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2016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统一考试(新课标卷)
语文2016。

03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做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清晨甫一开门,文质彬彬的观众便向武英殿、延禧宫发足狂奔;正午骄阳胜火,逶迤长蛇阵六七个小时的守候,只为了向《伯远帖》、《游春图》或《清明上河图》张望致敬;入夜,观者仍排徊不舍离开…………每一位观众的眼眸,都闪动着敬畏、欣喜且小心翼翼的光芒-—这投注于文化高山的敬畏之光,让这个时代熠熠生辉,或将成为烛照文化传承路径的一盏盏路灯。

在这个手指轻点便能与全球顶级艺术品谋面的时代,任何艺术珍品似乎都触手可得,细节放大、专业点评、回放重温,得来全不费功夫,为什么还一定要到故宫一亲国宝芳泽呢?盖因与古代诗书画大家的原作同居一室、直接谋面的机缘可遇而不可求.
看那卷轴铺陈,墨迹淋漓,更有连绵的后人品鉴、续题诗文,合璧来看,面前的山水、人物、钤印一一活了起来。

观者仿佛和不同朝代先贤团团揖坐,见其伏案时毫端蕴秀,嗅其泼墨处芝兰之气。

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仍然能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仍然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何况是和《石渠宝笈》著录的283件清宫书画珍品呼吸相闻、气息相通。

这是《石渠宝笈》辑成200年后的首次集体亮相,只冲这一点,沉迷书画的今人,就比200年间的同道幸运多矣。

那是运笔于1600多年前的晋人书信,那是万国来朝的大唐遗墨,那是历经战火、兴衰甚至阴谋而幸存的宋代山水与明清园林……每一件珍品,都有漫长的劫后余生故事,200年等一回,排6小时的队,值!
不为温饱,不为功利,只为了与先人遗泽心魂相守,北京故宫烈日下的这个曲折而静默的队形,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即便放眼全球,对文化艺术如此渴慕的情形,也属罕见,或只有5年前上海世博会的排队阵容可以比拟,那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排队七八个小时,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和高科技洗礼.从上海世博到故宫特展的蜿蜒长队,其实也是一种警示: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文化需求同样迅速放量。

因为社会利益诉求的多元,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国人文化渴求的旺盛与文化供给的相对贫乏,正形成巨大反差。

不是公众没有文化追求,而是他们能够触摸到的、有质量、有品位的文化产品太过稀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文化事业,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唯有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敬畏,才能催生出这样的特展,感谢故宫人为这个特展筹谋的苦心孤诣和辛苦奉献。

多么希望,类似的展览,能更多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让更多的人受到文化洗礼,让他们也有高山仰止的机缘,真正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要让更多的文化珍存活起来,需要更多的敬畏与苦心孤诣。

唯其如此,中华文明的薪火方能传之久远。

(《人民日报》(2015年09月21日05 版)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开展便迎来了无数热情参与的观众,大家欣赏流连,足见国人文化渴求之旺盛。

B。

所有的观众面对展品都眼含敬畏与欣喜,这是对文化高山的敬畏,能直接谋面的欣喜,是烛照文化传承路径的明灯。

C。

现在,想与全球顶级艺术品谋面并非难事,但是观众们还是喜欢到故宫一亲国宝芳泽,大概因为这样的机缘非常难得.
D.面对这些书画珍品,观众们仿佛穿越到了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目睹了创作大师门创作时的风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沉迷书画的今人,能赶上石渠宝笈辑成200年后的首次亮相,实在要比200 的同道幸运得多,
B.能和这些书画珍品呼吸相闻、气息相通,感受和回味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长的排队等待己经不足为道。

C.像故宫石染汝笈特展观展人员这样对文化艺术如此渴慕的怙形,
在全球都属罕见,是不折不扣的奇迹.
D.故宫石渠宝笈特展得益于故宫人的苦心孤诣和辛苦奉献,是对文
化和文化人4 敬畏的体现,值得推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证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能与当
代中国和现代社会适应协调,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
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B。

上海世博和故宮特展的婉蜓长队都在警示我们:经济飞速发展的
中国,文化需求同样在迅速放量,国人有旺盛的文化渴求.
C。

如果公众有了文化追求,且能够触摸到更多有质量有品位的文化
产品,我们文化事业,就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潜力.
D.中华文明的薪火要想传之久远,就需要让更多的文化珍存活起来,
捕要让更^ 人受到文化的洗礼,中华文明才能继往开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郎,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
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

三迁谏议大夫
.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

郾进曰:“四..
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
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

