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流程图-经典压轴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流程图
1.镁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溶质主要含NaCl 和MgCl 2等)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下:
(1)工业生产中,加入试剂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试剂②的名称为______; (2)写出无水MgCl 2在熔融状态下电解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答案】MgCl 2+Ca (OH )2=Mg (OH )2↓+CaCl 2 稀盐酸 MgCl 2
通电Mg+Cl 2↑ 分解
【解析】
【分析】
流程图题,由图分析氯化镁转化为氢氧化镁,通常加入氢氧化钙,通过氯化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过滤可实现分离;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无水氯化镁熔融状态下电解生成镁和氯气,属于分解反应。

【详解】
(1)、氯化镁转化为氢氧化镁需要加入氢氧化钙进行反应,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MgCl +Ca(OH)=CaCl +Mg(OH)↓;结合流程图分析,由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需加入的试剂为稀盐酸,因此试剂②为稀盐酸;
(2)、由流程图可知无水氯化镁在熔融状态下电解生成镁和氯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2MgCl ()Cl +Mg ↑电解熔融;该反应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生成物,故反应的类型为
分解反应。

【点睛】
本题为流程图题,解题时认真观察流程图,结合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选择合适的试剂,再正确书写方程式,选择合适的方法实现物质的分离。

需要注意的时利用海水中的氯化镁转化为氢氧化镁时,加入碱液实现转化,工业上通常加入的物质是氢氧化钙溶液,成本比氢氧化钠要低,再利用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得到无水氯化镁之后,在熔融状态下电解可以得到单质镁和氯气。

2.下图为工业利用石灰石和食盐水制作漂白粉的流程图。

(1)石灰石高温燃烧得到的两种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步骤Ⅰ涉及到的能的转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操作A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步骤Ⅲ得到的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0)2,其中Ca(Cl0)2中氯元素的化学价是
_______。

(4)步骤Ⅴ采用低温蒸干,由此你推断出漂白粉的成分可能具有一定性是____________。

【答案】CaCO3CaO+CO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烧杯Ca(OH)2+1热不稳定性(合理解释即可得分)
【解析】(1)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aCO3CaO+CO2↑,饱和氯化钠溶液通电生成氯气涉及到的能的转化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溶解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步骤Ⅲ得到的滤液中的溶质是Ca(OH)2;
(3)在次氯酸钙中,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2+(x-2)×2=0,所以x=+1;
(4)步骤Ⅴ采用低温蒸干,所以漂白粉的成分可能具有的一点性质是热不稳定性。

3.四氧化三铁通常用作颜料和抛光剂,也可用于制造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

以高硫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SiO2,其他成分不考虑)为原料,生产四氧化三铁的工艺流程如下:
(资料: Al2O3、Si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溶于水的NaAlO2、Na2SiO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1中矿石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

(2)步骤2中加入NaOH溶液,反应之一是2NaOH+ Al2O3=2NaAlO2+X,X是__。

(3)步骤3中得到的滤液溶质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______。

(4)步骤4中的滤渣中含有的大量Fe2O3与FeS2混合后在缺氧条件下高温焙烧发生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H 2O NaAlO 2 、Na 2SiO 3
23234216Fe O +FeS 11Fe O +2SO ↑高温
【解析】
【分析】
【详解】
(1)步骤1中矿石粉碎,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速度,使反应更充分。

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2)步骤2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相同。

则反应前有2个钠原子、5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2个铝原子,反应后有2个钠原子、2个铝原子、4个氧原子。

相差了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则X 是H 2O 。

故答案为:H 2O 。

(3)根据资料:Al 2O 3、SiO 2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为溶于水的NaAlO 2、Na 2SiO 3知,步骤3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则得到的滤液溶质主要成分化学式是NaAlO 2 、Na 2SiO 3。

故答案为:NaAlO 2 、Na 2SiO 3。

(4)步骤4中的反应,通过题干可知,Fe 2O 3与FeS 2在缺氧的条件下高温焙烧,通过图示可知,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和可以被磁选的四氧化三铁,则反应方程式为:
23234216Fe O +FeS 11Fe O +2SO ↑高温。

故答案为:
23234216Fe O +FeS 11Fe O +2SO ↑高温。

4.发展利用太阳能可以推进节能减排。

晶体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重要原料。

下图是工业上以石英砂(SiO 2)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硅的一种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备注:粗硅中的主要成分是硅)
(1)将石英砂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焦炭在反应①中体现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图中一种氧化物的名称___________。

(4)写出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副产品CO 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工业上可以将之回收用来______________。

