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的启示
[摘要]
《孝经》全书以“孝”为中心,集中论述了儒家的“孝道”,指出“孝”为所有德行的根本,是人伦关系中最根本的准则。
《孝经》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并具体讲述了居家侍亲、为官事君及丧亲居哀等行为规范。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诸事不顺因不孝”……当今社会道德败坏,各种关系日趋紧张,无不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孝”。
所以,学习《孝经》不应该只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更不应该只是为增长见知见解为目的,学习贵在践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真正的儒家科学知识,不只是光有理论,是有真实实践手段的。
学习经典,晓义明理,努力践行,迎难而上,以身作则。
[关键词]儒家道德晓义明理践行
目录
1前言 (1)
2学习的意义 (2)
3父母恩重 (2)
4《孝经》怎么学更有收益 (3)
4.1 孝敬父母不止于衣食住行,要做的很多,但也不难做,从低到高四个层面 (3)
4.2 孝经除了讲个人在家庭对长辈尽孝,更多的讲了如何在社会上功成名就 (4)
5领导修德人民有福 (9)
6对“君”的理解 (10)
7学以致用 (11)
8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前言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
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行为准则,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是“传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
《孝经》一书,共十八章,论述的是孝道和孝治的思想,讲的是“孝”,是“广敬博爱”,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准则。
数千年来,《孝经》被视作金科玉律,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类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历史上仅为《孝经》注疏解译的就达500家之多。
更有甚者,大唐皇帝唐玄宗为了弘扬《孝经》思想亲自为之注解、作序,并以俊逸的隶属书写出来,命人刻于石碑之上,以流传后世。
这就是著名的“石台孝经”,此石碑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孝经亭”内。
《孝经》是一部奇书,是一部使人崇高圣洁的书,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书,是一部承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之作。
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
凡是传统文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如果有人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定会被别人讽讥为迂阔顽固,不识时务。
现代社会上,有多少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
而为了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盗、抢、劫,以至于坑蒙拐骗、绑票勒索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
更有甚者,有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杀害父母。
这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成为新闻(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可怕啊!人性的堕落,为何以至于此?科技愈发达,人心愈迷失;物质愈文明,道德愈堕落;心灵愈污染,治安愈败坏。
究竟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如何才能减少罪恶?如何才能自求多福?如何才能消灾免难?乃至如何才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永息战争,天下太平?相信这是现代人最关心最忧心的课题了。
2学习的意义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孝经》不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时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中国传统精神的蕴涵是极为丰富的,这就是弥漫在整个文化中的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道德观念、生活情理;是中国人民的信念、良心和善。
孔子曾悟出了一些人类的普遍价值一如忠、孝、仁、爱等。
两千多年来,“孝”作为儒家道德体系的中心之本代代相循,随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我们在世纪之交时来重新认识《孝经》的思想,对于发扬这一传统精神是有深刻的意义的。
3父母恩重
做人要做明白人,不做糊涂人,社会发展到今天,灾难不断,人祸不断,每每打开电视、报纸、网络,处处传来的都是令人痛心的消息,究其原因终归不孝所致,“孝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当知父母恩重比泰山,我们出自娘胎,父母为了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上并且能够平安健康成长付出了所有,父母恩重即使我们倾尽一生,犹不能报父母恩。
亦“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父母恩重难报经》云“父母十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悯恩。
父母恩德比天高,比海深。
