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江苏语文必修1 第2单元 劝学(节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节选
)
一、读准字音
木直中.
绳( )
以为轮( ) 槁暴.
( ) 参省..( )( ) 跂.
而望矣( ) 舟楫.( ) 跬.
步( ) 骐骥..( )( ) 驽.
马(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 蛇鳝.( ) [答案] zhòng róu pù cān xǐng qǐ jí kuǐ qí jì nú qiè lòu
shàn
二、辨识通假 (1)以为轮
( ) (2)虽有槁暴
(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4)君子生非异也 ( ) [答案] (1)
“”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知”同“智” (4)“生”同“性”,天赋,资质
三、一词多义
(1)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桃花源记》)( )以为妙绝.(《口技》)( )佛印绝.
类弥勒(《核舟记》)( ) (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
(3)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
(《前出塞》)( ) (4)利⎩⎨⎧金就砺则利
.( )非利.足也(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
(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
.者彰(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6)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跂而.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7)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且焉.
置土石(《愚公移山》)( ) (8)于⎩⎪⎨⎪⎧取之于.
蓝( )青于.蓝( )善假于.
物也(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箕畚运于.
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 (1)动词,横渡/动词,消失/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形容词,到了极点/副词,极、非常 (2)动词,凭借/动词,借给/动词,假装 (3)形容词,强健、强壮/形容词,弓有力 (4)形容词,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意动用法,以……为利 (5)动词,听见/动词,听说/使动用法,使……听见 (6)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因果,因而/连词,表并列,而且/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 (7)兼词,于之,从这里/句末语气词,了/疑问代词,哪里 (8)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介词,向/介词,到
四、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_
(4)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__________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
(6)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
(7)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
(8)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游泳(2)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3)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形容词作名词高处(7)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8)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五、古今异义
(1)以为
..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蚓无爪牙
..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含贬义)。
(4)用心
..一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1)把……制成。
(2)广博地学习。
(3)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4)两个词,因为心思。
(5)藏身。
六、文言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木直中绳,以为轮。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无以至千里。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句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啊。
(2)判断句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判断句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藏身的地方,这是因为心思浮躁。
(4)状语后置句冰,是水所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
(5)状语后置句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6)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7)省略句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
(8)固定句式没有用来远达千里的方法。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
错误!
以 为 轮, 其 曲 中 规。
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圈)。
虽 有 槁 暴, 不复挺者, 使 之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
然 也。
故 木 受 绳 则 直, 金 就砺使它变成这样的啊。
所以木材按墨绳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具
则 利, 君 子 博 学 而 日 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
参省乎己,则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矣。
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
修养的人。
为:冻结成。
木直中(zhòn ɡ)绳:中,合于。
(róu)以为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连词,即使。
复:再。
挺:直。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者……也”,判断句式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
⎦
⎥⎤后,表提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金:指金属的刀类。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lì):磨刀石。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 尝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
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踮起脚跟眺望 ,不如登到高处看见的范围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
非加长也,而 见 者 远; 顺风而呼 , 声非加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能看得到;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
疾也,而 闻 者 彰。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增强,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清楚楚。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
而 致 千 里;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君 子 生 非 异 也, 善 假 于 物 也。
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尝,副词,曾经。
而,连词,修饰关系,相当于“地”。
须臾(yú
):片刻。
跂(qǐ):踮起脚跟。
博见:看见 的范围广。
顺风而呼: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疾:快,速。
这里引申为“洪亮”。
彰:清楚。
假:凭借,利用。
舆(yú):车。
利足:脚走得快。
致:达到。
舟楫(jí):船只。
楫,桨。
能:善,会。
水:游泳,名词作动词。
绝:横渡。
生(xìn ɡ):同
⎦
⎥⎤“性”,天赋,资质。
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向。
物,外物。
于物,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积 土 成 山,风 雨 兴 焉; 积 水 成 渊,堆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
蛟 龙 生 焉; 积 善 成 德,而神明自得,蛟龙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
圣 心 备 焉。
故 不 积 跬 步, 无 以 至 千 里;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用来远达千里的方法;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不 能 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形成江海的方法。
良马跳跃一次,不会超过
十 步;驽 马 十 驾, 功 在 不 舍。
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锲而舍之 , 朽 木 不 折; 锲 而 不 舍,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
金 石 可 镂。
蚓 无 爪 牙 之 利, 筋骨之强,是金石也能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上 食 埃 土 ,下饮黄泉, 用 心 一 也。
蟹却向上能吃泥土,向下能饮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螃蟹有
六跪而二螯, 非 蛇 鳝 之 穴 无 可 寄 托 者,六条腿(实际上有八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藏身的地方,
用 心 躁 也。
这是因为心思浮躁。
⎣⎢⎡渊:深水。
得:获得。
备:具备。
跬(kuǐ)步:半步。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骐骥(qí jì):良马。
驽(nú)马:劣马。
功:成功。
锲(qiè):用刀雕刻。
镂(lòu):雕刻。
一:专一。
跪:脚。
螯(áo):钳夹。
⎦
⎥⎤躁:浮躁,不专一。
[资料链接]
集“诸子大成”的儒学代表——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
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
者。
贡献: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
提出“人
定胜天”的思想,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着不同的看法。
并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
《劝学》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
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荀子》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门人所著。
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
《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仪,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因而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
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尚贤使能”“开源节流”等主张。
其中《天论》《性恶》《解蔽》《劝学》诸篇可细读。
《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文章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文本鉴赏]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
