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传热计算-2013

合集下载

(完整版)换热器热量及面积计算公式.doc

(完整版)换热器热量及面积计算公式.doc

换热器热量及面积计算一、热量计算1、一般式Q=W h(H h,1- H h,2)= W c(H c,2- H c,1)式中:Q 为换热器的热负荷, kj/h 或 kw ;W 为流体的质量流量, kg/h;H 为单位质量流体的焓, kj/kg ;下标 c 和 h 分别表示冷流体和热流体,下标 1 和 2 分别表示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

2、无相变化Q=W h c p,h(T1-T2)=W c c p,c(t2-t1)式中:c p为流体平均定压比热容,kj/(kg.℃);T为热流体的温度,℃;T为冷流体的温度,℃。

二、面积计算1、总传热系数K管壳式换热器中的K 值如下表:冷流体热流体总传热系数 K,w/(m2. ℃)水水850-1700水气体17-280水有机溶剂280-850 水轻油340-910 水重油60-280有机溶剂有机溶剂115-340 水水蒸气冷凝1420-4250 气体水蒸气冷凝30-300水低沸点烃类冷凝455-1140 水沸腾水蒸气冷凝2000-4250 轻油沸腾水蒸气冷凝455-1020 注:1w=1J/s=3.6kj/h=0.86kcal/h1kcal=4.18kj2、温差(1)逆流热流体温度 T:T1→T2冷流体温度 t :t2 ←t1温差△ t :△ t1 →△ t2△t m=(△ t2- △t1 )/ ㏑(△ t2/ △t1 )(2)并流热流体温度 T:T1→T2冷流体温度 t :t1 →t2温差△ t :△ t2 →△ t1△t m=(△ t2- △t1 )/ ㏑(△ t2/ △t1 )3、面积计算S=Q/(K. △t m)三、管壳式换热器面积计算S=3.14ndL其中, S 为传热面积 m2、n 为管束的管数、 d 为管径, m;L 为管长,m。

四、注意事项冷凝段:潜热(根据汽化热计算)冷却段:显热(根据比热容计算)。

换热器最简单计算方法

换热器最简单计算方法

换热器最简单计算方法换热器的计算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就像要解开宇宙的密码一样。

其实啊,没那么复杂,就像是玩搭积木,只要知道几块关键的“积木”怎么摆就好啦。

你可以把换热器想象成一个超级大的“热量交换市场”。

一边是热的家伙,带着好多热量,就像个暴发户似的;另一边是冷的家伙,穷得叮当响,没多少热量。

它们凑到一起,那热的就得给冷的分点热量。

首先呢,咱们得知道热流体和冷流体进来的时候温度是多少。

这就好比你要知道两个人进商店的时候口袋里各有多少钱。

热流体进来时的温度就像是热家伙的初始财富,冷流体进来的温度就是冷家伙的初始财产。

然后啊,还有个重要的东西叫比热容。

这比热容就像是每个人花钱或者赚钱的速度。

热流体的比热容大呢,就意味着它传热的时候就像个大手大脚的土豪,能给出去好多热量;冷流体的比热容要是大,那它接收热量就像个大胃王,能吞好多。

热交换量的计算,简单说就像是算这一热一冷两个家伙最后财富的差值。

我们用公式Q = m×c×ΔT来计算。

这里的m就像人的体重一样,是流体的质量。

质量越大,能传递的热量就可能越多。

就好比一个大胖子和一个小瘦子,肯定是大胖子能拿得出更多的东西来交换。

还有啊,换热器的传热系数K,这个就像是市场里的交易效率。

传热系数大,热量交换就快得像闪电一样,冷的和热的很快就能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传热系数小呢,就像两个蜗牛在做交易,慢得要命。

有时候,我们还得考虑换热器的面积。

这面积就像是市场的大小。

面积越大,能同时进行的热量交易就越多。

要是面积小了,就像个小地摊,能交换的热量就很有限啦。

你看,这么一说,换热器的计算是不是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简单?只要把这些概念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就能算出个大概啦。

不用把它想得那么神秘,就当是在管理一个特别的热量小世界,这里面的热和冷就像两个调皮的小鬼,按照我们算出来的规则在交换热量呢。

换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

换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

换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换热器是一种用于将热能从一个物质传递到另一个物质的装置。

换热器的性能通常通过换热效率来衡量,换热效率定义为传递到热能的比例。

计算换热器换热效率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换热器类型和应用场景,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热交换系数法热交换系数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传热器换热效率的常见方法,适用于常压下的换热器。

根据传热学的基本原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流体之间的传热系数来计算。

传热系数越大,换热器换热效率越高。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传热器的结构和工况来确定,一般需要测量流体的温度和流量信息,以及传热表面的几何尺寸和材料等参数。

2.热损失法热损失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换热器换热效率的方法,适用于壳管式换热器等换热表面较大的设备。

该方法通过测量进出口流体的温度、流量和热损失等参数来计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具体的计算方法包括传热率计算、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和换热器传热面积计算等步骤,最终根据能量平衡可以求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3.效能法效能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换热器换热效率的方法,适用于热力性能较为稳定的换热器。

该方法通过测量进出口流体的温度、流量和热损失等参数来计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具体的计算方法包括换热系数计算、传热量计算和换热器有效传热面积计算等步骤,最终根据能量平衡可以求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4.热平衡法热平衡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换热器换热效率的方法,适用于热力性能较为复杂的换热器。

