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的叠置分析定义
ARCGIS的6个叠加分析功能
ARCGIS 常用的有 6 个叠加分析功能, 包括: Union、 Intersect、 Identity、 Erase、 Update 和 Clip。
空间叠加分析系列(一):Clipclip 功能是平时使用最多的功能之一。
Clip,顾名思义就是裁剪。
在 GIS 中,比较正式的 定义为:进行多边形叠合时,输出层为按一个图层的边界,对另一个图层的内容要素进行截取后 的结果。
用图形表示就是图一所示的情况。
图一Clip 功能示意图在 ArcGIS 中,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 Clip 操作: (1)首先将进行演示的数据加载到 ArcGIS 中。
比如说我们加载一个名为 landuse.shp 和 名为 Clip.shp 的文件。
其中, landuse.shp 为某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而 clip.shp 为进行 clip 操作的边界,它们分别对应图一中的 INPUT 和 CLIP FEATURE。
我们的目的是从 landuse 中按 照 clip 的边界裁剪出所需要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在 ArcGIS 中,点击 Standard 工具条上的“Show/Hide ArcToolboxs Window” 按钮(图二 1 处),打开 ArcToolbos 窗口。
图二点击打开 ArcToolbos 窗口(3)在 ArcToolboxs 的窗口中,依次展开 Analysis tools—>Extract,找到其中的 Clip 命令,如图三所示。
图三ArcToolboxs 中的 Clip 工具(4)双击图三 2 处的 clip,打开 clip 对话框,如图四所示。
其中 Input Feature 为输入 要素,必须为多边形要素,其对应图一中的“INPUT”,此处应选择 landuse.shp 这个图层; Clip Feature 为裁剪要素,也必须为多边形要素,对应着图一中的“CLIP FEATURE”,此处应 选择 clip.shp 图层;Output Feature Class 为裁剪后的结果,对应图一中的“OUTPUT”,此 处设置该结果的保存路径和文件名称,clip 后的结果同样为多边形要素;XY Tolerance 为 XY 容限值,为可选项,一般默认即可,有特殊要求的可以填写。
叠置分析是将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要素层的操作
1、叠置分析是将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要素层的操作,其结果将原来要素分割成新的要素,新要素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
2、合成叠置是将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的两组或更多的多边形要素的数据文件进行叠置,根据两组多边形边界的交点来建立具有多重属性的多边形,如p133图(a)。
3、统计叠置是将多边形数据层叠加,进行多边形范围的属性特征的统计分析,如p133图(b)。
4、矢量叠置一般经过三个步骤的计算。
第一步:将所有的线段在与另一层的线段相交的位置打断;第二步:重新建立弧-多边形拓扑关系;第三步:设置多边形标识点,传递属性。
5、缓冲区:所谓缓冲区就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
6、缓冲区分析:是在点、线、面实体周围建立缓冲区多边形的过程。
7、“数字地球”是应用遥感、遥测、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络/万维网、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的高度综合与集成体。
8、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空间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将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社会和居民日常生活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建立能够分类存储、自动处理和智能识别的海量数据库,并可直接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居民日常生活的综合系统。
9、数字城市建设内容基础地理信息是数字城市的基础信息多尺度、多时相和多分辨率的基础地理信息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是其他信息的空间定位和载体,同时也是数字城市面向公众用户的直观界面信息高速公路是数字城市的基础设施宽带互联网、通信协议(IP)技术、无线通讯协议(WAP)技术是实现数字城市的基本技术条件。
数字城市具体表现数字城市通过政府上网、电子商务、一卡通、房地产交易、远程教育、娱乐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结合在一起。
10、数字城市建设的支撑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庞大的城市数据提供了管理、存储和维护的有效手段;遥感(RS)技术中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航空摄影测量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提供了数据获手段;全球定位系统(GPS)提供动态目标的定位。
