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创造”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价值创造”开始
深耕产业集群
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
——徐光辉《从“价值创造”开始》
⼀、价值创造是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基点
现代价值创造活动有三⼤内涵,即价值发现、价值管理和价值创新。
价值发现。
价值创造⾸要为价值发现,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唯⼀的使命 价值发现。
在于创造顾客,正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不是什么。
”现代经济活动要求更加注重客体包括顾客、供应商、同盟及商业伙伴价值偏好,通过与⾃⾝价值创造系统进⾏“有机衔接”,作出企划、设计和安排。
可以说,价值发现也就是以客体为战略经营中⼼的需求管理与创新,是价
当前我国⽂化创意产业和互联值运动的起源和基点,⽽“有机衔接”是价值发现中最惊⼈⼀跳。
当前我国⽂化创意产业和互联⽹产业蓬勃发展,就是价值发现最好的印证。
之所以把价值发现放在⾸位,还考虑到我国经济⽣活中长期存在价值发现功能严重缺失,这也是导致深层次⽭盾纠结难除的重要根源。
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市场配置资源发挥着基础性作⽤,但市场主体的价值发现功能并没有得到相应培育和发展,企业缺少独⽴发现市场价值的精神和能⼒,没有独⽴⽽明确的价值定位和指向,不仅严重制约了市场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且直接导致重复建设、低效配置等结构性⽭盾突出。
例如,近年来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已经有18个省份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的计划,有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作为⽀柱产业。
⽬标市场由于缺乏有效培育和深度开发出现同质化,当急速急剧饱和后,降价便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段,导致产业失去持续发展的资本积累过程;另⼀⽅⾯,短期产能释放后即转⼊产能过剩,产业调整接踵⽽⾄,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造成严重制约和危害。
价值管理。
价值的⽣成与实现按不同的流程运⾏,价值的⽣成以⽣产活动为主,价值的实现通过商业活动完成,把价值⽣成的⽅式称为价值⽣产模式,价值实现的⽅式称为价值商业模式,价值管理就是对⽣产模式和商业模式作出科学系统的设计、安排和组织,以实现总体交换价值最优化。
迈克尔·波特提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在众多的价值活动中,不同环节或部门不是等同创造价值,⽽主导价值创造过程的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构成了“核⼼价值活动”,价值管理重点是⽤最有利、最有效的⽅式不断增进核⼼价值活动。
现今⽣产⽅式的变⾰同样深刻地改变了价值⽣成和增进的过程,可实现按流程安排和组
核⼼价值活动通过向价值链上下游扩展和延伸,⽐如贴牌⽣产和专织全球性⽣产,尤其是核⼼价值活动通过向价值链上下游扩展和延伸,⽐如贴牌⽣产和专利授权等,进⼀步强化独占性和控制性,越发主导创造价值全过程,并占据增值⽐例分割的主体部分。
对核⼼价值的管理,不仅内化为经济活动的战略⽬标,⽽且外化为知识产权等制度安排。
(技术)专利是⽣产⽅式的核⼼,有什么样的技术(管理)⽔平也就决定着具体的⽣产⽅式;(品牌)商标是商业模式的核⼼,商标价值已成为商品和服务品质的集中表现,知识产权创造、经营、管理和保护能⼒,已越来越成为国家核⼼竞争⼒的重要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把价值管理单纯化为效益或利润管理,形成单纯的效益中⼼论。
长期以来我国把价值管理单纯化为效益或利润管理,形成单纯的效益中⼼论。
效益只是对价值创造结果的市场评价,尽管现今仍是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但并不能反映⽣产和服务流程的全貌,特别是流程中各环节的功能和贡献,导致产业科学分⼯不充分,专业化深度不
⼤多数企业⼏乎不掌够。
从价值流程看,我国产业链庞杂⽽模糊,核⼼价值创造活动较少,⼤多数企业⼏乎不掌
控核⼼价值,更缺乏知识产权创造⼒,呈扁平状⽽⾮紧致型价值结构。
从⽣产流程看,
过度集中于制造环节,研发和营销环节薄弱,呈倒“U”字型产业结构。
这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且压制着国际竞争地位的跃进。
价值创新。