该方法通过建立换热器的热平衡方程,考虑不同传热方式的作用,计算进出口流体的温度、流量和热损失等参数,最终根据能量平衡可以求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总之,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具体的计算方法需要根据换热器的类型、工况和性能等因素来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换热器的传热特性、流体性质和操作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注意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计算过程中的误差控制,以获得可靠的换热效率结果。

换热器计算公式范文

换热器计算公式范文

换热器计算公式范文换热器计算公式指的是用于计算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各种参数和关系的数学方程。

换热器是工程领域常用的一种设备,用于将热量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

换热器的性能与换热器的设计参数密切相关,因此计算公式对于换热器的设计和运行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换热器计算公式:1.整体换热系数(U值)的计算公式:U=1/[(1/h₁)+δi+(1/h₂)]其中,U为整体换热系数,h₁为热源侧传热系数,h₂为冷凝侧传热系数,δi为传热面各种传热介质之间的传热阻力。

2.热量传递率(Q)的计算公式:Q = U × A × δTlm其中,Q为换热器的热量传递率,U为整体换热系数,A为传热面积,δTlm为对数平均温差。

3. 对数平均温差(δTlm)的计算公式:δTlm = [(δT₁ - δT₂) / ln(δT₁ / δT₂)]其中,δT₁为热源侧入口温度与冷凝侧出口温度的温差,δT₂为热源侧出口温度与冷凝侧入口温度的温差。

4.传热面积(A)的计算公式:A = Q / (U × δTlm)其中,A为传热面积,Q为热量传递率,U为整体换热系数,δTlm为对数平均温差。

5.热源侧传热系数(h₁)的计算公式:h₁=(k₁×ΔT₁)/δ₁其中,h₁为热源侧传热系数,k₁为热源侧传热介质的导热系数,ΔT₁为热源侧的温差,δ₁为热源侧的传热厚度。

6.冷凝侧传热系数(h₂)的计算公式:h₂=(k₂×ΔT₂)/δ₂其中,h₂为冷凝侧传热系数,k₂为冷凝侧传热介质的导热系数,ΔT₂为冷凝侧的温差,δ₂为冷凝侧的传热厚度。

7.温差比(R)的计算公式:R=δT₁/δT₂其中,R为温差比,δT₁为热源侧入口温度与冷凝侧出口温度的温差,δT₂为热源侧出口温度与冷凝侧入口温度的温差。

这些计算公式是根据传热原理和换热器的物理特性推导而来,通过这些公式可以计算出换热器的各种参数和性能,从而进行换热器的设计、选型和优化。

换热器的热计算方法

换热器的热计算方法

换热器是工业过程中常用的设备,用于在两种流体之间传递热量。

换热器的热计算方法通常涉及到确定热量传递速率、传热表面积和温度变化等参数。

以下是换热器的一般热计算方法:
传热速率计算:
热传导:对于热传导,可以使用导热方程来计算热传导的速率,通常表示为q = k * A * ΔT / L,其中q是传热速率,k是材料的导热系数,A是传热表面积,ΔT是温度差,L是传热距离。

对流传热:对于对流传热,通常使用牛顿冷却定律,q = h * A * ΔT,其中q是传热速率,h 是对流传热系数,A是传热表面积,ΔT是温度差。

温差和温度计算:
确定入口和出口流体的温度,以便计算温差(ΔT)。

温差是热交换的驱动力。

温度分布:在一些情况下,需要考虑温度在换热器内的分布,通常需要使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传热表面积计算:
传热表面积(A)是一个关键参数,它可以根据传热速率和温差来计算,通常使用q = U * A * ΔT,其中U是总传热系数。

U值取决于换热器的类型和结构,可通过实验测定或计算得出。

流体性质计算:
确定流体的物性参数,如密度、热导率、比热容等,以便计算传热速率和温度变化。

对于多组分混合物,需要使用混合物物性计算方法。

性能和效率计算:
根据热计算结果,可以计算换热器的性能和效率参数,如效率、热传导系数等。

需要注意的是,换热器的热计算通常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传热方式、流体性质、流速、换热器类型和结构等。

根据具体的应用和情况,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模型。

通常,工程师和热力学专家会根据具体问题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使用专业的软件工具来辅助热计算和设计。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doc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doc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包括两类:一类是设计型计算,即根据工艺提出的条件,确定换热面积;另一类是校核型计算,即对已知换热面积的换热器,核算其传热量、流体的流量或温度。

这两种计算均以热量衡算和总传热速率方程为基础。

换热器热负荷Q 值一般由工艺包提供,也可以由所需工艺要求求得。

Q=W c p Δt ,若流体有相变,Q=c p r 。

热负荷确定后,可由总传热速率方程(Q=K S Δt )求得换热面积,最后根据《化工设备标准系列》确定换热器的选型。

其中总传热系数K=0011h Rs kd bd d d Rs d h d o m i i i i ++++ (1)在实际计算中,总传热系数通常采用推荐值,这些推荐值是从实践中积累或通过实验测定获得的,可以从有关手册中查得。

在选用这些推荐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设计中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应与所选的管程和壳程的流体相一致。

