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
性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课文
(学生集体背诵苏轼《题西林壁》)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
师:由此可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答案也会不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思维有关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作者介绍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
他的名言。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文章开头用图表来提出问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①运用图表、设问开头,直观而新颖。
②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出要议论的话题。
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答案示例: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是什么?
答案示例: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3.联系上下文,找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答案示例: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4.文中多次运用设问句,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设问,引发读者思索,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论述。
5.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
答案示例:文章开篇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接着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寻求其他答案呢?课文提出“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论述创造
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紧接着引申出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接下来论述并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第3自然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论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对比论证。
作用:把“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进行对比,突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2.第1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举例论证。
举了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的例子,论证了他们具有创造力的关键是关注极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
从而说明认为自己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其实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因为自我压制,埋没了自己的创造意识。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告诉读者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是有渊博的知识、活用知识的意识及态度并且还要持之以恒,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方式。
答案示例:①多次运用设问的句式。
如文章的开头,先列出四个图形及思考题,随即提出问题:“对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接下来,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又如课文第4自然段末尾提出问题:“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分析回答。
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波澜起伏。
另外,用在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②语言准确、严密。
如:“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看法。
”“主要”“之一”这种用语十分准确、严密,说明“根据”不只一种,突出了重点。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并进行简要赏析。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全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四、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怎样才能成为
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是社会前进不竭的动力。
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
古猿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制造使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是创新;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
21世纪刚刚开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让我们张开创新的双翅,在开放的世界中任意翱翔,尽展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