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吉林省长春市历史试题(word版)(附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右图彩陶颇具特色,同一考古遗址中还发现了粟的遗存。

它们可用于研究()
人面鱼纹彩陶盆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答案】D
【解析】切入点“人面鱼纹彩陶盆”,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

典型代表是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故选择D项。

2.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应()
A. 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B. “兼爱”“非攻”
C.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D. 以法治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贴民意。

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施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故选择A项。

3.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一景况得益于()
A. 大禹治水
B. 都江堰的修建
C. 灵渠的开凿
D. 大运河的开通【答案】B
【解析】切入点“天府”,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故选择B项。

4. 以下成就属于“医圣”张仲景的是()
A. 创编“五禽戏”
B. 提出“治未病”理论
C.发明“麻沸散”
D. 编写《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切入点“医圣”张仲景,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

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故选择B项。

5. “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这些措施()
A.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削弱了北魏实力
C. 沿袭了鲜卑习俗
D. 实现了南北统一【答案】A
【解析】切入点“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北魏孝文帝”,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
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选择A项。

6.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这些现象是哪一政策的体现()
A. 休养生息
B. 重文轻武
C.文化专制
D. 闭关锁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

故选择B项。

7. 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当时中央政府对其行使管辖的机构是()
A. 市舶司
B. 中书省
C. 宣政院
D. 澎湖巡检司
【答案】C
【解析】切入点“西藏”“元朝”“中央政府对其行使管辖的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故选择C项。

8. 这一发明传到欧洲,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它是()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答案】C
【解析】切入点“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故选择C项。

9. 明朝某部著作附有120多幅工艺流程图,形象地记录了纺织、冶铸等生产过程,在当时世界科技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是()
A. 《齐民要术》
B. 《资治通鉴》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答案】D
【解析】切入点“明朝某部著作”“ 120多幅工艺流程图,形象地记录了纺织、冶铸等生产过程”,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

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宋应星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故选择D项。

10.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这反映出军机处()
A.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B. 避免了个人专断
C. 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D. 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切入点“军机处”,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故选择D项。

11. 1919年6月28日的“巴黎和会”签字现场,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国代表团的席位空无一人。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

材料体现的是哪一抗争的结果()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故选择A 项。

12. “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

”这体现的是土地改革的()
A. 背景
B. 过程
C. 结果
D. 评价
【答案】C
【解析】切入点“土地改革”,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开始。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故选择C 项。

13. 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事件是()
A. 抗美援朝战争
B. 西藏和平解放
C. “一五”计划的完成
D. 公私合营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择C项。

14. “严寒冻裂金属、风暴卷走帐篷、泥泞陷住车轮……却征服不了石油工人的革命意志。

”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是()
A. 雷锋
B. 王进喜
C. 焦裕禄
D. 邓稼先
【答案】B
【解析】切入点“石油工人”,结合所学可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故选择B项。

15.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答案】B
【解析】切入点“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会议”,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邓小平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故选择B项。

16. “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A. 一个中国原则
B. 两种制度设想
C. 政治谈判形式
D. 经贸往来渠道【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故选择A项。

17. 右图所示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国际局势的渐趋平稳
B. 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C.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 美国战略部署的需求
【答案】C
【解析】结合“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简表”可知,1950年以来我国建交国家持续增多,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我国建交国家持续增多。

故选择C 项。

18. 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 东方红一号
B. 神舟一号
C. 神舟五号
D. 神舟七号
【答案】A
【解析】切入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故选择A项。

19. 它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它是()
A. 《十二铜表法》
B. 《新法典》
C. 《大宪章》
D. 《拿破仑法典》【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450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内容。

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故选择A项。

20. 右侧示意图的主题应是()
A. 古代亚非文明
B. 古代欧洲文明
C. 封建时代的欧洲
D. 走向近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属于思维导图的核心部分,结合所学可知,9上第三单元欧洲的封建时代包括,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亡国,第8课西欧庄园,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故选择C项。

21. “英国强化对殖民地的管理,导致殖民地与之发生武装对抗,最终冲垮了英国在北美的‘半壁江山’。

”材料描述的是()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美国内战
【答案】B
【解析】切入点“冲垮了英国在北美的‘半壁江山’”,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领土属于英国的殖民地,通过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取得独立。

故选择B项。

22. 威尔逊总统说:“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国,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我们给予领导和指引。

”这体现出美国的根本意图是()A. 垄断金融 B. 发展工业 C. 维护和平 D. 争霸世界
【答案】D
【解析】切入点“美国”“金融领导地位”“工业首要地位”“贸易优势”,可见,美国发展的目的是争霸世界。

故选择D项。

23.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签署()
A. 《联合国家宣言》
B. 《九国公约》
C. 《北大西洋公约》
D. 《华沙条约》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故选择A项。

24.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伟大变化之一,标志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的事件是()
A. 利比亚独立
B. 埃及独立
C. 阿尔及利亚独立
D. 纳米比亚独立【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故选择D项。

25.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已经升温1.1℃,气候变化带来了超级风暴和全球热浪。

