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血清学试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的反应,转化为可见反应或可检测的数据;对 Ag-Ab要求不限。
• 二级血清学试验: Ag-Ab结合后经过一定阶段出现凝集、
沉淀、细胞溶解等现象;不能用于单价抗原单价 抗体的检测。
• 三级血清学试验: 在活细胞或活体内进行的Ag-Ab反应;
专门用于检测中和抗体和过敏性抗体。
二、血清学试验的一般特点
• (3)适用于细菌和病毒等的直接检测。
• 5、间接凝集反应的作用
• 具有快速/敏感/操作简便/无需特殊的实验设 备等特点,而且能用于抗原或抗体的测定; 因此在临床检验中广为应用。
(三)抗球蛋白试验
• 抗球蛋白试验的原理为间接凝集试验 • 主要用于检测单价的不完全抗体或封闭抗体
二、沉淀试验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两者比 例合适时,可形成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 物,在电解质存在时,反应体系中出现不 透明的沉淀物。
• 1、玻板凝集试验 为定性试验方法:
• (1)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待检颗 粒抗原悬液各加一滴在玻板上,混匀;
• (2)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 出现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应 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 细菌分离株的鉴定与分型 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 2、试管凝集试验 为定量试验方法
• (1)常用已知抗原液与一系列稀释的受检血清混合; • (2)保温后观察每管内抗原凝集程度
• 2、病毒、蛋白质等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在两 者比例合适时,可形成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 在反应体系中出现不透明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 应。
一、凝集试验
• 1、凝集反应的一般原理: 通常,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
悬液中带弱负电荷,周围吸引一层与之牢 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一层松散的 负离子层,构成一个双离子层,使颗粒相 互排斥。
一、类型及原理
• 该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为3个系统: • ①反应系统,即:
已知的抗原(或抗体) 待测的抗体(或抗原) • ②补体系统 • 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的溶血素
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 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 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机会
• 1、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 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
• ④对流电泳是在电场作用下的双向免疫扩散
• (2)对流电泳的操作方法 • 是在电场作用下的双向免疫扩散,该法敏感快速
①在琼脂板上打两排孔 一侧各孔加入待测抗原,另一测孔内放入相
应抗体 ②抗原在负极侧,抗体在正极侧
• ③将琼脂板放入电泳槽内并通电 • ——带负电荷的抗原向正极侧泳动 • ——而抗体借电渗作用向负极侧泳动
• (3)当复合物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停 止扩散,出现以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
• 3、双向双扩散试验 • 也称为琼脂扩散试验,琼扩 • (1)在1%琼脂析上按一定距离批孔 • (2)在相邻的两孔内分别放入抗原和抗体
材料
• (3)当抗原和抗体向四周凝胶中扩散,在 两孔间可出现1~2条沉淀线
(四)免疫电泳技术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第十一章 血清学试验
第一节 血清学试验概述
•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疾病诊 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如:传染病、免疫增殖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超 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肿瘤的免 疫学检测,对诊断、治疗均有很大帮助。
• 此外,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对抗原性物质或细胞 的定性、定量检查,不仅推动了对各种免疫学现 象的研究,而且扩大免疫学与医学生物许多领域 的联系。
以产生50%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血清中抗体的 效价,亦称为凝集价、滴度
