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
第一篇: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
卧龙
《曾国藩》之《血祭》、《野焚》、《黑雨》,是唐浩明著的晚清官场名士三部曲系列,曾被《亚洲周刊》列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之一。
书到手很久,拖拖拉拉地读完,闭卷而思,似乎能够看到一些历史黄卷背后的曾文正的面孔,为其人品折服,为其大势叹息。
壹。
书从曾国藩回籍守制开始,到办团练,立湘勇,征太平,伐捻军,直至在两江督署归西,用文学传记的形式,缓缓书写了曾国藩后半生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他所阐述的思想和理念,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曾文正的历史形象。
贰。
读《曾国藩》之初心是想了解下这样一个被人追捧的历史人物到底是何许人也,通篇读完,却发现其人其事有许多与现在时势相通之处,原来历史和现在总是惊人的重复。
曾文正确实是国家的中兴之才,做人处事,多公少私,不仅在晚清时期的官场,即使现代,也实为难得。
然将相之材,生不逢时。
历史的巨轮即将碾压过那腐朽的清王廷,非一人或者一能臣所能挽回的。
然而,在为之历史背景叹息的同时,也不禁叹服于他为人处事、洞察明觉的高超之处。
作为一个老派的官员,他不因循守旧,在与太平军、捻军以及国外势力的斗争中,看到了国家强需自身硬的道理,积极推动兴办军械、船舶和西洋学校,可谓继林则徐之后放眼看世界的又一不盲目自大、警醒自强的国人。
他大力主张和推动选派幼童店铺,但在选派人员的年龄上,他不同意容闳主张的8-9岁。
曾中堂要求必须是14-18岁的少年。
何以如此考虑?原来,中堂大人认为,如果出国孩童没有建立起对祖国和亲人的深厚感情,即使出国学有所成,也不可能真心实意为民族和国家效力。
此考虑,不机械,不功利,有见地!所谓用人识心为上,而后识才。
这
种见识,远远超越、高高鄙视了现在的某些盲从西方的“公知”们。
此番种种,中堂大人的阅人辨世之术,确让人敬佩不已。
叁。
许多历史伟人都对曾国藩有着高度的评价,如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大人也已”.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但是,也有近世国人议论曾文正为元凶、伪君子、卖国贼等。
五千年来,中华族人有此盖棺定论,其反差如此巨大,大概找不出第二个,这可能也是曾文正的魅力所在吧。
第二篇: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
一直在看《曾国藩文集》,今天去第三极又读了一遍曾国藩传,写些感想。
无疑曾文正公是一位伟人,立言、立行、立身(?)三不朽他全部做到。
他的家书之全,涵盖如何做人、如何理财、如何为官、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打仗等。
似乎不会比现在留行的卡耐基、陈安之们差。
他的为人,很难用好或坏来形容。
仅在个人修为方面,他无愧是楷模。
慎独而心安、仁人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主敬则身强。
放到现在,大抵也是做人的金科玉律吧。
别人说曾氏十三门学问,传到世上的只有两门:挺经、冰鉴。
他编写的《经史百家杂抄》,也被誉为国学入门之书。
仅从这一点来说,可以看出文正公至少是个用功学习的人,是常年累月,不分地点场合时间的学习。
仅此,现在已是弥足珍贵。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以前,而是应该结合当时的环境,历史背景。
儒家核心中的君子当齐家治国平天下,注定了儒生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蠢蠢之心。
当然,也有通过死板的八股科举谋求福禄,光宗耀祖享受清福的人。
曾是前者。
曾不是天才,没有任何一目十行出口成章的本领。
不过倒是用功学习,有则野史,说一小偷夜间潜进曾家行窃,在屋梁上等待全家入
睡,偏巧碰到曾国藩在背书,后来此贼火了,跳下梁来大骂曾国藩,你怎么还没背出来,我背给你听!这是野史,只是说明曾少年之时如何努力。
总体来说曾的官运还是不错的,在京10年?官位从七品上升到二品。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穷书生来说,这是相当幸运的,是幸运吗?我不评论曾如何用功如何谦谦君子。
不过曾的提升却是得益于当时权贵穆章阿?的鼎立提拔。
儒家经典,老曾文集中可没有半点说如何巴结上司如何阿谀奉承,或许这里用词不当,但是如果曾是祢衡一类清流之徒,在曹操面前光着屁股只会讽刺,显然是不会被提升的。
所以,曾不是清流之士。
曾有云,凡事在局外议论总无益处,需恭自入局,方有成事之可冀。
曾的仕途梦是非常强烈的,大丈夫当逆风飞扬,力挽狂澜。
曾国藩如何得到穆章阿?的赏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老曾一直都是很努力,这点大家都是知道,不比周公,便是耻辱,他这么想,的确也这么做,还坚持了10多天自省录,就是将自己所有的不正当的想法写下来,类似于清修了,后来由于太过苛刻导致生病不起,才罢休。
无论如何,要不是曾国藩勤奋努力日日准备,纵有十个穆章阿?也是不会发现他的。
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寻找机会,坚忍等待,何其困难。
老曾自己也说,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
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是天命吗?