价值创造活动具有量和质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价值管理活动中, 价值创新。
价值管理实现静态最优价值,价值创新实现动态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价值创新活动中,价值管理实现静态最优价值,价值创新实现动态
最优价值。
按价值活动的边界,⼤致把质态变迁分成两⼤类型:⼀类是嵌⼊式变迁。
创新活动
集中在系统内部,是对“物(要素)⼀物(商品)”关系作出新组合与安排,主要引⼊知识、技术、管理、资源等要素新配置⽅式,其中知识及技术创新发挥着主导和核⼼作⽤。
如20世纪后期,以信息技术为核⼼的科技⾰命,催⽣了按流程安排和组织全球性⽣产的新模式。
另⼀类是延展式变迁。
创新活动离散在经济系统与⽬标对象间,本质是以客体需要动态增长最优满⾜为中⼼,对“⼈(需要)⼀物(商品和服务)⼀⼈(满⾜)”关系作出新组合与安排,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实现不断螺旋式上升。
信息化条件下的商业模式正孕育重⼤变⾰,就是延展式创新集中的体现。
价值创新活动也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按照主导驱动要素可以划分为劳作型、技 价值创新活动也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按照主导驱动要素可以划分为劳作型、技
术型、运营型、知识(信息)型4种形式。
(1)劳作型。
在农业经济社会,劳作构成了整
个⽣产的⼀般⽅式,价值创新活动集中表现在⽣产⼯具的改进和⾰新、新良种的繁育和栽培等⽅⾯。
(2)技术型。
⼯业经济社会后,技术以机器为媒介直接与复杂劳动相结合,通过实⾏
物质的形态、功能和结构转换,催⽣出空前的社会⽣产⼒。
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并加快凝结到机器中,使得⽣产⽅式和价值构成彻底改变,技术以其⾰命性开始主导整体价值创造过(3)运营型。
社会化⼤⽣产向⼴度和深度延展,客观上要求组织运⾏和资源配置科学优程。
(
化,专业化的系统运营便应运⽽⽣,资本运营、商品运营、品牌运营等经济形态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价值⽣成的独⽴构成,如跨国界全球运作产业链等正⽅兴未艾,为价值创新注⼊了旺知识(信息)型。
知识和信息是⼈类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和智⼒结晶,在信息盛活⼒。
(4)知识(信息)型。
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命推动下,知识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环境下⽣产⼒形态完成向信息化变换,创造了不仅具有动⼒驱使⽽且具有智能控制的先进⼯具系统,为先进⽣产⼒发展开辟了全新空间,并孕育着⽣产和服务⽅式的深刻变⾰。
价值运动的⾯貌也为之完全⼀新,价值创造活动正在加快向知识的⽣成、传播、运⽤和管理等⾼增值环节转移和凝聚,新的价值⽣成⽅式加快演进和架构,竞争的焦点也由单纯的技术和产品,向技术、知识、⼈才复合创新能⼒转变。
价值创造思想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组成,在价值发现是价值活动的始点,也是价值运动的基点;价值管理蕴涵于价其“三元结构”中,价值发现是价值活动的始点,也是价值运动的基点;价值管理蕴涵于价
值⽣成的具体⽅式和途径中,核⼼价值管理活动主导现代价值实现过程;价值创新是价
值运动活的灵魂和根本动⼒,决定着价值创造的质态和质态变迁,并为新价值发现提供
新起源。
三者不可分割、不可或缺地构成有机统⼀整体,共同推动价值运动由简单到复杂、从
低级往⾼级螺旋式上升。
价值创造活动是现代⽣产⼒发展的内核,只有摒弃“重物质⽣产、轻价值创造”的思维,彻底植⼊以价值创造为主导的思想,才能有效规避和化解经济⽣活中的基本⽭盾,推动经济社会⼜好⼜快发展。
⼆、对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点建议
⼆、对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点建议
1.“价值”⾰命引领新跨越。
纵观近现代⼈类经济史,但凡⼤国经济崛起,普遍是与发轫于
内因的先进经济思想紧密伴随。
英国“贸易”⽴国——重商主义,德国“技术”⽴国——精密制造,
美国,先后经过两次成功转型,即上世⽇本“管理”⽴国——精益管理,⽽当今最⼤发达国家美国,先后经过两次成功转型,即上世纪初“管理”⽴国——福特泰罗制,以弥补技术⼯艺和熟练员⼯不⾜,在与英国竞争中成功超出;20世纪中后期“科技”⽴国——信息⾰命等,彻底摆脱⽇本等国家构成的挑战,
成为独步世界的经济科技强国。
就我国现今社会⽣产⼒发展的⼀般状况和内部差异来看,着眼于根本化解经济⽣活中的基本⽭盾,⽴⾜于在发挥⽐较优势中构建竞争优势,总体⽽⾮具体、现实⽽⾮理想的选择是“价值”⽴国,既可以调动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平衡增长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起以价值创造为内核的混合型发展⽅式,⼜可以为向更⾼级的形态——“创新”⽴国过渡作出承前启后的安排。
