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实词虚词辨析解题方法(附例题分析).doc
2019年高考语文 专题八 第二讲 虚词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讲虚词基础点:虚词常见的考查角度:①课内课外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将选文某句中的虚词与所学教材(含《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经典句子中的同一个虚词进行比较,看其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②虚词选填,即将选文一句或若干句中的几个虚词空出,提供几组虚词的选项,请考生根据语境判断选择。
③选文中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虚词所在的句子均出自选文。
④虚词意义用法判断,即在一两个选项中各选择一个虚词进行解释,请考生判断正误。
重难点:1.虚词用法意义的比较。
2.虚词意义用法判断。
[考法综述]“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
《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的范围。
备考时要熟悉这18个常见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如“与”,同样译作“和、跟、同”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有时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之”,同样作代词,所代对象却大不相同。
所谓“理解用法”,就是辨识词性,看它是用作连词还是介词、助词还是代词等。
命题法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常见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
但用作代词的这些汉字,还兼具其他的词性和用法。
如“而”还用作连词,“其”还用作副词,等等。
在特定语境中应首先辨识某一虚词是不是代词,确认是代词后,再辨析它指代的具体对象。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
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等。
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
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
2019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针对全国卷第15题)
4、高考语文词语运用考点主要考查实词(含同音 异义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虚词(含关
联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要求能根据语境正确
使用词语。
5、考查的题型主要采用客观性选择题,词语运用题
的素材大多取材于报刊时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较 近,这类素材也最能显示语言的灵活多变和丰富多 彩,最能检测一个人对词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五十八分。
从词义入手
1、从相异的语素分析。
废除 解除 破除 “废”是“废止不用”,“解”是“去掉、消除 ”,“破”是“打破、揭穿” 。
协同 偕同
“协”是“协力”的意思,“偕”是“一起”。
匠心 用心 侧重构思巧妙,侧重注意力集中。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五十八分。
2、从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的不同来辨析 边疆——边境
B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为确保行车环境安全舒适,消除行车安全隐患,环湾高速公路
管理局将对原路面存在的裂缝、坑槽等问题进行彻底_____。
②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已由新华社
_____发布,文件全文约10 000字,共分8个部分33条。
③院内有雕龙画凤,也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园天井,曲径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五十八分。
4.(2015·全国卷Ⅱ)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 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______,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故步 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
4.墨守成规 “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故步自封 ”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 西不放。形容保守不知改进。“抱残守缺”偏重在守旧,多指不 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事物;“故步自封”偏重在停顿,多指不 知进取,不求进步;“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老规矩办事。本句对 应“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语境,应选“墨守成规”。
2019高考语文 正确使用词语 实词、虚词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2019高考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正确使用词语训练(二) 实词、虚词1.依次填入以下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________,从营养成分、________、硬度等方面屡次试验,________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
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________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色泽终于适量B.鉴别色彩终于适当C.甄别色泽最终适当D.甄别色彩最终适量解析:C [鉴别:区分(真假好坏)。
甄别:审查区分(优劣真伪);考查鉴定(能力、品质)。
文中是对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品质进行考核鉴定,故应选“甄别〞。
色泽:颜色和光泽;色彩:颜色。
文中是说马铃薯的颜色和光泽,故应选“色泽〞。
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到达的结果);最终:最后,末了。
文中研究人员并没有事先希望确定哪种马铃薯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故应选“最终〞。
适量:数量适宜;适当:适宜,妥当。
文中没有数量适宜的意思,故应选“适当〞。
] 2.依次填入以下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________,源远流长,底蕴丰厚。
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________,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奉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土的味道,熟悉而又______。
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______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那么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土。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解析:D [历年高考试题说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
辨析近义词的根本原那么是同中求异。
滋养:①养育;培养,如滋养身体;②养分;养料。
如丰富的滋养。
滋润:①湿润,不枯燥,如:滋润的土地;②浸润;使湿润,如:雨露滋润禾苗壮。
2019高考专题:文言虚词的7大辨析技法
返回
即 学 即 练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 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 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选自《说苑》)
解析:A项,第一句“以”,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一位置, “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以”和后半句中的“而” 处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也为表修饰的连词。所以A项中的两个“以” 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第一句中“之”为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这。C项, 两句中的“者”均为代词,……的人。D项,第一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并且;第二句中 的“而”表修饰关系,无实义。 返回
返回
技法四
