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融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融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发表时间:2021-01-05T07:35:52.849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0年10期作者:丁丁嘉翯
[导读] 取长补短才是融媒体理念的贯彻落实,两者应齐头并进,共赢共利。
融媒体,未来可期。
哥伦比亚大学传媒&教育专业
我曾在哥大修过一节非常有意思的专业课,叫做social communication aspects of internet communincation technologies,ICTs(翻译过来大概是电子与通信技术与社会进程发展)。
教书的是一位特别可爱的老太太叫Dr.克莉丝汀。
上课的第一天,她居然提议让我们大家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尝试写自己的博客,并变身为blogger(博主)。
这个出其不意的任务听上去似乎是异想天开的无稽之谈,毕竟传媒专业的学生们都已经非常习惯了阅读、写论文、做研究无限循环这样单调的学业生活,而博主这种拥有大量粉丝群体以及无限号召力,听上去就很高大上的形象似乎与整日蓬头垢面搞学术的我们相距甚远。
使得这项任务更为艰巨的是,克莉丝汀要求我们在运营自己博客的时候,尝试加入尽可能多的媒介来支撑和帮助内容的传达,可以以任何形式来呈现,照片、视频、音频、文字、甚至是颜文字…这对于整日与笔杆子为伍,牢固捍卫传统媒体绝对权威地位的新闻媒体专业生们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我们该如何打破自己认知的局限性,积极探索新型媒体语言,并灵活运用在传媒通讯里呢?但,任务就是任务,只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了。
我大概是全班唯一一个沾沾自喜的人了,原因很简单,我本身就是一个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拥有4万粉丝基础的小博主。
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通过镜头传递信息给观众朋友们对于我来说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当我把这个小心思告诉克里斯汀后,她却出乎意料的对我微微一笑,眨了眨眼睛,说:“哦,丁,我很惊喜你已经尝试过应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技术了。
但,你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呢?我敢打赌,当你对着镜头侃侃而谈的时候,脑袋里想的大概只是如何有效而有趣的传递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吧?但你是否想过,那些看你视频的观众,也就是一个自媒体的面向群体究竟想要听到些什么呢?” 我哑口无言,是的,我从未想到,新媒体的双向性和交互性才是它无与伦比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单方面信息输出与其观众群体接收信息的单向被动关系,新媒体则打破了这种约定俗成的媒体界限。
如同Preece,J 和 Shneiderman, B (2009)所说:新媒体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打破了传统媒体中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绝对界限,为社交参与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而这,恰恰是新媒体能够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脱颖而出,能够与传统媒体比肩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电视,透过那薄薄的液晶屏幕看到主持人和专家侃侃而谈;我们也可以听收音机里那富有穿透力的嗓音声情并茂地讲述新闻或故事;但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参与感,因为我们只是静静地坐在通讯设备的另一端,被动地接受着信息而已。
但互联网的时代,新媒体的诞生解决了这种参与感的缺乏,它使得传媒成了一件人人都力所能及的事情。
去年暑假在央视新闻频道实习的时候,有幸作为收集整理素材的帮手参与了上半年度的新闻考核评估,我一个小小的实习生居然也有机会近距离全方面地细细品读整整半年以来,每一个新闻组里每一位优秀的记者老师写出的优秀的稿件。
犀利而独到的笔锋令人耳目一新,但其中,最令我惊异的却是那个单独为融媒体新闻设置的“最佳融媒体奖”。
无数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话题以这种年轻且富有活力的形式搬上了社交媒体的舞台,从微信公众号到微博再到央视影音app,甚至连新闻主播都开始录起了vlog,我眼中的央视似乎不再是从前记忆中那个高高在上的模样了,它变得有血有肉,仿佛就存在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触手可及。
而同时,这种流媒体的形式进一步促进了新闻的传播和发散,只需要轻轻点击屏幕,我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发,点赞,以及评论,将我们的观后感留在留言栏里,与无数个网民朋友分享。
不止是新闻媒体,其他的传媒领域也都在或多或少的向新媒体靠近,我们熟悉的抖音与它的快视频文化已经深入民心,当代人都会刷短视频,或为了汲取信息,或为了取悦生活,又或者仅仅是消磨打发时间的无聊之举,这种快文化很快便侵入我们的生活,改变了视频媒体曾经的模式。
亲民性大概就是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另一大特质吧。
它触手可及,且贴近生活,没有距离,清晰易懂的文字消除了传统媒体与观众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如果作一个生动形象的比方,那么新媒体大概就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新新人类,它没有什么架子,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它打破了我认知中’新闻就是一张早上投递过来的报纸,印刷着密密麻麻的小字’的偏见,拉近了我(一个普通民众)与新闻媒体间的距离。
当然,传统媒体不应该被遗弃,它是权威的声音,如果缺失了对内容反复核实,多重把关的传统媒体那铿锵有力的话语权,这个多重媒体融合的时代将会杂乱无章,失去秩序;人们也将丧失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因为众花渐欲迷人眼,迷失在错综复杂的融媒体漩涡的他们将不知该去相信谁的话语。
我曾在学校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做过一个研究课题——“中国新媒体与假新闻的传播”,那是我头一次认认真真地翻阅社交平台上所谓的“新闻”。
微信上公众号泛滥成灾,有着夸张噱头标题的小道消息总是能够获得大家的青睐,于是分秒之间,整个朋友圈就会被未经核实的消息刷屏;而微博更是一切谣言诞生的温室,不管有没有官方认证,随便是谁都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一篇,散播出来。
于是,新媒体的优势瞬间变为了一把双刃剑,它的交互性,亲民性,包容性都在无意中纵容了虚假新闻的滋生和泛滥。
由此可见,对于专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而言,比起获得高点击率和浏览量,不浪费观众的信任,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将新闻做好核实再传播才是本职工作。
而这,在当今这个每时每刻都迅速更新的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流量变现,没有流量都白搭的现实世界里,在这个新媒体为主导的传播媒介上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但固执己见地一味守着传统媒体而不知进取不懂变通也同样是不适用于当今这个与时俱进的社会的。
因此,融媒体的诞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融媒体能够将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融会贯通,取各个之精华而弃其糟粕。
不论是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还是纸媒的严谨性还是流媒体的交互性和亲民性,都能够在融媒体里充分得到体现。
两者需要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寻找到一个支点,并最终实现媒体产业的平衡发展,使得看新闻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行为,而是一件可以参与,可以互动的有意思的事情;也使得做新闻不是一件没有门槛,为了博眼球博关注可以肆意妄为的事情,而是一个崇高的使命,需要严谨对待,为人民群众负责。
我无比热爱我们中华文化的原因之一就是汉字的博大精深:仅仅一个“融”字便恰到好处地概括总结了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
融媒体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包容性以及无限可能性。
我不是个“技术决定论”的拥护者,也不并不完全同意“社会决定论”,但我相信,社会与科技是任何变革不可或缺的两要素,互相影响、作用,缺一不可。
人们对于媒体参与感和交互性的强烈需求导致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也正是多亏了
科技的足够成熟,我们才能够追求更理想的媒体状态。
新旧(更确切来说,是传统媒体)媒体的交融和协作,取长补短才是融媒体理念的贯彻落实,两者应齐头并进,共赢共利。
融媒体,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