“价值创造”思想是内涵简约、外延宽阔的开放体系,可涵盖和契合现今不同区域、不同层⾯⽣产⼒的发展要求,因⽽具有实践性和包容性;但“价值创造”思想以持续价值增进为内核,处于竞争的动态演进过程,是向知识经济迈进的过渡形态,因⽽具有艰巨性和挑战性,可引领中国经济步⼊科学发展轨道。
2.创新必须根植于价值创造之中。
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具或新⽅法的发现,创新则是新⼯具或新⽅法的应⽤。
(熊彼特,2008)检验创新的尺度是创造价值,进⼀层⽽论,是创造价值的⾼级形态价值创造。
创新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资源和能⼒如科技、运营、管理等,开展能够有效提升客体价值的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主体价值提升也须在社会得以实现。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由于科技体制改⾰尚未到位,科
需要注意防⽌“只重创新、不重价值”倾向。
政府和社会资技与经济仍不能够有效对接,这就需要注意防⽌
源投向创新活动时,当成果难以在社会实现,即属于低效或⽆效配置。
就企业⽽⾔,实践证明
单纯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围绕价值创造的各类创新活动能够带给企业持续盈利和成长,⽽单纯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注重市场先⾏的创新活动,常常由于综合实⼒强劲竞争者的挑战,往往落得个“墙内开花墙外⾹”的结局。
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铱星公司,因商业价值难以实现⽽⾛向破产就是深刻教训。
创新根植于价值创造,并⾮价值创造排斥创新,相反创新内⽣于价值创造,这是由我国⽣产⼒尚未达到创新独⽴于价值创造⽽存在的更⾼级阶段所决定的。
当然现代⽣产⼒价值运动也出现新趋势,科技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驱动价值创造的核⼼⼒量;技术经济联盟越来越成为引领价值创造的主要载体;⽣态组织结构越来越成为增进价值创造的基本形式,当然应不失??地向前迈进。
创新活动中科技创新最具⾰命性,以价值创造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是现阶段我国进取⽽务实的创新策略。
3.建设现代⾼价值产业体系。
经济实现战略转型,产业转型发展是关键,⽅向是建设现
从现代视⾓来看应包括3个⽅⾯:顶端优势即先导产业、整体状态即代⾼价值产业体系。
从现代视⾓来看应包括
发展⽅式和经济绩效。
鉴于产业技术和产品的⽣命周期⽇益缩短的新特点,先导产业的属性是科技先进性,也就是说⾼新技术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只有实⾏科技创新优先,产业发展才能保有旺盛创造活⼒和持续竞争优势。
当前我国正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突出科技引领,坚持需求导向,实⾏重点跨越,⼒争以新兴产业发展牵引前沿科技创新,抢占世界先导产业发展制⾼点。
所谓产业发展⽅式,本质上是⼈⼒、材料、能源、信息四⼤资源有效配置和科学利⽤的⽅式。
上世纪末我国完成了微观经济基础重构,现在来看当时只创制市场(价格)机制,需要以“⼆次变⾰”再造价值机制和技术机制。
企业活动可简约为“研发⼀制造(服务)⼀营销”形式,相应的价值⽣成为“专利⼀质量(品质)⼀品牌”,技术⽀持为“平台化⼀模块化(标准化)⼀柔性化(⽹络化)”,产业价值便由这些既独⽴
⽬前我国⼤部分企业不属于或不完⼜关联的细胞群不断加以复合与整合呈总体波浪式运动。
⽬前我国⼤部分企业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这类价值型企业,⼀般集中在制造(服务)环节,只有⾃觉开展价值发现、价值管理、价值创新活动,特别是注重培育和掌控核⼼价值活动,才能彻底由“价格竞争”转⼊“价值竞争”良性发展轨道。
就整体产业发展⽽论,现在⽐较注意产业链整合,却忽视了价值链调配,在主要产业要树⽴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加快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端登攀,积
深耕产极以核⼼价值环节嵌⼊全球性价值链,不断晋升在国际产业分⼯中的层级。
沿海地区在深耕产业集群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产业、科技、品牌集成创新,积极构建公共研发平台和营销⽹络,增创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
⼤中型企业要科学整合内部资源,增强前沿产业技术、现代商业模式和国际知名品牌创新能⼒,率先破解价值链低端循环锁定状态。
加快培育⾼价值服务经济,聚焦研发和营销两⼤环节增进核⼼价值,突出关键技术、服务业态、商业模式三⼤创新