• (3)在试验中,由于电解质浓度和pH不适当等原因, 可引起抗原的非特异性凝集,出现假阳性反应,因此必 须设不加抗体的稀释液作对照组
自家凝集与酸凝集
• 前带现象:凝集价高的血清在最初的一、二管往 往由于抗体过剩而不出现凝集。
(二)间接凝集试验
六、血清学试验的发展趋向
• 1、试验的微量化和自动化 • 2、试剂的标准化和商品化 • 3、方法的快速简易和标准化 • 4、试验的敏感、特异和精密化 • 5、试剂盒的系列化
第二节 凝集性试验
• 由于所用抗原的性状不同,出现的现象也不同
• 1、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 溶性颗粒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 结合形成凝集团块,即称为凝集反应。
• (1)将免疫血清加到直径小于0.5cm 的反应管底部
• (2)将含有可溶性抗原的材料重叠 于上
• (3)抗原与抗体在两液界面相遇, 形成白色免疫复合物沉淀环,故名为 环状沉淀试验
• 此法简便易行
• 兽医上常用于炭疽杆菌抗原的检测
(二)絮状沉淀试验
• 该法要点是: • (1)将抗原与抗体溶液混合在一起 • (2)在电解质存在时,Ag与Ab结合形成絮状沉
1、特异性与交叉性
2、亲合性与解离性
3、抗原抗体的结合比例
4、影响因素
三、血清学试验的优越性
• 1、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 2、检样量少,预处理简单 • 3、试验方法多,功能各异,可择优选用 • 4、方法简易快速 • 5、可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位
四、血清学试验的制定原则
• 日前已经有许多成熟的血清学试验方法可 以借鉴
• 补体的各组分通常以非活性状态、类似酶 原形式存在,当激活后才表现出生物活性
• 补体系统活化后可以溶解细胞,在活化过 程中产生的中间复合物及某些片段也具有 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
基本原理
• Ag与被检血清混合以检测其中的Ab • 加入标准量的补体 • 加入已知抗体包被的红细胞 • 根据红细胞的裂解情况判断被检血清中的
• 免疫电泳技术是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 合产物
• 其优点就是加快了沉淀反应的速度
• 这是仅介绍常用的免疫电泳技术
• 1、免疫电泳 • 是将电泳技术与琼脂扩散相结合的技术 • 分成两个步骤,即:
—先进行电泳 —再进行琼脂扩散
• (1)将抗原样品加入琼脂中电泳,将各成分依 电泳速度不同而分开;
• (2)在适当位置沿电泳方向挖一直槽,于槽内 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混合抗体液;
• ②Ag-Ab复合物为超大分子,由于网孔 的限度,而被网在琼脂中;即使浸泡也 只能去除游离的Ag或Ab。
• 1、单向扩散 该方法由Oudin于1946年报道
• 2、双向单扩散
• (1)将抗体混入加热溶解的琼脂中,倾注于玻片 上,制成含有抗体的琼脂板
• (2)在适当位置打孔,将不同稀释度的抗原加入 小孔,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琼脂中扩散,与琼 脂中的抗体相遇形成免疫复合物。
• 实际研究中,可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目 的,选用或制定特定的操作规范
• 有关内容请同学们自学
五、血清学试验的应用
• 1、抗原或抗体的快速检测 • 2、生物活性物质的微量检测 • 3、抗原或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 • 4、抗原组成的分析 • 5、微生物鉴定和抗原分型 • 6、有机物的提取和纯化 • 7、血型鉴定
• 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所以在体外 进行的抗原抗体试验通常采用血清,这些 试验称为血清学试验。
一、血清学试验的类型
• 由于各种检测方法中所用的抗原抗体性状 不同,出现结果的现象以及检测的方法也 不同。
• 所以我们通常将血清学试验分为:
• 一级血清学试验: Ag-Ab结合后借助理化 测试技术使不可
•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2)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
——经典的沉淀反应在第二阶段观察或测量 沉淀线或沉淀环等来判定结果,称为终点 法
——而快速免疫浊度法则在第一阶段测定免 疫复合物形成的成品率,称为速率法
(一)环状沉淀试验
• 环状沉淀试验是Ascoli于1902年建立 的
• 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 补体而不出现溶血,则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 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 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 的条件下,出现的特异性凝集现象。
• 根据所用载体,分为3类: 1、乳胶凝集试验 2、炭素凝集试验 3、间接血凝试验
• 根据致敏载体用的是抗原或抗体以及凝集 反应的方式,分为4类: 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3、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4、协同凝集反应
• ④大约1~2小时可在中间或抗体的另一侧形 成沉淀线
• 3、免疫火箭电泳
• 是由单向扩散发展起来的一项定量技术, 实质上是加速的单向扩散
• (1)在含抗体的琼脂板一端打一排抗原孔 • (2)加入待测抗原后,将抗原置负极端,
