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黄河颂
年级:七年级
课型:新授课(一) 课时: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过程与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知识梳理
1.字词:
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浊流
2.文学常识:
光未然简介光未然,(1913~ 2002)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原名张光年。

湖北省光化县人。

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3.诗歌结构:
由朗诵词和歌词组成。

歌词结构:序曲(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由望黄河和诵黄河组成)——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4.诗歌情感:
情感抒发以及第一人称写法: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5.诗歌抒情方式:
以“我”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黄河的精神,由“我”的望,到“我”对黄河的赞颂,再到“我们”的决心。

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

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抒发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责任感。

这首诗描绘黄河形象时,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6.重点语段理解: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哺育了中华儿女,我们的民族有着源源流长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力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上正以高昂的斗志抵御侵略,争取解放,争取胜利,迎接光明,演绎“我们是铁,我们是钢”的团结力量。

7.写作特点:
①结构上先总写后分写,有着清晰的线索.
②歌词在相同句式里又略有变化,一咏三叹,有着极强的抒情性;
③修辞手法运用。

典型的比喻和排比。

诗歌语句显得生动形象。

呼告手法,
直抒胸臆。

如:黄河,你给我们骄傲,给我们自豪,给我们欢欣,给我们微笑。

8.朗诵:
节奏、重音、语速、情感。

四、学法指导
通过整体阅读,学生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体会对文中精彩语句的品读,可以了解把这种情感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技巧;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汉语优美丰富的表现力。

这篇课文非常适合朗读,大声地朗读可以进一步加深文章对学生的感染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

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王之涣有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维有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二)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预习检查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气魄.()哺.育()山巅.()澎湃.()
劈.开()狂澜.()屏障.()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澎湃②狂澜
③屏障④哺育
⑤九曲连环
(四)自学讨论
1自学指导
(1)“黄河颂”,从标题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全文分两部分:朗颂词与歌词,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3)从朗颂词可以看出作者将从哪些方面歌颂黄河?把歌词分成两部分,怎
么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4)“望黄河滚滚”,“望”统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实写?哪些内容是想
象?写出发黄河的什么特点?“望”能换成“看”吗?为什么?
(5)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
了什么作用?
(6) 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屏障“?”铁的臂膀“是指什么?
(7)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五)展示汇报
1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黄河是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孕育了中华文化养育了中华民族。

) 2.黄河是屏障(侧重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3.“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几次?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出现了三次。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到“发扬滋长”分成三个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