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襄樊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襄阳市襄樊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化学联
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pH=5的CH3COOH溶液和pH=5的NH4Cl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C.根据某反应的△H<0,判断该反应在此条件下一定能自发进行
D.已知BaSO4和BaCO3的Ksp相近.用饱和Na2CO3溶液处理BaSO4沉淀,可将BaSO4转化为BaCO3
参考答案:
D
考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焓变和熵变;水的电离.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A、电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CH3COOH抑制水的电离,NH4Cl促进水的电离;
C、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是:△H﹣T△S<0,分析选项是否符合要求;
D、根据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电化学反应是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存在电子的转移,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CH3COOH抑制水的电离,NH4Cl中NH4+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不同,故B错误;
C、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发进行的依据是△H﹣T△S<0,所以此选项中的某反应的△H<0,不能判定某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故C错误;
D、用饱和Na2CO3溶液处理BaSO4沉淀,当c2(Na+)×c(CO32﹣)>K(Na2CO3)时,可将BaSO4转化为BaCO3,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题目难度中等,易错点为C,注意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焓变和熵变的综合判据
2.
1mo1X能与足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44.8LCO2(标准状况),则X的分子式是
()
A.C5H10O4
B.C4H8O4
C.C3H6O4
D.C2H2O4
参考答案:
答案:D
解析:1mo1X能与足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44.8LCO2(标准状况),说明X中含有2个-COOH,饱和的二元羧酸的通式为:C n H2n-2O4,当为不饱和时,H原子个数小于2n-2,符合此通式的只有选项D。
3. (双选)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下,Na2CO3溶液的pH>7
B.0.1mol/L Na2CO3溶液在35℃时碱性比25℃强,说明该水解反应是是放热反应
C.常温下.pH=7的NH4Cl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关系为:
c(Cl-)=c(NH4+)>c(H+)=c(OH一)
D.常温下,中和pH与体积均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相同
参考答案:
AC
4. 镍氢电池(NiMH)目前已经成为混合动力汽车的一种主要电池类型。
NiMH中的M表示储氢金属或合金。
该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总反应方程式是:Ni(OH)2+ M = NiOOH + MH 已知:6NiOOH + NH3 + H2O + OH-=6 Ni(OH)2 + 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iMH 电池放电过程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iOOH + H2O + e-= Ni(OH)2 + OH-B.充电过程中OH-离子从阳极向阴极迁移
C.充电过程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H2O + M + e-= MH + OH-,H2O中的H被M还原D.NiMH电池中可以用KOH溶液、氨水等作为电解质溶液
参考答案:
A
【知识点】电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
【答案解析】A 解析:镍氢电池中主要为KOH作电解液:
充电时,阳极反应:Ni(OH)2+OH-=NiOOH+H2O+e-、阴极反应:M+H2O+e-=MH+OH-,
总反应:M+Ni(OH)2=MH+NiOOH;
放电时,正极:NiOOH+H2O+e-=Ni(OH)2+OH-,负极:MH+OH-=M+H2O+e-,
总反应:MH+NiOOH=M+Ni(OH)2
A.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iOOH+H2O+e-═Ni(OH)2+OH-,故A正确; B.电解时阴离子向阳极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所以OH-离子从阴极向阳极,故B错误; C.H2O中的H得电子,不是被M还原,故C错误; D.不能用氨水做电解质溶液,根据已知有氨气时容易发生副反应生成亚硝酸根,故D错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明确题给信息的含义是解本题关键,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题目难度中等。
5. 在体积相同的两个定容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满O2、O3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温
度和气体密度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气体的压强相等 B.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相等
C.O2比O3的质量小 D.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相等
参考答案:
B
6. 燃料电池是目前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某课外小组自制的氢氧燃料电池,如图所示,a、b均为惰性电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电极是负极,该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b极反应是O2+4OH﹣﹣4e﹣=4H2O
C.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D.使用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pH逐渐减小
参考答案:
B
考点: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专题:电化学专题.
分析: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通入氢气的一极(a极)为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入氧气的一极(b极)为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负
极反应为:H2﹣2e﹣+2OH﹣=2H2O,正极反应为:O2+4e﹣+2H2O=4OH﹣,总反应方程式为
2H2+O2=2H2O.
