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学段高一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共10页,32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1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

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下列关于铁犁牛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

西汉赵过推广了耦犁
C。

秦朝时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D.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答案】C
【解析】
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故A项排除。

曲辕犁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故D项排除.西汉赵过推广了耦犁,故B项排除。

汉代犁耕技术有了改进,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符合题意.
2。

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国民全体
B。

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C。

地主扩大地产的唯一途径是土地兼并
D. 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错在“土地属国民全体”,井田制下土地归周王所有。

C错在太绝对,地主还要接受国王赏赐等途径.D项中唐代把均田制发扬光大,而其开设实施是在北魏时,D错。

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3.“烟花三月下扬州”,春天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假如你和你的同学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唐朝时期的扬州,你们会看到或遇到
A。

大街小巷商店铺席连绵不断,街道两边建有会馆
B. 乘船在运河游玩,品尝当地小吃,欣赏两岸繁华的商业景象
C。

张老板又新购买了几十台织机,机房规模扩大了
D。

在某一商店,你购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青花瓷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可以乘船在运河游玩,欣赏两岸繁华的商业景象,故B项正确。

A项是在宋代才出现的情况;C项出现在明朝;D项出现在元朝,故ACD三项排除。

4.4。

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

下列现象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 吴郡“游手之徒,十室九空”
C. 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D。

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是指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因此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5。

5。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

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D。

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使清朝与世隔绝,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故D项正确.A项不是最严重的后果,排除。

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是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之一,故C项排除.
6。

设想你是19世纪60年代在通商口岸投资经营的商人,你的投资领域最可能是()
A。

重工业 B. 轻工业 C. 高科技产业 D. 农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时要抓住各种经济部门在中国当时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环境。

列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设备,控制着重工业,中国的商人不宜投资,排除A;旧中国技术落后,受制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根本谈不上什么高科技产业,排除C;中国的农业十分落后,且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成为其原料产地,也不宜投资,排除D;中国近代只有轻工业有一定的市场和竞争能力,而且它关系着国计民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比较理想的投资方向,B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特点
7.7.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由4.8万余枚增至128。

1万余枚,增长了157。

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了188。

9%.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民国建立的推动
②实业救国的推动
③外来经济控制消除
④封建社会的终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可以运用排除法解答.1913—1921属于中国的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外来经济仍然在中国存在,只是规模有所减少,民国的建立仅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未结束封建社会,故③④项错误,排除;1913年至1921年间,民族工业发展得益于民国建立和实业救国的推动,故①②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8。

8.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面粉出口增长情况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面粉业在一战期间发展迅速
②面粉出口增长是由于欧洲需求的增加
③面粉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面粉业的发展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表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上述图表中1914—1919年面粉出口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面粉业在一战期间发展迅速,面粉业的发展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表现。

此时欧洲忙于一战,对面粉的需求增加。

故①②④正确。

面粉业是轻工业,它不能推动中国重工业迅速发展。

该说法错误。

故③错误.故ACD错误,B项正确。

9.9。

民国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时期。

下列符合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民国时期,民主资本主义工业有过两次发展时
期,一是民国成立后一战期间,二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故选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0。

1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官僚资本外国资本民族资本
B。

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外国资本
C. 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D. 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商人在中国投资,外国资本最早出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出现,官僚资本是在1927年之后随着国民政府的建立,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才出现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官僚资本等
11。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其决定性的因素是()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B. 近代民族工业技术极为落后
C。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单薄
D. 本国封建反动势力沉重压迫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近代民族工业技术极为落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单薄、本国封建反动势力沉重压迫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的因素,但是并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只能是从当时的社会性质进行考虑,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的决定性因素
12.12.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蚕食鲸吞,全国其余经济或则被其窒息而死。

”文中的“ "部分应为
A。

民族资本 B. 官僚资本 C。

外资企业 D. 个体经济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借口战争需要,实行战时体制,致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蚕食鲸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正确;民族资本是被蚕食的对象,A不正确;外资企业与材料“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矿企业"不符,C不正确;个体经济也属于被压榨的对象,D不正确.
13。

13.阳光卫视播出的52集大型系列片《百年商海》,第5集播出了《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

在介绍继昌隆成立的原因时一定会提到
①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大量引进外国技术
A. ①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启沅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了继昌隆缫丝厂,此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年代,而诞生的原因有: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列强侵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①②正确。

而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之一,故③④排除;所以答案选B.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得出继昌隆缫丝厂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4.14.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说明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两大任务上,正确的主张应是
A. 先独立才能富强
B. 同时并举
C. 先富强后独立
D。

都不可能实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争取民
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的确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但是民族不独立,经济即使就是再发展,也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所以民族独立经济才能健康、正常的发展,也就是先独立才能富强,二者而不能同时并举等。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先独立才能富强
15.15。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国初期,中苏友好,苏联援建中国156个工业项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正确。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基础薄弱,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恶化,CD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16.16。