【答案】增大石英砂与焦炭的接触面积 还原性 二氧化硅(或一氧化碳) SiCl 4+2H 2高温 Si+4HCl 炼铁(或作燃料)
【解析】
(1)将石英砂粉碎的目的是:增大与焦炭的接触面积,是反应更充分;
(2)焦炭在反应①中体现出来的化学性质是还原性;
(3)写出流程中一种氧化物的名称: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硅;
(4)四氯化硅和氢气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硅和氯化氢气体,配平即可;故答案为
SiCl4+2H2Si+4HCl;
(5)副产品CO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工业上可以将之回收用来做燃料或还原剂。

5.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得到一种外观似金子的锌和铜的合金(黄铜)。

(1)黄铜可用来做热交换器,说明黄铜具有良好的_____;
(2)试写出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鉴别黄铜和黄金多种方法,用灼烧法鉴别产生的现象及结论是_____;
(4)用含锌废渣(主要成分为ZnO,杂质为FeO、CuO)为原料制备七水硫酸锌(ZnSO4∙7H2O)的流程如下:
(1)A的化学式____;B的化学式_____。

(2)除铁过程中,图1和图2分别表示温度、pH对除铁效果的影响。

由图可知除铁时温度应控制在____为宜,pH应控制在_____为宜。

【答案】导热性 2Cu2O+ C 高温
CO2↑+4Cu 灼烧变黑的为黄铜,无明显现象的是黄金
H2SO4 Zn 82 3.2 【解析】
【分析】
【详解】
(1)黄铜可用来做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是能量传递的设备,所以利用的是黄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故填:导热性。

(2)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反应物为赤铜和碳,条件是高温,生成的是二氧化
碳和铜,对应的化学方程式2Cu2O+ C 高温
CO2↑+4Cu,故填:2Cu2O+ C
高温
CO2↑+4Cu。

(3)鉴别黄铜和黄金多种方法,用灼烧法可以鉴别,因为在涉及到的金属单质中只有铜能够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所以用灼烧法鉴别是产生的现象及结论是灼烧变黑的为黄铜,无明显现象的是黄金,故填:灼烧变黑的为黄铜,无明显现象的是黄金。

(4)①由于实验的目的是“用含锌废渣(主要成分为ZnO,杂质为FeO、CuO) 为原料制备七水硫酸锌(ZnSO4 .7H2O)”,所以在过程中不能引入硫酸锌之外的杂质,所以加入的酸是
硫酸,硫酸和氧化锌、氧化亚铁氧化铜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锌和水、硫酸亚铁和水、硫酸铜和水,B物质能够除去硫酸锌中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故 B 为Zn,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故填:H2SO4; Zn。

②除铁过程中,图1和图2分别表示温度、pH对除铁效果的影响。

由图可知除铁时温度应控
制在82°C为宜,pH应控制在3.2为宜(这两个数据都允许有偏差,但是不能偏差太大),故填:82;3.2。

6.下图是工业上用菱锰矿(主要成分为MnCO3,含FeCO3等杂质)为原料来制取二氧化锰的简易工艺流程,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反应①属于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②处操作的名称是_____,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

(3)加入生石灰将溶液pH调至4,此时溶液呈_____(填“酸性”或“碱性”)。

(4)反应②是氯化亚铁与过氧化氢和水的作用下生成氢氧化铁和稀盐酸的过程,则该过程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复分解反应过滤漏斗酸性 2FeCl2+H2O2+4H2O=2Fe(OH)3↓+4HCl。

【解析】
【分析】
稀盐酸和碳酸锰反应生成氯化锰、水和二氧化碳,氯化亚铁与过氧化氢和水的作用下生成氢氧化铁和稀盐酸。

【详解】
(1)菱锰矿的主要成分为MnCO3,加入稀盐酸和碳酸锰反应生成氯化锰、水和二氧化
碳,反应符合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的反应,故反应①属于复分解反应。

(2)②处操作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故名称是过滤,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3)酸性溶液的pH小于7,故加入生石灰将溶液pH调至4,溶液呈酸性。

(4)反应②是氯化亚铁与过氧化氢和水的作用下生成氢氧化铁和稀盐酸的过程,则该过程化学方程式为2FeCl2+H2O2+4H2O=2Fe(OH)3↓+4HCl。

7.工业上以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含有SiO2、Fe2O3等少量杂质)为主要原料制备高性能的磁性材料碳酸锰(MnCO3)。