敬宗嗣位,
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
不一问经义。

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

”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响儒意。

”帝重咎谢,咸赐锦、币。

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
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

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以便观省,迁礼部
..
奉助输,岁率八十万。

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

郾乃旁流为大敖受粟,窦而注诸艚。

民悦,忘输之劳。

改鄂、岳等州观察使。

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

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

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

赠吏部尚书,谥曰德。

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

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

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

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

及涖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

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B。

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C。

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D。

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大夫,古代官职名,先秦时期,诸俟国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二级。

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B。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籍,也可称为“六艺"
C。

礼部为官署名,隋唐为六部之一,最高长官是礼部侍郎,管理教育及外交诸事。

D。

蒙冲是古代的战舰,赤壁之战中,东吴周瑜点燃“蒙冲斗舰数十艘”烧毁曹军船阵,便是蒙冲突击的典型战例。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

崔郾为官公正,不受下属蒙敝。

在史部员外郎任上,考核官员时亲自调查核实,褒贬黜陟十分恰当,使得偏远之地的有才之士也能才尽其用。

B。

崔郾忠正尽职,敢于劝谏皇帝。

敬宗嗣位,擢升他为中书舍人,他以皇帝令其在侧侍讲却半年时间不问文史经籍,自认无功为理由推辞,皇帝闻言十分惭愧.
C.崔郾文武兼修,果敢而有谋略。

任翰林恃讲学士时曾著十篇至理之言向皇帝进谏,任职鄂、岳时,又修治军备,荡平贼寇.
D。

崔郾施政灵活,能够便宜行事.由于陕地贫瘠百姓劳苦,故而宽以治虢,不忍鞭笞百姓;由于鄂地肥沃民风剽悍又杂以夷俗,故而严以治鄂。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

(2)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柯子春思田为
团玉①梅梢重,香罗芰②扇低.帘风不动蝶交飞。

一样绿阴庭院锁斜晖。

对月怀歌扇,因风念舞衣.何须惆怅惜芳菲,拚却一生憔悴待春归!注:①“团玉”指初生的青梅,圆如碧玉,故称。

②芰,原指菱,因诗词中常以“芰荷”连称,故以指荷.
8。

词的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耍赏析。

(6分)
9.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在《离骚》中严正声明:“,!”以表明自己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意苟合取悦于人.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
”,这也是作者忧伤抑郁心情的反映。

(3)刘裕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夸怀古》中赞颂的英雄,当初他“曾住”的地方却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
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送羊李德霞
我和母亲赶着羊群出村时,日头就要坠到西山背后了。

下午,镇肉食站的王站长在我们村收了四十只羊,我们村在山旮旯里,拉羊的车进不来,王站长就想从我们村雇个人往山外送羊.送一只羊两毛钱,四十只就是八块钱。

母亲好不容易争来这份差事,忙喊来刚刚放学的我,让我和她一块儿往山外送羊。

路上,母亲对我说:“等把羊送到山外,挣了钱,妈就扯几尺布,给你缝个新书包。

”我抿嘴笑,撵羊的劲头更足了。

四十只羊挨挨挤挤,刷刷刷往山外走。

出村不远,从对面的山坡上围过来一群羊。

母亲担心两群羊混在一起,叫我盯紧点。

原来,那群羊是母亲娘家村的,放羊人是母亲的六叔,我叫他六姥爷。

隔老远,六姥爷就冲母亲打招呼:“是凤英啊,给肉食站送羊?"
母亲说:“是啊是啊,六叔还没回?”
六姥爷把羊群撵到一边,拎着羊铲踱过来,看着我们送的羊说:“凤英,叔跟你商量个事儿。