2. 设计中流体的性质(粘度等)和状态(流速等)应与所选的流体性质和状态相一致。

3. 设计中换热器的类型应与所选的换热器的类型相一致。

4. 总传热系数的推荐值一般范围很大,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中间的某一数值。

若需降低设备费可选取较大的K 值;若需降低操作费用可取较小的K 值。

5. 为保证较好的换热效果,设计中一般流体采用逆流换热,若采用错流或折流换热时,可通过安德伍德(Underwood )和鲍曼(Bowman )图算法对Δt 进行修正。

虽然这些推荐值给设计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某些情况下,所选K 值与实际值出入很大,为避免盲目烦琐的试差计算,可根据式(1)对K 值估算。

式(1)可分为三部分,对流传热热阻、污垢热阻和管壁导热热阻,其中污垢热阻和管壁导热热阻可查相关手册求得。

由此,K 值估算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对流传热系数h 的估算。

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主要有:1.流体的种类和相变化的情况液体、气体和蒸气的对流传热系数都不相同。

牛顿型和非牛顿型流体的也有区别,这里只讨论牛顿型对流传热系数。

《JBT 7659.4-2013 翅片式换热器》中换热系数是如何计算的

《JBT 7659.4-2013 翅片式换热器》中换热系数是如何计算的

第3页 共3页
HYC 汇一能控
技术资料
k= Φ A∆ t
(2)
要算出翅片式换热器的换热系数 k,就要先算出换热量Φ、换热面积 A、换
热温差Δt。
换热量:通常采用空气焓差法与液体制冷剂流量计法分别测量出空气侧换
热量与制冷剂侧换热量,二者平均值为换热器的换热量。在实际测量中,JB/T
7659.4-2013 表 2 中的迎面风速是通过风量测量装置的辅助风机变频调节来实
HYC 汇一能控
技术资料
《JB/T 7659.4-2013 翅片式换热器》中换 热系数是如何计算的
文 / 合肥汇一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摘 要:JB/T 7659.4-2013 中对翅片式换热器的换热系数有要求,本文阐述了 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换热系数的意义。 关键词:翅片式换热器 换热系数
0 概述 在空调用翅片式换热器的标准《JB/T 7659.4-2013 氟代烃类制冷装置用辅
传热系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参与传热过程的两种流体的种类,还与过程本 身有关(如冷、热流体流速的大小,有无相变等)。
换热系数可以校核换热器设计是否合理,例如 JB/T 7659.4-2013 表 1 的要 求,其实就是在校核换热器的设计。
合肥汇一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ycontrols@
Δt=1℃、传热面积 A=1 ㎡时的热流量的值;本质上,它是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 度的标尺,传热过程越强,传热系数越大,反之则越弱。其实它还表征换热成
合肥汇一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ycontrols@
第2页 共3页
HYC 汇一能控
技术资料
本,在换热量不变时,换热系数越大,则温差与传热面积的乘积越小,而温差 体现传热的容易程度,传热面积一定程度上表示材料的成本。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在选用总传热系数的推荐值时,应注意以下 几点:
①设计中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应与所选的管程和壳 程的流体相一致; ②设计中流体的性质(黏度等)和状态(流速等 )应与所选的流体性质和状态相一致; ③设计中换热器的类型应与所选的换热器的类型 相一致;
④总传热系数的推荐值一般范围很大,设计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中间的某一数值。若需降 低设备费(减小换热面积)可选取较大的值; 若需降低操作费(增大换热面积)可选取较小 的值。
dQ T t1 t 2 t 3 R R1 R2 R3
1 1 b 1 KdS0 0 dS0 dSm i dSi
若以外表面为基准 dS0 1 1 bdS0 dS d dl K 0 dSm i dSi dS0 d0 dS0 d0 , dSi di dSm dm

b 2 A ( KAt m 2 t W t)
Am (TW t W )
冷流体侧传热面积
Q TW T 1 A1 bQ t W TW Am Q tW t 2 A2
以上关系式表明,当间壁的导热系数很大时,间壁两侧的 壁面温度可近似认为相等,而且间壁的温度接近于对流传 热系数较大一侧的流体温度。
若已知:管内、外流体的平均温度T、t,忽略管壁热阻 求:壁温tW 方法:试差法 步骤: 假设tW
求管内、外的αi、α0
T tw tw t 1 1 Rs 0 Rsi
核算tW
0
i
第五章 传 热
第五节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一、热平衡方程 二、总传热速率方程 三、总传热系数 四、传热面积的计算
管壁内表面 污垢热阻
管壁外表面 污垢热阻
提高总传热系数途径的分析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解析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解析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解析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传热设备,用于在两个流体之间转移热量。

它采用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方式,通过对热传导方程和对流换热方程的求解,可以得到换热器的传热计算解析。

第一步,确定传热区域和传热方式。

换热器的传热区域通常包括管内和管外两个区域,传热方式根据具体的条件可以分为对流传热、辐射传热和传导传热。

第二步,建立传热方程。

对于传热区域内的热传导,可以根据热传导方程进行计算。

对于对流传热,可以使用牛顿冷却定律或其他适用的换热关系进行计算。

对于辐射传热,可以使用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进行计算。

第三步,边界条件的确定。

边界条件包括温度边界条件和流体流动边界条件。

温度边界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流体流动边界条件可以根据流体流动的特性进行确定。

