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1.天道根源相同
儒家认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爲心。
”即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墨家认为“天之行廣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将践行兼爱看做天意
2.基本内涵一致
“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3.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昏乱纷争的理想。
二.不同之处
1.具体内涵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亲疏、厚薄、贵贱的差别,即“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藉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
2.爱的倾向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
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利他倾向。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交相利”
3.推行方法不同
儒家认为推行“仁爱”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辅助。
孔子在对“仁”的推行上,向来是不相信“天、鬼、神”的,他更强调的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墨子在如何贯彻和推行“兼爱”这一主张上,却倚重于超自然的力量:天、鬼、神。
4.具体代表的阶级不同
孔子的“仁爱”学说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