实验11叠置分析.doc
实验11叠置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叠置分析基本原理;2.掌握ArcGIS中矢量数据叠置分析的基本方法;3.掌握ArcGIS中栅格数据(多层面)叠置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背景叠置分析是将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要素层及其相应属性的操作,其结果综合了原有各图层所具有的属性。
叠置分析与缓冲区分析是GIS最常用的提取空间隐含信息的手段。
叠置分析不仅生成了新的空间关系,还将数据层的属性联系起来生成了新的属性关系,进而生成用户需要的结果或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
由于数据结构的不同,基于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叠置方法是不一样的。
就矢量数据而言,一般不存在模式化的分析处理方法,而表现为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如包含分析、多边形叠置分析等。
ArcGIS 提供的各种叠置分析功能,用户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工具。
1.矢量数据地图操作下面是6种常用的地图操作方法:裁剪(Clip)裁剪是以用裁剪层面与输入层面进行运算,输出结果为被裁剪了的输入层面,其属性不变。
相交(intersect)相交是以用来计算两个图层的交叉部分,落在公共区域的特征被保留,输出结果将继承两个层面的所有属性。
联合(union)联合是将两张地图并成一张图,输出结果将合并两层面的所有要素,并继承两层面的所有属性。
合并(Merge)合并是将几张地图并成一张图的过程,输出结果将合并两层面的所有要素,如果属性字段一致则将被保留。
合并分析(Merge)与联合分析不同之处在于合并分析往往是在同类型要素间进行的。
边界融合(Dissolve)边界融合消除具有相同属性的多边形边界(数据分类)。
严格意义上说,边界融合分析只有一个图层参与分析,不属于叠置分析,但是,该分析方法也是常见的矢量地图分析操作。
联接分析(Spatial Join)联接分析是将一个图层的属性数据表(目标表)按位置与另外一个图层的属性表(源表)进行属性联接。
根据数据类型空间关系的不同,可分为:最近距离、是否在内部和是否是其一部分。
地理信息系统叠置分析 ppt课件
地理信息系统叠置分析
例:利用土壤侵蚀通用方程式计算土壤侵蚀量 已知:土壤侵蚀量的大小是降雨(R)、植被覆度(C)、
坡度(S)、坡长(L)、土壤抗蚀性(SR)等因素的函数
地理信息系统叠置分析
土壤侵蚀量的大小是 降雨(R)、植被覆度 (C)、坡度(S)、坡长 (L)、土壤抗蚀性 (SR)等因素的函数
食 虫
鸣
禽
选
择
高
质
量
的
栖
息
地
地理信息系统叠置分析
视觉信息的叠加是将不同层面的信息叠加显示在结 果图件或屏幕上,它不产生新的数据层面,只是将 多层信息复合显示,以便研究者判断其相互关系, 获得更为丰富的空间关系。地理信息系统中视觉信 息的叠加包括以下几类:
面状图、线状图和点状图之间的复合; 面状图区域边界之间或一个面状图与其他专题区域边界
地理信息系统叠置分析
例:有土壤厚度(大于50厘米和其他)和土壤类型 (红壤和其他类型)两个二值化图层,不同的逻辑运算 结果如下:
AND关系:结果是将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且土壤为 红壤的土壤单元显示出来;
OR关系:结果将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或者土壤为红 壤的土壤单元显示出来;
XOR:结果将土层厚度小于50厘米,或者土壤不是红 壤的土壤单元显示出来;
地理信息系统叠置分析
(二)叠置分析的条件:
区域一致 数据能够有效匹配(投影、比例尺等) 分析模型与分析数据一致 误差及处理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叠置分析
叠加生成 的 碎屑多边形
T1 时刻多边形
T2 时刻多边形
多边形叠加结果
多边形叠加产生碎屑多边形
地理信息系统叠置分析
GIS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直接记录下的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
2.信息:是向人们或机器提供的关于现实世界各种事实的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它不随载体物理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3.地理信息系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学科,是描述、存储、分析和输出空间信息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技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4.对象模型:也称为要素模型,将研究的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为独立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
5.场模型:也称域模型,是把地理现象作为连续变量或体来看待,如大气污染度、地表温度、土壤湿度和地形地貌等。
6.数据处理:就是对采集的各种数据,按照不同的方式方法对数据形式进行编辑运算,清除数据冗余,弥补数据缺失,形成符合用户要求的数据文件格式。
7.空间内插:是一种通过已知点数据推求同一区域其他未知点数据的计算方法。