第四步,求解传热方程。

对于热传导方程,可以使用数值求解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进行计算。

对于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可以使用经验公式进行估算或者使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

第五步,计算换热系数。

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反映了换热器的传热性能。

传热系数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或者基于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第六步,进行传热计算解析。

根据所得到的传热方程和边界条件,可以进行传热计算解析。

根据实际需求,可以计算换热器的传热速率、传热效率、温度分布等参数,从而评估和优化换热器的设计。

在进行换热器的传热计算解析时,还需要考虑换热器的结构、材料的热物性、流体流动的特性等因素,以及适用的传热理论和模型。

此外,还需要进行传热计算解析的验证和优化,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换热器的传热计算解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传热方式、建立传热方程、确定边界条件、求解传热方程、计算传热系数等,从而得到相应的传热计算解析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用于优化换热器的设计和评估换热器的传热性能。

换热器的计算公式

换热器的计算公式

换热器的计算公式换热器是一种将热量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的设备。

根据传热方式的不同,换热器可以分为对流换热器和传导换热器两类。

对于对流换热器,可以根据传热器的具体形式分为壳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两种。

壳管式换热器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壳侧传热系数、管侧传热系数、壳侧传热区面积和管侧传热区面积的计算。

1.壳侧传热系数壳侧传热系数可以使用Dittus-Boelter公式计算,公式如下:Nu=0.023*Re^0.8*Pr^0.4其中,Nu为壳侧Nusselt数,Re为壳侧雷诺数,Pr为壳侧普朗特数。

2.管侧传热系数管侧传热系数可以使用Colburn公式计算,公式如下:Nu=0.023*Re^0.8*Pr^0.4其中,Nu为管侧Nusselt数,Re为管侧雷诺数,Pr为管侧普朗特数。

3.壳侧传热区面积壳侧传热区面积可以使用传热器换热面积计算:A=π*Do*L其中,A为壳侧传热区面积,Do为外径,L为传热器长度。

4.管侧传热区面积管侧传热区面积可以使用传热器换热面积计算:A=π*Di*L其中,A为管侧传热区面积,Di为内径,L为传热器长度。

对于换热器计算,还需要考虑热传导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传导换热器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热传导方程、传热速率和温度分布的计算。

1.热传导方程热传导方程可以用Fourier定律表示:q = -k * A * (dT/dx)其中,q为换热速率,k为热导率,A为传热面积,dT/dx为温度梯度。

2.传热速率传热速率可以用热传导方程求解,根据不同的边界条件可以得到不同的方程形式。

3.温度分布温度分布可以用热传导方程和边界条件求解,得到不同位置的温度分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只是换热器计算中的基本公式,具体计算还需要考虑不同的情况和参数,例如流体的性质、流速、换热器的结构等。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也需要考虑一些修正系数来修正公式中的假设条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例如,对于壳管式换热器,还需要考虑壳侧的修正系数,如修正因子和段长修正系数等。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2013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2013

1 b
显然有
Ko Ki

dSi dS o

di do
管内径
Ko Kmຫໍສະໝຸດ dS m dS o

dm do
管外径 平均管径
工程上大多以外表面积为基准,故后面讨论中 ,除非特别说明,都是基于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 。
3、污垢热阻
在计算传热系数 K 值时,污垢热阻一般不可忽视,污垢
热阻的大小与流体的性质、流速、温度、设备结构以及运行
第五章 传 热
第五节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一、热平衡方程 二、总传热速率方程 三、总传热系数 四、传热面积的计算
四、传热面积的计算
套管换热器
内管外径
内管内径
以外表面积为基准 S d 0 L 以内表面积为基准
S di L
传热管外径
以外表面积为基准
列管换热器
以内表面积为基准
S ndi L
间壁换热器总传热速率为:
T t T dQ 1 R KdS0
dQ K T t dS0
T TW t1 TW tW t 2 t w t t 3 b 1 1 R1 R2 R3 i dSi dSm 0 dS0
利用串联热阻叠加原则:
例:有一列管换热器,由φ25×2.5的钢管组成。CO2在管内
流动,冷却水在管外流动。已知管外的 α1=2500W/m2·K,管 内的α2= 50W/m2·K 。 (1)试求传热系数K; (2)若α1增大一倍,其它条件与前相同,求传热系数增大 的百分率; (3)若增大一倍,其它条件与( 1)相同,求传热系数增
管壁内表面 污垢热阻
管壁外表面 污垢热阻
提高总传热系数途径的分析

