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产生的,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
2、知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3、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测力计的构造,并结合物理原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测力计是这一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是这一节的难点。
教学用具:弹簧、各种弹簧测力计、头发。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借助课本插图导入。
二、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10页7-3-2插图:跳水,弹簧。
(一)弹力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尺子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师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弹簧测力计使用说明书。
学生活动: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总结。
老师补充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1、2组学生做此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3、4、5组学生做此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做教材12页图7-3-7实验。
5个小组学生做书上实验,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四、课堂练习
教材第12页自我评价中的第1题。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①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范围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②非弹性形变:物体发生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这类物体发生的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2、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就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支持力、压力、拉力等都是弹力。
3、结论: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二、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
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2、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弹簧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4、种类:条形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圆筒测力计。
5、使用方法
①了解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②观察测力计的分度值。
③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前,应先将测力计在受力方向上调零,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
④测量时,让测力计弹簧伸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指针最后所指刻度就是所测力的大小。
⑤视线与刻度板垂直。
6、读数
量程:0—5N 分度值:0.2N
三、相互作用力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