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再生项目可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总论....................................................... - 1 - 1.1 概述............................................................ - 1 - 1.2 企业概况........................................................ - 2 - 1.3 项目背景........................................................ - 2 - 1.4 项目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 .......................................... - 4 - 1.5 可行性研究的范围 ................................................ - 7 - 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 8 - 1.7 可行性研究结论.................................................. - 9 - 第二章市场预测.................................................... - 11 - 2.1 润滑油的市场现状 ............................................... - 11 - 2.2 二氧化碳捕获及应用的优点 ....................................... - 11 - 2.3 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的市场预测 ................................... - 12 - 2.4 高纯碳酸镁的市场预测 ........................................... - 14 - 2.5 基础油的价格分析 ............................................... - 17 - 2.6 高纯碳酸镁的价格分析 ........................................... - 17 - 第三章产品方案及规模 .............................................. - 18 - 3.1 产品方案....................................................... - 18 - 3.2 产品质量标准................................................... - 18 - 第四章工艺技术方案 ................................................ - 21 - 4.1 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原则 ......................................... - 21 - 4.2 工艺技术原理................................................... - 21 - 4.3 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工艺流程 ..................................... - 24 - 4.4 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主要设备 ..................................... - 26 - 4.5高纯碳酸镁生产工艺流程.......................................... - 27 - 4.6 高纯碳酸镁、高纯氧化镁设备 ..................................... - 31 - 4.7 控制技术方案................................................... - 31 - 4.8 标准化......................................................... - 32 - 第五章原、辅材料及动力供应 ........................................ - 34 -
5.1 原、辅材料供应................................................. - 34 - 5.2 动力供应....................................................... - 34 - 5.3 运输........................................................... - 34 - 第六章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 .......................................... - 35 -
6.1 建厂条件....................................................... - 35 - 6.2 厂址方案....................................................... - 40 - 第七章总图、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 .................................... - 41 -
7.1 总图平面布置................................................... - 41 - 7.2 储运........................................................... - 42 - 7.3 公用工程....................................................... - 42 - 7.4 采暖和通风..................................................... - 45 - 7.5 工艺管网....................................................... - 45 - 7.6 土建........................................................... - 46 - 第八章节能....................................................... - 49 -
8.1 编制依据....................................................... - 49 - 8.2 编制原则....................................................... - 50 - 8.3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情况 ......................................... - 50 - 8.4 能耗指标及分析................................................. - 52 - 8.5 节能措施....................................................... - 52 - 第九章环境保护.................................................... - 53 -
9.1 概述........................................................... - 53 - 9.2 编制依据....................................................... - 54 - 9.3 项目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 - 54 - 9.4 项目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 - 54 - 9.5 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分析 ......................................... - 55 - 9.6 绿化........................................................... - 56 - 9.7 结论........................................................... - 57 - 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 - 58 - 10.1 编制依据...................................................... - 58 - 10.2 采用的标准、规范 .............................................. - 59 -