化工原理17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化工原理17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02
传热的基本原理
热传导
01
热传导是热量在物体内部由高 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过程 ,主要通过物体内部的微观粒 子运动和碰撞来实现。
02
热传导的速率与物体的导热系 数、温度梯度以及物体厚度有 关。
03
导热系数是描述物质导热性能 的参数,其值越大,物质的导 热性能越好。
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是传热的重要方式之 一。
对流换热的速率主要取决于流体的流动状态(层流或湍流)、流体与壁面 之间的温差、流体的物理性质以及壁面的几何形状。
对流换热通常采用牛顿冷却公式进行计算,公式中包含了流体与壁面之间 的对流换热系数。
辐射换热
辐射换热是指物体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将热量传递 给其他物体的过程。
辐射换热的速率与物体的发射率、温度以及周围 物体的发射率和温度有关。
总结词
设计参数确定、传热面积计算、 热负荷计算、材料选择
传热面积计算
根据热量平衡原理,计算换热 器的传热面积。
材料选择
根据工艺条件和设计参数,选 择合适的材料,确保换热器的 性能和寿命。
案例二:某反应器的传热过程模拟
总结词
模拟软件选择、模型 建立、模拟结果分析、 优化建议
模拟软件选择
选择适合的反应器传 热过程模拟软件,如 Aspen、Simulink等。
的影响。
传热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总结词
传热系数是衡量换热器传热效率的重要参数,其计算方法取决于具体的传热过程和换热器类型。
详细描述
传热系数的计算与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换热器材料的导热性能、流体流动状态、流体的物性参数以及换热 器结构等。根据不同的传热过程和换热器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确定传热系数,如经验公式、实验测 定和数值模拟等。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2013.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2013.

Q KStm
K——换热器的平均传热系数,W/m2· K 1 1 或 Q t m / —— 总传热热阻 KS KS 注意:其中 K 必须和所选择的传热面积相对应
,选择的传热面积不同,总传热系数的数值不同。
传热基本方程可分别表示为:
Q Ki Si tm K0 S0tm Km Smtm
式中:
Ki、Ko、Km——分别为管内表面积、外表面积和内外侧
的平均表面积的传热系数,W/m2· K Si、So、Sm—— 换热器管内表面积、外表面积和内外侧 的平均面积,m2。 注:工程上大多以外表面积为计算基准,Ko不再加下标“o”
第五章 传 热
第五节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一、热平衡方程 二、总传热速率方程 三、总传热系数
1 K 1
i
Rsi
b

Rso
热平衡方程
假设换热器绝热良好,热损失可以忽略不 计,则在单位时间内换热器中热流体放出的热 量必等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
dQ qm, h dI h qm,c dIc
对于整个换热器,其热量衡算式为 QT qm, h (Ih1 Ih2 ) qm,c (Ic 2 Ic1 ) 式中 Q 为整个换热器的传热速率,或称为换热器的 热负荷,W;I表示单位质量流体焓值,kJ/kg;下标1 和2分别表示流体的进口和出口。
间壁换热器总传热速率为:
T t T dQ 1 R KdS0
dQ K T t dS0
T TW t1 TW tW t 2 t w t t 3 b 1 1 R1 R2 R3 i dSi dSm 0 dS0
利用串联热阻叠加原则:
若换热器中两流体均无相变,且流体的定压 比热容不随温度变化或可取流体平均温度下的值 ,

换热器计算公式

换热器计算公式

换热器计算公式换热器部分计算管程介质为热⽔进⼝温度 (℃) Tt1=110(给定)出⼝温度 (℃) Tt2=120(给定)⼯作压⼒(MPa) Pt = 1.0(给定)平均温度(℃) Tt =115(计算)流体的⽐定压热容Cp(KJ/(kg.℃))=4.2358(查表)流量(t/h) Q =50(给定)流体密度(kg/m3)ρ=1000(查表)所需热量(KJ/h)=2117900(计算)壳程进⼝温度 (℃) Ts1=158.5(给定)蒸发潜热(KJ/kg)Rs1=2087.43出⼝温度 (℃) Ts2=115(给定)蒸发潜热(KJ/kg)Rs2=2216.6⼯作压⼒(MPa) Pt =0.5(给定)平均温度 (℃) Ts =136.75(计算)流体的⽐定压热容Cp1(KJ/(kg.℃)=4.2781(查表)158.5℃降为115℃1.温差放出热量(KJ/(kg))为186.10115℃129.17158.5(℃) 饱和蒸汽密度(kg/m3)ρ1 3.144(查表)115.0(℃) 饱和蒸汽密度(kg/m3)ρ20.9647(查表)1⽴⽅饱和蒸汽从158.5℃降为115.0放出潜热(KJ/(m3))所需要⽔蒸汽量为(m3/h)435.845088(计算)饱和蒸汽流速(m/s)15(查表)壳程进出⼝管径(mm)101.373458(计算)取壳程进出⼝管径DN 100 2.密度变化放出热量(KJ/(kg))4673.20设计计算介质为饱和蒸汽每1千克饱和⽔蒸汽从每1千克饱和⽔蒸汽吸收热量(KJ/(kg)换热管外径(mm )25(给定)换热管内径(mm )20(给定)换热管长度(mm )6000(给定)换热管数量180(给定)换热器管程程数2(给定)换热管换热⾯积(m2)84.8230002换热管内介质流速(m/s)0.49146811总传热系数K 计算流体的导热系数λ(W/(m.℃))0.683流体主体粘度(Pa.s)µ0.00024313管内强制湍流传热ai 283.014896流体的导热系数λ(W/(m.℃))0.684壳程流体介质平均温度下密度(kg/m3)ρ1.7895壳程流体介质平均温度下流体主体粘度(Pa.s)µ 2.02E-04壳程流体介质在管壁温度下流体粘度(Pa.s)µw 2.21E-04管外强制湍流传热ao 71.2633298换热管选⽤材料20管换热管传热系数51.8(查表)总传热系数 K=15.1910132低粘度流体在管内强制湍流传热低粘度流体在管外强制湍流传热流体的有效平均温16.4117511差(℃)换热⾯积(m2) F=8495.00787 (查表)(查表)。