第一,母亲怀着我们的时候,胎儿的体重压力就像山岳,一动一止就像坏劫风灾,母亲为了胎儿连罗衣都不能挂,化妆的镜台也盖满了尘埃;第二,怀胎经过十个月,苦难的生产即将来临,早晨起来就像生了重病,天天神情闷重像昏沉,惶恐怖愄的心情难以诉述,哀愁眼泪流满胸前衣襟,用含悲的语调告诉亲族家人,惟独惧怕死神来侵夺儿;第三,当母亲生产儿子的日子,五脏总都像要破裂撕开,身体心神几乎闷绝而死,鲜血直流好似屠宰猪羊,生下以后听闻爱儿安健,心情欢喜更加倍于往常,欢喜暂歇然而悲痛又到,难忍痛苦又在贯彻心肠;第四,父母恩德高深且又重大,照顾怜爱从不疏忽失时,吐甘喂儿没有稍作停息,自己咽下苦涩从不皱眉,爱重为儿心情愁苦难忍,恩情深忧心又加倍伤悲,但望能令孩儿吃饱满足,慈母不辞自愿挨饿受饥;第五,母亲甘愿自身投于污湿,而将爱儿移就于净且干,两个母乳专为儿充饥渴,
轻罗衣袖用来掩儿风寒,恩爱怜惜恒常废枕不眠,宠爱逗弄才能感到心欢,但愿能令孩儿获得安稳,慈母总不为己寻求平安;第六,慈母让儿依靠就像大地,严父养育儿女可配于天,天覆地载养育万物恩同,父母养儿恩德也是同然。
不厌丑陋更无怨恨怒目,不弃孩儿手足罹患痉挛,对从母腹诞生亲生子女,好坏都是整天珍惜爱怜;第七,母体本来就像荷花芙蓉,精神气色原本健壮且丰,两眉分开就像新柳翠碧,红颜脸色胜夺莲花粉红,对儿恩爱深深摧残玉貌,洗濯不净损伤手盘五龙,只为怜爱男孩以及女儿,慈母手粗脸皱改变颜容;第八,死亡永别母心诚属难忍,在生离家着实亦感悲伤,儿子远行度出关隘山外,母忆挂念担心遥远他乡,日夜母心相随离家游子,其心担忧流泪已数千行,如同猿猴哭泣离别爱子,伤心难过寸寸哭断肝肠;第九,父母对儿恩情极其重大,恩德深重报恩实在困难,子受苦难父母愿代替受,孩儿辛劳母心疼惜不安,听闻子女就要远行出去,怜爱儿心夜卧深觉孤寒,男孩女儿短暂受到辛苦,就会长时使令父母心酸;第十,父母恩德高深且又重大,给儿恩惠怜爱无停歇时,起立坐下母心都相跟逐,接近或是遥远挂念共随,老母年龄即使已一百岁,仍然常常担忧八十岁儿,想知对儿恩爱何时断绝,命尽死了恩爱心才分离。
4《孝经》怎么学更有收益
我们学孝经,可以从下面这些角度灵活的理解经典的道理、功能和现实作用,思维放开,不拘泥在字面上。
古人讲“大道至简”,真正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自己“不敢慢于人”,“不敢恶于人”,而能够“爱敬尽于事亲,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修己以安百姓,则千万人悦”,几句话就说明白了,这就是“至德要道”。
4.1 孝敬父母不止于衣食住行,要做的很多,但也不难做,从低到高四个层面。
养父母之身:照顾父母晚年的生活起居,父母年岁大了,体力衰退了,需要人照顾,这是养父母之身。
现在的生存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让父母没有衣食之忧,只能算做到一方面,是否有心学习些真正的营养健康的知识(现在商业化的伪营养学太多),让父母在晚年没有疾病之忧,还得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
特别是现代人大量的肉食习惯,在身体内积聚了太多的有害毒素,无论是古代的典籍记载还是现在的科学发现无不说明:肉类并非是人类健康的食物,人体的生理结构只是适合的素食,最近西方知名的科学家们纷纷为此作出强而有力的科学证明,而中国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也早就提出了。
养父母之心:生活起居照顾到了,如果父母常常忧虑,那也是不孝,没有尽到孝。
父母对哪些忧虑?子女多的,子女不和他忧虑;儿女都成家了,邻里之间不和,父母也是忧虑;如果孙子多了,眷属多了,他忧虑操心的地方就更多了。
由此可知,要养父母之心,让父母没有忧虑,欢欢喜喜的过日子,这件事情也不容易。
不但家庭和睦,亲族和睦,朋友和睦,在学校念书,尊重老师,与同学们和睦,友爱同学;在社会上工作,尊敬你的领导人,对你的同事和睦,并且常回家看看,多打电话问候父母,希望父母能够多一份安心,此谓儿行千里母担扰啊。
养父母之志:帮助父母长辈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和愿望。
父母也都盼望子成龙女成凤,所以我们还要能够打拼一片事业来。
自己能够正业成就,父母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我们的成功,让父母来享受孩子成功的喜悦,不失父母养育之恩。
养父母之慧:帮助父母长辈与时俱进,增长智慧,通晓自然规律,明白真理,人生也就更加快乐,终得安乐自在,大自在。
4.2 孝经除了讲个人在家庭对长辈尽孝,更多的讲了如何在社会上功成名就
个人的孝道:我们学《孝经》,行孝道,还要懂得孝顺,但要注意理解“孝顺”这两个字,现代人很容易对“孝顺”一词误解。
我们来看曾子,曾子是孔子门第最重视孝道的一个人,曾子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有一次把曾子打得浑身是伤,跑来见夫子,夫子不见他,说你不是我学生,曾子不解,夫子说:“你父亲打你,你不会跑啊,你有腿干什么,你父亲把你打死,是你父亲不义啊,你知道吗?”曾子就听懂了,父亲打就跑,所以他父亲下一次刚要打他,他就跑,又要去见夫子,孔子说:“不要见我,你不是我学生”。
曾子又不解,夫子又说:“你父亲打你,你跑那么快,你不让他打,让他打你一下又怎么样呢。
”这是孔子的无可无不可的道理,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是有道理的,顺的时候才是孝,我们就要顺,不顺的时候才是孝,我们就要不顺。
这才是懂得孔子道理的人。
个人孝道的三个阶段: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说明孝道的三个阶段。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始于事亲”这也是孝之“始”。
从自己身体的保护、保全做起,从在家里奉事父母做起,这就是孝的起始。
孝之中,“中于事君”这是由家里的“事亲”,走向社会的“事君”,侍奉国君,为国家做事,把孝道推广开来了。
在此过程中间,孝行又转化为侍奉国君的“忠”,这是“移孝为忠”。
孝与忠,曾子说过:“忠者,其孝之本也”,招纳贤士办
法中有一条就是要对方:“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莫不明通”。
有这“六忠”,则莫不畅通无阻。
宋代岳飞就曾说:“臣窃谓事君以能致其身为忠”,为了忠君,甚至可以献出生命(国君是天下苍生的代表,“侍奉国君”即表示回报天下苍生、黎明百姓,“忠君”则是忠于百姓)。
孝之终,“立身行道”终极目标就是“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这也是由开始、经中间,最后达到究竟的结果;最终能做到孝与忠,便能立身扬名了。
普通人孝道的方式和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慎节用,以养父母”的原意是利用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根据土壤的肥沃情况暗示播种,行为谨慎,节省节约,以此来赡养父母。
