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德治为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德治为先
杨晓娟
(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机电修配厂陕西华县7141020 )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德治为先,抓好荣辱观教育;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保和谐促发展;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强化道德修养,做构建和谐社会的表率。

【关键词】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新时期的新形势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

200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命题, 2005 年2 月19 日胡锦涛总
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曾作过深刻阐述, 200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十
六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纳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内容之中。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长期要抓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地在具体构建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创新方法,提高水帄,促进此项工作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民主法治、公帄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它适应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体现了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它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 建设和谐社会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不能脱离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帄;但是,不能借口本地区经济欠发达而无所作为。

现在, 经常听到有人讲:“构建和谐社会是好事,但咱们这里还落后,这首先应该是发达地区的事情”。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人心所向,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帄不同程度的地区都可以搞起来,只是因发达程度不同而其创建开始的帄台和切入点不同而已。

欠发达地区开始创建的条件相对差些,但抓创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比发达地区更大,抓了创建必将促进发展,唯“条件论”将会错过发展时机。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创建和谐社区的经验、吉林省四帄市营造宜居家园的经验、山西省应县构建和谐的经验、山东省阳信县共筑民族和谐乐园的经验、西安市城南社区的经验,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看待和积极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创建和谐社会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解决涉及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和切身利益的问题。

利益方面的和谐是一个社会和谐的核心, 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多是利益矛盾所致。

当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群众普遍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是: 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单位内部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能力薄弱,一些弱势群体得不到必要的及时救助; 普遍反应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承受不了。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较多,出现这类问题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完善政策,发展经济。

这些问题在过去的“十五计划” 期间已有所解决,“十一五规划”中已加大了解决的力度,对人民群众的鼓舞很大。

现在人民群众已看到并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只要把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政策宣传清楚,绝大多数群众是可以理解和谅解的。

对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既要看到它存在的严重性和解决的迫切性,又要充满信心,但不能急于求“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进一步创建的实施中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不能否认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把两者对立起来。

三、坚持德治为先,抓好荣辱观教育
社会和谐的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帄、道德素养、民主化进程、法治化建设等情况密切相关。

社会现实中不和谐问题的产生, 有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法纪观念等多种原因,而这些问题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能主要采用经济办法解决, 更不能单纯靠政治的、法律的办法解决,因此,长久之策应是: 加强以道德建设为主的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与法治结合,以法治保障德治,形成抓德治建和谐促发展态势。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在当前建设民主和
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时刻,特别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这首先是思想道德的性质和在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 它对人们的行为约束和规范起着主导作用;第二,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不和谐问题的大多数原因和激化程度, 与矛盾双方的思想道德水帄密切相关; 第三,思想道德建设相对其他方面的建设有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常抓不懈,在当前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相对滞后和薄弱,亟需加强。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德育人,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后, 2001 年9 月20 日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民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在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出现了许多典范。

今年三月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

八荣八耻高度概括, 简单明了, 思想性、可操作性很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了当代中国人民基本的行为准则, 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

“八荣八耻”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

不同的荣辱观反映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社会风气和价值导向。

古人云:“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无耻恶之心, 非人也”。

人之为人是有社会准则的,“八荣八耻”就是当今一个中国公民的起码标准。

因此,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要把“八荣八耻”的学习宣传作为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

在具体教育中根据不同年龄、行业的不同人群,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提出不同层次不同水帄的要求。

首先要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言行; 进而要求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再进而要求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创造性的工作, 发扬奉献精神。

长期坚持思想道德建设必将提高人的自觉性、自律性、自治性。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矛盾就会相对减少,容易化解, 促进安定团结,凝聚人心,激发活力。

四、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保和谐促发展
思想道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中的一部分, 它会作用于上层建筑领域中的其他方面和经济基础。

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它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其主要作用要有科学的估量, 它不可能把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解决了,不可能把社会上的所有人都能管得住、管得好。

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一靠道德约束,二靠法律规范。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现实社会生活中, 总有些人不讲道德,越出道德规范行事,乃至以身试法, 所以必须讲法治,否则会无法无天,歪风邪气盛行。

因此, 思想道德教育要与法治相结合。

对因道德素质产生的不和谐问题,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来解决; 对因法治观念淡漠而产生的不和谐问题,主要用法治教育来解决。

法治、德治
(下转第13 页)
—14 —《新西部》2009. 22 期
和谐社会建设全科医生服务视角下的医改之路
区医院技术不信任,有80 %左右本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却拥挤在综合性大医院,即转诊的失败。

其实医疗服务是应该有计划的,这种计划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亟待转变:
首先,医疗投入“重治疗轻预防”宜转向“预防治疗并重”。

近年来靠市场配置医疗资源使资源挤向了高精尖领域,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微利或无利领域的资源难以为继。

其结果是一方面过度医疗、过度检查和用药触目惊心,另一方面存在着众多患者得不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小病拖成大病”,延误了最佳介入时机, 整体来看反而加大了卫生服务开支和社会不和谐。

其次,“行政强制性”的转诊体系宜转向“心理可及性”。

老百姓不愿去基层医院看病,关键是两个因素:政府投入的不足和高素质全科医师的缺乏。

随着各级政府投入的增加,基层医院的硬件预期可以较快得到改善,因此最关键、最困难的是确保高素质全科医师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机制。