换热器换热参数计算

换热器换热参数计算

换热器换热参数计算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领域。

换热参数是指换热器在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热量传递相关的参数,包括热传导、传热面积、传热速度等。

换热器的热传导性能是其换热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热传导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是换热器中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热传导系数(k)是衡量物质导热性能的指标,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热量传递量与温度差之比。

常见的金属材料如铜、铝、钢等具有较高的热传导系数,适合作为换热器的材料。

传热面积是指换热器上用于传热的有效面积,通常用平方米(m²)来计算。

传热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换热器的传热能力,面积越大,换热过程中热量的传递速度越快。

需要根据具体的热量传递需要来确定传热面积的大小。

传热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传热量的大小,通常用热功率(Q)来表示。

传热速度与换热器的热传导性能和传热面积有关,同时还与传热介质的温度差和流体运动状态有关。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控制传热介质的流速、温度差和换热器的结构参数来调整传热速度。

换热参数的计算涉及到多个相关变量,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

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根据不同的换热器类型和应用场景会有所不同。

在工程实践中,通常需要根据实际工况和设计要求来进行换热参数的计算。

换热器的设计和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换热器的材料选择、结构参数设计、传热介质的流体性质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热力学分析、热传导计算、传热面积确定等工作,保证换热器能够满足工艺要求。

总之,换热器的换热参数计算是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热传导性能、传热面积和传热速度等关键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地计算和选择换热参数,能够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工作性能,满足工艺和生产的要求。

2011.5第三节: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2011.5第三节: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2013-11-2
1 1 则: K o
——管壁外侧对流传热控制
若: 0>>i
即:K i
1 1 则: K i
——管壁内侧对流传热控制
总热阻是由热阻大(a较小)的那一侧的对流传热所控制 提高K值,关键在于提高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一侧的α。 两侧的α相差不大时,则必须同时提高两侧的α 污垢热阻为控制因素时,则必须设法减慢污垢 形成速率或及时清除污垢。
2013-11-2
1 令: R K dS i i
1 b 1 i dSi dSm 0 dS0
dSi 1 1 bdSi Ki i dSm 0 dS0
di 1 1 bdi Ki i d m 0 d 0
dQ Ki dSi (T t ) d0 bd 0 1 1 dQ K0 dS0 (T t ) 同理: K 0 di i d m 0
大于采取并流时的平均温度差
tm,逆流 tm,并流 (条件)
2013-11-2
例4-5:在一套管式换热器中,用冷却水将热流 体由90℃冷却至65℃,冷却水进口温度为30℃,出 口温度为50℃,试分别计算两流体作逆流和并流的
平均温度差。
解 : 逆流时: 热流体T ℃: 冷流体t ℃ : △t ℃ :
2013-11-2
记忆规律
B:提高总传热系数途径的分析 当传热面为平壁或薄圆管
di d 0 d m
1 b 1 Rsi Rs 0 di 0 1 1 1 当管壁热阻和污垢热阻可忽略时 K di 0
1 1 1 Ki K m K
若:i>> 0
即:K o

依据:总传热速率方程和热量衡算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包括两类:一类是设计型计算,即根据工艺提出的条件,确定换热面积;另一类是校核型计算,即对已知换热面积的换热器,核算其传热量、流体的流量或温度。

这两种计算均以热量衡算和总传热速率方程为基础。

换热器热负荷Q 值一般由工艺包提供,也可以由所需工艺要求求得。

Q=W c pΔt ,若流体有相变,Q=c p r 。

热负荷确定后,可由总传热速率方程(Q=K S Δt )求得换热面积,最后根据《化工设备标准系列》确定换热器的选型。

其中总传热系数K=0011h Rs kd bd d d Rs d h d o m i i i i ++++ (1)在实际计算中,总传热系数通常采用推荐值,这些推荐值是从实践中积累或通过实验测定获得的,可以从有关手册中查得。

在选用这些推荐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设计中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应与所选的管程和壳程的流体相一致。

2. 设计中流体的性质(粘度等)和状态(流速等)应与所选的流体性质和状态相一致。

3. 设计中换热器的类型应与所选的换热器的类型相一致。

4. 总传热系数的推荐值一般范围很大,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中间的某一数值。

若需降低设备费可选取较大的K 值;若需降低操作费用可取较小的K 值。

5. 为保证较好的换热效果,设计中一般流体采用逆流换热,若采用错流或折流换热时,可通过安德伍德(Underwood )和鲍曼(Bowman )图算法对Δt 进行修正。

虽然这些推荐值给设计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某些情况下,所选K 值与实际值出入很大,为避免盲目烦琐的试差计算,可根据式(1)对K 值估算。

式(1)可分为三部分,对流传热热阻、污垢热阻和管壁导热热阻,其中污垢热阻和管壁导热热阻可查相关手册求得。

由此,K 值估算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对流传热系数h 的估算。

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主要有:1.流体的种类和相变化的情况液体、气体和蒸气的对流传热系数都不相同。

牛顿型和非牛顿型流体的也有区别,这里只讨论牛顿型对流传热系数。

换热器传热能力计算

换热器传热能力计算

换热器传热能力计算1.计算依据一级换热器和二级换热器的设计图纸; 文献1《煤气设计手册》文献2《燃气工程便携手册》 文献3《化工原理》2.设计参数列表一级换热器天然气进口温度t 1=23℃,出口温度t 2=60℃,定性温度t c =(23+60)/2=41.5℃。

