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已经日渐成为广
大教师的追求。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即
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
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教学要出效率,教师怎样教和学生如何学尤为重要,二者
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课堂。
那么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方面
(一)进行课前备课,加强课前预设,
教师为什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因为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
没有充分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或无效的。
上课就好比打仗,备课就好比战
前的备战。
备课之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
《语文课
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
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方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本。
根据课标要求备课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把教材中蕴含着的智力、非智
力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利用起来,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对教法进行筛选,避免
简单重复,拖泥带水,能“一针见血”的就不能“绕圈子”,故教师备课时,不
能仅限于将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本节课的知
识背景掌握充分,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来研究。
这样,教师的主
导作用也就能发挥出来了。
(二)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对事
物喜爱的情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无形动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
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
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
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
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
其他问题上,这时需要教师激发学习的直接兴趣,讲个故事、设个悬念、或提个
问题。
总之,应象于漪老师说的“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
如京剧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
”然而,由于直接兴趣难以持久,
所以,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
常重要的,让他们产生间接兴趣,要靠他们的意志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但间接
兴趣吸引力差,容易疲劳,尤其对中学生来说,间接兴趣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
(心理学言,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驰),所以,间接兴趣后,教师可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使之转入直接兴趣,
这样,学生的大脑便可松驰下来……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力最易涣散,所以,
也要激发间接兴趣,复习一下课上的内容或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
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
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
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
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
二、学生方面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提纲是根据教材的重点设计了许多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即预习教材去解
决问题,达到获得新知的目的,就需要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安排时
间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其
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阅读《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
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
2、读、思、画、查、疑、写相结合,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
在通读课文中感知。
指导学生在认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学生会用各种不
同的符号在文章中加上各种不相同的标记。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了解课
文大意,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细读课文中质疑。
根据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去读书,去解决问题,把用“?”标出的问题首先在学习小组中相互质疑,再把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教师质疑,在
质疑中掌握知识。
3、在赏读课文中加批注。
在预习阅读这一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要把课文
中写得精彩的段落,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
含义深刻的句子旁边加批注,并谈谈自己理解感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
象能力。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一直认为,只有全体学生能在课堂上专心地倾听,主动地思考,大胆地提
问和自信地发言,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因此,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大胆地发言也应该伴随着课堂学习全过程,从而成为每一
个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眼睛是否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不能看到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就急于让他们发言,使其他学生失去继续思考的
机会;在课堂上,我们应精心提问,使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并富有一定挑战性,而不是经常让学生回答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缺乏思考价值的简单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还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明白,思维应伴随着他们的每一次倾听、每一次操作、每一次提问和每一次交流。
在发言时,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说满怀自
信的响亮话,规范流利的完整话,在此基础上,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使自己的
发言更有序、言而有理,更简洁明了而突出重点,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和练习
中提高能力,养成习惯。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
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我想,当我们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学
习活动的细节,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发言的习惯,我们
所收获的将是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课后巩固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
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
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完成作业是巩固知识重要
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
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
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不仅是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
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
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做作业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
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即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
家庭作
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
由于题量少,学生不
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
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
不仅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追求的过程,因而会因老师
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和目标而异。
最关键的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
素养,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变通能力,再加之师生
间的默契互动。
还怕课堂不高效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