10.3 安全和工业卫生防护原则和要求 .................................. - 60 - 10.4 项目涉及危险物质 .............................................. - 60 - 10.5 生产过程中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 - 60 - 10.6 安全和工业卫生的防护 .......................................... - 62 - 10.7 安全技术措施预期效果及评价 .................................... - 64 - 10.8 劳动安全卫生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 - 64 - 10.9 专用投资概算.................................................. - 64 - 第十一章消防..................................................... - 66 - 11.1 采用的标准规范................................................ - 66 - 11.2 火灾危险性分类................................................ - 66 - 11.3 消防设计及设施................................................ - 66 - 11.4 消防投资费用.................................................. - 67 - 第十二章工厂组织和劳动定员 ........................................ - 68 - 12.1 工厂体制...................................................... - 68 - 12.2 生产班制和定员................................................ - 68 - 12.3 人员培训及条件................................................ - 68 - 第十三章项目实施计划 .............................................. - 69 - 13.1项目实施计划................................................... - 69 - 第十四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 70 - 14.1 编制说明...................................................... - 70 - 14.2 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 - 70 - 第十五章财务分析.................................................. - 71 - 15.1 编制依据...................................................... - 71 - 15.2 财务评价的基础数据 ............................................ - 71 - 15.3 成本分析...................................................... - 71 - 15.4 损益计算...................................................... - 73 - 15.5 盈利能力分析.................................................. - 73 - 15.6 清偿能力分析.................................................. - 74 - 15.7 财务评价表.................................................... - 75 - 第十六章综合结论.................................................. - 76 -
附录:
一、附表
附表1 项目总投资估算表
附表2 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附表3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4 外购原材料费、燃料动力费估算表
附表5 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
附表6 工资及福利费估算表
附表7 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8 资产负债表
附表9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10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二、企业资料附件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2、总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总论
1.1 概述
1.1.1 项目名称、项目单位、企业性质及法人
项目名称:1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再生项目可研
承办单位:XXXX化工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山东省东瀛市河口区蓝色经济开发区
项目性质:新建
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法人:XX
1.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1、编制依据
(1)《化工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2)《中国石化公司石油化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中石化[2005]咨字154号)
(3)《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5)《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6)《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7)《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20571-95)
(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9)《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HGJ28-90)
(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11)XXXX化工有限公司委托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
(12)XXXX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产品市场调研资料
(13)XXXX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2、编制原则
(1)在设计中贯彻生产安全、技术先进、适用可靠、节能降耗、节约投资、降低成本的原则。
(2)主体工程与环保、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同时考虑。
(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行业有关产业政策和标准规范。
(4)把精心设计,为用户服务的思想贯穿于设计的始终。
(5)充分利用当地的可利用的公用设施,节省投资费用。
(6)采用先进、实用的工艺技术和节能、高效设备。
(7)搞好环境保护,加强三废治理,符合环保政策。
1.2 企业概况
XXXX化工有限公司是东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批准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经营范围:润滑油基础油、汽油、柴油、燃料油、渣油、碳酸镁、氧化镁、氯化钙等生产销售。
为了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公司计划投资8000万元,新建1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再生项目可研。
1.3 项目背景
随着中国能源危机警钟的敲响,以能源集约化利用为前提,充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
据专家预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世界和企业发展的新领域。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为
了保护环境并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能源发展和消费方式,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必要的选择,因此,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润滑油广泛应用于制造、运输、化工等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其需求量和消耗量也在日益增长。
润滑油在各种类型机械上主要起润滑、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
由于灰尘、金属屑、水分等外界污染物的侵入,加上自身在高速运转的部件中受热,与空气接触发生聚合、缩合、氧化等化学作用,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老化变质,其主要表现为润滑油的颜色变深、酸值上升、有刺激性气味,并产生油泥、沉淀物等。
实际上,润滑油的变质一般只是其中的1%~10%的烃类变质,其余大部分烃类组成仍是润滑油的主要粘度载体和有效成分,这正是废润滑油再生的潜在动力。
废润滑油中存在含氧、含氮、含硫的有机化合物及化学添加剂,这些废油若被丢弃或燃烧,不仅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油价的不断上涨,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因此,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既可以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可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是一个能源耗费大国,环境问题如今已成为全世界范围的问题。
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引发“温室效应”产生,致使地球气温上升。
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最大的大气环境污染源,为了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观,制定了二氧化碳削减计划,例如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因此迫切需要脱除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达到减排的目的。
二氧化碳可以做为生产尿素、纯碱、碳酸钾、碳酸镁的原料。
本项目将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回收制取高纯碳酸镁和高纯氧化镁,能够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同时超重力技术极大地强化了气液传递过程、缩小了设备尺寸与重量,达到在投资、能耗的节约。