“劝”是“劝勉”的意思,“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答案]①学不可以已②积累、坚持、专心
[文本深读]
一、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二、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文章的第二段论证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其论述层次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二段着重论证了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
(2)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论述层次: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②摆正“学”和“思”的关系;③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④得出结论。
三、阅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课文第三段是从哪几个层次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4.荀子在《劝学(节选)》篇中谈到了多种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荀子认为:人因为感知器官作用的限制而使自身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因此,人要充分发挥这些能力,就必须学会善于利用自然,以增强人的感知器官的功能。
在学习中只有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发挥各种学习条件的综合作用,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智能。
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观点二:锲而不舍,就是要“积久”。
“积久”强调时间的延续,“坚持就是胜利”是耳熟能详、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一句话,折射出“积久”之理。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形象地说明了就算你天资聪颖,弃而不学,也将一事无成;即使你天资欠缺,笨鸟先飞,成就也可卓越。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善始善终,结果达到全面而又纯粹的境界。
不然,中途易辙,往往于事不利。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正反对比,增强说理的分量
课文最后一段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做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后者“用心躁”。
鲜明的对比,反复地论证,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分量。
2.写法指导
对比论证“四注意”
对比论证是指围绕一个中心论点,从正反、纵横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将问题正确和错误的两方面分别展示出来,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的论证方法。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能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
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使观点更鲜明。
对比论证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比要鲜明、具体。
第二,对比对象要有可比点。
对比的各方必须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才能进行对比。
如果两种事物间没有可比性,就没有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论点的目的。
第三,要两两相对,对比均衡,眉目清楚,扣着双方的对比点举例分析。
当
然,有时为了突出正面的需要,正面例子可以多举几个。
第四,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
“比”是基础,“议”是升华。
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做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3.迁移运用
请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
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
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道:“我没那么勇敢。
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
”于是它甘心呆在泥土里。
几天后,它被一只母鸡吃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粒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粒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待在自己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困难与挑战虽会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
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荀子在《劝学(节选)》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可以提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
还提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启示今天的我们要学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专心学习,发展自我。
在学习态度上,荀子认为要“锲而不舍”。
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用心一也”,故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而蟹“用心躁也”,所以“非
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除了锲而不舍之外,还要专一。
两千年后的今天,知识与信息日新月异,我们拥有比古人更优越的条件,更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再加上我们的专心和锲而不舍,一定会取得学业与事业的成功。
【应用角度】“学无止境”“坚持”“学会借助外物”等。
2.素材应用
兀立的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幽深,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
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的人生。
荀子曾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也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为己有,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群文阅读]
⊙弗朗西斯·培根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
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
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统筹全局,却唯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实践尝试则可修正检验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
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需浅尝,有的知识只需粗知。
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
所以,有的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粗糙的书。
否则一本好书将像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
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敏锐。
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闻者,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
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一样。
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
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
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烦琐辩证。
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
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
(有删改)
读书苦乐
⊙杨绛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
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
陶渊明好读书。
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
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
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
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我们可以恭恭敬敬地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和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
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
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
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
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
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
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
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
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
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
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
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串门儿只能“隐身”,“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
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
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
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
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儿吧?
建议阅读篇目:
《贵族是一个精神概念》(史飞翔)
《好读书》(贾平凹)
[积文化常识]
表示行进的词语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跬步:半步。
(2)步:甲骨文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叠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的意思。
本义是“两举足也”,即两步为步,用作动词,表示散步。
《释名》:“徐行曰步。
”成语“亦步亦趋”即源于此。
(3)趋:《释名》:“疾行曰趋。
”意即小步快行。
“趋”是恭敬的表示,晚辈见到尊长、臣子朝见君王一定要“趋”,以表敬意。
(4)走:甲骨文上像人甩开手脚,下像足之形。
从字形看,人两手摆动的幅度很大,像跑起来的样子。
因此,古汉语中“走”的本义即“跑”。
(5)奔:急走,跑。
(6)行:甲骨文像四通八达的道路形,道路是供人行走的,所以“行”引申为“行走”。
[诵国学经典]
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明理知义]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以便思考问题,(但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