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丈夫能留下来,让自己有个依靠,但是考虑到家
国大义,她知道自己留不住丈夫,只希望丈夫能够明
白自己的心意。
三、细腻传神
在小说《荷花淀》中,人物的语言是含蓄质朴的,
而关于人物动作的描写则显得十分细腻传神。
比如,在夫妻话别这一情节中,作者对水生嫂的
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当水生踏进家门后,“女人
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这“一笑”
透露出满满的欢喜和一丝如释重负。
她说的话看似
略带责怪,实则满含关心。
水生嫂独自一人坐在院里
编着芦席,看似平静,实则一直牵挂着自己的丈夫。
直到丈夫归来,她的心才有了着落,紧绷的弦随之一
松,脸上自然而然流露出笑意。
这样的笑是纯粹、美
好的。
当水生说出自己准备去大部队后,水生嫂的心
中骤然掀起巨浪。
但作者并没有将写作的重点放在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简洁的动作
描写展现了水生嫂从震惊到镇定的变化过程。
“手指
颤动了一下”“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女人低着
头说”……手指的颤动暗示了人物内心的颤动,水生
嫂对水生的深情不言而喻。
“吮手指”的动作则表明水
生嫂在极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好让水生可以毫无顾忌
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她害怕对方察觉自己的变
化,因此才“低着头”说话,竭力让自己表现得很平
静。
作者以简洁细腻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动作,借此展
现了水生嫂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如“她们轻轻划着
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
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
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
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这里
的动作描写也非常细腻传神。
这一“捞”一“丢”的动
作,展现了妇女们对美丽富庶的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而那“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的“乳白色”的菱角
则“像哨兵一样高高地挺立”。
总之,小说《荷花淀》的语言清新淡雅、含蓄质朴、
细腻传神,值得读者仔细品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一中学)《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中的名篇。
作者通
过描写月下荷塘静谧、优美的景色,委婉地抒发了对
荷塘月色的喜爱和对现实的不满,展现了自己希望得
到自由但又无力摆脱困境的心理状态。
文中有关荷
花、荷叶、月色、小径、树影等景物的描写可谓别具一
格。
下面,笔者就对此加以赏析。
一、荷花
“荷花”是作者竭力要表现和赞美的对象,也是审
美的主体。
对作者而言,“荷花”是非常美丽的景物,
就如心中的梦想一般纯洁、美丽而又遥不可及。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
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里的荷
花可谓千姿百态,既有含苞待放的,又有正在盛放
的。
作者用“明珠”“星星”“美人”来形容荷花,可见其
对荷花的喜爱。
自古以来,荷花便深得文人墨客的喜
爱,有“花中君子”的美称。
宋代的周敦颐曾著《爱莲
说》,盛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朱自清笔下
的荷花则具有十分鲜明的色彩,既不同于周敦颐笔下
的“出淤泥而不染”,也不同于杨万里笔下的“才露尖
尖角”,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梦幻的、朦胧的、遥不可及的。
纵然是在幽暗的夜里,荷花依然风姿绰约,让人流连忘返。
这样的荷花别有一番风情,也成为了作者情感的载体。
二、荷叶
从古至今,以荷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
但是,描写荷叶的作品并不多。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别出心裁,不仅写出了荷花的美,而且写出了荷叶的美。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作者以舞女的裙来形容荷叶,形象地写出了荷叶随风摆动的画面。
抬眼望去,挨挨挤挤的荷塘上铺满了荷叶,争相伸向天空,亭亭玉立。
一阵风吹过,荷叶便如舞女的裙摆一样舞动着。
这画面是如此之美,让人生出无限的遐思。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笔下的荷叶仿佛是夜色中的精灵,灵动而活泼。
这样的荷叶已经不再是荷花的陪衬,而有了自己的灵魂,也成为读者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三、月色
文章名为“荷塘月色”,可见,“月色”也是作者描写的重点。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对月色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月下荷塘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温柔的夜色笼罩大地,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流泻下来,流在了荷花与荷叶上。
在如此宁静的夜晚,月光却在缓缓地流动。
这样的景象是多么美好啊!作者不仅将月光比作“流水”,而且用叠词“静静”来形容月光,写出了月光的无形与无声,让单调的画面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将自然景色、人文艺术与自我感受融合在一起,从音乐的角度展现了自然界中光与影变化的样子,使原本普通的景色变得如梦似幻。
作者的思绪随着皎洁的月光在空中起舞,忘却了白日里的烦恼,暂时享受着这难得的自由。
四、小径
唐代的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荷塘月色虽好,却也不能缺少了“曲径通幽”的美。
在文章中,作者对通往荷塘的小径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描写。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与荷塘相比,小径给人的感觉是荒凉、冷寂、幽僻的,即使是在白天,也罕见人迹,在这样的夜里就更显得冷清了。
作者着意表现“小径”的“幽僻”,是为了构建出一方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这方空间中,除了自己,再无他人,所以才会显得“更加寂寞”。
对于这种“寂寞”,作者并不排斥,反而觉得很享受。
这也是作者心境的写照。
小径是“寂寞”的,作者也是“寂寞”的。
又如“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这一句话并非实写,而是作者对往昔的回忆。
在有月光的晚上,“小径”显得“寂寞”;在没有了月光的晚上,就只剩下“阴冷”了。
相比于月光下的荷塘,“小径”的色调是昏暗的。
月下的荷塘是美好的,但是要想观赏美丽的景色,就必须先走过一段曲折昏暗的小径。
如果畏惧小径的幽暗,想来也就难以见到眼前这般美好的景色了。
五、树影
《荷塘月色》中关于树影的描写是简略疏淡的,如同一幅水墨小品,浓淡得宜,意韵深远。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夜色笼罩大地,空中的月亮便成了唯一的光源。
当月光隔着树投下来,地上就会出现斑驳的影子。
近处的影子如浓墨,远处的影子如淡墨,相互交织,使得画面的层次更为丰富。
在文章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忽略树影,而是详细描写了树影的颜色,为之后描写月下的荷塘作了铺垫。
总之,无论是清新典雅的荷花、别有风致的荷叶、朦胧迷离的月色,还是冷僻幽静的小径、浓淡交叠的树影,都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是作者精心描写的产物,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