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优化对策研究——以宁波银行为例(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优化对策研究
——以宁波银行为例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来源、类型和性质
(一)课题的来源:导师指导下的自选课题
(二)课题的类型:自选课题
(三)课题的性质:应用与理论结合应用型课题
二、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
在我国,1995年经法律确认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同年依据相关法律《商业银行法》,在规定的第三条中明确写明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商业银行可以办理的业务有保险业务的代理,银行卡的发行使用、政府债券的发行、国内外结算和其他中间业务等。

首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利差获取利益的盈利模式日益受到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利差的缩小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此形势下,开展中间业务以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远超利差收入,个别中间业务突出的银行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现阶段,大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于提高竞争力和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近十年发展,到2004年的时候,中间业务的发展光中资类的银行就有超过420个品种,分为九大类,其中有些业务发展口碑很好,受到好评,
对于中国银行来说,国际性的保险业务具有范围广,非常适合人们购买;对于工商银行而言,清算结算本币是它的一大亮点,在管理现金、托管资产等方面都是行业的代表性业务;对于中信银行来讲,突出的中间业务是学金融服务业务的出国留学会享受一些优待;贷款委托、造价咨询等业务是建行的主打特色,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方式促使招商银行实行一卡通的发行,解决了人们的难题,突出财富账户的业务受到一致好评。

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开展中间业务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消费者需求的。

最后,近年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人们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于银行的发展来说,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常见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对于新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商业银行的传统的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在2013年,互联网的发展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带来了新挑战。

一方面来说,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上支付业务对于人们的生活的渗透不断深入,影响力逐渐加大。

另一方面,我国众多的商业银行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十分深刻,纷纷加大了对于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业务的研发和推广,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营销方式来提高这些中间业务的普及,试图占据更大的市场,为银行创造更大的收益。

在这种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毋庸置疑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总趋势,同时,日益激烈的中间业务的竞争也对于商业银行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研发更多便捷安全高效的中间业务产品,成为了众多商业银行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例如,宁波银行在经营理念上虽然强调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银行经营仍片面追求规模、追求利润、缺乏资本约束机制,没有
围绕资本收益率这一核心。

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管理进行分析,指出不足,并提出优化措施,对于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运行、在竞争力取得自身的优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大摇篮里,不断地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建设符合人们需求的、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是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步骤,也是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要立足的必经之路。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不仅仅阐明了互联网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国内发展的佼佼者是商业银行,同时它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受到来自其他银行的业务竞争压力十分巨大,这既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挑战,商业银行想要在未来的发展更加顺利就必须不断地革新,建立属于自己的王牌特色。

本论文通过对于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一方面对相关理论和学科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理论、营销理论、服务理论以及管理理论。

2.实践意义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对浦发银行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其次,对其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和优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最后,中间业务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也会对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商业银行的发展不单单是关乎企业本身的发展,它也影响着国家的
经济发展,也是在实际中能够检测国家相关法律是否合理的标准。

中间业务已然成为了今天对于银行研究的重点项目,同时对于银行走持续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是走向未来的唯一通行证。

本论文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能够为其他的银行发展带来借鉴,甚至对于其他金融机构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是笔者的初衷。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于中间业务的研究来说,国外的研究比较早,主要聚焦在对于中间业务发展的研究上面。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研究来说,我国更加注重对于相关理论的研究,针对中间业务的业务以及盈利能力展开比较深刻的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于中间业务的研究来说,国外的研究比较早,主要聚焦在对于中间业务发展的研究上面。

TRICK模型是由美国的西北大学在1987年2月提出的,研究显示中间业务产生发展的原因与TRICK模型的提出有关,TRICK模型分别指的是技术(Technology)、管制(Regulation)、利率风险(Interestrisk)、竞争(Competition)和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TRICK模型的提出将中间业务的影响因素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出来,也是后来人们研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参考,但是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来说,并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研究与非利息收入的成因和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1984)都有相同之处。

于是Elijah Brewer(1989)提出可以利用股票市场数据,增加表外业务的提高以此来创造银行更大的收入利益。

这个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透彻理解上的,在理解中间业务的影响因素基础上,进一步知
名了表外业务对于银行盈利的影响,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进步。

随后,由纽约大学Ingo Walter and Anthony Saunders(1994)从银行低风险的视角考虑,他们认为非利息收入可以增大商业银行收益,最好的是实现了低风险,这项研究在原先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在保障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防范的策略。

自1994年开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研究就上升到了对于风险防范的层面,于是Stefan W Hirche和Dara Khambata(2002)想要研究表外信贷风险,利用欧洲近20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美国的大银行进行比较发现一些表外业务高风险像衍生品这一类,在风险管理中信息披露占主导地位。