由此可见,“天道”即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地利”即是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能够懂得国家律法,懂得与人相处之道,分清当下社会环境与自己所承载的事业方向。
我们今天大多与父母分隔两地在外谋生,应当顺应国家法律,求财有道,不高攀,不强求,不鄙视低下层,处事谨慎,合理、健康的工作、生活习惯,不浪费谷米与精气,不沉迷于酒色,做好这些,自然有正收成,而用这些收成来奉养父母,父母自然欢喜。
“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这里孔子说孝是无始无终的,没有人是做不到的。
这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圣人对我们如是教诲,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没有做不到做不好的。
孝子行为的五要三不要:习孝行孝之人就要做到在家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对父母恭敬;饮食生活的奉养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做;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世;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这是孝子的五要,遵循这些去做好自然也心安理得,除此之外还提出三不要:“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身居上位而不骄傲横蛮,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与人和睦相处、不与人争斗。
并且还就此提出了逾越了“三不要”的严重后果“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逾越了三不要即便是用最好的饮食、物质供养父母,也是不孝的。
名扬后世的办法: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够尽孝,那么也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对待兄长能尽敬,那么也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够处理好家务,那么也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
从这里我们看到,古代选官吏都是民间暗访,举孝廉之人为官,古代的明君多是孝子,历史证明孝子做皇帝比不孝子做皇帝的朝政都较久远,国家势必兴旺。
所以“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
正直的行孝:除了这样,我们也要正直地行孝,“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说到父母有不义之举时,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向父亲执言相劝;不义之事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相诤。
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诤劝阻。
如果只是一味地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孝顺呢?从这里看出我们行事做人要有原则,据理力争,当今社会环境下奉承的多,对朋友对上司,发现有不义之举时都要直言相劝,否则是陷其于不义,陷己于不仁,不仁不义是被唾弃的,今天社会行不仁不义成群结队,左右追随,前呼后拥,岂不知他们失去的是他们的人生,整个人生都失败了。
企业中孝道的全面运用:孔子并不反对正常的营利活动,甚至他是赞成正当的营利活动的。
他甚至说如果牵马的活能养活自己,干一干也没什么不对。
孔子反对的,是不择手段的牟利。
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只有讲求诚信,信守商业道德,心系百姓和国家利益,个人的商业活动才能获得成功,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是打造自己企业的魂魄,而能做到这种地步必是基于孝。
以孝治企,培养和牢固企业的责任心,创造一个人人愿意为之奉献的企业。
红顶商人胡雪岩说:“无论为官为商,都要有一种社会责任”。
学生以为:相对于国家而言,和平时期的企业家譬如战乱时期的将军,国家的稳定、富强离不开企业,美国之所以强大,因为美国有微软,美国有谷歌,美国有纳斯达克……
领袖职责:天子章的“天子”,用《礼记·表记》中一句话解释:“惟天子受命于天,故曰天子”。
天子是一种尊称。
古代是世袭的制度,父位传子;现在是民主选举的制度,是民选,公民投票,或者是公民代表、人民代表投票。
“天”就是指“天地人”三才中的天,人在天地之间是最尊贵的,所以天、地、人合称三才。
天子,使命非常重大,所以叫“受命于天”。
如何让人顺应天时,因循地利,而行孝、行善,让社会和谐,使世界太平,这是天子的责任,即天职、天命。
“天”是形容使命之伟大,就像天的儿子一样,要替天行道。
天子本人必定是一个具足道德的人,他自己必定是一个孝亲敬亲的人,才能把这一份孝心扩展至普天之下的百姓,以孝治理天下。
所以天子章主要是讲,天子如何把自己爱敬双亲的心扩展至百姓、扩展至四海,让普天之下的民众都能够受益,都能够效法天子而去行孝,那么社会必定和谐,世界也能够大同。
在小集体里面,每个领袖都是那一片小天地的“天子”,领袖孝行必定影响属下工作、前途甚至人生,一个习孝的企业或者集体里面大家思想观念一致,行为道德一致,价值观念一致,这个集体是非常和谐的,和谐就能生财,企业自然能够强、大。
基业长青:“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孔子说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职位再高也不会有颠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浪费。
居高位而没有颠覆的危险,就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就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当下多数为商者,贫困时不计一切手段掠夺财富,得到之后又大肆挥霍,不仅不“贵”不“富”,还造下无边无尽的罪孽,不知一时的得与失是很短暂的,一时的悲与欢就更加短暂了,古往今来总不乏愚昧糊涂之人,任凭长辈勤劝久化,愚昧糊涂之人总旋又从故,确实愚昧之极,唉!