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 “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答案】B
【解析】
图示一“公私合营"反映的是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示二反映的是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图示三“多快好省”反映的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由此分析可以知道三幅图片中反映了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活动,故B项正确。

A项只反映了前两幅图;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题意无关,故ACD 三项排除。

17.17.某人找到一段描述:“(1959年)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

”你认为“□□□"应该是
A。

人民公社
B. 大跃进
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一五”计划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1959年)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发展也太急太猛”说明材料中运动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不适合生产力落后的现实状况,故A项正确。

“大跃进”属于盲目发展生产力,不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故B项排除。

三大改造于1956年已经完成,“一五”计划也于1957年完成,故CD两项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和“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结合所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18。

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要把找到的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

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 )
A.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 三大改造运动中
C。

“大跃进”运动中 D.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20世纪50年代末、炼钢”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个场景发生在“大跃进"运动中.“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全国形成了大炼钢铁的局面,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号召全民炼钢,造成了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
19。

19.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A. “文革”开始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B. “文革”虽是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C。

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进行了全面整顿,取得了明显成就
D. 八字方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72年以后,工农业总产值逐步回升,而这正是周恩来、邓小平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的时期。

故C项正确.A项与图中1966—1967年不符,排除。

“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故B 项错误。

八字方针在1960年底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损失巨大,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大批工矿企业处于长期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根本没有提高。

20。

20。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中共八大的错误方针导致了后来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
B。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C. 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取得很大成就
D. 1966—1976年的“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答案】A
【解析】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探索,A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故B项排除。

1956—1966年发生了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但同时仍取得很大成就,故C项排除.文化大革命是一次内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严重破坏,故D项排除.
点睛:”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21。

21。

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

二者的共同点是
A. 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 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

思想上拨乱反正
D.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A
【解析】
从1956年的中共八大确定综合平衡稳步发展的经济方针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都体现了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决定变革生产关系只适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就是变革生产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思想上拨乱反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也均只适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并且决定改革经济体制,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2.22。

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

”这种方法体现在①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④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中只有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符合“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的方法.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试点’的方法
23。

23。

观察中国经济GDP增长率变化图(下图),出现第二个快速增长期的直接原因是
A.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从图中可知第二个快速增长期是在1990年至1993年出现,结合所学可知,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则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

故D项正确.A项是1978年;B项1984年;C项是1985年,故ABC三项排除。

点睛:注意限制词:直接原因。

结合时间信息1990年至1993年,联系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答案。

24。

24。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据题干“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的时间范围是1978年到1995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故①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故②正确;1960年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③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④正确。

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

故选C.
25。

25.服饰往往能展现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下边三幅图片中的服饰,按其流行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①③②
【答案】A
【解析】
图片①改良旗袍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图片②军装流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图片③是时尚服装,流行于改革开放后,按照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是①②③,故BCD三项排除,A项正确。

26。

26。

“一国中过年景象……有官派与民俗之分,一岁过两年,相沿成习”。

为近代中国带来上述变化的应是
A。

西方文化侵略的加深
B. 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 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
D. 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但在它的推行过程中,民众除民国纪年外,对阳历并未完全接受,从而形成了历法问题上的“二元社会”格局:社会上层(机关、学校、团体及报馆)主要用阳历,下层民众(商家、一般市民及广大农民)主要用阴历,因此出现了题干中的所述变化。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27。

下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最明确的依据应该是( )
A。

服饰 B. 发型
C。

交通工具 D。

建筑装饰风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的交通工具,题眼是“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

黄包车是近代从外国传入的,故C项正确;图片上的服饰没有体现近代气息,故A项不正确;图片上人物的发型也属于传统发型,没有体现近代气息,故B项不正确;图片上没有看出建筑装饰风格,故D项不正确.
28。

28。

某编剧写了个剧本《乌镇人在上海》,有个片段反映的是1906年的情形,其中明显错误的是
A。

场景1:去上海大清邮政局发信回家报平安
B. 场景2:从乌镇出发乘轮船去上海
C。

场景3:去“又一村”看电影《定军山》
D。

场景4:到上海机场转乘飞机抵达亲戚家
【答案】D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06年”,大清邮政局于1896年宣告成立;1872年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故ABC排除。

1920年中国才出现民用机场,故D项符合题意。

29.29。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黄遵宪(1848—1905)这首《今别离》诗反映的是
A。

铁路交通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C. 电报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递方式
D. 西方建筑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驰书迅已极”“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可知这首《今别离》诗反映的是电报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递方式,故C项正确.铁路、西装、建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D三项排除。

30。

30.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强调:“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这一指示和下面的图片不能表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A. 使信息知识更为迅速更为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B。

网络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C。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消极作用也非常明显
D. 在廉洁工作的推广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答案】C
【解析】
图片一反映了A、B项,材料中的“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和图片二说明了D项.故ABD三项排除。

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

第II卷(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
31。

31。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