其工业流程如下:
已知:①SO2与MnO2反应生成硫酸锰MnSO4;
②SO2与Fe2O3在一定条件下生成FeSO4和H2SO4。

(1)“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__。

(2)向过滤Ⅱ所得的滤液中加入NH4HCO3 溶液时温度控制在30-35℃,温度不宜太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浸锰”反应中往往有副产物MnS2O6生成,温度对“浸锰”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为减少 MnS2O6的生成,“浸锰”的适宜温度是__________。

(4)生成的MnCO3沉淀需经充分洗涤,检验洗涤是否完全的方法是_______。

(5)软锰矿中锰的浸出有两种工艺。

工艺A:软锰矿浆与含SO2的工业废气反应;
工艺B:软锰矿与煤炭粉混合,焙烧后加稀硫酸溶解。

其中,工艺A的优点是
__________。

【答案】漏斗防止NH4HCO3受热分解 90℃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Ba(NO3)2溶
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已洗涤干净减少SO2的排放,保护环境
【解析】
【分析】
【详解】
(1)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故填:漏斗。

(2)NH4HCO3受热分解所以温度不宜过高,故填:防止NH4HCO3受热分解。

(3)由图可知90℃时MnS2O6生产率较低,“浸锰”出率达到最高,故填:90℃。

(4)洗涤干净与否,检验是否有硫酸根离子即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Ba(NO3)2
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已洗涤干净,故填: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Ba
(NO3)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已洗涤干净。

(5)工艺A与工艺B相比可以消耗SO2,减少SO2的排放,保护环境,故填:减少SO2的
排放,保护环境。

8.化工厂用废硫酸制备K2SO4的流程如下:
(1)生产上将CaCO3研成粉末的目的是_______欲达此目的,还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 (任写一条)
(2)上述流程中,还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填写化学式).
(3)写出反应①中主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反应③中相关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反应③在常温下可实现的原因是______ 物质KCl K2SO4NH4Cl(NH4)2SO4
溶解度/g(20℃)34.211.137.275.4
(5)洗涤反应③所得晶体最适宜的试剂是___________ (填序号)
A H2O
B 饱和K2SO4溶液
C 二者均可
(6)检验K2SO4晶体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
【答案】加快反应速率搅拌 CO2和CaCO3 H2SO4+ CaCO3 = CaSO4 + CO2↑+H2O 常温下
K2SO4的溶解度小B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先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振荡、静
置,除去硫酸根,再向上层清液中滴加AgNO 3溶液,如果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洗涤干净。

【解析】
【详解】
(1)将CaCO 3研成粉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其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欲达此目的,还可采用的方法是将反应物混合后充分搅拌;(或其他合理答案)
(2)观察上述流程,发现二氧化碳和碳酸钙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故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CO 2和CaCO 3;
(3)①中主要的化学方程式:H 2SO 4+ CaCO 3 = CaSO 4 + CO 2↑+H 2O ;
(4)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Ⅲ中虽然没有不溶物,但常温下K 2SO 4的溶解度小,在生成物中会以沉淀的形式出现,故反应可以进行;
(5)洗涤反应③所得晶体最适宜的试剂是饱和硫酸钾溶液,不用水而用饱和K 2SO 4溶液洗涤反应Ⅲ所得晶体的目的是减少K 2SO 4的溶解;
(6)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为检验此晶体是否洗涤干净,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先加入过量的Ba (NO 3)2溶液,振荡、静置,目的是除去硫酸根离子,再向上层清液中滴加AgNO 3溶液,如果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洗涤干净。

9.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目前人们除了将煤作为燃料外,更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工业上以煤和空气为原料生产尿素[CO (NH 2)2]的一种流程如下图:
(1)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N 2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填 “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煤和水蒸气反应前需先将煤粉碎,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铜催化下实现了水煤气中CO 的转化: 22Cu CO H O
CO X ++加热
,其中x 的化学为_______________。

(4)上述流程中合成尿素的同时还有水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5)实际生产中,N 2和H 2不可能全部化为NH 3参加反应的N 2与H 2的质量比为
_______________。

(6)某化学小组利用混有少量CO 2的CO 气体还原氧化铜,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

实验室现有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装置连接顺序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 b →c →a →b →d
b a →
c →b →a →d
c a →b →c →b →d
d b →a →c →a →d
【答案】物理 增大煤与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H 2
23222CO +2NH =CO NH +H O () 14:3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液态空气中本身含有氮气,分离出氮气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物理。

(2)煤粉碎后增大了表面积,利于水蒸气与煤接触,促使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更充分; 故答案为:增大水与煤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3)反应前含有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反应后含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应该还含有2个氢原子,结合生成氢气,所以X 为氢气;
故答案为:H 2。