二级换热器天然气进口温度t 1=20℃,出口温度t 2=35℃,定性温度t c =(20+35)/2=27.5℃。

一级换热器和二级换热器的加热用水进口温度T 1=90℃,出口温度T 2=70℃,定性温度t c =(90+70)/2=80℃。

天然气的物性参数密度,导热系数和定压热容查自《燃气工程便携手册》P7表1-2和表1-3,动力粘度查自《煤气设计手册》P 25图1-1-15。

水查自《化工原理》P325附录5)。

3. 热平衡计算1)一级换热器工况流量h m T T P P Q Q /32.1915.2935.4115.273201.036003000=+⨯⨯==质量流速m==ρQ 36007.14832.19⨯=s kg /798.0总传热量=-=)12(t t mCp q kW 97.45)2360(557.1798.0=-⨯⨯加热水的质量流量m w ==-)21(T T Cp qw ()7090195.497.45-⨯=s kg /548.0 加热水的体积流量Q w ==wwm ρ8.9713600548.0⨯=h m /03.232)二级换热器的工况流量h m T T P P Q Q /49.10515.2935.2715.2735.31.036003000=+⨯⨯== 质量流速m==ρQ 360002.2649.105⨯=s kg /762.0总传热量=-=)12(t t mCp q kW 81.17)2035(557.1762.0=-⨯⨯加热水的质量流量m w ==-)21(T T Cp qw ()7090195.481.17-⨯=s kg /212.0 加热水的体积流量Q w ==wwm ρ8.9713600212.0⨯=h m /786.034. 传热计算1)一级换热器工况流量 对数传热温差为K t T t T t T t T t m 9.3760902370ln )6090()2370(ln)()(21122112=-----=-----=∆取管子规格为φ14×2mm ,材料为20号钢,导热系数λ=45 W/mK ,单管流通截面积为S=5221085.701.044-⨯=⨯=ππi d m 2管子根数N=135根单位长度管束外表面积为S=N πd o =135×π×0.014=5.938m 2 换热管长度1.808m ,换热面积1.808×5.938=10.74 m 2单程流动截面积为S 1=0106.013501.04135422=⨯⨯=⨯ππi d m 2工质的流速为u=506.036000106.032.191=⨯=S Q m/s ●计算管内传热膜系数i α4426010017.07.148506.001.0Re 3=⨯⨯⨯==-μρu d i 875.003024.010017.010557.1Pr 33=⨯⨯⨯==-λμCp管内传热膜系数i αKm W d i 24.08.04.08.0/5.343875.04426001.003024.0023.0Pr Re 023.0=⨯⨯⨯==λα●计算管外传热膜系数o α当Re=2×103~106时,可采用以下关联式()14.03/155.0/Pr Re 36.0w Nu μμ=粘度随温度变化不大()1/14.0≈w μμ采用正三角形排列,外径为14mm 的常用管心距t=19mm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T K S t K S (T - t )
热流体 温度
冷流体 温度
2.变温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 (1)逆流和并流时的平均温度差
1 K 0 . 0002 0 . 00058 0 . 000062 0 . 000625
2
0 . 025
0 . 0265 m
2
K /W
K 37 . 7 W / m
K
K值增加的百分率
K K K
100 %
37 . 7 37 . 5 37 . 5
K o
管壁外侧对流传热控制


i o
i , o 相当
K i
管壁内侧对流传热控制
管壁内、外侧对流传热控制
污垢热阻控制
若管壁两侧对流传热热阻很小 ,而污垢热阻很大。
K 值总是接近且永远小于 i , o 中的小者。
当两侧对流传热系数相差较大时,K 近似等 于 i , o 中小者。 欲提高 K 值,强化传热,最有效的办法是减 小控制热阻。
K
70 . 4 37 . 5 37 . 5 100 % 87 . 8 %
K值增加的百分率

K K K
100 %
4.总传热系数的测定 对于已有的换热器,可以通过测定有关数 据,如设备的尺寸、流体的流量和温度等,然 后由传热基本方程式计算值。显然,这样得到 的总传热系数值最为可靠。
管内径
Ki
管外径 平均管径
K K
o

dS m dS o

dm do
m
工程上大多以外表面积为基准,故后面讨论中 ,除非特别说明,都是基于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 。
3、污垢热阻
在计算传热系数 K 值时,污垢热阻一般不可忽视,污垢
热阻的大小与流体的性质、流速、温度、设备结构以及运行
时间等因素有关。 若管壁内侧表面上的污垢热阻分别用 Rsi 和 Rs0 表示,根 据串联热阻叠加原则,
1) 生产实际的经验数据 (可通过计算、实验测定或查阅相 关手册得到)
2) 实验测定
3) 分析计算
2、传热系数K的计算
流体通过管壁的传热包括: 1) 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把热量传递给管壁的对流传 热
dQ o T T w dS
dQ
o
2) 通过管壁的热传导