8.空间外推:则是通过已知区域数据,推求其他区域数据的方法。
9.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描述性数据信息,说明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特征的背景信息。
其目的是促进数据集的高效利用,并为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服务。
10.数据库: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储在一起的互相有关联的数据集合。
11.数据模型:就是表达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方式,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操作集合和完整性规则集合组成数据库的数据模型。
12.空间数据的查询:一般定义为从空间数据库中找出所有满足属性条件和空间约束条件的地理对象。
13.缓冲区分析:是GIS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是指在点、线、面实体的周围,自动建立的一定宽度的多边形。
14.叠置分析:是将有关主题层数据层面进行叠加,产生新数据层面的操作,其结果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
GIS实习6-空间叠加分析
GIS实习六空间分析——叠加分析叠加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提取空间隐含信息常用的手段之一,它是在统一的空间参考系统下,通过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集合运算,产生新数据的过程。
叠加分析的目的是在空间位置上分析具有一定关联的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和专属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叠加分析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空间关系,还可以产生新的属性特征关系,发现多层数据间的差异、联系和变化等特征。
从运算角度看,叠加分析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要素图层进行空间分析、标识分析、更新分析、交集取反和空间连接等七类。
5.1擦除分析擦除(erase)分析是在输入数据层中去除与擦除数据层的相交的部分,形成新的矢量数据层的过程。
擦除要素可以为点、线和面,点擦除要素仅用于擦除输入要素中的点,线擦除要素可用于擦除输入要素中的线和点,面擦除要素可用于擦除输入要素中的点、线、面。
由于面状要素比较直观形象,在此以面擦除要素为例来介绍擦除分析的原理及操作。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在ArcToolbox中双击【Analysis】—>【Overlay】—>【Erase】,打开【Erase】对话框,如图1所示。
图1 erase分析对话框2. 在【Erase】对话框中,输入【Input Features】、【Erase Features】数据。
(gis 实习6 \数据\erase\中的input.shp、analysis.shp)。
3. 确定输出结果【Output Feature Class】的路径和名称。
注意,通常情况下,我们不用系统默认输出路径,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统一修改输出路径,方法为:单击【Geoprocessing】—>【Environment】,打开【Environment Settings】对话框,如图2所示。
将Workspace设置为输出数据的路径。
图2 Environment Settings4. 【XY Tolerance】为可选项,可以不进行设置。
地理信息系统叠置分析
三 缓冲区分析(Buffer Wizard)
(一)概念
缓冲区:空间实体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 实质:给定一个空间实体或集合,确定它们的邻域,
邻域的大小由领域半径R来确定。 缓冲分析过程:
1.建立缓冲区图层 2.与其他图层叠加进行分析
之间的复合; 遥感影像与专题地图的复合; 专题地图与数字高程模型复合显示立体专题图; 遥感影像与DEM复合生成真三维地物景观
TIN 与遥感影像的叠加
2.点与多边形叠置
计算多边形对点的包含关系。通过点与多边形叠加, 可以计算出每个多边形类型里有多少个点,不但要区分 点是否在多边形内,还要描述在多边形内部的点的属性 信息。
布尔逻辑运算
例:有土壤厚度(大于50厘米和其他)和土壤类型 (红壤和其他类型)两个二值化图层,不同的逻辑运算 结果如下:
AND关系:结果是将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且土壤为 红壤的土壤单元显示出来;
OR关系:结果将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或者土壤为红 壤的土壤单元显示出来;
XOR:结果将土层厚度小于50厘米,或者土壤不是红 壤的土壤单元显示出来;
应用:地学综合分析、环境质量评价、遥感数字图 像处理等领域
例:利用土壤侵蚀通用方程式计算土壤侵蚀量 已知:土壤侵蚀量的大小是降雨(R)、植被覆度(C)、
坡度(S)、坡长(L)、土壤抗蚀性(SR)等因素的函数
土壤侵蚀量的大小是 降雨(R)、植被覆度 (C)、坡度(S)、坡长 (L)、土壤抗蚀性 (SR)等因素的函数
例如:1.查询各省有多少种矿产,产量有多少? 2.指定类型的矿产在哪些省里有分布?