突出关键技术、服务业态、商业模式三⼤创新,积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实⾏信息化与⼯业化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
动发展。
⼤中城市要加快向服务经济和信息经济转型发展,特别是⼤城市和⼤城市群要⽣成和汇聚知识流、信息流、资本流、⼈才流,让创新活⼒竞相进发充分涌动。
总之,适应科技创新和商业变⾰孕育新产业趋势,重构以价值主导⽽⾮成本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4.创制有利于经济转型的制度安排。
科尔奈认为,经济增长不会⾃动带来制度改⾰。
以价值创造为基点的经济战略转型,需要顶层制度设计和制度实践予以保障。
市场经济制度仍然是⼀种发展中的体制形态,随着⽣产⽅式、交易⽅式和管理⽅式的⾰新,需要制度上作深化与创新。
要继续市场深化过程,核⼼是要素市场深化,如⾦融市场(风险投资)、资源市场(价格机理)、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才市场以及虚拟市场(电⼦商务、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交易)等,通过改⾰形成有序竞争更加充分、价值创造科学测度的市场机制。
从国情和现状出发,在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品(药品)安全等⽅⾯,宜实⾏严格的⾏政管理制度;加快探索能够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代价的价格(补偿)形成机制,下决⼼破除经济资源⾏政性垄断;设计以财税⾦融政策为重点的激励制度,⼤⼒⽀持和⿎励科技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适应绿⾊、低碳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先进⽣产⽅式和先进实⽤技术;把价值创造纳⼊科学发展体系中,建⽴起科学评价制度。
改⾰和创新是经济战略转型的根本动⼒,⾛出⼀条合乎国情国⼒和普遍规律的制度创新道路。
5.以东部沿海发展为突破⼝推动经济战略转型。
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国家竞争⼒的标志,现已形成以⼤城市群为依托的经济巨擘。
适应向后⼯业化转型的客观要求,依托城市群经济崛起,加快由复合型⾼集聚向创新型⾼价值转变,增创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的新优势。
⼀是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级次,锁定优势⾼科技、知识型产业,突出发展⾼端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核⼼价值创造和掌控能⼒;⼆是提升产业综合配套协作层级,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积极嵌⼊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快创⽴价值链新优势;三是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为核⼼,以孵化器对科技成果⼆次开发为中⼼,加⼤⾃主创新⼒度,加快产业园区向科技园区转型;四是提升⼤中型企业国际化⽔准,加快发展⼀⼤批具有核⼼技术和⾃主品牌的跨国经营企业或企业集团,增强在全球产业分⼯中的影响⼒和控制⼒。
6.以⼈的全⾯发展来实现持续价值创造⼒。
我国已建设起⼀⽀素质较⾼、门类齐全的⼈才队伍,在此基础上要突出培养造就科技创新领军团队、创新创业企业家、⾼技能优秀⼈才。
就现代经济发展⽽论,最为宝贵的是企业家才能。
熊彼特关于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新者观点(熊彼特,2008)突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可以说企业家是价值创造活动的主要实践者,企业家才能是稀缺要素,尊重和珍惜包括企业家才能在内的⼀切创造性贡献。
建⽴社会化国际化的职业经理⼈制度,培育时代性的企业家⽂化和企业家精神,重点是增进前向思维、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把培养技能⼈才、深化教育改⾰和扩⼤城乡就业统筹安排,有效调动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加⼤⾼技能⼈才培养⼒度,全⾯提⾼我国劳动者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技术结构。
发展社会⽣产⼒的根本还是依靠⼈的全⾯发展,要⼤⼒提⾼活劳动的资本构成、技术构成和知识构成,充分激发⼈的能动性创造性,推动社会⽣产⼒真正步⼊价值创造型发展轨道。
江苏省委办公厅
——2012年第10期《新华⽂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