解答:解:A.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通入氢气的一极(a极)为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通入氧气的一极(b极)为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反应为:O2+4e﹣
+2H2O=4OH﹣,故B错误;
C.氢氧燃料电池的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与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一致,都是
2H2+O2=2H2O,故C正确;
D.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电池工作时生成水,c(OH﹣)减小,则PH减小,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题目难度中等,注意电极反应时的书写以及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的变化,为该题的易错点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备硫酸亚铁铵的实验中最后制得的晶体过滤后用蒸馏水洗涤。
B、AgI 沉淀中滴入稀KCl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说明AgCl比AgI更难溶。
C、倾析法是将不溶物充分沉淀后,先转移沉淀后转移液体。
D、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滴定浓度时,采用酚酞为指示
剂。
参考答案:
D
略
8. 下列各组物质按右图所示转化关系都能一步直接实现的是
B
略
9. 在泡沫橡胶的制造中,要利用下面反应放出的氧气:2H2O2==2H2O+O2↑,该反应中的双氧水
A仅为氧化剂
B仅为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参考答案:
C
10. 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含有食品添加剂的物质均对人体健康有害
B.聚乙烯是无毒高分子化合物,可用作食品包装
C.“地沟油”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用来制肥皂和生物柴油
D.太阳能电池板中有高纯硅单质,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参考答案:
A
略
11. 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金属材料都是导体,非金属材料都是绝缘体
B.棉、麻、丝、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
C.酸性氧化物也叫对应酸的酸酐,酸酐都是酸性氧化物。
D.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参考答案:
D
12. Na2O2、Cl2、SO2等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2O2、Cl2、SO2依次属于电解质、单质、非电解质
B.标准状况下,1 mol Na2O2和22.4LSO2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N A C.等物质的量Cl2和SO2同时通入品红溶液,褪色更快
D.在Na2O2中阴阳离子所含的电子数目相等
参考答案:
A
13. 常温时,下列溶液的pH或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A.将0.2 mol?L-1的某一元酸HA溶液和0.1 mol?L-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液pH大于7,则反应后的混合液:2c(OH一)+c(A一)=2c(H+)+c(HA)
B.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Cl-、OH-、NH4+、H+,则离子浓度不一定是
c(Cl-)>c(NH4+)>c(H+)>c(OH-)
C.pH=3的二元弱酸H2R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混合后,混合液的pH等于7,则反应后的混合液:2c(R2-)+c(HR一)=c(Na+)
D.某物质的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a mol?L-1,若a>7时,则该溶液的pH一定为14-a
参考答案:
D
略
14. 下列现象或事实解释正确的是
A.铁制容器可盛装冷的浓硫酸,因为常温下铁和浓硫酸不反应
B.铝热反应需提供一定的能量引发,因为铝热反应为吸热反应
C.增加炼铁高炉的高度并不能提高CO的转化率,因为化学平衡没有移动
()
D.鸡蛋清中加入2滴1%醋酸铅溶液后产生沉淀,因为蛋白质发生了盐析
参考答案:
C
15.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氨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B.二氧化硫有漂白性,可用于加工食品使食品增白
C.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可用铜罐代替铁罐贮运浓硝酸
D.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钢抗拉强度大,钢芯铝绞线可用作远距离高压输电线材料
参考答案:
D
解:A.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不可用于干燥氨气,故A错误;
B.因二氧化硫对人体有害,不能用来漂白食品,故B错误;
C.因铜能与浓硝酸反应,所以不能用铜罐代替铁罐贮运浓硝酸,故C错误;
D.因铝具有良好导电性,钢抗拉强度大,钢芯铝绞线可用作远距离高压输电线材料,故D 正确;
故选:D.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某学生用0.l000mol.L-l盐酸标准溶液测定某烧碱样品的纯度(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实验步骤如下:
(1)配制待测液:用2.50 g含有少量杂质的固体烧碱样品配制500 mL溶液。
需用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外,还需要。
(2)滴定:
I.用蒸馏水洗涤酸式滴定管,并立即注入盐酸标准溶液至“O”刻度线以上
Ⅱ.固定好滴定管并使滴定管尖嘴充满液体,调节液面至“0”或“O”刻度线以下,并记录读数
Ⅲ.移取20.OOmL待测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中,并加入2滴酚酞试液
Ⅳ,用标准液滴定至终点,记录滴定管液面读数。
①上述滴定步骤中有错误的是(填编号),该错误操作会导致测定结
果(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②步骤Ⅳ中滴定时眼睛应:判断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③若步骤II中仰视读数,步骤Ⅳ中俯视读数,则会使测定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按正确操作测得有关数据记录如下:
①a的读数如图6所示,则a= ;
②烧碱样品的纯度为 % 。
参考答案:
(1) 500ml容量瓶 (2)①Ⅰ偏大
②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溶液由红色刚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③偏小 (3) ①22.60 ②80.8%
略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下列两幅谱图是结构简式为CH3CH2CH2OH和CH3CH(OH)CH3的两种有机化合物的氢原子核磁共振(1H-NMR)谱图。
请判断哪一幅是CH3CH(OH)CH3的1H-NMR谱图,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A B
参考答案:
A 该物质有三种氢,与三组峰吻合
略
18. 某混合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如下表所示:
H+、Ag+、Mg2+、Al3+、NH、Fe3+
Cl-、Br-、I-、CO、AlO
(1)探究一:
甲同学取一定量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n)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V)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__,其对应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__;
②请写出沉淀减少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二:
乙同学检测到该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l-、Br-、I-,若向1 L该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2,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与通入Cl2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2.5 mol
②当通入Cl2的体积达到11.2 L时,溶液中发生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H+、NH、Al3+(2分); 2︰3︰1 (2分); CO、AlO(2分)
②Al(OH)3+OH= AlO+2H2O(2分)
(2)①10︰15︰3(2分)②5Cl2+6I-+4Br-= 10Cl-+3I2+2 Br2(2分);
19. 现有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W、T、X、Y、Z、R六种前四周期元素.TW3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X、Y位于同一主族且Y的原子序数是X的2倍。
Z、R是生活中常见金属,Z、R的器皿在潮湿空气中分别生成红褐色锈和绿色锈。
请回答下列问题:
(1)TW3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W、T、X、Y中的元索组成一种离子化合物M,能发生如下转化关系:
F与E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6。
则M的化学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
C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W4)2Y2X5能和ZYX4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Z2+和YX42-,写出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下,在WTX3浓溶液中以Z、R为电板构成原电池,负极材料是___________,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