企业治理的五个步骤:“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北京有一家经营壁挂炉的公司,董事长胡小林先生在其公司落实《弟子规》,完全按照《弟子规》的理念来经营管理企业,不仅上下和睦,供应商和客户皆大欢喜,还把所有员工背后的家庭连在一起,共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践行弟子规,三年过去了,公司经营收入增加,成本降低,浪费现象也几乎绝迹,公司的氛围、经营收入与管理上的自在是用任何被誉为是西方最先进管理模式管理的企业所不能及的,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改善自己的家庭、企业,无一没有受益的。
得人心的大道:孝治章第八里面提到“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不用说其他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
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寡妇也不敢怠慢,更不用说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
今天我们经营企业,对待员工万不可怠慢,对待供应商也不可怠慢,一味地利己而不利他的企业最终会走向破产,员工和供应商远比客户要更加重要,员工才是企业最大的客户,供应商次之,顾客再次之,股东又次之,董事长最后。
这种智慧运用在企业的经营上,不失大利,此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领袖的标准:“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从以上不难看出,作为一个领袖,首先要作为一个楷模,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为别人所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大家带来真实利益;其立德行义都是十分让人尊敬的;其行为举止可使大家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乎规矩使大家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法能够成为大家的楷模。
过去成功靠机会,今天成功靠智慧,企业的成就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的侥幸心理,一个领袖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企业不发展亦属不孝,企业不能成功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对不起员工对不起股东对不起客户对不起国家社会。
制度管理:“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这里说古代有五种刑法,而可以判这五种极刑的罪大约有三千项,在这三千项罪名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目无君王,诽谤圣人的人是目无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目无父母。
以上这些都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我们浅浅地推一步就会发现,目无君主的人是对全国人民的不敬,今天我们在网上可以随意看到无数多的调侃国家领导人的言语,这已经断为是非人所为,这样的人几乎已经失去了做人的价值了;诽谤圣贤的人更是自以为大,不可一世,要知道诽谤圣贤就等于断绝别人成圣成贤的机会,其恶行与直接推人下火坑无异;目无父母目无尊长的人受人唾弃,看不出这样的人会有什么出息。
在企业,作为一个合格的员工,应当服从领导,领导是带领大家走向未来走向辉煌的精神领袖;遵循领导的教诲,从经验从视野来说能够做领导的都是不乏智慧的人;积极向上、努力付出的同级或下级同事应该要努力向他学习,若拉帮结派、搞非正常组织甚至取笑努力勤恳为企业默默付出的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不尊重。
中国人的管理概念不是团队,“团队”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没有,中国人本身就是“天然和合”。
中国人本来就是一体,管理方法是上行下效,管理的手段是教育,此谓“建国军民,教育为先”,教育的方法有三条:家道、师道、因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几千年来一直拜祠堂、孔庙以及城隍庙。
祠堂是家道,教孝道;孔庙是师道,授学识长智慧;城隍庙是因果教育,让人不敢作恶。
所以懂得孝道的人羞于作恶,懂得尊师重道有智慧的人不会去作恶,懂得因果的人不敢作恶。
人人都懂得这些道理了,天下自然和谐,这就是无为而治。
怎样成为成功的职员:“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君子侍奉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还应尽力思索,以补救君王或个人的过失。
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
一个称职的、成功的职员是能够做到这些的,做到这些的时候企业也离不开你了,当今企业最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才,这类人才比任何技术人才都更有价值,即使是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含金量最高学府毕业的高技术人才也不能与之并论。
总的来说,一个成功的职员首先是一个明义理、知伦德的人,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从以上看,孝经确实是修身齐家治企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