这个结论确定了中间业务风险管理中信息披露的重要作用。

后一年,Dara Khambata对日本商业银行选取了20家进行有关于表外信贷风险的分析,实际数据显示日本仅有少数的表外业务,和欧洲还是美国都不能媲美,从这些数据显示应该重视表外业务的发展。

表外业务的重要性体现在假如银行处于经营状况不佳时,会带来金融界的动荡,因此不可小视它的影响力。

也有在此观点上持反对意见的。

例如M.K.Hassan(1994)这位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他就认为中间业务极少能够对市场形成致命伤害,他的看法是根据股票价格进行考虑的。

一直到2004年,在原先对于中间业务的风险研究的基础上,Tara Rice and Robert De Young 坚持他们的观点,认为银行财务情况和非利息收入有关联性,对美国的市场条件、银行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指出,想要提高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比重就必须的重视非利息收入,以此来增加银行的效益,这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Fotios Pasiouras(2006)分析信贷风险中表外业务对于银行的影响得出一个结论,银行的运行和表外业务没有
太大的影响,这个结论颠覆了之前的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对于银行的运行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个影响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研究陷入了一定的迷茫状态。

Lepetit.L等学者(2008)经过研究,表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银行的盈利来说,银行的资产结构的组成以及对于外表业务的选择,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继而影响收入。

在这个基础上,他对于欧洲的商业银行的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非利息收入的比例越大,那么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大。

这个结论是对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风险研究比较精确的结论,并在近年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延伸发展。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于国内来讲,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出解决对策。

1995年随着科技脚步开始,由叶艳萍认识到中间业务的发展前景,并首次在我国提出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

随后张玲(2001)也意识到了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可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经过两者的研究,我国逐渐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展开重视,但是在对于中间业务如何盈利的问题上,并没有详细的阐述。

科技的脚步从未停止过,2005年的时候刘京礼和肖泽涛认为商业银行必须发展中间业务,谭遥(2007)也表示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前行拥有重要的推动力,中间业务的发展势必会带动新一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个时候,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发展中间业务已经不仅仅是盈利的需要了,而是时代的需求。

2008年赵旭用数据告诉大家发展中间业务可以提高银行生产率的影响,更精确的用数据说明了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提高了人们对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重视。

辛光中(2007)所写《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从这篇文章我们能够看出许多银行的部门都会涉及中间业务,它的出现不停地在商业和银行中转变。

因此,中间业务的创新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依据实际非常有必要创立新的管理体制,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能够忽视自身的优势,务必结合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把它们联系起来,并将相应的管理权力下放到有关部门进行统筹管理,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析和策略研究》一书中,作者崔百胜认为中间业务范围广,所包含的业务产品多样化,为了更好地发展中间业务,实行组合式开发战略。

尽快的实现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

不断的加大对体制完善的力度,对于新的业务发展要注重风险的评估,发挥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的特点打入市场,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努力,使得消费的模式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之后,伴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业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路线,人们将目光聚集在支付平台上。

在2004年和2005年,是人们对于互联网在银行业务中运用的质疑阶段,著名的学者有刘丹(2005)、温万春(2004)、卞世晖(2005)针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结合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展开了大量的分析,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萌芽。

于是,发展到2010年,我国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已经十分常见,汤胤学者在综合了我国众多学者的理论后,分析了西方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的模式,并利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雏形。

在2011年,牛逢春和吴锦玉重点研究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认为B2B 和 B2C这两种模式将是电子商务在银行中间业务中的具体运用,对于不同的客户而言,要选择不同的服务设计和模式,预示了我国电子商务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中逐渐成熟。

直到2013年,陈爱华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背景,再次肯定了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对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各种财务报告说明,银行的和总监业务所占的比例每年都在增大,但是在互联网中间业务的运用上,还存在对于互联网金融认识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业务创新度不够等问题。

(三)文献述评
因此,从大量的国外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国外的中间业务的发展来说,其阶段性十分明显,首先认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作用,其次认识到中间业务在盈利的过程中会发生风险,最后找出了影响中间业务的主要的风险要素,这些研究都是在大量的数据研究和实例研究下得出来的,国外的研究对于数据的利用十分广泛和精确,使得结论也更加具有说服性,但是,在相关理论的完善上,国外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中间业务的风险方法系统,这是国外研究的不足之处。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研究来说,我国更加注重对于相关理论的研究,针对中间业务的业务以及盈利能力展开比较深刻的研究,但是在数据分析方面,我国的研究明显不足。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对于电子商务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比较全面,这是我国的亮点,也是我国中间业务以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商业银行的中间管理在实际的应用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不能够只在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发展,而忽视了对问题的解决,否则只会在发展道路上出现更多更大的阻力。

