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支架术后闭塞超声表现1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动脉支架术后闭塞超声表现1例
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是导致前、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对再狭窄影响因素研究的深入,残余狭窄对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故需要针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及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对再狭窄影响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期引起相关学科医师重视对支架置入术的质量控制[1]。

当存在双侧椎动脉起始段严重病变时,术后支架置入侧椎动脉可立刻对未置入侧的血流发挥代偿作用。

但这种代偿作用同时也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标签:部脑部血管超声;脑电;肌电;神经电生理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6岁。

左侧椎动脉支架术后7月。

术前超声表现:左侧椎动脉开口原始管径 5.1mm,残余管径 1.3mm,狭窄段血流速度显著增快,约270.0/92.1cm/s,频窗充填,伴涡流,血流声频粗糙,可闻及乐性杂音,椎间隙段有低流速低搏动性改变,血流速度约14.0/8.1cm/s。

超声提示:左侧椎动脉开口狭窄(70~99%)[2]。

10d后实行双侧椎动脉造影术,证实左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并实施左侧椎动脉支架植入术。

于术后1d超声表现:左侧椎动脉开口可探及强回声的网状结构(支架),支架长约13.0mm,支架内径4.0mm,支架内血流速度89.6/24.3cm/s,椎间隙段血流频谱恢复正常。

超声提示:左侧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流通畅。

术后1个月超声表现:支架内径明显变细,约1.5mm,支架内血流速度显著增快,约403.6/134.5cm/s,频窗充填,伴涡流,血流声频粗糙,可闻及乐性杂音,超声提示:左侧椎动脉支架内径明显变细,血流速度显著增快-考虑正常椎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3]。

重度狭窄组和闭塞组支架侧椎间隙段、颅内段的PSV、EDV均较正常组升高(P<0.05)[4]。

术后7月超声表现:左侧椎动脉支架内径明显变细,约1.4mm,支架内血流频谱呈单峰高阻型改变,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约10.5/0.0cm/s,颈段、椎间隙段血流频谱均呈单峰高阻型改变,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椎间隙段血流速度15.3/0.0cm/s,颈段血流速度8.8/0.0cm/s,可见肌枝向内供血,超声提示:左侧椎动脉支架内可探及微弱血流信号,血流频谱呈单峰高阻型改变--考虑左侧椎动脉支架术后闭塞[5]。

2讨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简便、易行、对患者无痛苦的特点,可作为颈部血管的术前筛查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架术后长期随访观察和评估不可或缺的检测技术,其检测结果可以及时发现支架术后再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邬冬芳,何文,张红霞,等.项东英.超声在狭窄颈部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J].中国卒中杂志,2006,1(3):1673-5765.
[2]赵新闻,林宪如,于忠祥,等.支架治疗双肾动脉开口狭窄、右冠状动脉及锁骨下动脉闭塞1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3,43(33):1002-266x.
[3]Gomez CR,Misra VK,Campbell MS.Elective stenting of symptomatic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J].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2000,(05):971-973.
[4]Jiang WJ,Srivastava T,Gao F.Perforator stroke after elective stenting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tenosis[J].Neurology,2006,(12):1868-1872.
[5]Brus-Ramer M,Starke RM,Komotar RJ.Radiographic evidence of cerebral hyperperfusion and reversal following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intracranial carotid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Neuroimaging,2010,(03):280-2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