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中南汇化工有限公司石化仓储-环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2804号
珠海中南汇化工有限公司石化仓储
项目二期扩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建设单位:珠海中南汇化工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二〇〇九年三月
珠海中南汇化工有限公司的仓储库区位于珠海高栏港经济区南迳湾内的石化专区,该地区属于广东省政府规划的石化专区基地,公司总征地面积120000m2,总体规划容量为31.9万m3。
公司按照市场情况分期投入和建设,该公司的液体化工品的储存也获珠海市安监局的设立批准;一期占地面积44658m2。
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储罐容量48000m3,配套的辅助生产设施和公用工程、安全设施的建设也已经竣工,并通过了环保验收、安全验收和港口工程竣工验收,取得了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认可证的80多个品种范围,已经投入正式运行。
一期已建建化工储罐14个。
主要储存的化工原料包括甲苯、(混)二甲苯、苯乙烯、乙二醇、丙酮等液体化工原料。
在第一期的基础上,本次新建的二期石油化工仓储工程规模为:106000m3,年新增周转量为136万吨。
新增储罐9个,主要储存乙二醇、异辛醇、柴油、甲醇、石脑油、二甲氧基甲烷、汽油、煤油、芳烃混合物等石化原料。
根据目前珠海临港石化工业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公司的仓储方案,本库区的石油化工原料由1~3万吨级的大船运入,销售装1000~3000吨级小船运出及装汽车槽车外运。
1 环境质量现状
1.1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1)水环境
建设工程项目附近海域的现场以及历史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的水质环境良好。
除了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出现超标外,海水中pH、DO、COD、石油类、苯系物和甲醇等项目的现状水平均优于评价标准。
(2)沉积物
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质量良好,有机碳、石油类和硫化物等调查项目全部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1.2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项目所在地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良好,空气环境中NO2、SO2、CO、PM10、非甲烷总烃、甲苯、二甲苯、甲醇的浓度都较低,都能满足相关评价标准的要求。
1.3 声环境质量现状
拟建设项目所在地昼间等效声级的最大值为61dB(A),夜间的最大值为54.2dB,均低于评价标准,说明选址评价区域内各个监测点的昼间、夜间噪声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三类标准的要求,表明拟建项目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良好。
1.4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评价
(1)叶绿素a
调查期间,叶绿素a 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00~10.92 mg/ m3,平均值为5.44 mg/ m3,总体而言,调查海域的叶绿素a 值较高。
(2)初级生产力
调查期间,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范围为64.56~720.19 mg·C/m2·d,平均值为292.07mg·C/m2·d,调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均处于较高水平。
(3)浮游植物
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0属59种,硅藻种类最多,占79.66%;甲藻次之,占15.25%;蓝藻和金藻分别占3.39%和1.69%。
优势种为尖刺菱形藻、中肋骨条藻和菱形海线藻。
浮游植物生物量范围为89.00×104~20077.60×104 cell•m-3,平均为3269.98×104cell•m-3。
以调查范围的中部水域生物量较高,其生物量是其他水域生物量的10倍以上。
硅藻在整个调查海域硅藻均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其他门类生物量所占比例均很小,在0%~1.43%之间变化。
浮游植物平均种数为27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29,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50,整体上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处于较好状态。
(4)浮游动物
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62种,分属11个不同类群。
平均生物量为194.60 mg•m-3,在137.33~302.74 mg•m-3之间变化。
栖息密度在153.75~2223.64 ind•m-3之间变化,平均730.94 ind•m-3。
不同站位其浮游动物种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都有较大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调查地点、海流情况、营养结构等。
但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多样性较好。
(5)底栖生物
本海区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为81.7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35.00
i nd•m-2,底栖生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42,种类均匀度为0.86,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属较高水平,说明本海域生态环境良好,海水较为清洁。
2 工程污染源
(1)废水
扩建工程废水主要为罐区冲地坪水、洗罐水、初期雨水以及生活污水等,总排水量为599m3/a。
生产污水包括洗罐废水及场地冲洗水将交有资质单位处理,初期雨水经隔油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生活污水经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外排。
(2)废气
本建设项目的废气主要是无组织排放的非甲烷总烃。
废气主要来自储罐中石化产品的正常呼吸、调压阀保护性排气和在装卸以及管道输送过程中因挥发而产生的废气。
本工程非甲烷总烃的无组织排放量约为68.8t/a。
(3)噪声
本工程噪声主要是自库区中物料的装卸泵、输送泵、机动车辆等发出的噪声,其噪声值为80~85dB。
