应力较为集中,在上述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岩体自身强度降低,完整性被破坏,逐渐被切割为以该溶蚀裂隙为边界的危岩体。稳定性差,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暴雨及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可能发生滑移式破坏。
四、结语
广元市明月峡危岩体所位于的四川盆地北部的构造浸蚀中山区,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长期的风化和侵蚀是形成崩塌的主要原因,从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受地震作用,岩石破碎加剧,地质构造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对景区进行治理的时候,治理方案的选择慎之又慎,研究明月峡危岩体发育特征和治理措施具有现实意义。明月峡古栈道是朝天省级地质公园的一部分,国家4A级景区,每年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2008年地震以后景区一度关闭,后来又间歇性关闭了2次,经过多次修复,景区于2016年底正常营业。
关键词:危岩体;发育特征;稳定性;治理措施
四川省广元市明月峡危岩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明月峡景区入口约300米处,危岩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构造浸蚀中山区,处于龙门山印支褶皱带之明月峡背斜核部,区域构造运动以抬升为主。上世纪30年代108国道的修建对坡体进行掏空开挖,公路多处形成宽约8m高约5m的凹腔,从而导致凹腔上部岩体产生垮塌失稳的可能性,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局部岩体滑塌的情况。5.12汶川地震对景区破坏严重,该区域发生了规模掉块和崩塌,随后开展治理,本着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等原则,治理方案最终确定为“人工清除掉块+锚索”,以求最大限度保持景观原貌,保留住自然风貌。经过多年监测,原治理工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明显变化,但是在后期多年强降雨影响下,该危岩区局部再次出现失稳威胁。
广元市明月峡危岩体发育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广元市明月峡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危岩体现状调查与勘查,研究了危岩体的基本特征、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旨在提出经济合理的防治措施。经过实际地面调查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危岩的具体特征,采用“连梁+支撑柱+预应力锚索+主动防护网”的方案进行治理。
WY4危岩体受三组结构面控制,将岩体切割成较孤立块体,坡体浅表层受卸荷作用影响,顺坡面陡倾卸荷裂隙较发育,虽然层面较平缓,但在地震或暴雨,特别是在暴雨条件下,结构面抗剪强度降低,在上方WY1危岩体的附加荷载的综合作用下,岩体易发生变形破坏,形成零星掉块。
三、治理工程方案
广元市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古栈道修建于先秦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十分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且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和旅游价值,危岩体变形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整体性破坏,为尽力维持和修复地质景观,同时为了保护朝天区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保留住朝天区的一张重要名片,明月峡危岩体治理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合理性,既要保证安全,又要达到维持原有景观风貌与周边风景融为一体的目的。经可行性研究,方案最终确定为采用“连梁+支撑柱+预应力锚索+主动防护网”。
[1]陈洪凯,鲜学福,唐红梅等.三峡库区危岩群发性机理与防治.重庆大学学报,2008
[2]昌书林.四川省甘孜州某中学危岩发育特征与稳定性分析[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3
[3]杨江波,唐川,沈娜.四川康定师专前山危岩发育特征及应急治理对策[J].四川地质学报,2009(1)
[4]张英平,石建省,甘建军,刘长礼.广元市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朝天区为例.灾害学,2010
针对WY1危岩体可能沿后侧陡倾裂隙发生滑移,对Ⅰ号危岩体采用“支撑柱+连梁+预应力锚索”治理方案;
针对WY2危岩体可能产生竖向变形,对Ⅱ号危岩体采用预警监测;
针对WY3危岩体表层较破碎,可能发生局部掉块,采用“主动防护网”治理方案;
针对WY4危岩体可能发生倾倒破坏,采用“预应力锚索+连梁+主动防护网”治理方案。
危岩区地处嘉陵江左岸,地势南东高北西低,暴露土层以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为主;基岩是泥盆系中统观雾山组(D2g)灰岩。地下水埋藏深,以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为主,在浅部水量贫乏。
受自重、局部贯通结构面、层面、暴雨、地震作用、较好的临空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区形成了四处危岩体。WY1发育于景区内约300m,三根支撑柱处,分布高程为523m,相对高差约65m,方量约4433m3;WY2发育于WY1右侧上方,分布高程为533m,相对高差约24.3m,方量约为3090.96m3;WY3位于WY2右侧上方,分布高程为535m,相对高差约18m,方量约为1252.9m3;WY4发育于WY1所在道路下方,分布高程为517.60m,相对高差约28m,方量约为4173.4m3。
