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
(扫描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A
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可见,百家同源,A项是正确答案。
其他的都不正确。
考点:“百家争鸣”背景。
2.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变法图强,故A、D两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可得出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故C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法家思想。
3.B
试题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
4.C
试题解析:反对儒家“入世”,反对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去,这是道家的基本观点。
因此,C项符合题意。
考点:春秋战国思想;“百家争鸣”。
5.C
试题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迫切需要一种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的思想体系,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故选C项。
考点:西汉儒家思想形成背景。
6.C
试题解析:本题关键信息“天子受命于天”及“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指出一切源自天,并且强调君臣关系,因而选C项。
考点:西汉儒家思想。
7.A
试题解析:①符合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带
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②符合题意;③体现了董仲舒新儒学在内容上的特点;④说法
错误,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与“天人感应”观不同。
考点: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8.C
试题解析:选C 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
题干中数据的变化体现的是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这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选C项。
考点:西汉儒家思想;西汉教育。
9.B
试题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人伦即天理,故为二程的观点,选择B。
考点:程朱理学。
10.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存心或者存理,其灭欲的目的都要将人束缚在伦理道德规范中,所以其核心是B。
考点:程朱理学。
11.C
试题解析:A项不符合题目要求,B项不是材料信息中提及的,二人的主张都是理学,所以C项是正确的,D项说法是错误的。
考点:理学,朱熹和王阳明的主张比较。
12.C
试题解析: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错误。
考点:程朱理学。
13.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是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要求了解李贽的思想主张.分析明清思想家新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明末思想家李贽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反对“三纲五常”对人们的束缚,他的思想主张和行为被当时称之为“离经叛道”.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14.C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旧唐书》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无法得出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结论,故A排除。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有定论的,故B项错误。
《旧唐书》是官修史书,维护封建正统,而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现了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特点,所以从材料可看出评价人物时立场不同结论也就不会相同,故C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旧唐书》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而不是在揭示历史的本质,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历史评价。
15.B
试题解析:君权神授、皇权至上是历代政治文化的共性,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文化专制加强,理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凸显,日益成为束缚思想的桎梏,而具有进步思想的思想家则被视为异端而遭受打击,故B项正确;忠孝伦理、家国同构并非明清独有,汉代以后历代都存在,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开明统治,故D 项错误。
考点:明清思想。
16.D
试题解析: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结合这一观点可判断出只有D项符合。
考点:古希腊思想;智者学派主张。
17.C
试题解析:材料未体现服从城邦和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苏格拉底修正智者学派观
点,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强调一个人理智的重要性,所以表明苏格拉底探索理性,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故D项错误。
考点:古希腊思想;苏格拉底的主张。
18.A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等感觉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符合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考点:古希腊思想;智者学派的主张。
19.D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是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影响主要有:思想方面: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文艺方面:创造了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
自然科学方面: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
考点:文艺复兴运动。
20.D
试题解析:“欢快充实”等字眼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生活,即材料表明了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并未被弱化,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复古风格不再是建筑领域的主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21.B
试题解析: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之前是“因行称义”,宗教改革后是“因信称义”,信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即灵魂自救途径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
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主张。
22.D
试题解析:文艺复兴仅仅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
“大兴土木”则是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即所设想的能实现自由、平等的民主法治社会。
考点:启蒙思想。
23.C
试题解析:由“社会的公约”可知是指社会契约论,这是卢梭的观点和代表作。
考点:启蒙思想,卢梭主张。
24.C
试题解析:据材料“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
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运动主张权力制衡,以权力来制约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消灭私有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的主张,故D项错误。
故选C。
考点:启蒙思想。
二、非选择题:(共三道大题,52分。
第25题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
)
25.(20分)
(1)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2分)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4分)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分)
(3)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8分)。
目的: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以实现或巩固政
治上的统一。
(2分)
试题解析:第(1)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故一则治,一则安。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以及材料二中的“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可以得出结论,思想发展在这一时期走向统一。
原因需要结合这一发展趋势的背景来分析,得出结论。
第(2)小问结合材料三和教材知识即可总结出来。
第(3)小问从材料中分析,结合基础知识可以总结得出。
考点:“百家争鸣”;古代思想专制。
26.(12分)
信息:儒家思想源远流长。
(2分)
说明:儒家很多思想观点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儒家思想垄断了教育和考试,有利于儒学延续和发展;儒家思想关注民生推行仁政,广大人民群众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接受;儒家思想春秋产生、战国壮大、汉代官方化、宋明时期哲理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0分)
(说明:以上答案仅为示例,学生无论提取出何种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均可)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进行分析论证。
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和理解材料的基础之上,选取关联的历史事件,寻求其联系,以此立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长久发展,由此可以提炼出思想源远发展的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教材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发展的各种原因,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史实加以论述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
27.(20分)
(1)特点:突出人的价值;重视人的理性思考;强调教育的作用。
(6分)
(2)内涵: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强调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4分)
影响:解放了人们思想,使人更多关注人及人所生活的世界;促进了文学、艺术及自然科学的发展。
(4分)
(3)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
(2分)
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2分)
价值: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2分)
试题解析:第(1)小问,结合材料中“重人的思想……实用理性……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可以得出结论。
第(2)小问,材料中的“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从中分析,是以人为中心,不是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影响需要结合基础知识作答。
第(3)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中“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
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等这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卢梭和康德的主张和价值。
考点:西方思想;古希腊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