虽然曾平步青云,但是实际上是清水衙门。
此时他的母亲离世,使曾丁忧回家。
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太平暴动。
历史真是有意思。
当时毫不相干的几个事情,到后来却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不可或缺的,是贵人的帮助。
当时太平军正处盛世,郭嵩涛力劝曾国藩出山主持团练挽回颓势。
曾自然不应允,后来郭以大义,以小情,甚至动员曾的父亲,力劝曾出山团练,曾才出来。
想当时曾可能不想淌这浑水,也是命中注定吧。
郭嵩涛也是一人杰,当时除了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是
他引荐。
足以见得,曾国藩的朋友圈子,也是人杰众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此名言,在曾国藩身上,再次印证。
曾不是圣人,可以说,他范了很多错误。
打仗时也屡有败仗,其中三次?差点自杀,最终还是成就大业。
现代人似乎更加推崇林彪每战必胜,想来是人都希望完美吧。
不过,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
难怪孔子也说,过之不改,是为过也。
团练就是自己组织人马,但是朝廷不提供供给。
想来当时带兵打仗有多难,幸好当时湖南的官员还是支持曾国藩这一介书生。
不过曾刚出山就想扬名立万,攻打武昌,但却失败而归。
当时大有清流之士加以耻笑。
不过陋屋偏逢连夜雨,曾国藩刚把武昌之败过失搪塞过去,又迎来了靖巷之耻。
就是因为当时自己在主力救援湘潭的情况下,曾国藩急于挽回武昌失利的颜面,带着剩余人马攻打靖巷,岂知中了埋伏。
亏得彭玉麟?事先料定曾必败,派了人保护曾,要不曾真跳下河自尽身亡了。
当曾带着残兵狼狈赶回省城,碰巧碰到正好高升的一位官员,此人免不了冷嘲热讽了一番。
一个碌碌无为却高升,一个拼死拼活却落的在外兵败,在内被耻笑的下场。
是可忍,熟不可忍呢?曾国藩都已经写好遗书,买好棺材,考虑是吊死还是溺死的时候,左宗棠出现了,亏得左宗棠连劝带激,苦口婆心,才让曾恢复一点做人的信心。
幸好彭玉麟带领的水师意料之外的取得湘潭十连胜,方才挽回一点颜面。
靖巷知耻完全是曾贪图小利,急功近利的下场。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教训使得他日后围攻金陵,积累了不少经验。
曾国藩能重新振作,已经是不容易了。
坚挺二字,老曾是有权说的,我们后辈奉此原则,不可说说而已。
怪不得孔子说,君子总是说话迟钝的,因为真正做事已经很难,说出来又怎能容易呢?
此后湘军越打越顺,也初具规模。
曾国藩是一介书生,却能带兵打仗。
书生可畏啊!当时曾国藩有曾剃头的“美誉”,就是,看见不顺眼的,就杀!乱世用重典。
做法如何我不知道,但是实际上的确遏制了太平军的发展。
此处就想起李世民杀弟弑兄,逼父退位,却有贞
观之治。
四子雍正也大有篡位之说(野史很多这样说)。
至少可以说明,要是论积阴德,曾国藩刀下的冤鬼数不胜数,但曾氏一系却发展的挺好,可见,与其烧香拜佛求签算命,不如对人和谦,克己复礼,持家勤俭,戒骄戒燥戒惰,才是王道。
靖巷之后,又有九江之耻,曾中了石达开的圈套,两千人被两万人围在湖中央,大有痛打落水狗之状。
曾国藩此时坐舰被烧,就在投江自尽的时候,彭玉麟赶来,救了一命。
开个玩笑,曾国藩不知道会不会游泳,但是憋气一定是行家里手。
九江之役也是曾贪图便宜急于进取的结果。
这个惨痛的教训,也为日后合围金陵,做了不小贡献。
可见当时曾国藩何等落魄,基本折了湘军主力不说,遭众清流之士耻笑,真是无颜以对世人。
此时湖南官员调换,曾更是混不下去,就找个借口溜到了江西。
地方官员谁也不喜欢团练,谁愿意供给外家部队呢?也可见清朝气数已尽,人人只求自保。
