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与审美体验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良知”与审美体验和实践
王阳明说:“良知者,心之本体。
”他的本体论是和工夫论相一致的。
“致良知”即是良知在本心中的呈现。
良知是人天生具有的内在本性,良知是不分贤愚人人都具有的,而且良知又是通过每个人的自心表现出来的。
王阳明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亲,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2](6);“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传习录》中)[2](76);“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传习录》下)[2](92)。
如何“致良知”呢?王阳明既注重“心上工夫”,即感悟体验,也讲究“事上工夫”,即身心实践,从审美角度来说就是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
先看“心上工夫”,良知的呈现不是理性的认知和分析,而是一种在一定情境中的感悟或体悟,王阳明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传习录》下)[2](93)可见这是一种觉悟或顿悟,在自我醒悟的瞬间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再具体一点可谓是一种“知几其神”的体悟,“良知无前后,只知得现在的几,便一了百了。
”(《传习录》下)[2](109)“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
”(《传习录》下)[2](109)何谓“几”?《易·系
辞》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可见“致良知”是在一种无特定规定性的情境中与物相对,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达到随处体认。
“体来与听讲不同……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
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传习录》下)[2](93)自我体认与听闻他说是不同的,体认是一种切己切身的感受,如果一天天不断深入,那么可以体悟无穷尽的大道了。
再看“事上工夫”,这里更强调身心实践的工夫,其实“事上工夫”和“心上工夫”在“致良知”的工夫论上是合一的,因为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体悟与实践是内在合一的。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讲,潘立勇师说,审美的功能不在于仅仅满足人的感官享受或认知欲求,而在于通过“事上磨练”的审美实践完成人格美的修养,使其“良知”的价值潜能在审美实践的“知行合一”过程中充分地体现。
[5](153)
举例来看比如学六艺中的“射”,王阳明说:“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
是故燥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
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弛;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
”(《观德亭记》)[2](246)这就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磨练心性,
因为心的状态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身体上,如心的燥、荡、歉、忽、傲和身体的动妄、视浮、气馁、貌惰相吻合,而心的端、敬、平、专、通、纯、宏和体正、容肃、气舒、视审、时理、让恪、胜而不张、负而不弛的身体状态相对应。
个体的品德修养需要在一次次的操练过程中落实和完善。
又如王阳明对他最钟爱的学生亦是妹夫徐爱参加科举考试告诫说:“进场前两日,即不得翻阅书史,杂乱心目;每日止可看文字一篇以自娱。
若心劳气耗,莫如勿看,务在怡神适趣。
……每日闲坐时,众方嚣然,我独渊默;中心融融,自有真乐,盖出乎尘垢之外而与造物者游。
”(《示徐曰仁应试》《全集》卷二十四)[2](911)可见阳明非常重视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悦,达到身心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学习,而这样的学习也才更有助于人格的完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