"
母亲笑笑:“六叔你说.”
六姥爷把羊铲戳到地上说:“叔有十只羊,个头小,下的羔也少,想跟你送的羊调换几只。

"
母亲愣了,随即摇摇头说:“不行吧?叔你看,我送的羊人家都涂了抹子的呀。


六姥爷弯腰逮住一只羊,用手捏了捏羊背上的抹子,然后直起腰,从口袋里摸出个小铁盒,得意地说:“抹子是油漆的,叔也有.叔把羊涂上抹子就是,保准不会出事。

嘿嘿。


母亲没辙了。

想了半天,母亲又说:“叔,我送羊可是挣了人家钱的呀,咱咋能干这事?"
“羊不是公家的吗?要是你自家的,叔提也不提。

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母亲为难极了。

六姥爷又说:“叔也不白求你.这样吧,调换一只,叔再给你两毛钱。

" 母亲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我想,是我给母亲解围的时候了。

我抡起鞭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噼噼啪啪,一顿猛抽。

羊群受了惊,你追我赶,蜂涌着朝前冲去。

我和母亲紧撵着羊群,听不清六姥爷在背后嚷嚷什么.
出了山外,天已黑透。

十几里山路,走得我两腿酸软,肚子也咕咕叫起来。

王站长早已等在村口,见我们到来,忙把我们领到村头的一个大院门口。

门楼上吊一盏大汽灯,贼亮贼亮的.一辆拉羊车就停在一旁。

王站长对母亲说:“大姐,你们娘俩先歇个脚,等我们装完羊,就给你钱。

”母亲点点头,拉着我坐到旁边的一块石头上。

几个村里人帮着往车上装羊。

奇怪的是,每抓到一只羊,临上车前,王站长总要猫下腰,拿手电照照羊肚子,然后再送到车上去。

我悄悄问母亲:“他照啥呢?”母亲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

"
四十只羊就要装完了。

母亲凑过去说:“王站长,你刚才照啥呢?”
王站长不说话,提起一只羊腿让母亲看.母亲呆了。

王站长说:“是这样的。

去年,我也从山里收了几十只羊,也是雇人送到这里的,等回到食品站才发现,有一半的羊被人半道上调了包,大的换成小的,肥的换成瘦的……所以,下午在你们村收羊时,我除了在羊背上涂个抹子,还在羊肚子上加了个抹子……我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并不针对大姐呀."
好悬啊。

我和母亲相视一笑.
王站长掏出十块钱说:“大姐拿着,这是你的工钱。

过年我要是去你们村收羊的话,还雇你.”
母亲掏遍口袋,只掏出一块钱。

母亲尴尬地搓着手说:“我零钱不够,王站长就给八块吧。


王站长说:“不用找,拿着吧。

多出的两块钱,送孩子吧。

"
母亲不安地说:“那咋成啊?”
王站长伸手摸摸我的头:“小家伙,饿坏了吧?走,到屋里吃饭去!”
母亲赶忙说:“不了不了,我们这就回去.”
王站长不让,拉着我的手朝屋里走。

饭是莜面鱼鱼,我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我那个香啊,一气吃下两大碗。

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是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在送羊的过程中,遇到了要换羊的六姥爷,母亲以羊身上涂了抹了来拒绝,六姥爷却拿出了相同的抹子,说明六姥爷是一个唯利是图、工于心计的人。

B.六姥爷要换羊,母亲“为难急了”“眼泪都快下来了”,不是因为母亲懦弱,而是因为一边是亲情,一边是良心,让母亲难以抉择. C。

装羊的时候,王站长每装一只羊,就要照一下羊肚子,这一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王站长对別人的提防,也说明他聪明机智,奸诈狡黠。

D。

全文描写了送羊、换羊、装羊、装羊后付钱四个场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E.发生在母亲、我、六姥爷和站长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告诉我们为人应该诚实善良,也告诉我们好人必有好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送羊》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3)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6分)(4)小说三次写母亲的笑,每次笑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飘零人生诗词路
“很多人问我学诗词有什么用,这的确不像经商炒股,能直接看到结果。

"叶嘉莹先生清音平缓,清澈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清高,方正的下颌突显出她的刚强.“钟嵘在《诗品》序言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心有所感才写诗。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身处贫困卑贱之中,安分守己,不为外物所动;独处时有诗为伴,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都在你的眼前……”
有人问,您少年时读《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甚明了“道"是什么,现在能总结出来么?她说,“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灵的一片清净洁白。

"
不知不觉,回到大陆教书已经30年了。

去年12月,她在南开大学小礼堂开了4次关于古典诗词的大讲。

讲到温庭筠的《菩萨蛮》时她转过身,望着台下莘莘学子说:“古诗词这么美好的一份珍宝,我多么希望你们能看见.”
有人说,叶嘉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活生生的诗。

然而,这首诗却因内含着苦难挫折的创伤内涵。

1949年12月,叶嘉莹的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

次年夏,她也因白色恐怖被捕,不得不携着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入狱。

所幸不久即获释出,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后又经人介绍进入台湾大学教书.她的先生被关了3年, 直到1952年才被从监狱里放出来。

次年叶嘉莹生下了小女儿言慧,那时她长女不过五岁,家务负担很重。

有一年她同时兼了四个班的国文课,加上作业批改,自然极为疲累.兼之那时她染上了气喘病,一呼一息间胸腔都隐隐作
痛,感情上亦不顺遂,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动辄暴怒,精神上的压抑一直是她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最痛苦时,叶嘉莹想过用煤气结束生命。