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 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 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 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
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
专题学案 一、标志识别法
二、代入检验法
三、句意分析法
文言虚词 的8大推 断技法
四、对称分析法 五、句位分析法 六、语法切入法 七、词性界定法 八、故事编写法
返回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 “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 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上课课件)2019届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殚精竭虑。 不伦不类。 贪得无厌。 诲人不倦。 长治久
请解析下面红色的字
1、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 浮于食。——
人浮于事
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
2005广东卷
9.对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 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 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 说 1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2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答案:B 问候 3 、相如至,谓秦王曰:“……”
2006天津卷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迫洛阳 迫: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
11. A迫:靠近“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
C牵引、带领、拽: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 廉 ) D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文言文专题复习
实词推断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 推断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 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语境分析推断
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 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 言环境
四、联想推断法(联想课本;联想成语)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 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 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 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高考链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2001年11题)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 “附”:“归附” 。《六国论》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2019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推断方法.教师版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
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
”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 jiàn )见者,悉惊愕。
加点字“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
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是“窥见”。
小结: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旨”与美味关;“隹(zhuī) ”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攴(pū) ”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
而发绕之。
二、字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B句“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三,前后加字法文言词语多由单音节形式出现,翻译时先将其组成多个多个双音节词(也就是组词),再根据语境从中选取恰当者替换,这是最常用的做法之一.1、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素:一向,平素这两人一贯是好孩子呀2、.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拔擢、提拔四,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
高考语文——实词与虚词辨析
高考语文——实词与虚词辨析1.实词的六个辨析角度(1)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如: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至(截止)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至”与“止”是应用于不同语境中的,“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它与“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不符;“截至”是指截止到某个具体时候,与建设尚未最后完工的语境相符。
(2)辨析词义的轻重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都表示因某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损坏”的语义要轻、程度要小,而“毁坏”“破坏”则层层升级,程度加重。
在表意程度上的顺序如下:他损坏了公物<他毁坏了公物<他破坏了公物。
(3)辨析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例如:(4)辨析词语的不同搭配有些词语在使用时有比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
如“交换”用于具体的、范围小的事物(交换礼物或意见),“交流”用于抽象的、范围较大的事物(交流思想或经验)。
再如“流失”与“流逝”都有“失去”的意思,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具体如下:(5)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词语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在使用时,应辨析其感情色彩。
例如:(6)辨析词语的语境义词语的语境义比较灵活,它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
它常常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接受对象、人物关系、情感氛围等多种因素来考虑,而不能简单看其字面用语。
如《故乡》一文结尾处“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里连用了三个“辛苦”,但它们的含义各不相同,通过前后对比,我们就能确定它们分别是“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的意思。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一、文言实词(记典例;会迁移;善代入;巧排除)(一)文言实词常见类型如: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如: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词义发生变化。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
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①利用通感方法扩大。
例:②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的整体。
例:③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
例:(2)词义缩小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词义发生变化。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
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
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义,如今只有“劝说”之义。
“让”在古代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义,又可以表示“责备”之义,如今只表示“辞让、谦让”之义了。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币”古代指礼物,今义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
