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吉林卷)(考试版)A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试题命制中心
2023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吉林卷)
语文
语文试题共8页,包括三道大题,共23道小题。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每句1分,共7分)
1.,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
”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以春花喻冬雪,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调。
6.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8分)
①嘉兴南湖是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水域面积约53.4公顷左右。
②湖中景色秀美,令人眼花(li áo)_____
乱,目不暇接。
③漫步湖边,百花摇曳.,树影婆(suō)_____;④泛舟湖上,水花悄.然不惊,湖面波光粼粼。
⑤远处烟雨楼若隐若现,近处环湖景观备受推祟。
⑥到过这里的人,无不赞叹到:烟雨楼旁红船立,南湖薪火永流传!
(1)根据汉语拼音写汉字。
(2分)
①眼花(liáo)_____乱②婆(suō)_____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分)
①百花摇曳.____(A.yìB.yè)②悄.然不惊____(A.qiāo B.qiǎo)
(3)上述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
这个字是①,正确写法是②。
(2分)(4)文段句①划波浪线句存在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分)
修改意见: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①。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③之时也。
(选自《后出师表》)
【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
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
③进趋:赶快进兵。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寄.:__________ (2)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_________ (4)而议者
..谓为非计议者
..: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欲报之于.陛下也 B.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辍耕之.垄上
C.而.议者谓为非计/水落而.石出者 D.以.奉先帝之遗意也/以.告先帝之灵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10.甲文中作者先后回顾了人生中哪三件有重大影响的事?其目的是什么?(5分)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5题。
(15分)
一车鸟鸣杨帮立
⑴老刘终于被逼进城了——送孙子上学。
把孙子送进学校,老刘没事了,到附近的公园里去打发他的时光。
⑵公园里有打牌的,他最看不起的就是赌博,不管大与小;有下象棋的,争得脸红脖子粗,他只知道马走日子象飞田;有唱戏的,他那嗓子只配吆喝牲口……唧唧啾啾喳喳,他竖了起耳朵,寻着鸟叫,到了公园西南角:这儿有一片树林,一棵棵树上挂满了鸟笼,一只只鸟儿比赛似的亮着歌喉。
⑶老刘只站在外围看。
他想的是,城里的鸟,是让人玩的,乡下的鸟,是让人看的。
⑷家住白露河大湿地,天上飞的水中游的,树上垒巢草丛做窝,哪儿都是鸟。
⑸这儿的人收庄稼,落下的五谷杂粮,不拾不捡;这儿的人捕鱼,用的是四指眼(能插下四根手指头的大网眼)的网,只逮大的,漏掉小鱼……他们也不说,他们心里都有数,这些是留给鸟儿吃的。
⑹老刘院里西南角,扎着一个整体网箱,这网箱是鸟儿收容所。
尼龙网破了再换钢丝网,他收养过多少鸟儿了?他曾在河边看见一只鸟,脚上缠着一团野蔴丝,哀鸣一声,翅膀无力的拍了几下。
他把它抱回网箱,耐心呵护着。
来个脖子上挂着长短镜头拍鸟的,来找水喝,认出是凤头䴙䴘,几张照片放在了朋友圈,很快来了记者。
老刘却把着门不让进:别打扰它!鸟儿是有感情的,他救助过的那些鸟儿,还时常回来看他,在院里从容的踱着脚步,摇头晃脑的对着他鸣叫,他会抓出玉米或小麦,哗的一把撒出去。
⑺老刘给儿子提出一个请求:想养鸟。
儿子知道爸做梦都有鸟儿的鸣叫声,只是在哪养呢?房子不大,楼层又高。
老刘说他把鸟笼挂在窗外就行了。
老刘开始养鸟了,老刘不是有钱的主,他买,只买那些生病的撞伤的衰老的鸟儿。
⑻这些鸟儿,一经老刘的手,咋就精神起来了?有人叹着气说,唉——我要知道它还能这样,我咋也舍不得出那个价钱就给你了。
老刘说你是玩弄鸟,我是心疼鸟,那能一样吗?