如果超过2℃,地球将遭遇巨大改变。

”针对这些问题,正确的做法是()
A. 加快人口增长速度
B. 大量开采现有自然资源
C.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D. 大块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答案】D
【解析】依据语境材料,得出工业革命带来了“地球”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故选择D项。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分)
材料一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古城特里尔。

当时整个德国还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之下,而特里尔市所在的莱茵地区却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出现了较为繁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并由此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力量和进步思想。

(1)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出生的时代背景。

(两点即可,2分)
材料二 1843年,马克思研究了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历史著作以及早期资产阶级著作家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论著作,它还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法国工人运动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深入研究。

1844年,马克思提出消灭私有制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写出马克思的主张,并归纳他的研究方法。

(3分)
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义正词严地谴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残害中国人民的侵略行径,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他们还预言中华民族必将在伟大的革命变革中崛起,成为开启整个东方世界新纪元的曙光。

(3)阅读材料三,举出当时正在进行的列强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2分)材
料中划线处预言是否成真?(1分)结合史实进行论证。

(2分)
材料四马克思还十分关注俄国的发展道路,同俄国的革命家和学者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探讨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发展方向。

(4)阅读材料四,结合20世纪初俄国的两场革命,对其“发展方向”加以说明。

(4分)
(5)依据材料五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并分析这一理论与工人运动的关系(3分)
材料六填写《自白》是马克思全家喜爱的活动,它反映了他们的信念、品格和情怀。

(6)马克思的《自白》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条(写出序号即可),为什么?(2分)
【答案】
(1)德国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之下;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出现较为繁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民主力量和进步思想(两点即可,2分)
(2)消灭私有制(1分)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2分)
(3)第二次鸦片战争(1分)太平天国运动(1分)
是(1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分)
(4)二月革命(1分)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分)十月革命(1分)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分)
(5)《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分)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工人运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分)
(6)选择其中一条并说明理由(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1)切入点“马克思出生的时代背景”,从材料提取信息“当时整个德国还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之下”“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出现了较为繁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
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力量和进步思想”,得出四点时代背景,德国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之下;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出现较为繁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民主力量和进步思想,两点即可得2分。

(2)第1小问,切入点“马克思的主张”,结合材料可知,1844年,马克思提出消灭私有制的主张。

第2小问,切入点“归纳他的研究方法”,结合材料,1843年,马克思研究了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历史著作以及早期资产阶级著作家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论著作,它还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法国工人运动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得出,是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3)第1小问,切入点“19世纪50年代”“列强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结合所学可知,1856—1960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第2小问,切入点“预言中华民族必将在伟大的革命变革中崛起”,今天已经成真,1949年10月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主要结合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作答即可。

(4)切入点“俄国的发展道路”“ 20世纪初俄国的两场革命”,结合所学,1917年3月,发生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5)第1小问,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第2小问,切入点“这一理论与工人运动的关系”,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关系,也就是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结合教材可知,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工人运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6)答案不唯一,选择其中一条并说明理由即可,例如:③,原因结合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物及意义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汉唐在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先进的中国文化有力地辐射到了周边国家,并逐渐成为这些国家的主流文化。

材料二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碰撞、融会,就其内容、层面和过程来看,大体上先是物质接触,进而制度借鉴,最后是精神交往。

西方的传入以及中国人对西学内涵的了解,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据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等
(1)依据材料一举出三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3分)结合唐朝时期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中划线部分加以说明。

(2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50字左右。

)(9分)
(3)比较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2分)
(3)汉唐时期中国文化有力地向周边辐射,近代中国则借鉴、融会其他国家文化;不同文化应交流互鉴,创造性发展。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
【答案】
(1)司马迁李白吴道子(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3分)日本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
(2)观点(2分)论述结合史实,围绕学习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面展开。

(6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50字左右。

(1分)
示例:
观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技术、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历程。

论述: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终结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3)汉唐时期中国文化有力地向周边辐射,近代中国则借鉴、融会其他国家文化;不同文化应交流互鉴,创造性发展。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
【解析】
(1)第1小问,切入点“汉唐”“史学、文学、艺术”“三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各一位”,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唐代文学家李百、杜甫和白居易、唐代艺术家主要有画家吴道子等;第2小问,切入点“先进的中国文化有力地辐射到了周边国家,并逐渐成为这些国家的主流文化”,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第1小问,观点的确定,切入点“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先是物质接触,进而制度借鉴,最后是精神交往。

”故可以得出观点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技术、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历程。

(1分);第2问,切入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述”,结合所学可知,学习技术主要指洋务运动,学习制度主要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思想文化主要指新文化运动。

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论述。

论述结合史实,围绕学习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面展开。

(6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50字左右。

(1分)
(3)结合材料一可知,汉唐文化辐射到周边各国,材料二近代英国、法国等西方文化辐射到了中国,可以得出汉唐时期中国文化有力地向周边辐射,近代中国则借鉴、融会其他国家文化;不同文化应交流互鉴,创造性发展的结论。

观点正确即可得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