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一等奖模板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教案一等奖模板范文
《初中生物教案一等奖模板范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初中生物教案一等奖模板范文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开花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植株的生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

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
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2、初中生物教案一等奖模板范文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教学重点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测量胸围差
2.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
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胸腔扩大,腔内气压降低,膈肌收缩,顶部下降
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胸腔缩小,腔内气压升高,膈肌舒张,顶部上升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4.气体交换的原理: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来完成。

5.呼吸的全过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知识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能力目标: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和排出的过程
[难点分析]
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血液,原尿,尿液(无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

成分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导入:血浆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

引出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引出尿液的排出。

尿液血液化验单比较。

总结:1.肾小囊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等。

肾小球的血液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等。

2.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肾小球中的血浆。

3.由此推测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壁起过滤作用。

4。

原尿在下行的过程中会经过肾小管,因为它的周围定分布着毛细血管,所以在这儿可能发生物质的重新吸收。

细菌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3、初中生物教案一等奖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

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量:低……→高
离核: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
“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B、C (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A、D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

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热后汽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 ( B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 C )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C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 ( B )
A.6 B.8
C.10 D.12
8.(2001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 A ) 9.(2002山西省)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能力
10.(2002吉林省)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C )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A )
A.1 B.2
C.8 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

请回答:
(1)1个H3+离子中含有 3 个质子, 2 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C (填序号)。

(3)H3属于单质 (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4、初中生物教案一等奖模板范文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感受化学在改造世界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2、能复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会判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自主探究: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仔细观察教室中的各种物品,包括我们的学习用品、衣着穿戴,哪些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
教室的物品有:
其中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有:
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有:
通过观察和统计你有什么感想:
二、观察化学变化
生活中有很多变化,试比较下面变化的区别:
1、凉水烧成热水
2、木炭燃烧变成灰烬
3、布料做成衣服
4、葡萄酿成酒
5、水结冰
6、铁矿石炼成钢铁
7、酒精挥发 8、矿石粉碎
将这些变化分类:
你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1、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
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完成以下实验
1、点燃镁条,观察现象。

2、在试管里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将一粒锌放入试管中,加入1~2毫升稀盐酸,观察现象。

4、取3~4毫升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回答问题:
1、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2、这些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
结论: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等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有生成,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发生了变化。

3、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和吸收。

4、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或。

化学造福着人类,然而化学对环境的污染也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社会倡导绿色化学。

阅读课本“多识一点”后总结什么是绿色化学?
我的收获:
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变化制得的。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大类:变化和变化。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3、绿色化学的理念是。

当堂测试:
1、发生的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消融 B.沙尘暴 C.闪电引发的森林大火D.汽油挥发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3、教室中的下列物品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是()
A.陶瓷地板 B.铝合金门窗 C.玻璃D.木质桌椅
4、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瓷瓦破碎
B.煤炭燃烧;水的蒸发
C.酒精挥发;食物腐烂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铁生锈
5、几千年以前,半坡氏族人从事的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建筑房屋 B.磨制石器 C.用麻织布D.烧制瓷器
6、下列广告语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A.食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D.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的矿泉水中含有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料
7、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只是在
和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发生不同变化,如加热蜡烛,温度稍高就可融化,这是变化,温度再高就可燃烧,这是变化。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7---8页后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1、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 (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例如我们熟悉的物质水就是由大量的` 聚集而成的。

而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

2、自然界中的氢气是由构成的,氧气是由构成的。

每个氢分子又是由两个构成的,每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构成的。

3、什么是元素?水、氢气、氧气分别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4、什么是化学?
化学就是在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及其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交流共享:想象一下:一桶水如果无限次的分下去,最后我们会得到什么?
合作探究:完成课本第9页挑战自我2
归纳总结:
1、宏观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又是由极其微小的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等。

3、分子都是由构成的。

当堂测试: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食盐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2、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关于它的组成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D.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很小的粒子
B.原子和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实际上元素就是所有原子的总称
D.把每一类原子称之为一种元素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B.有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有的物质则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的存在的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5、下列广告用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补血口服液”可补血补铁,防止缺铁性贫血
B.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C.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D.矿泉水中含钾、钠、钙、镁等元素,是一种健康饮料
6、打雷闪电的时候,空气中有极少的氧气(O2)变为臭氧(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
D.氧气和臭氧不是同一种物质
7、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