曾国藩在江西惨淡经营两年,毫无建树,最终和江西官员闹翻,此时正好父亲去世,找个借口丁忧回家了。
此时的曾国藩,带兵处处败仗,内部其他官员又处处为难,惨淡经营,度日如年。
窘境可想而知。
正丁忧期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叛乱,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内斗耗尽元气,石达开单飞更是雪上加霜。
只能感叹,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洪杨之辈,也就是流寇而已。
困苦可以折磨人,财富金钱权位美色一样可以折磨人,非有大智大勇之人,方能成一世英雄。
倒是出了李秀成、陈玉成等辈,可惜成王败寇,自古就是这样。
乱世成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成就了李秀成、洪秀全、石达开。
怪不得,乱世才能出英雄。
最终清廷委任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给以实权。
也成就了曾的“同治中兴”。
曾国藩提携左宗棠楚军打浙江,李鸿章淮军打江苏,曾国荃湘军围金陵,自己坐镇安庆,稳扎稳打。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步步为营,以静制动。
在现在浮躁的社会里,也大有可以学习之处吧。
怪不得毛泽东说曾国藩灭太平军相当漂亮,堪称完美。
刚上任的两江总督把衙门设在祁门,这又导致了曾国藩险些丧命。
由于勘测有误,原来祁门的水路根本不能供给粮草,所以,祁门实际就是绝地,一旦外边**(不记得名字)失手,老曾就是瓮中之鳖。
刚上任就得言出即行,虽幕僚苦劝,曾还是不改初衷。
所以老曾委重兵给李元度。
这苦了李元度,也毁了李元度。
最不想发生的事情,总是发生了,害得老曾差点自杀以谢朝廷。
事后,老曾发难于李元度,将此次失败归结于李的防守失利,狠狠的弹劾了他一本。
更惨的是,后来李元度终身不得翻身,李在曾处混不下去,就投靠王有邻,哪知曾依然怀恨在心,认为李元度背叛师门,不断为难李元度,让他终身没的官做。
老曾打战擅长战略,却捉襟见肘于实战。
不过他自然有一套方法推脱责任,即便自责也很有方式。
这里也看出他的老道之处。
至于惩罚李元度,确是老曾有别于礼贤下士其他人的作风。
怪不得左宗棠骂他是个伪君子呢。
无论如何,李元度最终还是和曾国藩和好如初,只能说,老曾人格魅力巨大了。
万事万物为我所用,不恪守清规,万事需变即变,没有一成不变。
虽说几次失利都是众幕僚苦劝而老曾一意孤行,但是却不能简单的归咎于老曾自负不听他人言。
当年袁绍徘徊在是回救乌巢,还是全力反扑曹营,最终落的兵败下场。
至少老曾在统领群杰时候,多方听从,自己作主。
这就是差距。
世上哪有完人呢?但意志坚定,有时候“一意孤行”其实并非坏事吧。
最终曾国荃不负众望,拿下金陵。
攻克金陵之后,湘军自然烧杀抢劫,奸淫掳掠。
曾国藩在奏折中说,三天杀死10多万人,可能是虚报邀功,但是残忍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吧。
而且曾在朝廷明令不杀已经投降的李秀成的情况下,将李秀成活刮。
并且告诉朝廷,金陵没什么财富。
众人都知道,他湘军这次战役猛赚了一把,可死无对证,朝廷也只能听之任之。
沛公在入关之时于民约法三章丝毫不犯,老曾占领金陵之后却是大肆屠杀。
所以说,军队永远都是凶器,大家不要指望阿富汗、伊拉克的美军们是步道天使。
不过可以肯定,曾国藩让自家小弟发了一笔,自己却丝毫未拿。
看来做大事情的人是不会敛财的,勤俭谦虚,可以敝人口实。
攻下金陵之后,众将劝说曾自立为王。
是功臣?是霸王?是贼子?