(4)词义的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古义及感情色彩今义及感情色彩爪牙武士褒义词坏人的帮凶贬义词乖偏执贬义词听话,不闹褒义词谤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诽谤贬义词3.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解密02 实词、虚词、混合型词语辨析-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含解析
【调研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由于暑假只顾着玩,我忘记了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
开学时面对老师的 ,我一问三不知,感到非常羞愧,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②安静地打开书本,你有可能与仰慕已久的古圣先贤或当代精英不期而遇,同时,安静阅读也是 人生经验和阅读滋养的有效途径。
③美国政府努力缩小乡村和城市的 ,着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和电力事业,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④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洪教授认为:大学生提早做一个简单的职业生涯设计,不仅可以减少 ,也明确了未;发展的方向。
A .考问 获取 差别 焦虑 B .拷问 汲取 差距 焦急 C .考问 汲取 差距 焦虑 D .拷问 获取 差别 焦急 【答案】C取”,指取得和猎取。
②句中,空缺处动词的宾语是“人生经验和阅读滋养”,与“汲取”搭配更合适。
“差距”,指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也指距离某种标准的差别程度;“差别”,指形式或内容上的不同。
③句着眼于缩小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程度”,故用“差距”更合适。
“焦虑”,指焦急忧虑;“焦急”,指着急。
焦虑词义更丰富,也更适合书面表达,故④句应选“焦虑”。
【调研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奥斯卡奖”① 国际电影节奖项,② 一个美国本土电影评奖,③ 由于美国电影文化影响了全球电影游戏规则,它④ 超越本土性,被视为世界电影“至尊”。
⑤ 为了增强国际性,它⑥ 设置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专门颁给优秀的非英语影片。
【调研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因整体拆除会带;粉尘污染等问题,相关部门邀请休闲、餐饮企业,将原本的老旧厂区变为新型街区。
②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学到很多的知识,受益匪浅。
一本坏书则会把你推向万丈深渊,让人后悔不已。
所以选书就好比吃饭,吃饭时要“择优”,选书也要“择优”。
③电动三轮车被撞后一时失控,又撞向路边一辆正等着过马路的电动车,结果导致电动车倒地,女车主受伤。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分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剖析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一、词性界定法有些代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两重性质,依据上下代的语境,只需能推测出其词性不相同,那么,其用法一定也不同。
如 2019 年高考全国卷第 12 题的 A 项:今这样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狂风波不可以鸣也。
第一句是李广依据敌我两方局势,认为此时假如带领一百骑仓促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淹没,故第一句中的认为实词,作带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
明显,二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二、数学代入法2019 年高考北京卷第9 题的 A 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明显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清除该项。
相同该题 D 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
再看正确项所波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秦伏兵绝后来,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代《屈原传记》,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恰好切合上下代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语法切入法2019 年高考第 13 题 D 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观察这两句语法构造,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观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二者都是连动构造,且都作谓语,因而可知,二者基本语法构造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B 项中两个于明显不同,切合题目要求。
四、语境推测法2019 年春天高考全国卷第12 题 D 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第一句上代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代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测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 ; 再观察第二句,出自课代《崤之战》,晋襄公在受到原轸训斥后,幡然悔过,派人追赶,追到黄河畔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列为高考的范围,这是高中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也是平常阅读文言文必备的知识。
但在高中毕业生中要准确地掌握这些虚词也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学生翻译文言虚词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一、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推断虚词的用法。
虚词的意思用法跟虚词所处的位置有一定的联系,处于句首、句中、句末它们的意思用法就不同。
例“乎”经常用在句末和用在句中,用在句末一般都是语气词,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问语气,有的表揣度、商量语气,有的表感叹语气等。
如: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揣度语气,相当于“吧”。
如: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乎”也用于句中,相当“于”,可译为“在”“对”。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又例“也”也经常用在句末和句中。
用于句末表各种语气,有的表判断语气,有的表陈述语气,有的表解释语气,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诘语气等。
如:勿从俱死也!(《鸿门宴》)用于句末表祈使语气。
如:独五人,何也?(《五人墓碑记》)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表判断解释语气。
如: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病梅馆记》)用于句末表肯定、感叹语气。
如: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用于句末表反问语气。
“也”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又例“其”用于句中表反问,表商量,表示祈使,表示揣度等各种语气。
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
如: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语气。
2019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九实词、虚词 共48页
返回目录 退出
返回目录 退出
安徽《考试说明》对词语的考查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 力层级 E。
主要考查根据语境选择恰当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要求能准确理解 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等。熟语的考查以成语为主。
返回目录 退出
返回目录 退出
第一节 实词、虚词
返回目录 退出
本节在高考中考查重点是近义实词、易混虚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 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
考查角度一:近义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近几年高考对 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动词、形容词居多)上,以辨 析近义词为主。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同音实词和异音实词的规范应用上。
返回目录 退出