⑼除了送孙子上学,养鸟,成了老刘生活的主题,他开始跑花鸟市场了。
他去买鸟儿也买鸟食,他去买红药水也买其他药品,他把那些炸毛的勾头的瘸腿的鸟儿买回来,养着养着,翅膀有力的扑棱起来。
⑽若是再提到市场上去卖,真能卖个好价钱!这让公园里那一群玩鸟的人惊羡不已:凭这个本事,老刘以鸟养鸟是没问题的,还能赚大价钱呢。
⑾一位老哥缠他几天了,一心想买他的一只百舌。
这鸟儿被老刘调教的通人性接人腔说人话,可爱极了。
价钱出的也高,还说老伴去世了好找个叙话的。
老刘不卖,旁边的鸟友也来劝他,他还不卖。
老刘说,你们在哪见我老刘卖过鸟?我只养鸟,不卖鸟!
⑿放着钱不知道挣,这,是倔还是傻啊。
⒀窗外挂满了鸟笼。
天还要刮风,天还要下雨,还有楼下楼上左邻右舍也有提醒。
这鸟儿一见光亮就开始叫,这是他们最后需要睡觉的最好时光。
儿子也只得让老刘把鸟笼收捡到阳台内。
⒁趁国庆假期,老刘说我要回一趟老家了。
这些鸟儿你们也不会养,我给它们都带上。
怎么带呢?老刘早想好了。
他找环卫工人,借来了一个大马力的三轮电动车,七八十里的路,电够用了。
⒂老刘拉了一车子鸟笼,各种颜色大大小小的鸟儿蹦蹦跳跳,一路上给他唱着歌,引来了无数的目光。
他载着一车鸟儿,也可以说他载着一车鸟鸣回老家了。
⒃儿子可以肯定,村里的老老少少会把老家院子围得热热闹闹,老爸,此时,正该逗着这只鸟儿跳舞,逗着那只鸟儿唱歌;逗着鸟儿给这个叫“帅哥帅哥好”,给那个喊“姐姐真漂亮”了。
儿子打心眼里支持,只要老爸开心,用鸟儿来显摆一下也是可以的。
⒄假期快结束了,老刘这才回来,拉了一车的空鸟笼子。
⒅爸,你只送鸟,不送笼子,人家搁哪养啊。
⒆没送人,放飞了。
驯了几天,才飞走。
怕它们一时半会觅不到食,半路上我又买些谷子送回去,撒在了屋檐下,从这吃了最后一口食走的,知道回这找。
你没瞧,围着我舍不得走啊,给我心里弄得也不是个滋味……
⒇老刘说着,又逛花鸟市场去了。
11.下面对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放着钱不知道挣,这,是倔还是傻啊”,表现了作者对老刘的不解和批评。
B.小说开头交代老刘的情况,介绍了他的生活环境和爱好,为下文写他养鸟做铺垫。
C.公园里其他养鸟的人与老刘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老刘养鸟本领大,对鸟是真心热爱。
D.说结尾“老刘说着,又逛花鸟市场去了”,叙事收束,简洁质朴,耐人寻味。
12.请按要求品析老刘的心理情感。
(5分)
(1)老刘终于被逼.进城了——送孙子上学(分析加点词语)。
(2分)
(2)老刘说,你们在哪见我老刘卖过鸟?我只养鸟,不卖鸟!(从句式的角度)(3分)
13.文中第④⑤⑥三段有何作用?(3分)
14.文中多次提到鸟鸣,请结合下列句子分析文章写“鸟鸣”的作用。
(3分)
(1)这儿有一片树林,一棵棵树上挂满了鸟笼,一只只鸟儿比赛似的亮着歌喉。
(2)这鸟儿一见光亮就开始叫,这是他们最后需要睡觉的最好时光。
(3)老刘拉了一车子鸟笼,各种颜色大大小小的鸟儿蹦蹦跳跳,一路上给他唱着歌,引来了无数的目光。
15.有人在阅读这篇文章后,觉得画线句子中“他想的是”这句应该删去,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请说说你的意见并加以分析。
(2分)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
(9分)
宋朝人的吃喝汪曾祺
①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
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辞。
