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卷评析围绕语文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考查语言与思维品质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卷命题思路
2017年高考是我省深化高考改革后的首次考试。

命题指导思想是遵循《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以及《教学指导意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考查语言与思维的品质,体现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试卷总分不变、整体结构不变,难度系数保持稳定。

题量减少,由原先的26题减至24题;分值分布上,减少了语言文字运用中语音、字形等识记题的分值,适当增加了阅读题尤其是古代诗文阅读题的分值。

一、语言文字运用:基础性、综合化、整体性
考查内容立足基础性,避免“冷、偏、怪”,突出对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

语料来自报刊杂志,贴近生活,体现社会热点,涉及面较广,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娱乐、社情民生等。

综合化、整体性是这次语用题的一大变化。

例如第6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诗句写一个场景,运用第三人称,并有心理描写。

场景描写的有关知识在《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有要求,设题把阅读教学中的知识点运用到语用题实践中来,较好地实现“读”与“写”的结合,避免语言运用考查的碎片化现象。

由于所提供的诗句本身具有场景的特点,浅显且贴近学生心理,方便考生运用扩写知识作答,也为擅长文学描写的考生提供了空间。

二、现代文阅读:逻辑思维与文学鉴赏并重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类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

论述类文本选文内容有关传播学的知识,论述的是传播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选文不仅给考生一些关于媒介的新知识,也引导教学关注媒介传播的特点,重视跨媒介学习。

因为媒介课程已经进入修订中的课程标准,将成为语文教学核心内容。

命题遵循学术文章阅读的规律,把握文章的关键,避免语言形式无意义纠缠,正确引导学术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重点在于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学术文、提取信息抽象概括的能力。

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最显著的变化有二:一是语料为中国当代小说;二是题目减少一题,由原来的五题变为四题。

具体来说:
其一,题量减少,可以让考生有更多的时间仔细阅读和从容思考,也可以避免各题考查内容可能出现的重叠交叉,提高试题的效度。

其二,考点采集设题侧重从不同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如从局部或全篇、从内容或形式、从理解或表达等不同方面设题;考查的层级则有理解、分析、鉴赏、探究,呈现出明显的梯度。

其三,题干的设置和表达尽量贴近学生答题习惯,注重提示性、导向性和明确性,减少考生审题的障碍,避免歧义与含混。

三、古代诗文阅读:理解、鉴赏与文化传承
语料均选自中国古代名家经典。

文言文阅读选文为杜牧的《上池州李使君书》,古诗鉴赏读选文为白居易的《采地黄者》,传统文化经典语料选自《论语》。

设题紧扣中学古诗文教学实际,又能提供新的角度和知识点。

例如第16题,从文中看,作者认为自己一定程度上也有“轻耳重目之过”,但却没有第一种“腐儒”之病。

设题的前提是读懂相关文段,才能正确答题。

诗歌鉴赏第20题要求从叙述和对比手法上分析艺术特点,全诗采用采地黄者的口吻叙事,按时间事件顺序层层深入,脉络分明;通篇客观叙述,叙事中运用对比,结尾凸现“人不如马”这个中心主题,从而使批判的锋芒无比犀利。

“叙述手法分析”这个考核要求,引导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深入。

传统文化经典题的材料来自《论语选读》。

“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这里的“与”字历来有“赞同”与连词两种解释,这说明文化理解与传承的复杂性,教材选择的是“赞同”义;但如果做连词,则与另一则材料“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形成对照。

第22题要求考生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分析孔子的教育风格与教育技巧,提供了传统经典不同解读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与分析。

四、作文:学会论述说理
语料来自知名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

作者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缺乏整体结构严谨而有序的“文化作文”的泛滥,我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要求,却有隐性的表达,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

这既体现我省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也符合我省高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更能检测考生对文体的审题能力。

当然,考生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评分办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

一般同学会从“有字之书”(书本知识,读万卷书),“无字之书” (生活、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心灵之书”(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

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

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等等。

总之,具有可写性,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能展开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