2.点与多边形叠置
1.叠加分析,一个中国政区图(多边形)和一个全国矿产 分布图(点),
叠置分析
线与多边形叠加结果
产生了一个新的数据层面,每条线被它穿过的多边 形打断成新弧段图层,同时产生一个相应的属性数 据表记录原线和多边形的属性信息。
线与多边形叠加的应用
根据叠加的结果可以确定每条弧段落在哪个多边形 内,可以查询指定多边形内指定线穿过的长度。
例如:
如果线状 图层为河 流
多边形将穿过它 的所有河流打断 成弧段 与多边形叠加
注意:视觉信息叠加不产生新的数据层面, 只是将多层信息复合显示,便于分析。
§2-2 点与多边形叠加
原理: 1)点与多边形叠加,实际上是计算多边形对点的 包含关系。
2)在完成点与多边形的几何关系计算后,还要进行属 性信息处理。 最简单的方式是将多边形属性信息叠加到其中的点 上; 也可以将点的属性叠加到多边形上,用于标识该多 边形; 如果有多个点分布在一个多边形内的情形时,则要 采用一些特殊规则,如将点的数目或各点属性的总和等 信息叠加到多边形上。
¢ ²
£ Á ± ô ¼ Á · ö ä Ê È ë Í » ² ã Ä Ë µ ù Ð Ó ¶ à ß ±Ð Î
þ ¹ µ Í
Ò Ê Ô ä ë È Í » ² ã ª Î ¼ ç £ ¬ £ Á ± ô ± ß ç ¼ Ä Ú Á ¼ ö · ¶ à ß Ð ± Î µ Ä Ë ù Ð Ó ¶ à ± ß Î Ð
注意:由于矢量结构的有限精度原因,几 何对象不可能完全匹配,叠加结果可能会出 现一些碎屑多边形(Silver Polygon),如 图所示。通常可以设定一模糊容限以消除它。
叠加生成 碎屑多边形 的
T1 时刻多边形
T2 时刻多边形
多边形叠加结果
多边形叠加产生碎屑多边形
b. 属性分配过程:最典型的方法是将输入图层 对象的属性拷贝到新对象的属性表中,或把输入图 层对象的标识作为外键,直接关联到输入图层的属 性表。 注意:这种属性分配方法的理论假设是多边形 对象内属性是均质的,将它们分割后,属性不变。 也可以结合多种统计方法为新多边形赋属性值。
GIS缓冲区分析与叠置分析应用
GIS缓冲区分析与叠置分析应用空间分析是GIS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GIS系统与计算机辅助绘图系统的主要区别。
空间分析的对象是一系列跟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空间坐标和专业属性两部分。
其中空间坐标用于描述实体的空间位置和几何形态;专业属性则是实体某一方面的性质。
MAPGIS空间分析子系统提供了一系列数据操作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属性分析、数据检索、三维模型分析等功能。
1、基本概念缓冲区分析是根据空间数据库中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地在其周围建立一定宽度的多边形区域。
缓冲区是一些新的多边形,不包含原来的点、线、面要素。
缓冲区的大小由所指定的缓冲区半径控制。
叠置分析是依靠把分散在不同层上的空间属性信息按相同的空间位置加到一起,合为新的一层。
该层的属性由被叠置层各自的属性组合而成,这种组合可以是简单的逻辑合并的结果,也可以是复杂的函数运算的结果。
(对象)与层(对象)的叠置,再结合逻辑运算来获取对象与对象的相互关系。
2、缓冲区分析基本步骤点状要素——直接以该点为圆心,以要求的缓冲区距离大小为半径绘圆,所包含的区域即为所要求区域;线状要素和面状要素——以线状要素或面状要素的边线为参考线作其平行线,并考虑端点处的建立原则,最终建立缓冲区。
在MAPGIS中建立缓冲区的方法是基于生成多边形来实现的。
它根据给定的缓冲区距离,对点状、线状和面状要素的周围形成缓冲区多边形图层,是矢量结构。
(a)点状要素的缓冲区(b)线状要素的缓冲区(c)面状要素的缓冲区在MAPGIS中建立缓冲区的步骤为:(1)输入文件:启动“空间分析”子系统,在文件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将进行缓冲区分析的点、线、面文件加载进空间分析系统。
文件是分次载入的。
一个窗口不能同时打开多个文件。
新建综合图形——可以在一个窗口同时打开全部或部分文件。
(2)输入缓冲区半径: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输入缓冲区半径输入相应的缓冲区半径即可。
比例尺——应输入图上相应的尺寸而不是实地距离。
叠置分析
叠置分析叠置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常用的用来提取空间隐含信息的方法之一,叠置分析是将有关主题层组成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其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面要素所具有的属性,同时叠置分析不仅生成了新的空间关系,而且还将输入的多个数据层的属性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属性关系。