(4)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氨气,生成物为尿素和水,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 故答案为:CO 2+2NH 3=CO (NH 2)2+H 2O 。

(5)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参与反应的氮气与氢气质量比=28:3×2=28:6=14:3;
故答案为:14:3。

(6)避免二氧化碳影响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影响,所以需要先去除二氧化碳,去除二氧化碳选择氢氧化钠溶液,去除后检验是否有残留,所以选择澄清石灰水进行验证,另外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再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了一氧化碳的存在,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放,需要尾气吸收;
故答案为:c 。

10.竖炉冶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流程中,甲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冶炼出的铁水属于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还原反应室内炼铁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个) (3)该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燃烧产生热量、做生产合成气的原料 混合物 2323CO + Fe O 2Fe + 3CO 高温或223
23H + Fe O 2Fe +3CO 高温 CO 2和H 2O (高温尾气)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图中可知,甲烷具有可燃性,燃烧产生热量、做生产合成气的原料;炼铁的产物是生铁,故冶炼出的铁水属于混合物;
(2)炼铁主要是利用还原剂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将铁从其化合物还原出来,化学方程式为:2323CO + Fe O 2Fe + 3CO 高温或22323H + Fe O 2Fe +3CO 高温;
(3)该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O 2和H 2O (高温尾气)。

11.某金属冶炼厂的管道烟泥中含有少量铜、锌、硫等单质。

现欲回收铜和锌,并对硫进行环保处理,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已知:加热的条件下,Zn、Cu都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1)烟泥最初处理需要除油污,用洗涤剂除油污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现象。

步骤①产生的废气B中,一定含有的有害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环保处理最好釆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浓硫酸 B食盐水 C石灰乳
(2)写出步骤④中得到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反应。

(3)步骤③和④中主要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

(4)我国古代就制得了一种外观似金子的锌和铜的合金,也就是黄铜,它的硬度比纯铜__________(填“高”或者“低”)。

(5)取少量的溶液C,往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硫酸镁 B硫酸锌 C硫酸铜 D硫酸铜和硫酸锌
【答案】乳化 SO2 C Zn+CuSO4=Cu+ZnSO4置换过滤高 C
【解析】
【详解】
(1)烟泥最初处理需要除油污,用洗涤剂除油污的过程中发生了乳化现象。

烟泥中存在单质硫,在空气中加热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化学式为SO2。

二氧化硫和浓硫酸、食盐水不发生反应,与石灰乳(化学式为Ca(OH)2)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沉淀和水。

故选C。

(2)写出步骤④中得到铜的化学方程式Zn+CuSO4=Cu+ZnSO4,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

(3)步骤③和④中主要操作的名称是过滤。

(4)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其组分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故锌和铜的合金,也就是黄铜,它的硬度比纯铜高。

(5)溶液C中含有硫酸锌和硫酸铜,往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镁先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若镁过量,再和硫酸锌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锌,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有铜、锌,可能有镁,则滤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铜,故选C。

12.实验室用铜辉矿(主要成分为Cu2S,含少量Fe2O3、SiO2等杂质)制备某种碱式碳酸铜[Cu a(OH)b(CO3)c•dH2O]的主要实验流程如下图。

(1)实验室进行操作I和操作II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__________。

(2)“浸取”步骤中发生反应(I、II),其中反应I为:
2MnO2+Cu2S+□H2SO4=2MnSO4+2CuSO4+S↓+4H2O,在□中的化学计量数是________。

(3)“浸取”步骤中,另一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4)滤渣I的成分为MnO2、S和___________。

(5)已知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沉淀物Fe(OH)2Fe(OH)3Cu(OH)2Mn(OH)2
开始沉淀7.5 2.7 5.28.3
完全沉淀9.7 3.2 6.49.8
“除铁”步骤中,控制适宜的pH范围为_____________。

【答案】漏斗 4 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SiO2 2.7~3.2
【解析】
【详解】
(1)操作I操作的结果是得到滤渣,所以该操作为过滤;而操作II操作的结果得到滤液,所以该操作也是过滤。

实验室进行操作I和操作II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
(2)“浸取”步骤中发生反应(I、II),其中反应I为:
2MnO2+Cu2S+□H2SO4=2MnSO4+2CuSO4+S↓+4H2O,根据生成的水中的氢原子都来自硫酸,根据氢原子个数可知硫酸的计量数为4,所有□中填上合适的化学计量数为4;
(3)“浸取”步骤中,由于存在氧化铁,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
(4)滤渣I的成分为MnO2、S(生成的)、SiO2(铜辉矿中的)等杂质;
(5)
沉淀物Fe(OH)2Fe(OH)3Cu(OH)2Mn(OH)2
开始沉淀7.5 2.7 5.28.3
完全沉淀9.7 3.2 6.49.8
由表可以看出,若只除去铁,则需要让其他离子不能沉淀,所以在“除铁”步骤中,控制适宜的pH范围为2.7∼3.2。