用2~3mA/cm的电流强度进行电泳 • (3)抗原泳向正极
• (4)当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形成肉眼可 见的沉淀峰
淀物
• 这种沉淀试验受到Ag与Ab比例的直接影响 —通常采用固定Ab稀释Ag的方法 —Ag与Ab比例适合时,产生反应最快 —Ag过剩或Ab过剩,则沉淀减少,甚至无沉淀 Ag过剩——前带 Ab过剩——后带
(三)免疫扩散
• ①1%浓度的琼脂凝胶形成网络状结构, 孔径约85nm,抗原和抗体在凝胶内可 自由扩散
• (3)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琼脂扩散;
• (4)一定时间后可形成多条沉淀线。
• (5)常用此法进行血清的蛋白种类分析。
—对于免疫球蛋白缺损或增多的疾病 的诊断或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2、对流电泳 • (1)对流电泳的原理 ①蛋白质是两性分子:
pH<pI时,Pr.带正电 pH>pI时,Pr.带负电 ②一般情况下,抗体和抗原多为蛋白质
• (2)也可进行定量检测 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

以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 度
• 4、凝集反应的分类:
• 抗球蛋白试验和协同凝集实验是两种特殊 的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试验
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 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 合出现凝集。
• 直接凝集试验分为: 1、玻板凝集试验 2、试管凝集试验
• 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 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 用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相 应抗原
• 3、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 (1)诊断试验为抗原致敏的颗粒载体及相应的抗
体,用于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与致敏抗原相同的 抗原。
• (2)也可用抗体致敏的载体及相应的抗原作为诊 断试剂,以检测标本中的抗体,此称反向间接凝 集抑制反应。
• 由于电泳继续进行,样品孔不断有Ag移向 Ag-Ab复合物,当Ag过剩时沉淀溶解而在 前面又形成新的Ag-Ab复合物的沉淀峰。
• (5)如此反复向前,形成火箭状的沉淀峰, 其沉淀峰高度和Ag的浓度成正比
• 与同样条件下已知浓度的Ag-Ab比较,即 可求得待测的Ag含量。
பைடு நூலகம்三节 补体结合试验
•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 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当在pH8.2以上的溶液中,抗体和抗原都 带负电,但抗体的pI比较高,所以抗体带的电 荷比较少
• ③琼脂本身带SO42-,可通过静电感应使溶液分 子带正电
• 因而在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形成一种向负极的 推力,我们称之为“电渗” —抗原带的电荷多
所受的电场力可以克服电渗——向正极移动
—抗体带的电荷少
所受的电场力不能克服电渗——向负极移动
当特异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 时,抗体的交联作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 的电位,而使颗粒凝集在一起。
• 2、凝集反应的发生分两阶段:
• (1)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
• (2)在电解质的参与下,出现可见的凝集 颗粒。
• 3、凝集反应的用途: • (1)可用于定性的检测
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 阳性或阴性
Ab情况
• 补体结合试验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 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 验
• 是在1906年Was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 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
• 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 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 身抗体、肿瘤相关抗原以及HLA的检测和 分析中也有应用。
• 4、协同凝集反应
• (1)与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相似,只是所 用载体既非天然的红细胞,也非人工合成 的聚合物颗粒,而是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它的菌体细胞壁中含有A蛋白(SPA)
SPA具有与IgG的Fc段结合的特性
• (2)因此当这种葡萄球菌与IgG抗体连接 时,就成为抗体致敏的颗粒载体;如与相 应抗原接触,即出现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