同音词有的是近义词,有的不是近义词,我们把它分为“同音近义 词”“同音异义词”。同音近义词如:祛除、驱除,侦查、侦察,融解、溶解,启 用、起用等。同音异义词如:包含、包涵,品位、品味,蜕化、退化等。
异音近义词是指充当语素的字音全不相同或部分不同的词,而词语的 意思有相近之处,但应用范围却不同。如:捐赠、馈赠,风范、风尚,制约、约 束,囊括、涵盖,迟疑、犹豫等。
返回目录 退出
典题探究
【典题】 (2012·山东高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
组是( )
(1)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
成了朵朵白色的“大
蘑菇”,煞是壮观。
(2)人与人之间要想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
是非常重要的。
返回目录 退出
6.(2012·天津高考)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高考语文实词虚词辨析解题方法(附例题分析)
A. 实词
现代汉语的词十分丰富,有相当多表达同类概念的意义上相同或
相近的词。
有意义完全相同的,如“生日”与“诞辰”; 有意义相近的,如“危害”与“残害”; 还有一些多义词只在某个意义上构成交叉的同
义关系,如“骄傲”在“荣誉感”上与“自豪”构成同义,在“自高
自大”上与“自满”构成同义。
在词语辨析上能够从如下角度去考虑:
1、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
例如:
①在那里,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
( 范围)
②还是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去切断敌人的
逃路。
( 范围较小)
③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 范围最小)
2、词义的轻重不同
例如:
①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 词义较轻)
②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词义较重)
③苏维埃共和国是给他们指出解放道路的能够信赖的灯塔。
( 词义最重)
3、词义侧重的方面不同
例如:
①上校同志的话像洪亮的钟声,一句句在大伙儿的心里响着。
(侧重在音域宽宏)
②一声长长的嘹亮的呜叫声,从不远的地方传来。
(侧重在音色清脆、高远)
③大家又笑起来,比刚才笑得更响亮,更长久。
(侧重在声音响度大)
4、词义的个体与集体不同
例如:
①要想读书看报,至少得掌握最常用的词三千多个。
(表示个体或普遍概念)
②一个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口头和书面语言,他的词汇一定是贫乏
的。
(表示集合概念)
5、适用对象不同
例如:
①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
②那是标志着学生们对老师衷心爱戴的歌。
③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
惜。
(例①“爱护”用于对人或物的保护;用于物多指机器、国家财产。
例②“爱戴”只用于人,且限于下对上、群众对、学生对老师的敬爱
与拥护。
例③“爱惜”只用于珍惜会消耗掉的东西。
如时间、生命、
粮食等。
)
6、搭配对象不同
例如:
①“拿摩温”为着要对东洋婆表示他管督的严厉,打得比平常格
外着力。
②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市。
③苍白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了。
(例①“严厉”常与“制裁、批评、处分、惩罚”等词语搭配。
例
②“严格”常与“遵守、执行、要求、监督”等词语搭配。
例③“严肃”多与“态度、作风、气氛”等词语搭配。
)
7、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例如:
①我国两千年前就发明了指南车。
②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指南车的发明。
③秘密被发现了,宪警们把这个地下印刷所全挖出来了。
④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⑤如果她发觉是件代替品,她会怎样想呢?
⑥我们从窗口跳下去,落脚太重,被敌人发觉了。
(就词性上说,上例中的“发明”“发现”既能够作动词,如①③句,又能够作名词,如②④句;而“发觉”则只能作动词。
就语法功能上说,“发现”“发觉”都能够有被动句式,如③⑥句;而“发明”则没有这种用法。
)
8、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
①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
群
众,,查问,不关心其 痛痒。
个人
傲
是鼓吹自己。
( 上
例
中的
“鼓舞”词如①句。
”是,用于 ,员,如②句 ; 义恿,如闹事”, 少。
“鼓吹”如今多义,如③句。
)
格不同
例如:
①
于是出版社
又
来商是者要求重印重)
②机构的,条例大有商榷的余地。
) ③召开全国科学会划。
( 具有庄重色彩 ) 了
全
胡同的事,大家常常普合 )
刚黎明
,他就起身走了。
( 文) 送到斗大概在明行。
) B .主惯 1.词。
比如:不是⋯ ⋯ 而是⋯ ⋯ ,不是⋯ ⋯ 就是⋯ ⋯
不但⋯ ⋯ 而且⋯ ⋯ ,即使⋯ ⋯ 也⋯ ⋯
既然⋯ ⋯ 就⋯ ⋯
2.结构。
例
如:一(从、在 ) 水起。
( 从⋯ ⋯
上
⋯
⋯
表示
态
的。
在⋯
⋯
上选“从”。
)
3.副词。
例如:中美关系(一再、再三)动荡,不符合双方根本利益。
(“一再”、“再三”都有一次又一次的意思,在表示人的主观的
动作行为前面,两个词都能够用。
但不用于人的时候,只能用“一再”
不能用“再三”。
)
C.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近义词的辨析涉及了很多角度,但在解题过程中关键还需要掌握
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l.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
准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
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
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
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一个成语是该成语中每个字的语境。
要确定词语的意思,
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
汉语词语有很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
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
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
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
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
“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
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词语使用的准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
选择恰当词语,要
先把握语境含义及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止、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全年施工计划的90%。
(从语境看,是整个事件的中间暂停,将来还要继续实行。
因而用“截至”就比较恰当。
因为
“截止”是指到某时间停止,不再发展;“截至”是指截止到某时间、事件仍会发展。
)
2、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
注意辨
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使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
( 拆解法)
例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 化装、化妆) 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
“化装”
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
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
因而应选“化装”。
)
3.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
( 造句法) 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鉴别是不
行了,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
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
例如:他(迟疑,犹豫) 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
中的景物。
(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
迟疑不决、犹
豫不决,这些词语都准确。
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才
能判定应选哪一个。
“我请他协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
了。
”“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
”“迟疑”常指行动
来说,“犹豫”常指态度来说,因而据语境应选“犹豫”。
)
4. 使用反义词推究法
就是通过同义词的各自相对应的反义词的不同来找出它们之间的
差别。
例如:
①敌人的退却是虚假的,要引我们上钩才是它们真正的企图。
②他拒绝我,是虚伪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