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子。
有一碗是白色的圆球形的东西,有点像外面滚了米粒的蓑衣丸子。
有一碗颜色是鲜红的,很惹眼,用放大镜细看,不过是几个带蒂的柿子!其余的看不清是什么。
苏东坡是个有名的馋人,但他爱吃的好像只是猪肉。
他称赞“黄州好猪肉”,但还是“富者不解吃,贫者不解煮”。
他爱吃猪头,也不过是煮得稀烂,最后浇一勺杏酪。
——杏酪想必是酸里咕叽的,可以解腻。
有人“忽出新意”以山羊肉为玉糁羹,他觉得好吃得不得了。
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大概只是山羊肉加碎米煮成的糊糊罢了。
当然,想象起来也不难吃。
②宋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较简单而清淡,连有皇帝参加的御宴也并不丰盛。
御宴有定制,每一盏酒都要有歌舞杂技,似乎这是主要的,吃喝在其次。
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载《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使臣诸卿只是“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
惟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
又生葱韭蒜醋各一碟。
三五人共列浆水一桶,立杓数枚”。
“看盘”只是摆样子的,不能吃的。
“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鸵峰角子。
”第四盏下酒是䏑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第五盏是群仙䏑、天花饼、太平毕罗、干饭、缕肉羹、莲花肉饼;第六盏假圆鱼、密浮酥捺花;第七盏排炊羊、胡饼、炙金肠;第八盏假沙鱼、独下馒头、肚羹;第九盏水饭、簇钉下饭。
如此而已
③宋朝市面上的吃食似乎很便宜。
《东京梦华录》云:“吾辈入店,则用一等玻璃浅棱碗,谓之‘碧碗’,亦谓之‘造羹’,菜蔬精细,谓之‘造齑’,每碗十文。
”《会仙楼》条载:“止两人对坐饮酒……即银近百两矣。
”初看吓人一跳。
细看,这是指餐具的价值——宋人餐具多用银。
④几乎所有记两宋风俗的书无不记“市食”。
钱塘吴自牧《梦粱录·分茶酒店》最为详备。
宋朝的肴撰好像多是“快餐”,是现成的。
中国古代人流行吃羹。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不说是洗手炒肉丝。
《水浒传》林冲的徒弟说自己“安排得好菜蔬,端整得好汁水”,“汁水”也就是羹。
《东京梦华录》云“旧只用匙今皆用箸矣”,可见本都是可喝的汤水。
其次是各种熝菜,熝鸡、熝鸭、熝鹅。
再次是半干的肉脯和全干的肉豝。
几本书里都提到“影戏豝”,我觉得这就是四川的灯影牛肉一类的东西。
炒菜也有,如炒蟹,但极少。
⑤宋朝人饮酒和后来有些不同的,是总要有些鲜果干果,如柑、梨、蔗、柿,炒栗子、新银杏,以及莴苣、“姜油多”之类的菜蔬和玛瑙饧、泽州饧之类的糖稀。
《水浒传》所谓“铺下果子按酒”,即指此类东西。
⑥宋朝的面食品类甚多。
我们现在叫作主食,宋人却叫“从食”。
面食主要是饼。
《水浒》动辄说“回些面来打饼”。
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新样满麻……《东京梦华录》载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
五十几个炉子一起烙饼,真是好家伙!