其中,被叠加的要素层面必须是基于相同坐标系统的,同一地带,还必须查验叠加层面之间的基准面是否相同。
从原理上来说,叠置分析是对新要素的属性按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往往涉及到逻辑交、逻辑并、逻辑差等的运算。
根据操作要素的不同,叠置分析可以分成点与多边形叠加、线与多边形叠加、多边形与多边形叠加;根据操作形式的不同,叠置分析可以分为图层擦除、识别叠加、交集操作、均匀差值、图层合并和修正更新,以下就这六种形式分别介绍叠置分析的操作。
要注意的是这里也要对属性进行一定的操作,所指的属性是较为简单的属性值,例如注解属性,尺度属性,网络属性等不能作为输入的属性值。
其中在ArcGIS 中可以进行叠置分析的数据格式有coverage,shapefile,GeoDatabase中的数据要素等,这里主要以shapefile 为例子来介绍。
一图层擦除(Erase)图层擦除是指输入层根据擦除图层的范围大小,将擦除参照图层所覆盖的输入图层内的要素去除,最后得到剩余的输入图层的结果。
从数学的空间逻辑运算的角度来说,即A为输入图层,B 为擦除层)具体表现如下所示:图1 图层擦除的三种形式在arcgis 中实现以上的操作,具体的步骤如下:1. 首先打开ArcMap 主界面,点击(即ArcToolbox 按钮)打开ArcToolbox 工具箱,在ArcToolbox 中选择Analyst Tools,打开后选择Overlay 中的Erase 选项,双击打开Erase对话框;(如图2)图2 图层擦除操作2. 在Erase 操作对话框中填入输入图层(Input Features),擦除参照(Erase Feature),输出图层(Output Feature Class)和分类容许量及单位,在右下角的环境设置(Environments)中,可以对输入输出数据的参数进行设置。
叠加分析及应用
面状图、线状图和点状图之间的叠加
面状图与专题区域边界之间的叠加
遥感影像与专题地图的叠加
专题地图与数字高程模型叠加
遥感影像与DTM叠加
*
*
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陈世发
2、点与多边形的叠加
叠加图层:将一个含有点的图层目标图层叠加在另一个含有多边形的图层操作图层上;以确定每个点落在哪个区域内& 例如将水井与规划区图层相叠置;可确定每口井所属的规划区范围&
*
*
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陈世发
第一个问题 找出满足以上4个条件的最适宜的购房地段& 步 骤: 1明确目的和标准:在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之内;距名牌高中在750米之内;以便小孩上学便捷;距名胜古迹500米之内;环境优雅;离主要交通要道200米之外;以减少噪音污染 2空间数据准备:商业中心服务数据、名牌高中750米之内数据、名胜古迹500米之内、主要交通要道200米之外 3空间操作:进行叠合分析 4输出结果并进行分析
*
*
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陈世发
第二个问题 对整个城市区域从以上4个条件的住房条件进行评价;划定不同等级;以供购房者进行参考找出满足以上4个条件的最适宜的购房地段& 分级标准为: A满足其中四个条件为第一等级 B满足其中三个条件为第二等级 C满足其中两个条件为第三等级 D满足其中一个条件为第四等级 E完全不满足条件得为第五等级 步 骤: 1明确目的和标准: 2空间数据准备:商业中心服务数据、名牌高中750米之内数据、名胜古迹500米之内、主要交通要道200米之外 3空间操作:进行叠合分析 4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Line ID
第二章 GIS空间分析的一般方法
图2.14 有向网络模型
4 资源分配分析 就是寻找网络模型的中心结点、边与周围结点和 边之间的资源调送问题,包括周边结点向中心结 点收集资源和中心结点向周边结点派送资料两种 方式。广泛应用于消防站点分布、学校选址、救 灾资源分配、供水供电等领域。
3 拓扑排序 一项复杂的工程分解为若干简单任务的集合,完 成了这些小任务,则整个工程也完成了。这种复 杂任务分解过程可用网络模型来表示,即结点表 示分解后的简单任务,结点间的有向边表示其连 接的两个结点间的先后关系。有向边(i, j)表示 任务j开始前,任务i必须完成,具有这种先后性质 的序列称为拓扑序列,根据某项工程的有向网络 模型建立拓扑序列的过程称为拓扑排序。
拓扑排序也可用贪婪算法来表示和求解,其选择结点所用 的贪婪准则为:在剩余的结点中,选择结点a,使得a不存 在这样的有向边(b, a),其中结点b不在已排好的序列中 出现。拓扑排序在一些拥有较严格先后次序的复杂工程中 有着很重要的应用,例如城市地下管道布设中,拓扑排序 有利于确定管线布设的先后次序,能确定一套最优的管线 布设方法。