但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极尽忍耐,以平静示人。

现实渐渐磨掉她创作和读诗词的心力,此后近10年时间她的创作量微乎其微。

"那时我终于被逼出一个自求脱苦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一部分精神感情完全杀死,这是使我仍能承受一切折磨而可以勉强活下去的惟一方法。

”那时她常常记起的词句,乃是王国维先生用东坡韵咏杨花的《水龙吟》开头两句:“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

她仿佛觉得自己也如静安先生所咏的杨花一样,尚未开花,便已飘扬零落。

1976年3月24日,结婚不足3年的女儿言言与女婿永廷发生车祸双双殒命.她把自己关在家中,拒绝一切友人的问候。

因为任何人的关怀,都会引发悲哀。

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有谁能比她体会更深?
然而叶嘉莹还有十分坚韧的一面,无论内心多么忧苦,也能保持一贯和愉平静的风度,因此她在讲课时,总能保持着精神的饱满飞扬。

在她众多的诗词作品中,她从未批判过命运对她的不公,她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生命的无常。

她说,我在极痛之余,才有了彻底的觉悟,对庄子的“逍遥无待”与“游刃不伤”的境界,也有了一些体悟。

两年之后,她毅然收拾行囊,只身回国教书,一教就是三十多年。

叶嘉莹说:“我时常记起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现之体验过乐现之生活。

’我当时对此并无深刻的了解.但如今当我经历了一生的忧苦患难之后,我想我对这两句话确实有了一点体悟。

一个人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以后,才真正会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叶嘉莹形容自己是受了“旧道德、新知识"教育的人。

这让她形成了遇事退让、不争的性格气质,但该做的事她极力做到最好。

“我现在已经归来啦.”此前她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叶嘉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

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中国。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一个诗一样的女人,有着最清纯热烈的情感,最灵动敏捷的才思,却被无情地禁锢在旧道德现念的束缚中。

能慰藉姓心灵的,惟有诗词。

诗词成了她精神悲苦时能够顽强撑下去的精神支柱!
她的人生,最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生命中的独特内涵,任凭千摧百折,任凭万般磨难,依然不改其韧、其柔、其真.(央视访谈录)
②“我以前的苦难是非常多的,可是我现在觉得,我真正的寄托、我的心意是在传承。

”谈及诗歌,叶嘉莹五得有点激动,她表示,古人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诗篇,诗篇里面有这么多美好的灵魂,有美好的致意和愿望,我要尽我的力量,把我所知道的,我所体会的,说给年轻的人知道.
叶嘉莹还多次真诚表态,“如果我没有尽到我的责任,我觉得是上对其千古以上的诗人,
下对不起未来的学者。

”(叶嘉莹90岁感怀:一任流年似水东)(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叶嘉莹先生回到大陆教书后,在南开大学小礼堂开了4 次关于温庭筠古典诗词的大讲,希望莘莘学子能保有对古诗词的一份
美好与珍视.
B。

残酷的现实渐渐磨掉了叶嘉莹创作的心力,以致有近10年时间她几乎没有新作.彼时的她仿如静安先生所咏杨花一般,尚未开花便已飘扬零落。

C。

建国初期,丈夫被捕入狱,两幼女嗷嗷待哺,工作上疲累不堪,感情上不顺遂...。

.. 面对现实,叶嘉莹常以王国维用东坡韵咏杨花的词句聊以自慰。

D。

尽管饱受命运的无情捉弄,然而叶嘉莹始终能保持表面上一贯和愉平静的风度。

作品中她从未批判过命运的不公,讲课时也总能保持着精神的饱满飞扬.
E。

在经历了一生的忧苦患难以后,叶嘉莹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认为应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2)叶嘉莹先生认为如何能写出好诗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有谁能比她(叶嘉莹)体会更深?”缘何有此一说?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6分)
(4)叶嘉莹先生的人生,最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生命中的独特内涵,任凭千摧百折,任凭万般磨难,依然不改其韧、其柔、其真。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歌曲《小苹果》音乐清新明亮,歌词朗朗上口,很快就成为
神曲,其MV一经推出,也位列各大音乐排行榜的榜首。

②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考大学时选择了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这恐怕与她自幼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有很大关系。

③近年,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不断增加,交通安全问题已提上日程。

每个人尤其是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A。

耳闻目睹耳熟能详耳濡目染
B。

耳熟能详耳闻目睹耳濡目染
C。

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耳熟能详
D。

耳熟能详耳濡目染耳闻目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深圳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据报道显示,现场塌方面积10万平方米,消防部门、卫生部门、特警等近1500人立即赶赴现场,全面开展搜救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