一、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多风,年平均气温在12°C~15°C之间,无霜期192~220天,年均降雨量900~1100mm,其中雨季(6~9月)占75%,年均相对湿度为70~80%。
嘉陵江纵穿全部危岩区,一般5~9月为丰水期,12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多年平均流量197m3/s,最高洪水位509.415m(1990.7.6),最低枯水位488.WY2危岩体受三组结构面控制,其中两两相互近垂直,共同将岩体切割成较孤立块体,且下方临空,在自重及外界条件共同影响下,危岩体产生沿层面的竖向变形,逐渐发展为滑移式破坏。根据现场调查,基本处于整体稳定状态,需进行预警监测。
WY3危岩体受构造及长期风化卸荷作用影响,岩体表面较破碎,且坡体表面植被较发育,植被根系对岩体完整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在上述众多内外因素作用下,岩体逐渐破碎,容易发生零星掉块。
二、危岩体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图1危岩体发育分布概况
根据现场调查,WY1位于明月峡背斜核部,岩体较破碎,由于修建公路形成凹腔,凹腔为上部岩体变形破坏提供了较好的临空条件,形成了危岩体,下部岩体在上部岩体自重作用下产生沿层面的侧向扩移,局部出现一条压致拉裂裂缝,另外,凹腔内侧中上部发育有一条溶蚀裂隙,上部荷载在凹腔内侧溶蚀裂隙处应力较为集中,在上述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岩体自身强度降低,完整性被破坏,逐渐被切割为以该溶蚀裂隙为边界的危岩体。稳定性差,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暴雨及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可能发生滑移式破坏。
四、结语
广元市明月峡危岩体所位于的四川盆地北部的构造浸蚀中山区,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长期的风化和侵蚀是形成崩塌的主要原因,从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受地震作用,岩石破碎加剧,地质构造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对景区进行治理的时候,治理方案的选择慎之又慎,研究明月峡危岩体发育特征和治理措施具有现实意义。明月峡古栈道是朝天省级地质公园的一部分,国家4A级景区,每年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2008年地震以后景区一度关闭,后来又间歇性关闭了2次,经过多次修复,景区于2016年底正常营业。
关键词:危岩体;发育特征;稳定性;治理措施
四川省广元市明月峡危岩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明月峡景区入口约300米处,危岩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构造浸蚀中山区,处于龙门山印支褶皱带之明月峡背斜核部,区域构造运动以抬升为主。上世纪30年代108国道的修建对坡体进行掏空开挖,公路多处形成宽约8m高约5m的凹腔,从而导致凹腔上部岩体产生垮塌失稳的可能性,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局部岩体滑塌的情况。5.12汶川地震对景区破坏严重,该区域发生了规模掉块和崩塌,随后开展治理,本着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等原则,治理方案最终确定为“人工清除掉块+锚索”,以求最大限度保持景观原貌,保留住自然风貌。经过多年监测,原治理工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明显变化,但是在后期多年强降雨影响下,该危岩区局部再次出现失稳威胁。
广元市明月峡危岩体发育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广元市明月峡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危岩体现状调查与勘查,研究了危岩体的基本特征、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旨在提出经济合理的防治措施。经过实际地面调查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危岩的具体特征,采用“连梁+支撑柱+预应力锚索+主动防护网”的方案进行治理。
WY4危岩体受三组结构面控制,将岩体切割成较孤立块体,坡体浅表层受卸荷作用影响,顺坡面陡倾卸荷裂隙较发育,虽然层面较平缓,但在地震或暴雨,特别是在暴雨条件下,结构面抗剪强度降低,在上方WY1危岩体的附加荷载的综合作用下,岩体易发生变形破坏,形成零星掉块。
三、治理工程方案
广元市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古栈道修建于先秦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十分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且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和旅游价值,危岩体变形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整体性破坏,为尽力维持和修复地质景观,同时为了保护朝天区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保留住朝天区的一张重要名片,明月峡危岩体治理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合理性,既要保证安全,又要达到维持原有景观风貌与周边风景融为一体的目的。经可行性研究,方案最终确定为采用“连梁+支撑柱+预应力锚索+主动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