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师生关系 构建“生态”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师生关系构建“生态”课堂
——浅谈新课改下的课堂构设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转变,继而又带来师生关系和课堂结构的变革。

新课改所强调的探究性学习对课堂环境和氛围提出了更高要求,师生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教与被教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科学处理、课堂的合理构设便是深思熟虑的课题。

以下我们便从如何建立民主和谐、合作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如何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过程来构建“生态课堂”两个角度予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开放、生态课堂
传统教育中教师在知识传授者角色的支配下,实施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重教轻学、以讲代学、重讲轻管、一刀切,不能因材施教,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枯燥无味,昏昏欲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被磨蚀殆尽,情感、态度、价值观无从体现。

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课堂气氛也必然陷入僵局,师生之间一代又一代的教学活动好比工业大生产的流水作业,不断地复制、批量生产,失去了教育的自然本真。

由此看来新课改算是给枯燥课堂降了一场及时雨了。

我们也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雨去优化师生关系,构建“生态”课堂:
一、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开放的师生关系不同于老师以德才高居管制学生学习的传统,要求老师敞开心扉与学生教学相长,润物无声,建立开放的关系。

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虽然教师与学生相比,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占有优势,在思想和心理上更加成熟,但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却绝不能一厢情愿。

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生命体,师生关系不是“培养接班人”型的“阶级之爱”,而是生命亲近生命,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

这样,师生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说: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卢梭也曾说“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笑容可掬,亲切和蔼,对学生一视同仁,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

这样就会让学生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的学科,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为行为,实现老师的期望。

2、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对相关知识积累和先得,使老师处于主导和权威的地位。

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尤其注意教学语言的适当应用,如:“想说的就站起来吧!”“我也不知道,让我们来探讨吧!”,再比如“我也提个问题,请大家讨论讨论。

”,或者当学生发言之后说:“我也有这样的体会,不过,我再补充一点。

”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话语,却能极大地激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师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因势利导,在合作、互动、交流中一起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3、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做好这一点,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可以深入学生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谈心交流,与学生分担痛苦,共享欢乐,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知心朋友,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总之,教师要用大度的胸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让学生驰骋思
维,畅所欲言。

这是我们进行英语课改的重要前提。

二、构建“生态”课堂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

站在生态学的角度透视教育教学,将诸如“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生态观念贯彻于教学过程,将教学超载、关系失衡、无视人性、权力控制、缺少和谐的课堂作一番彻底的改造,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所以构建“生态课堂”的要领就是以人为本,树立“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观念。

1、教学的目标方面
学生身体的在位,无法替代学生们思想与智慧的缺位。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英语教学,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英语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

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2、教学方法方面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用引导式语言,启迪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新课程》前言中有一句话也说:课堂教学不仅仅是“ 诉说” ,也是“ 发现” ,更是“ 唤醒” 。

创设愉悦、自主的学习情境,鼓励课堂上学生提问、发表见解,重视师与生、生与生间的多向信息传输,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动手实践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细胞”,使课堂因学生个性的展现而精彩!还送给了他们成功的体验和收获的快乐。

3、教学内容方面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本进行自主学习,划出自己在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设计提出一些问题,为第二天生机勃勃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在课堂中,允许学生结合课本所学内容,把课外的知识带进课堂,这样虽然会影响一时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定程度满足并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的天性。

再次,语言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把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探索与构建生活英语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课堂中学到的技巧方法来解决。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
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提高能力,自然地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3. 教学过程方面。

要让课堂教学发挥真正的教育价值,不但要让学生的身体走进课堂,还必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堂,要让学生走进教师的教学。

教师要有与学生分享课堂教学的心态,也必须让“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

因此要把课堂教学看作教师与学生共同经营与合作的结果,而不是教师个人的艺术品。

但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将教学设计任务交给他们。

更为核心的是,教师不能只把学生的教学设计成果当作业看待,要尽可能将它们的课堂设计成果真实地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对他们劳动成果最好的尊重。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乐于参与课堂教学,而且着力于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

教学过程大致包括三个环节:备课、上课与改作业。

如果要让学生走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可以请学生参与备课,至少可以请他们为课堂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建议,为教师备课准备相应的案例与素材等;在课堂上,教师更需要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而不是教材上的知识或者自己备课内容的被动接受者。

在改作业上,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相订正与教师最后核对来进行,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作业责任感,还可以降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在每个人的求学生涯中,我们既会碰上教师的优秀,也会碰上优秀的教师。

前者往往用学生的优秀来换取自己的成就感,让学生离学习越来越远;后者却用他的优秀换取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离学习越来越近。

在新
课改的浪潮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科学处理好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态课堂。

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生生不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会富于生命的活力!
结尾:
实践证明,改革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识到位,用新的理念统帅思想,积极参与实践课改,才能尽快改变旧面貌,所以在新课程的全新教育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套面向未来、民主平等、合作互动、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必将为教育教学打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艳《转换角色,挑战自我》中国教师第57期,2008
(2)周彬《叩问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祖霞《卢梭的平等教育——教育大师丛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6)阎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