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
高纯碳酸镁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的用途,可用作橡胶制品的填充剂和增强剂,绝缘材料和绝热、耐高温的防火保温材料,也可用作制造高级玻璃制品、镁盐、颜料、油漆和日用化学品的原料,还可用于医药和制备轻质氧化镁。
高纯氧化镁在高温下具有优良的耐碱性和电绝缘性。
热膨胀系数和导热率高具有良好的光透过性。
广泛用作高温耐热材料。
在陶瓷领域用作透光性陶瓷坩埚、基板等的原料在电气材料、电气领域用于磁性装置填料、绝缘材料填料及各种载体。
用作陶瓷基板比氧化铝导热率高2倍多,电解质的损失仅为氧化铝的1/10。
亦可作高纯电熔镁砂的原料,在化学上可作为“分析纯”氧化镁。
1.4 项目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
1、有利于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润滑油的应用日益广泛,全世界每年平均消耗润滑油约4000万吨。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2005年润滑油的消耗量也高达600多万吨。
在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废润滑油的回收和
再生成为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在欧洲,每年大约就有500万吨废弃润滑油,其中40%的废弃润滑油进行了再生。
在我国,废润滑油再生资源的产业化问题,属于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研究范畴。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由于石油类资源短缺导致其在制造业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方面所产生的压力,从而使我国的生态恶化和资源超常规利用两大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因此,废润滑油的再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石油资源日趋紧缺,我国原油资源不足,加上国际油价一路长高的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的石化工业的发展,从而也会影响润滑油的生产能力。
为此,我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替代能源基础研究的技术开发的投入,实现能源多元化战略,减少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
近年来,国外废润滑油再生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废滑油再生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因此,对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有利于缓解我国环境危机
石油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资源显示,大气中70%的二氧化碳、80%的硫化物和70%的氮氧化物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后的产物。
出于国家经济利益、战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是我国政府和世界各国都极为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美国石油研究所认为,使用废润滑油循环技术生产润滑油,每一加仑要比原油节省能源50-80%;而欧洲研究表明,这一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也将减少58%。
此外,由于有毒重金属(锌、铅、镉和铬)在废油处理过程中被剥离出来,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将降到最低。
我国每年需要消耗超过600万
吨的润滑油,如果70%左右的废润滑油得到再生,将能够减少4.5万吨/年的CO2排放。
3、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减排
全球气侯变暖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二氧化碳因具有“温室效应”被普遍认为是导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同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资源,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
因此,研究烟气中的CO2气体排放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将二氧化碳做为生产碳酸盐的原料,对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解决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问题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项目具备的技术条件
本项目建设具有成熟的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
采用了引进德国先进的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技术。
该项目投产后,产品的质量达到欧洲标准或我国国家标准,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以实现资源再生,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项目已成功开发包括超重力技术回收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超重力一步法生产高纯碳酸镁新工艺以及高纯碳酸镁进一步生产高纯氧化镁的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项目能够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同时超重力技术极大地强化了气液传递过程、缩小了设备尺寸与重量,达到在投资、能耗的节约。
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
通过申请国家专利,实现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5、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的相关规定,该5万吨/
年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建设项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三十八、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 28、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的范畴,属于国家鼓励类项目,因此,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废气回收制30000吨/年高纯碳酸镁、高纯氧化镁建设项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十一、石化化工, 19、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应用”以及“第一类鼓励类三十八、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 39、碳捕获、存储及利用技术装备”的范畴,属于国家鼓励类项目,因此,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综上,该项目的建设不但可在一定时间内适当缓解部分我国润滑油基础油供需矛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缓解部分就业压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重大。
同时,通过把生产过程产生的烟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回收,采用超重力技术将东瀛当地丰富的卤水资源中的氯化镁与二氧化碳进行反应,生产高纯碳酸镁和高纯氧化镁,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地政府的发展海洋化工的战略,而且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很好的社会效应。
1.5 可行性研究的范围
(1)对产品的市场进行分析,对企业销售、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量进行预测。
(2)对产品方案、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进行论述,通过研究确定项目拟建规模,拟定合理的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3)对项目的建设条件、厂址、原料供应、交通运输条件进行研究。
(4)对项目的环保、劳动安全卫生、消防等方面进行研究。
(5)工程的全部投资估算和技术经济评价。
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 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1.7 可行性研究结论
1.7.1 工程概述
本项目拟利用东瀛市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规划工业用地49000m2(约73亩),新建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生产和储运设施及配套附属建筑物总建筑面积28940m2,新建高纯碳酸镁、高纯氧化镁生产和储运设施及配套建筑物总建筑面积9500m2,配套敷设厂内公用动力管线,厂区道路及绿化等工程,建成5万吨/年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生产项目及废气捕获回收CO2制3万吨/年高纯碳酸镁及高纯氧化镁项目。