⑦遍检《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没有发现宋朝人吃海参、鱼翅、燕窝的记载。
吃这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从明朝才开始。
⑧宋朝人好像实行的是“分食制”。
《东京梦华录》云“用一等玻璃浅棱碗……每碗十文”,可证。
《韩熙载夜宴图》上画的也是各人一份,不像后来大家合坐一桌,大盘大碗,筷子勺子一起来。
这一点是颇合卫生的,因不易传染肝炎。
16.通读全文,补全下面表格。
(3分)
17.本文的题目是“宋朝人的吃喝”,为什么开篇作者要提到杜甫的《丽人行》和五代顾闳中所绘的《韩熙
载夜宴图》?(3分)
18.“吃这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从明朝才开始”这句话中的“大概”可否删掉?(3分)
(三)名著阅读(6分)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完成1921题。
(A)
“醒醒!快醒醒!”我.一面呼喊着,一面大力推他.。
可是他只是咕哝一句,翻了个身,浓烟已经把他熏得麻木了。
真的一刻也不能耽搁了,这时就连床单也起了火,我冲向脸盆和水罐那儿。
幸好脸盆很大,水罐够深、而且已经灌满了水。
我举起脸盆和水罐,用力冲向床和床上的人。
然后飞牵回自己的房间,拿来我的水罐,重新冲向床铺。
上帝保佑,我终于扑灭了吞噬着床榻的火焰。
(B)
是的,他.确实在家。
上面下面都烧起来的时候他跑出了阁楼,把佣人们从床上叫起来,亲自帮助他们下楼,然后跑了回去,要把他发疯的妻子救出房间。
然后他们喊着告诉他说她在屋顶上。
她站在城垛上挥着胳膊,喊叫声大得一公里外都能听到。
我亲眼见到了她,听到了她的喊叫声。
她是个大个子女人,头发又黑又长,她站在那儿。
我们能看到她的头发映着火光飘动。
我亲眼看见,还有其他几个人也亲眼看见,他从天窗爬上了屋顶。
我们听见他喊“佩莎”!我们看见他朝她走去。
(选自《简•爱》江苏人民出版社)
19.选段中“他”是①,A中的“我”是②。
(2分)
20.A、B两处画线句,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2分)
21.选段中的“我”曾经做过乡村教师,如果你是她的学生,你是否会认可这位乡村女教师?请结合原著内
容阐明理由。
(2分)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2.学校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任务一:班级开展了古诗词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活动,从以下的问卷调查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2分)A.你积累古诗词的原因是什么?答:为了应付考试。
B.你背诵积累古诗词的效果怎样?答:会背但不知道它的意思。
C.是否经常摘抄主动积累古诗词名句?答: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D.在解答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你遇到怎样的困难?答:理解题意。
E.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积累诵读古诗词?答:老师要求。
结论:_______________
(2)任务二:请结合两张图表提供的信息,将下面语段空缺处补充完整,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连贯,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数据来源:《草木缘情》,商务印书馆,2016年。
植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也是①。
唐诗中出现了近四百种植物,几乎触及了唐人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植物种类。
在众多的植物中,②,3463首的数量表明唐代文人大多愿意通过它寄托“离情”。
到了宋代词人笔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③。
这和它凌寒独放的特性有莫大关系。
荷桃吉祥,松竹高洁,历代的文人们总是对④的植物兴味盎然,他们不吝笔墨地对其进行品咏,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学遗产。
(3)任务三:如果要紧跟上面语段补写出下面四个句子,其合理的顺序是()。
(2分)
①当你神游“故人庄”“浣花溪”时,你就会感受到植物与文学那份传唱千古的隽永关系。
②也可以说,没有植物就没有诗词。
③植物的名称内涵与寓意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④文人们的精雕细琢或妙手偶得,又让庭院气息和原野芬芳充盈其间。
A.③②④①
B.④①③②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4)任务四:草木缘情,花果寄意,请在下面三个选项中任意选择两种古诗中的植物,模仿示例,为它写一则“植物的自语”,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
(2分)
①《竹里馆》中的“竹”②《饮酒》(其五)中的“菊”③《蒹葭》中的“蒹葭”
示例一:《十五从军征》中的“旅葵”:我张开绿色的怀抱,抚慰你久别归来沧桑的心。
示例二:《黄鹤楼》中的“芳草”:我“萋萋”的样子,可否消解你似滔滔江水的哀愁?
选择植物的自语:,。
(二)写作(50分)
23.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或文学作品)其中哪一部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或者读后感),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提示:
①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或文学作品)想一想,其中的哪个人物、哪个情节(或细节)打动了你?
②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