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加大对出现的问题重视力度,尽快的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出解决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

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全面,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度不够以及专业性人才
缺乏等问题,势必会成为银行发展的绊脚石,因此银行应该建立在中间业务产品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强对于中间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相关的支付方式和风险控制,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研究现状
1.3.2国内研究现状
1.3.3文献简评
1.4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方法
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
2.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一般概述
2.1.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含义
2.1.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2.1.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
2.1.4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地位
2.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概述
2.3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的经验去启示
2.4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4.1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面临的机遇
2.4.2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3.1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3.1.1中间业务的发展模式现状
3.1.2中间业务的脱媒趋势明显
3.1.3中间业务的相关数据分析
3.2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中间业务产品缺乏创新性
3.2.2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定位模糊,年龄差异明显
3.2.3技术的应用有待提升
3.2.4客户的忠实度不高
3.2.5复合型互联网人才匮乏
3.2.6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普及度不够
3.3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章互联网金融时代宁波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SWOT分析
4.1中间业务(S)优势分析
4.2中间业务(W)劣势分析
4.3中间业务(O)威胁分析
4.4中间业务(T)机会分析
第五章互联网金融时代宁波银行中间业务管理优化的对策措施
5.1转变观念,提高中间业务管理的互联网技术水平
5.1.1建立互联网中间业务的研究机构及体制
5.1.2互联网技术与中间业务的融合
5.2构建完善的互联网中间业务管理平台
5.2.1发挥中介作用
5.2.2互联网网上银行的推广
5.2.3展开客户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整合服务
5.3健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5.3.1有针对性的培养互联网技术人才
5.3.2加大培养的经费投入
5.3.3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监督及奖励管理
5.4创新产品种类的研发,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5.4.1重视中间业务的重要作用
5.4.2以市场导向为主要的参照基础
5.4.3着重发展高附加值业务
5.5加强创新,提高互联网中间业务的普及性
5.5.1宣传创新
5.5.2产品创新
5.5.3营销创新
5.6发挥互联网金融优势,提高客户忠实度
5.6.1提高客户信息录入的真实性
5.6.2完善安全支付的手段
5.6.3加强体系的风险建设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6.2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五、本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于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来说,目前,在我国的研究相对不成熟,在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改进上面,还没有足够的重视,采取的措施也是极少并且没有针对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本论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客观的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并宁波银行为例,紧密结合目前以宁波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针对宁波银行的互联网中间业务展开的现状、普及度、主要产品以及相关数据展开了分析,同时,运用了SWOT 分析法对于宁波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劣势展开了分析。

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宁波银行在中间业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查阅大量的文献及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的措施,对于宁波银行以及我国其他银行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1.选题的新颖性。

论文的选题是在结合了当今的时代趋势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仅仅研究中间业务的问题及优化措施,而是紧跟时势,选择互联网金融背景作为主要的研究背景,符合我国时代的大发展趋势。

2.本论文的研究运用了实例研究的方法,在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分析这个问题上,论文不是单纯的利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而是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实例结合法,以宁波银行为例,针对宁波银行的实际情况展开了具体的分析,所以,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可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主要针对后金融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展开说明,并解释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笔者自己的见解。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相关理论,对于中间业务的含义、分类、特点及地位展开说明,通过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比较指出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部分主要说明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并结合我国众多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还存在产品创新度低,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不充分、客户的忠实度不高以及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以及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对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进行SWOT分析。

第五部分是在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措施,结合宁波银行的中间业务开展的情况,指出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要构建完善的互联
网中间业务管理平台、创新产品种类的研发,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切实提高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的水平。

第六部分主要阐述该研究的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图书馆以及网络数据库等大量的文献资源,针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展开了透彻的了解,为下文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2.比较研究法。

通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借鉴对方成功的经验和启示。

3.实地调查与访谈。

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谈话获取相关研究资料。

4.SWOT分析法。

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宁波银行的市场环境,利用SWOT分析法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充分分析了宁波银行的优劣势和市场环境,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市场了解。

5.统计分析法。

论文经过对宁波银行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针对宁波银行的相关数据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是结论更加精确。

6.案例分析法。

在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分析这个问题上,论文不是单纯的利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而是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实例结合法,以宁波银行为例,针对宁波银行的实际情况展开了具体的分析,所以,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七、本课题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
(一)课题调研与文献阅读 2014年 9月至2014年 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