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天然的斑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的斑纹》说课案二
今天我上的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天然的斑纹》。
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天然的斑纹》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学生关于“肌理”的知识,并能用不同的拓印方法来表现肌理。
使学生从中体会自然界的神奇和美。
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
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
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
人们对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
这样体现于图片等上面的肌理,我们称它为视觉肌理。
肌理这个名词对小学生而言是很难理解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它主要是指纹理、色彩,例如:指纹、树纹、叶纹等等,从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入手,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则或无序的种种变化,并尝试表现。
从尝试中感受肌理对于形象的强化作用。
侧重于触觉肌理的感受表达。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尝试用拓印、磨印或者是绘画的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三、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方面:一个是按教师的整体要求请孩子们收集具有天然斑纹的物体或图片资料。
老师也同样的准备工作,收集更多类型的材料,比如石块、木块、布料、树叶、纸张等等。
上课时大家一起亮一亮比一比,无形中就会给孩子们一个启发:肌理原来有这么多的
种类和变化呀。
再就是孩子们准备相关的拓印工具,水粉笔,毛笔,调整色盘等。
老师另准备部分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
教学重难点设计方面:教学的重点在于从观察、触摸、语言表述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难点在于动手表现上,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才能创造出更加漂亮的肌理美。
三、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设计
讲授、启发谈话法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肌理概念,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相对薄弱了些,时间上不够充裕的话,最好用演示法来展示不同拓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观察比较法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出不同肌理的美感或者特点。
范图展示法的作用基本等同于演示法。
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课设计为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孩子们理解什么是肌理、什么是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这几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且在老师的协助看护下尝试表现肌理的不同绘画方式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在第二课时时,完成一副完整熟练的作品。
两课时的整体教学顺序是这样的。
一、是导入阶段,通过简单地摸一摸,说一说,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源于生活,大自然中有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让学生从直观上获得了触觉经验,先认识了触觉肌理,引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为下一步教学作好了铺垫。
二、发展阶段,教师通过展示范图和直观材料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表现方法,我为孩子们设计了小组讨论、动手尝试等方式,力求让学生们自己总结规律,学生的想法如果不成熟,就可随时点拨,还可以当堂示范直观引导,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以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三、小结评价阶段,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以鼓励为主。
评价是进步的阶梯,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促进欣赏水平的提高。
四、深入创作,按自己练习的感受和收获,选择一种方式创作一副作品。
这个主要是第二课时的任务了。
五、拓展阶段,鼓励孩子们到生活中大自然里发现更多的肌理,尝试更多的表现方式方法。
一点补充:美术老师平时课多,作业多,活动多,总之就是可用的时间少。
既然是培训,个人觉得还是上一堂比较接近现状的课好些,所以在准备教具时选择的最简单的方式,实物收集和利用幻灯片做图片陈列,没有去做非常复杂花哨的课件。
在平时教学中,如果每堂课都按参评公开课的标准准备下来,估计就不用睡觉了。
所以我今天上的课就是我们平时的方式,从选课题到备课到准备上课使用的材料基本是三天时间,当然这中间包括了每天四节课和其他正常的教学工作。
中间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的地方肯定是不少,请大家随意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