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红军长征》试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红军长征
1933年秋,蒋介石调兵百万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以50万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

那时候,毛泽东已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掌权。

他偏听偏信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主张,同敌人死打硬拼。

结果,红军苦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此后的短短三个月内,红军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处于危险中。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尽艰险,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次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基本要求:
(1)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知识准确,条理清晰;
(2)教学中体现具有启发式的提问;
(3)引导学生总结长征的意义。

答辩题目:
1.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 说一说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试讲答案: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历史组的X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红军长征》,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一起看多媒体展示的一段对老红军的采访视频,让我们通过老红军的视角感受长征。

师:看完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谈一下。

师:看来同学们感触良多。

不过,你们知道长征是如何开始的?又经历了哪些艰难的历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

二、新课教学
(一)背景
师: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的扩大,使国民党十分恐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成功,但第五次却失败了。

为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这个问题。

师: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根本原因是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师:这里的“左”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A同学回答一下吧。

师:A同学说得很好,“左”表现在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二)过程
1. 长征历程
师:请同学们看课件展示的红军长征示意图,阅读教材并结合示意图归纳整理红军长征的历程。

2. 遵义会议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一找遵义会议的内容。

师:大家要明确,遵义会议在军事上辨明了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组织上改组党中央领导,解决的是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

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师: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意义
师: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并发表观点。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我们再来一起总结一下。

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第二,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第三,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三、拓展延伸
师: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长征精神”的?
师:同学们从各个角度说到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这种精神,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四、课堂小结
师:法国作家福楼拜有句名言,“人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不是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与勇敢迈向意志的那一天”。

人生如此,对于一个革命政党而言也是如此。

在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倒下,而是找到了正确的革命方式;在经历了攻打大城市失败的挫折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没有气馁,而是在摸索中弄清了中国革命真正的阵地在哪里;直到被迫无奈撤退革命大本营,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是扛了过来,更是认清了革命的领路人到底是谁。

前人为了理想而牺牲的精神固然要学习,但是,这样一种在逆境中寻求答案的方式,难道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师:请同学们课下阅读一本关于长征的回忆录,并就其中最有感触的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红军长征
1. 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 长征历程: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3. 遵义会议:1935年,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意义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答辩答案:
1.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销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在组织上改组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决了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

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作了分工,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随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军队取得长征胜利。

因此,我们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 (1)明确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运用网络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的整体目标,然后考虑怎样利用网络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服务。

(2)突出重点。

(3)综合使用:历史教学通常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网络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其他教学方式配合使用。

网络教学应该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学生为主体: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5)教师引导:在教学中,技术越先进,手段越新颖,教师的指导作用就越重要。

教师不仅要驾驭教材,还要驾驭这些新技术和手段,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条件和情境中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