(4)固体废弃物及储罐残液
扩建项目基本不产生工业固体废物。
员工产生的日常生活垃圾约为6kg/d (1.8t/a)。
储罐底泥属危险化学品,必须由有资质的专业公司按规定方法进行处理。
禁止向江、河、海和地下水道任意抛卸。
3 环境影响预测
3.1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由于项目废水排放量较小,引起的工程海域海水中的COD Mn和石油类污染物浓度的在增值和影响范围很小,COD Mn和石油类增值分别为0.0046mg/L和0.00091mg/L时,其影响半径和影响范围分别仅为8.94m、16.31m和0.000121km2、0.00041km2。
本项目正常废水排放时对邻近海域的海水水质和水生生物及渔业资源不会产生影响。
3.2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该项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静风条件下,无组织排放的非甲烷总烃在库区内、外的最大浓度增量分别为0.105mg/m3和0.0576mg/m3,叠加本底值后,分别占评价标准的4.3%和3.2%;在有风条件下,无组织排放的非甲烷总烃在库区内、外的最大浓度增量分别为0.0167mg/m3和0.0086mg/m3,叠加本底值后,分别占评价标准的1.9%和2%;。
从而表明,无论是在平均风速时还是在静、小风时,无组织排放的非甲烷总烃污染物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企业、居民点和摩崖石刻遗址的影响都是很小的。
3.3 声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正常工况时其噪声影响主要来自于电机、泵设备等。
计算表明,昼间厂界噪声都符合标准,夜间除西厂界超标1.9dB外,其余厂界符合标准。
4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
本工程建成后的其运营主要是石化产品的装卸、贮存和中转。
这些化学品不仅易燃易爆,而且具有一定的毒性。
一旦发生产品泄漏或爆炸,最终都会影响并危害环境。
本工程储存的主要物料是燃料油、基础油和液体化工品,这些物料均属有机可燃类物质,具有一定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其中汽油、石脑油、甲醇、二甲氧基甲烷属于易燃易爆危险性物质,煤油、柴油、芳烃混合物则属可燃物质;从有毒有害性来看,本工程所涉及的多数物料均属于无毒或微毒类化学品,相对较有危害性的是对甲醇,属于低毒类物质。
根据对油库事故的调查和统计,以及对工程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可以确定本工程的最大可信事故包括(1)库区1座10000m3甲醇储罐发生底部接管泄漏,形成液池后甲醇挥发进入大气,在最不利气象条件下扩散后对下风向大气环境的影响,并危害人群健康;(2)库区1座2×104m3汽油储罐发生开口火灾爆炸事故,燃烧烟气中的CO、SO2污染物在最不利气象条件下扩散后对下风向大气环境的影响,并危害人群健康。
通过预测和影响分析后,根据工程事故灾害后果预测结果,工程库区甲醇挥发扩散、储罐燃烧烟气CO、SO2污染物在各种最不利气象条件下扩散后最大落
地浓度对外界的影响均很小,不会造成在岗职工以外的人员伤亡,无需住户等搬迁。
根据计算结果,本工程最大可信事故环境风险值为1.74×10-6,小于目前化工行业风险值8.33×10-5年-1。
虽然本项目风险值较低,但从风险预测结果来看,大气扩散存在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所以本项目在管理上仍不可掉以轻心,应确保落实并加强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定期检测和实时监控,力争通过系统地管理、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及积极有效的应急预案,使得项目风险发生概率降低,重特大事故坚决杜绝,一般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库区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本工程制定了应急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当事件一旦发生时可迅速加以控制,使危害和损失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应急预案基本内容应包括应急组织、应急设施(设备器材)、应急通讯联络、应急监测、应急安全保卫、应急撤离措施、应急救援、应急状态终止、事故后果评价、应急报告等。
5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5.1 国家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国务院于2005年12月2日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中明确表明“实行油气并举,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力度,加快油气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之一。
本工程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的鼓励类建设项目,即符合第六类“石油、天然气”中的第3条“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建设””。
本工程的实施符合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并且可以提高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缓解我国华南地区燃料油日益紧张的供需矛盾,同时为实现中国石油炼油销售业务及进出口贸易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5.2 工程选址与规划符合性分析
(1)工程选址与《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珠海港总体规划》和《珠海临港工业区规划》的符合性。
本工程库区地处珠海市临港工业区的油气化工品码头仓储区。
珠海市政府将
高栏港区定位为以油气化工和干散货等大宗物资运输为主,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同时为临港工业、物流园区的发展服务,逐步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深水港区。
本工程的特点与此定位相吻和。
本工程库区属油品和液体化工品库区,港口和陆路运输条件均较好,又远离居民区和重要公共设施,是良好的大型仓储基地。
因此本工程建设符合珠海市相关发展规划。
(2)工程选址与环境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被《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划为三级环境保护控制区,海域环境分区为三类海域,被《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05年版)功能定为港口区、锚地区以及航道区。
本工程选址符合当地环境功能区划,布局合理。
6清洁生产水平
本工程从接卸、储存、转运等过程采用全密闭集输工艺,全过程实行清洁生产。
大型油罐均采用先进的内浮顶储存罐技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节约资源,降低废气的排放量。