常见DEM模型 模型 常见
规则格网DEM模型
可用公式DEM={Hij}来表示,其中i,j表示网格单元的 行列号,H表示网格的高程值。
图2.16 规则格网DEM模型
对于每个格网的数值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是格网 栅格观点,认为该格网单元的数值是其中所有点的高 程值,即格网单元对应的地面面积内高程是均一的, 这种数字高程模型是一个不连续函数;第二种是点栅 格观点,认为该网格单元的数值是网格中心点的高程 或该网格单元的平均高程值,这样就需要一种插值方 法来计算每个点的高程。 通过格网DEM,可以容易计算等高线、坡度、坡向等 信息,这也使得格网DEM数据成为使用最广泛的 DEM格式。格网DEM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提供的 DEM数据的标准格式。
GIS实习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
GIS实习六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和网络分析一.实习目的:掌握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和网络分析等地学研究的初步方法二.计划课时:4三.背景知识1.缓冲区分析(1)缓冲区分析的意义ArcInfo提供了生成缓冲区的BUFFER。
通过这个命令可以生成一个围绕某一特征的缓冲区。
在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的某些过程中需要使用Buffer功能来实现。
前者如从单线河生成双线河或从街道中心线生成双线街道等;后者如,根据求敏感区范围等。
(2)Buffer的用法BUFFER <in_cover> <out_cover> {buffer_item} {buffer_table} {buffer_distance}{fuzzy_tolerance} {LINE | POLY | POINT | NODE} {ROUND | FLAT} {FULL | LEFT | RIGHT}(3)使用缺省距离生成缓冲区Arc:Buffer <in_Cover> <out_Cover>如果不指定缓冲距离,缺省值为0.125个Coverage单位(4)使用固定距离生成缓冲区Arc:buffer road roadbuf # # 200 4 line flat(5)生成的缓冲区数据的使用和分析BUFFER可以以多边形、线、点或结点为输入数据,生成缓冲区Coverage,这个Coverage必定为多边形Coverage。
Buffer自动创建输出Coverage的多边形拓朴关系,并为每个输出多边形建立一个Label点。
多边形的用户ID号为内部号减一。
同时生成多边形Coverage的PAT表中增加名称为“Inside”的数据项,该项有两个可能的值:100:表示输出Coverage的这个多边形在缓冲区范围内。
1:表示输出Coverage的这个多边形在缓冲区范围之外。
后续的分析操作主要是根据“Inside” 字段的值及其对应的多边形特征进行的。
GIS中空间数据叠置分析的优化算法设计
第21卷第2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1 2 2002年6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 ience)Jun.2002文章编号:1000-2308(2002)02-0062-03GIS中空间数据叠置分析的优化算法设计李鲁群1,邓 敏2,刘 冰1,李 建3(1.山东科技大学,泰安271019; 2.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3.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陕西西安710049)摘 要:叠置分析是G IS进行空间分析时常用的一种空间操作。
由于空间数据量较大,如何快速准确地完成空间叠值分析运算是GIS系统中比较关键的技术。
本文分别针对矢量和栅格数据叠值运算分析,提出了快速空间数据叠置分析的优化算法。