二、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K I , K 2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I: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 客液注入A 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II :打开K I ,观察到B 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 中,待停止倒吸。

实验III :打开K 2, 观察到C 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 、B 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 (1) B 中滴有酚酞的Ca (OH)2溶液呈红色,说明Ca (OH)2的溶液的pH___7. (填“<”“>"或“=”)
(2)实验I 中在A 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实验I 和II____ (填 “能”或“不能”)证明CO 2和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

(3)实验III , 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III , C 中溶液倒吸入A 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星无色。

经分析,瓶中混合物一定含有水、 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

为进步确定溶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提出以下猜想: (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猜想一: CaCl 2: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请完成猜想二。

②请你帮助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正确 (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
【答案】> B 装置中的液体倒吸进A 装置 不能 ()222
C a OH +2HCl=CaCl +2H O 23CaCl CaCO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溶液,产生气泡,则说明含有碳酸钙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稀盐酸和氢氧化钙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思考与交流] (1) B 中滴有酚酞的2Ca(OH)溶液呈红色,说明2Ca(OH)的溶液的pH>7。

(2)实验I 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 溶液注入A 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内的压强减小,故在A 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是B 装置中的液体倒吸进A 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故根据实验I 和II 不能CO 2和NaOH 溶液发生
了反应。

(3)实验III ,C 中稀盐酸倒吸进B 中,发生的反应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钙生成氯化钙和水,
化学方程式是()222
C a OH +2HCl=CaCl +2H O 。

(4)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故猜想一: 2CaCl :猜想二:23CaCl CaCO 、。

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溶液,产生气泡,则说明含有碳酸钙。

【点睛】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14.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忘记加入指示剂,为探究反应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又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猜想一:溶质是CaCl 2; 猜想二:溶质是CaCl 2和Ca(OH)2 猜想三: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 猜想四:溶质是CaCl 2、Ca(OH)2和HCl (资料)CaCl 2溶液呈中性
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______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交流反思)边巴同学认为,只用下列一种试剂______________(填序号),也可以得出上述猜想三成立。

①AgNO 3 ②Fe 2O 3 ③NaOH (拓展延伸)
(1)在判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倾倒猜想三的废液前,可向废液中加入足量_______________并过滤,才能使废液中的溶质只含有CaCl 2。

【答案】CaCl 2和HCl 四 氢氧化钙和氯化氢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 酚酞溶液不变红
Fe+2HCl=FeCl+H↑碳酸钙
有气泡产生②反应物是否过量
22
【解析】
【详解】
(1)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成分,有三种可能:第一、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生成物溶质氯化钙,第二、其中一种反应物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第三、另一种反应物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故填写:CaCl2和HCl;
(2)猜想四不合理,因为氢氧化钙和氯化氢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故答案为:四,氢氧化钙和氯化氢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
(3)滴入酚酞溶液,结论为猜想二不成立,说明溶液中没有显碱性的物质,故现象为:酚酞溶液不变红,填写:酚酞溶液不变红;
(3)猜想三成立,说明溶液中溶质为CaCl2和HCl,当加入铁粉时,铁粉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故填写:有气泡产生;
(4)①、猜想一、二、三种都有氯化钙,加入AgNO3后,都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②、Fe2O3只与稀盐酸反应生成黄色溶液,猜想三有HCl,可以得出猜想三成立,故符合题意;
③、NaOH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得出猜想三成立,故不符合题意;
(5)判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故填写:反应物是否过量;
(6)实验二是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H↑
22
(7)因猜想三中有氯化氢,倾倒猜想三的废液前,可向废液中加入足量碳酸钙并过滤,使氯化氢转化为氯化钙,过滤掉多余的碳酸钙,才能使废液中的溶质只含有CaCl2,故填写:碳酸钙。

【点睛】
该题为实验探究中的探究物质成分题,解题关键是:三种猜想的确定(生成物必须有,反应物只能过量一种),验证猜想时要找几种猜想中不同的物质验证,相同的物质不用验证。

15.某兴趣小组对氨气(NH3)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回顾)(1)按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盛有少量浓氨水,小烧杯B中盛有少量含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几分钟后,B中溶液变红,原因是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进入溶液中产生了_____(填离子符号)。

若取少许B中变红后的溶液在试管中加热,你认为溶液颜色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