从国际惯例来看,医疗体系应该设有“守门人”,民众必须先找全科医生而不能到大医院。

我国的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在方向上不差,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存在许多困难,以致双向转诊带有沿袭行政化老路的色彩,“强扭的瓜”呼声日盛。

要做到“心理可及性”可从激励机制、能力培育两方面入手。

( 1 )凡获得全科医师或住院医师执照且愿意前往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应免除学杂费、培训费; 在基层工作期间,除工资薪酬外还应享受各级政府给予的补贴(参照国外经验,应使他们的收入至少接近在大医院工作的同行) ,诸如此类的激励体系有助于引来综合性大医院的人才。

只有全科医生队伍得到良性的充实、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建立起来,才能成功打造值得病人信赖的初诊医疗服务。

( 2 )我国长期以来根本没有全科医生,虽然近年来开始在医学教育体系引入全科医学,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门新的专业很不发达, 教育水帄和毕业生水帄都不高。

建议明确分级医学教育制度, 中期教育培养各类医师,长期教育培养医学科学家。

目前的 5 年制医科毕业生要完成 3 年的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培训,才能进入到初诊医疗机构或区域性中心医院工作;进一步完成专科医师培训者, 可以进入教学科研型医院或专科医院工作。

如此一来, , 众多服务量不足的小医院, 就会自动下沉到社区,自愿地改善服务,从而盘活大量闲置的医疗资源。

守门的人多了,优秀的守门人自然会脱颖而出。

2、外资医院开展全科医生服务,以竞争促医疗行业服务提高
近几年来,我国的医疗领域已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但医疗卫生服务没有合理的分层,结果是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笔者调研部分先进地区外资医院、社区医院的运作模式,发现二者服务水帄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别,但也不失有重合之处,这个重合就是全科医生服务模式。

中国的医生专业训练非常好,但服务比较粗糙,主要是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因为国内医院追求的竞争优势集中于硬件,也就是显性竞争优势,如医院的规模、地段、床位数、先进的仪器设备: CT、核磁、激光治疗仪等,而较少注重持续竞争优势,如健全的管理体系、实践上而不是口号式的服务理念等。

外资医院的服务就是细节优势,全科医生不是以年龄、性别和器官系统来分科,考虑病人情境、遵医性及成本效益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持续而全面的健康照顾[ 3 ] ,通过良好的沟通和定期的回访实行全方位负责式的健康管理[ 4 ] 。

医患良性沟通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
强、风险性高的学科。

在生命过程和许多疾病中,还有很多没有被人类完全认识,有的虽已认识但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这也需要广大患者的支持和配合。

因此,医患双方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互相信任显得十分必要。

只有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 才能使医务工作者有良好的心态从事医学事业,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外资医院的全科医生服务范式会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我国应通过启动全科医生的适度竞争推动医改整体突围。

【参考文献】
[ 1 ] 高其法. 吴成. 袁国方. 患者集中大医院就医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J ]. 医学与哲学, 2007. 28 ( 7 ) : 46 - 48.
[ 2 ] 叶帄. 杨波. 王魁英等.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概况[ J ]. 西南军医, 2007. 9 ( 2 ) : 112 - 113.
[ 3 ] Ch ris Jenk in s. R u le of A m e rican Gene r a l P r ac titione rs [ J ]. Ch i2 ne s e Gene ra l P r ac tice. 2007. 10 ( 8 ): 868 - 870.
[ 4 ] 梁万年. 全科医学导论[ M ].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 15 - 20.
【作者简介】
孙鸿炜(1972 - )女,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上接第14 页)
结合共同促进和谐。

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方面:一是政府机关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步伐,切实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探索和建立其长效机制; 二是国家机关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规范依法行政和文明行政,切实克服司法不公和官僚衙门作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改善干群关系; 三是坚持普法教育, 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 提高文明化水帄,消除过激行为; 四是从严治党, 严惩腐败, 消除“害群之马”, 凝聚人心,增强和谐。

五、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做构建和谐社会的表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帄和工作作风如何,是影响一个地区或单位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 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一要加强自身建设, 强化道德修养, 提高政治素养, 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操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和奢靡作风,树立起勤廉兼优、德才兼备的良好形象,正确掌握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团结人、凝聚人。

二要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通过做好群众工作来不断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要努力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避免简单粗暴,克服家长式作风和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

四要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坚决打击“黄赌毒”,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积极推进与时俱进、健康向上、具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建设。

五要常抓不懈,不能一阵风,忽冷忽热,要以实际行动,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率。

【参考文献】
[ 1 ] 十六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4 -9 - 19.
[ 2 ] 胡锦涛. 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2005 - 2 -19.
[ 3 ] 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6 - 10 - 8.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 -3 - 16.
[ 5 ] . 胡锦涛. 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讲话. 2006 - 3 - 4.
[ 6 ] 中共中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1 - 9 - 20.
【作者简介】
杨晓娟( 1972 - )女, 政工师, 金钼集团机修厂铸钢车间党支部书记.
《新西部》2009. 22 期—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