关键词:GI S;矢量;栅格;叠置分析;U M L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Design of an Optimal Algorithm of Realizing SpatialOverlap Analysis within G ISLI Lu qun1,DENG M in2,LIU Bing1,LI Jian3(1.Shandong U niversity of Sci ence and Technology,Taian271019,Ch i na;2.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9,Chi na;3.Xi an J i ao Tong University,Xian,Shanxi710049,China)Abstract:Overlap analysis is a widely used spatial operation for the needs of spatial analysis in GIS.Because of large amount of spatial data in this operation,it is a critical technique in GIS about how to realize spatial overlap analysis very quickly w ith higher accuracy.From this view,w e propose some corresponding optim al algorithms in this paper.Key words:g 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vector;raster;overlap analysis;united modeling language叠置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最常用的提取空间隐含信息的手段之一。
GIS技术中矢量数据空间叠置分析及应用
- 62 -
2005 , 1 : 61~62. [4 ]Alberti, et al. Application of GIS to spatial analysis of Mesofault Pop-
ulations, Computers & GeoSciences, 2005, 31 (10) , pp. 1249- 1259. ( 作者单位系 1 大连市房地产档案馆 2 大连市房地产档案馆)
参考文献 [1 ] 范 一 大 , 史 培 军 等 . 行 政 单 元 数 据 向 网 格 单 元 转 化 的 技 术 方 法 [J]. 地 理 科 学 , 2004 , 24 ( 1 ) : 105~08. [2 ]Benson VS, et al. Spatial analysis of land use impact on ground water nitrate concentra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06, 35(2), pp. 421- 432. [3 ] 杨 俊 , 李 雪 铭 等 . 基 于 赋 值 技 术 地 形 分 析 及 应 用 [J]. 测 绘 通 报 ,
1 引言 空间叠置分析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栅格数据为基础, 另一 种 则 是 以 矢 量 数 据 为 基 础 的 。大 部 分 国 内 外 学 者 都 是 以 栅 格 数 据 为 基 础 , 运 用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空 间 分 析 方 法[1- 5]。 由 于 以 栅 格 为 基 础 的 空间叠置分析中, 如果研究区域的范围大, 图形的比例尺大的情况 下, 用于叠置分析的栅格数据的巨量, 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的要求高, 不支持复杂数学模型下的空间分析。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 GIS) 的 核 心 是 空 间 分 析 功 能 , 空 间 叠 置 分 析 是 空 间 分 析 的 中 一 个 重 要 的 部 分 , 如 一 个 地 区 的 土 地 适 应 性 评 价 、生 态 评 价 、土 壤 侵 蚀 等 , 都 需 要 用 到 空 间 叠 置 分 析 的 方 法 。 2 数据源及处理方法 2.1 地形图数据处理 2.1.1 数据源 数 据 源 旅 顺 1 : 10000 地 形 图 ( 98 年 ) , 数 据 格 式 为 CAD 格 式 ; 大 连 市 旅 顺 口 区 Spot5 数 据 ( 05 年 ) , 包 括 一 个 2 .5m 全 色 波 段 和 3 个 10m 多 光 谱 波 段 ; 旅 顺 1 : 10000 土 地 利 用 数 据 ( 03 年 ) , 数 据 格 式 为 TAB 格 式 。 2.1.2 地形图数据转换 1 : 10000 地 形 图 是 AutoCAD 的 DWG 格 式 , 而 且 图 形 数 据 属 性 。 利 用 MapInfo 的 Universal Translator , 把 DWG 格 式 的 文 件 转 换 为 Tab 格式。转化的基本流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