T
w
t b
w
dS
m
3) 管壁与流动中的冷流体的对流传热
dS

i
d0 di

1 K
1

1


bd
0
0
d m

d0
id i
或K
1
0

bd
0
d m


d0
——基于外表面积总传热系数计算公式
id i
1
K 1 dm
同理: Ki
1
i

bd
i
dm

di
m
0d 0
id i

b


dm
0d 0
显然有
K
o

dS dS
i o

di do
若换热器中流体有相变,例如饱和蒸气冷凝
Q
T
q m , h r q m , c c p c ( t 2 t1 )
若换热器中流体有相变,例如饱和蒸气冷凝, 且冷凝液在低于饱和温度下离开换热器
Q
T
q m , h [ r c p h ( T s T 2 ) ] q m , c c p c ( t 2 t1 )
热平衡方程
假设换热器绝热良好,热损失可以忽略不 计,则在单位时间内换热器中热流体放出的热 量必等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
d Q q m ,h d I h q m ,c d I c
对于整个换热器,其热量衡算式为
Q T q m ,h ( I h1 I h 2 ) q m ,c ( I c 2 I c1 )
④总传热系数的推荐值一般范围很大,设计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中间的某一数值。若需降 低设备费(减小换热面积)可选取较大的值; 若需降低操作费(增大换热面积)可选取较小 的值。
第五章 传 热
第五节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一、热平衡方程 二、总传热速率方程 三、总传热系数 四、传热面积的计算
四、传热面积的计算
100 %
0 . 53 %
(3)α2增大一倍,即α2 =100W/m2· K时的传热系数
1 K 0 . 0004 0 . 00058 0 . 000062
0 . 0142 m
2
K
0 . 000625
0 . 0125
K /W
2
K 70 . 4 W / m
第五章 传 热
第五节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一、热平衡方程 二、总传热速率方程 三、总传热系数
三、总传热系数
总传热系数K 表示单位传热面积,冷、热流体单位传热 温差下的传热速率,它反映了传热过程的强度。 K 是评价换热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对换热器进 行传热计算的依据。K 的数值取决于流体的物性、传热过程 的操作条件及换热器的类型等, 1、总传热系数K的来源
dQ
i
t w
t dS
i
间壁换热器总传热速率为:
dQ K T t dS
dQ T t 1 KdS
0
0

T R

T TW 1

t1 R1

TW tW b

t2 R2

tw t 1

t3 R3
0 dS
0
dS
m
i dS
i
利用串联热阻叠加原则:
取钢管的导热系数λ=45W/m· K, 冷却水测的污垢热阻Rs1=0.58×10-3 m2· K/W CO2侧污垢热阻Rs2=0.5×10-3 m2· K/W 则:
1 2500
1 K

1
1
R s1
3
bd 1
d m
0 . 0025 45
Rs2
25
d1 d2

1
d1
25 20 1 50 25 20
1
求管内、外的αi、α0
T tw tw t 1
核算tW

Rs0
0

R si
i
第五章 传 热
第五节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一、热平衡方程 二、总传热速率方程 三、总传热系数 四、传热面积的计算
五、 壁温的计算 六、传热的平均温度差
六、传热的平均温度差
恒温差传热: 传热温度差不随位置而变的传热
第五章 传 热
第五节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一、热平衡方程
热量衡算方程
热量衡算方程反映了冷、热流体在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 的相互关系。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在传热过程中,若忽 略热损失,单位时间内热流体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流体所 吸收的热量。 图为一稳态逆流操作 的套管式换热器,热流 体走管内,冷流体走环 隙。
图 套管换热器中的传热过程
套管换热器
内管外径
内管内径
以外表面积为基准 S d 0 L
以内表面积为基准 S d i L
传热管外径
列管换热器
以外表面积为基准 S n d 0 L
以内表面积为基准 S n d i L
S Q K tm
传热管内径
传热系数K为常数
总传热管数
第五章 传 热
第五节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K 1 1 bd d0 di d0
0
RS0
0
dm
R Si

id i
1 K0

do
id i
R si
do di

bd o
dm
R so
1

总传热系数计算式
o
管壁内表面 污垢热阻
管壁外表面 污垢热阻
提高总传热系数途径的分析
1 K0 do
id i
R si
2 d2
3

0 . 58 10

22 . 5
0 . 5 10


0 . 0004 0 . 00058 0 . 000062
0 . 0267 m
2
0 . 000625
0 . 025
K /W
K 37 . 5 W / m
2
K
(2)α1增大一倍,即α1 =5000W/m2· K时的传热系数K’
5.总传热系数的推荐值 附录二十中列出了管壳式换热器的推荐值 ,可供设计时参考。
在实际设计计算中,总传热系数通常采用 推荐值。这些推荐值是从实践中积累或通过实 验测定获得的。
在选用总传热系数的推荐值时,应注意以下 几点:
①设计中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应与所选的管程和壳 程的流体相一致; ②设计中流体的性质(黏度等)和状态(流速等 )应与所选的流体性质和状态相一致; ③设计中换热器的类型应与所选的换热器的类型 相一致;
TW T
Q
1 A1
bQ
tW TW
tW t
Am
Q
2 A2
以上关系式表明,当间壁的导热系数很大时,间壁两侧的 壁面温度可近似认为相等,而且间壁的温度接近于对流传 热系数较大一侧的流体温度。
若已知:管内、外流体的平均温度T、t,忽略管壁热阻 求:壁温tW 方法:试差法 步骤: 假设tW
do d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