1.7.2 研究结论
1、XXXX化工有限公司1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再生项目可研,工程条件优越,交通位置便利,项目原料来源可靠,能满足该项目建设投产后的需求。
2、本项目所在地水、电、道路等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完善,供应充足,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3、本项目计划总投资为8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建设投资5546万元,流动资金2454万元。
财务评价表明,正常年份销售收入为84410.66万元,年利润总额3998.52万元,年所得税后利润2998.89万元;投资利润率49.98%,投资利税率67.47%;税前全投资内部收益率62.4%,税后全投资内部收益率47.3%;全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前为2.7年,所得税后为3.17年(含建设期)。
由此可以看出,项目的盈利能力较强,资本也可获得良好的收益,项目财务效益良好。
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各项建设条件落实,工程技术方案切实可行,节能、环保、消防及安全卫生措施有效,项目实施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项目所需资金基本落实,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
1.7.3 建议
1、建议建设单位制订切实可行的投资规划,拓宽融资渠道,确保资金充实、如期到位,确保项目建设、经营顺利进行;同时企业应设计和搭建精干、高效的筹建组织机构,以高素质团队来运作项目。
2、建议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工艺、公用工程及安全等工程设计;委托有较高级别施工资质的单位对项目进行施工建设。
第二章市场预测
2.1 润滑油的市场现状
近年来国内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下开发可再生资源,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国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期目标,逐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节能减排环保已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石油产品中基础油占约3%,作为润滑油的主要原料,基础油占到各种润滑油的主要成分的90%以上。
由于润滑油的使用寿命不同,用到一定时限就必须更换,过去人们往往把废油倒掉随意处理,造成了对环境中土壤及水系的严重污染。
也有人将废油直接当作炉用燃料。
许多废润滑油中都有重金属、重金属盐添加剂、含氯有机化合物、含硫有机化合物、含磷有机化合物,污染环境。
还有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则将废油进行简单的过滤、酸洗、碱洗或用裂解的方法进行提炼,得到一些低质量的基础油和柴油等。
使用这些旧的加工方法的排放物必将对环境进行二次污染,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要求,必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就是本项目所描述的无污染高效处理废润滑油技术,也就是采用分子蒸馏进行废油再生润滑油基础油的工艺技术。
2.2 二氧化碳捕获及应用的优点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全球社会开展了一系列的温室气体减排行
动,通过强制或自愿的方式实施减排。
具体的措施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结构向低含碳量燃料转变,向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转变;增强生物碳汇;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其中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具有降低减排成本以及增加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灵活性的潜力,可能是未来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因此倍受发达国家政府重视和发展中国家的关注。
二氧化碳捕集是将低浓度的二氧化碳进行富集,这样更容易进行封存和利用。
化学吸收是指二氧化碳与吸收剂在吸收塔内进行化学反应形成一种弱联结的化合物。
经处理后的烟气直接排出,富二氧化碳的吸收液被通入还原塔内,加热后释放二氧化碳同时使吸收剂得到再生。
捕获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和利用,目前工业上的封存方案有多种,包括地质封存和矿石封存。
地质封存是把二氧化碳注入地表以下,有望实现大量二氧化碳的永久封存。
矿石封存是指一定条件下使得二氧化碳与天然形成的物质发生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为对环境无害的固态矿物。
本项目捕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化学利用。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一些能耗低、附加值高、使用量大和能永久储存二氧化碳的化工产品。
以当地海洋卤水中副产的氯化镁为原料,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产高纯碳酸镁。
实现了化学固碳。
2.3 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的市场预测
1、产品市场现状及用途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车市的刚性消费,车市很难被降温下来。
中国市场依然是全球最火热的市场,各大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性车
型,也将给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机会,车市成为继房市之后的第二大消费市场。
这一刚性市场,也将会给润滑油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内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用于国家城市基础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将很大程度缓解经济危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扩大内需,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内基础建设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将会拉动工程机械制造业、运输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大量需求,而这一需求,将对润滑油产业提供巨大的消费市场。
润滑油占世界石油产品总消耗量的重要部分,其耗量仅次于燃油。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润滑油消费的增长速度已超过5%,润滑油消费量已超过600万吨。
可供回收的废润滑油资源为消费量的50%以上。
废润滑油的供应量是巨大的。
2、国内、外相同或同类产品的生产能力、产量和变化趋势
废润滑油是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氧化、老化、变质、混入燃料油组分、混入杂质水分,从而与新润滑油在质量指标上有明显的区别,一般在粘度、闪点、酸值、水分、颜色、戊烷不溶物等指标上体现出来。
因此,废油回收再利用的关键是除去污物等杂质,使其重新达到润滑油的质量指标。
废润滑油可以用于生产其它产品,如进行裂化生产轻质的柴油和汽油产品,也可以处理后回收作为润滑油基础油。
国外的废油再生技术已发展到蒸馏-加氢法,年处理量达30万吨以上。
而我国的再生技术仍比较落后,规模较小,工艺简单,平均规模不高于3000吨/年。
有的还停留在已属淘汰之列的蒸馏-硫酸-白土精制工艺。
目前废润滑油回收工艺主要有酸-白土精制工艺、蒸馏-溶剂精制-白土精制工艺、蒸
馏-溶剂精制-加氢精制工艺等。
主要缺点都是基础油回收率低,再生过程中又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和大量酸性物质,难以去除利用,且消耗了成本较高的无机试剂,因而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的需要。
现在的废滑油回收技术都没有彻底地解决废润滑油中金属等杂质的脱除,都没有提出环境友好的回收技术,都没有很好地提高润滑油基础油的收率。
本项目使用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即减压蒸馏-多级分子蒸馏的方法,既提高了润滑油基础油的收率,收率可达到80%以上;又对环境友好,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污染物产生。
3、国内、外近期远期需求量预测
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生产和推广应用具有优越性。
一是原料易得且价廉,用废润滑油作生产原料,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对石油制取润滑油的依赖。
二是副产品具有经济价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组分可以做燃料油对外销售,市场前景较好。
三是环保效益显著,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生产过程中没有酸渣产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基础油消费预计年增长5%,每年的基础油进口量为200万吨以上,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行业投资前景将非常乐观。
2.4 高纯碳酸镁的市场预测
1产品市场现状
随着精细化工产品的快速发展,镁盐系列化和专用型产品正在迅速发展之中,从性能和用途来看,高纯碳酸镁是目前生产和销售规模最大的镁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