其实只是一念之间。
老曾选择了功臣。
此种选择我等小辈无法评论。
不过可以肯定,曾国藩当时虽然兵权在握,却远非权臣。
消灭太平军之后曾国藩终日战战兢兢,如磊危卵。
别人都说除去洪秀全,出来个曾剃头。
此种险情,只有他老曾自己知道吧。
老曾信奉月满盈亏,日中则仄。
事情太过圆满则危险随即来到,唯有勤敬克己,戒奢戒惰方能长久,想现在福中之人,几人是这样想呢?此时曾国藩已经有离去之意,只是苦于朝廷屡次要他处理国家大事,才勉为其难,北上绞捻,处理天津教案。
后来这些事情由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也在天津教案中被国人所骂,不久黯然离开人世。
天津教案使得曾国藩被骂是卖国贼,以前的圣相美誉荡然无存。
可悲当时国力军事,虽气节冲天也需卑躬屈膝;可叹当时华夏儿女对西方文明一无所知,抱守大国残梦不知所措;可恨无数清流之士只知指指点点谩骂却毫无对策。
万事在局外议论总无益处,唯有恭自入局,方有成事之可冀。
曾是晚清一个传奇人物,力挽狂澜,挽回颓势。
门下左宗棠、李鸿章、郭嵩涛、彭玉麟、刘蓉、李元度等兼人杰,后来的洋务运动,也是由他开始,有人也曾说,倘若曾文正公再活几十年,大清王朝可能也不至于覆灭。
历史已成往事,只能感叹,追古溯今,我辈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免于这样的奴役。
大清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敌国挑战,在慌乱中悲惨收场。
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但面对西方列强,依然不堪一击。
老曾算是博古之人,但处理西人之事,依然捉襟见肘。
试问当时国人,又有谁能驾驭呢?星移斗转,现在我们国泰民安,但每想起曾经的沧桑,不禁芒刺在背。
是杞人忧天?个人感觉现代人已不通古,至于了解西方,也未必。
或许是我见识太少了吧。
曾是晚清卫道士?还是国家民族救星?是侩子手?还是救民于水火的谦谦君子?是卖国贼?还是爱国人士?是文质彬彬礼贤下士的君子?还是表里不一心狠手辣的伪人?......想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自强不息。
矛盾中前进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靳绍华
9月1日自从上任以来,自己始终怀着一颗饱满的心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尽可能地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完成的更好,为教学一线服好务,让老师们满意。
可是在实际中却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工作起来却是无从下手,自己也总是怀着一颗矛盾的心不时的来解决一些工作时的一些问题,昨天我突然想起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于是我就找到这篇文章细细的读了一遍,为之精辟而叹。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
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无所不在。
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时期的人民教师,面对各式各样的人群,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
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
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正处在用科学的发展观求实创新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
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
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
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在情感与理智这一对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开来而只按情感办事,不能情感地思考问题,曲解事实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应自觉地用理智战胜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情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应正确认识到特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不能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利益,同时又要认识到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
物质利益对我们教师来说,总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对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被物欲所累。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
”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
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第三篇:读《曾国藩》有感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强力推荐的,刚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几页,后来我却是欲罢不能,每晚看到一两点,直至看完。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私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后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
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
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
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
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识人、用人培养人才让我也十分感动。
他培养的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后起之秀,近代中国风云人物。
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曾国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质。
今天我们处在信息和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曾国藩的时代离我们也远了,有人认为与时代脱轨了,可传统的东西真是愈久弥香。
看完整本书后,我无法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唐浩明先生查遍史料,生动客观地描写了曾国藩恢弘大气,跌宕起伏的一生。
洋洋洒洒百万余字,浩浩荡荡妙趣横生,是一本的优秀人物传记。
第四篇: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
好几位朋友向我推荐《曾国藩》,闲暇之余,认真地阅读了一番。
当初曾耳闻此书的火爆程度:成了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礼物,不过在那时的我看来,历史小说毕竟是历史小说,虚构不够火候,真实程度有限,激不起太多阅读的兴趣。
如今,首先是作者唐浩明在卷首语中谈到梁启超、蒋介石、毛泽东三人对曾国藩的重视,给了我很多悬念和疑问:难道曾国藩是个懂政治的人物?为什么近世国人又斥之为奸雄?伴随存疑,阅读思考,掩卷沉思,颇多心得。
暂且撇开曾国藩的政治谋略、军事才能不说,想谈谈此人的处世之道,对我不无裨益。
曾国藩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为人处世体现出中国文人的诸多特点。
小说以母亲病故、回家奔丧开头,又以父亲仙逝、离开战事结尾,固然是作者地精心安排,却也从侧面展示了曾国藩孝的一面。
对于父母的意见,曾国藩每每认真听取,即使为官在外,家书中也不忘双亲的养育之恩。
对于师长,也是虚心听取教诲,态度诚恳。
镜海先生唐鉴的举荐,以及和老师的交谈,处处显露为学者的谦虚。
随唐鉴读书,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学会静心思考。
曾国藩并以此言传身教,传授给自己的兄弟以及家中的孩子。
对于父辈师长,曾国藩敬重有加。
对于兄弟孩子,他也是诚心恳切。
每次回到家中,总是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关心兄弟们的读书事业。
即使常年在外,也总是以家书传达父亲的教育之心,兄长的关切之情。
他的家书每每提到如何为学,如何为人,精神道德于今日之我亦有所得。
家信往往写得琐碎详尽,不仅谈读书、作诗文,谈为人出世交朋友,谈身心道德修养,也谈新闻时事,言辞恳切,情意深长,值得认真阅读。
在我看来,曾国藩对朋友同僚的所作所为是这本书热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曾国藩能够礼贤下士?为什么他能够虚心请教别人?个人的力量学识有限,想成就一番事业,单靠个人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
必须形成一个自己的智囊团,对自己提供各方面的意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贤士的远见卓识必将推动事业走向成功。
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以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首肯。
同时,关键时刻他又置同僚于不顾,这是曾国藩个性的一面,也可能是他致命的弱点。
对于自己集团的人物爱护备加,那么对于与自己利益攸关的集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