集输过程的泵、阀门等优先选用国内外成熟可靠的先进工艺技术、新设备及新材料,管道防腐等均采用密封节能的设备材料,可有效减少或者避免集输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同时在设计中采用了多种节能降耗的措施,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有效地减少污染。
污染物达标排放。
总之,本工程的建设将与清洁生产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达到污染治理、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与生产技术相结合,全过程均较好的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进行设计,将清洁生产的思想贯穿于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因此,本工程在油品化工品仓储行业体现的清洁生产水平方面是比较先进的。
7 公众参与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要求,本工程在网站上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公示,同时,采用张贴公示和问卷调查方法征求公众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共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8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76份。
被调查人员中有100%明确支持该工程建设,无一人反对,在调查的问
卷上,公众对项目建设持赞成态度,部分公众表示“希望公司尽快建设”,也有提出“安全第一、质量第一”。
对于38.2%的公众担心施工造成不安全、19.7%的公众担心施工造成交通不便,建设单位承诺,施工过程会严格遵照安全规范施工,来往运输车辆避开交通峰期运输,不会对交通造成阻碍。
8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
根据扩建工程仓储活动废水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建议CODcr控制排放总量分别为59kg/a。
9 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议
仓储项目正常生产活动污染物产生量较少,但对环境保护问题也不可忽视,在项目建设过程和投产运行时必须制定落实项目有关环保和安全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1)罐区建设时应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控制储罐强度和附属设施的质量。
(2)健全环境和安全管理机构,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方针、法规和标准,制定和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及安全监督计划。
(3)高度重视清洁生产,杜绝生产过程的“跑、冒、滴、漏”现象,库区地坪清洁冲洗等操作应有计划地安排进行,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4)不断完善工程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内容,并积极与珠海高栏港开发区、珠海市政府相关部门联系,确保事故情况下应急处置做到和珠海临港工业区、以及珠海市应急救援措施的对接和联动。
(5)切实加强员工的环保知识和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以及实施环境保护和安全防范的能力。
(6)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杜绝事故的发生。
10 综合结论
珠海中南汇化工有限公司石化仓储项目二期扩建工程是在填海造地的预留空地上建设的,该公司拟通过石化仓储项目的建设,增加公司的储存和中转业务能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综合各专题的分析评价结论,本工程库区占地为建设用地,工程的选址符合产业政策、珠海市相关发展规划、环境功能区域,选址可
行。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仓储和中转活动产生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其中的污染物数量较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而且项目所在地的海域环境和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环境容量较大,项目正常生产不会产生突出的环境问题。
本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量的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同时也存在溢油、火灾、爆炸等环境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
但本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将采取各种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能够做到达标排放,加之本工程建设区域处于孤岛,其生态系统相对独立和完整,无特殊的生境和需特别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周围海域没有红树林保护区以及海洋生物种苗场、产卵场等海洋自然保护区,也不是鱼类洄游通道,故不会构成扰民以及对敏感点的明显影响。
所采用的工艺技术、自动化管理、清洁生产水平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将环境风险事故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而且本工程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众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本工程的建设能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布局合理;能够做到达标排放、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工艺先进;能维持地区环境质量,符合环境功能要求;能做到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管理。
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如果能够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及公司内部已有的各项环保政策、规定,并认真落实设计及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保措施与建议,则本工程从环保角度而言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