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宋词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学案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学案4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寒夜森森,是谁乘醉意朦胧在挑灯看剑?孤梦千回,是谁在梦里策马扬鞭?旌旗猎猎,是谁在千里之外能听见塞外翻弦?是你,孤旅漂泊的游子,壮志难酬的将军,失意落寞的词人。

南归之后的你失去了手里的钢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管,你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你是一位爱国者,却报国无门;你是一个大英雄,却无用武之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八百年前的慷慨悲歌。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2.背景解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之时。

辛弃疾原来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但南宋小朝廷对他有诸多猜忌,而他仍怀着满腔热切希望,写了《美芹十论》上奏皇帝。

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朝廷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不予理睬。

报国无门,壮志难申,辛弃疾这时心中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遂成此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66岁了。

他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3.文化常识【建康】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东晋、孙吴、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是中国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备课时间:使用时间:主备人:闫晓微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学习评价:《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两首词作,能够背诵课文内容并默写。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者时代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学习难点】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自主预习秀出风采】了解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因自幼生长与金人占领区,从小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

身为爱国词人的辛弃疾,受到朝廷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合称为“苏辛”。

辛词的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飞动,纵横激烈,沉郁顿挫,豪迈非凡。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辛弃疾的词大概分为以下几类:抗战词表现力图恢复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农村词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质朴的民俗。

如:《清平乐茅檐低小》闲适词描写退隐心情与感受。

爱情诗托意高远,别具特色。

如:《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1.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下片作者用了哪些典故?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结合全词内容,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2.作者借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最少分析其中的三种。

【合作探究智慧共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画图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3分)【当堂检测】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恭维豪放派的代表。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辛弃疾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16 辛弃疾词三首架桥以后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

这时,有个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

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

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要是孩子、老人……”“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微感言: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

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

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

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天尤人。

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

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一、作者视窗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一生力主抗金。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写作背景《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

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

最新《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最新《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12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学习目标】4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5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6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78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9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自主学习】1011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12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13南飞14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15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16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17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18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19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2021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223、背景介绍:23《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24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25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2627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28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2930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1161年,金国大举31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32担任掌书记职务。

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是33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345万大军的金营,活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学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学案-《辛弃疾词两首》

《辛棄疾詞兩首》導學案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准確認讀和書寫本課的生字詞。

2.準確並流利地誦讀這兩首詞,體會詞的聲律美。

3.嘗試背誦《水龍吟》。

【自主學習】一、通讀全詞,結合注釋,給下列詞語注音。

遙岑()玉簪()螺髻()鱸()魚堪膾()倩()揾()舞榭()狼居胥()佛狸祠()()()二、解釋下列詞語遙岑遠目:玉簪螺髻:斷鴻:風流:膾:北顧:倩:可堪:揾:烽火揚州路:【課堂探究】一、為了聲韻和諧,詞中多有語序倒置的句子,試把下列句子中語序倒置的部分找出來,誦讀幾遍,體會其表達效果。

1.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2.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3.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4.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二、小組誦讀——班級展示【當堂檢測】一、聽寫下列詞語二、背誦《水龍吟》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賞析《水龍吟》,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其中情與景渾然交觸的意境。

2.能準確說出詞中的典故,並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誦並默寫《水龍吟》。

【自主學習】一、背景介紹辛棄疾於紹興十年(1140)生於被金人佔領的山東,這時距北宋的敗亡已13年。

辛棄疾21歲時,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

他乘機聚集成兩千人的隊伍,起義抗金。

接著又率眾投奔南宋王朝。

《水龍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時年35歲。

這時,他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為他有著幾種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對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員的後代;二、他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三、他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派。

辛棄疾這三重身份,都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

所以,朝廷只給他一些地方官當當,決不肯讓他帶兵去抗金複國。

在這種境遇下他深感受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

當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面對著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湧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

二、閱讀全詞,結合注釋,回答下列問題。

1.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作者描繪了哪些自然景物?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他是胸襟抗金复国弘愿的铁血男儿,没能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志向,却在词的世界里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以其汹涌的爱国激情和豪放豪放的气派独立高标。

被后代誉为“词坛飞将军”,与苏轼并称“苏辛”。

学习这两首辛词,一要认识辛词豪放的风格,二要领会词中蕴涵的爱国激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期间有名的爱国词人,于北宋败亡后的13 年生于被金人占据的山东。

他的祖父虽在金朝当官,但心胸宋室。

受其祖父影响,辛弃疾21 岁时齐集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靠南宋王朝。

南归后,他再三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其实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时机。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 年,有近 20 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 20 多年间又有37 次屡次调换。

不论出仕或赋闲,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主张。

但因为政敌的排斥、诬陷,他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 岁赍志而殁。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从前、暮年不一样期间,但此中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生气之情。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 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抚慰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带领人马到达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向来没有遇到朝廷的重用。

他深感觉压迫,心里充满了愤懑和不平。

当他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穷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大方激动的抒怀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 1205),这以前,辛弃疾在福建抚慰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即是在镇江任上所作。

此时词人已 66 岁高龄。

他本认为此时能有所作为,能够踊跃备战练兵,存储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他便觉察了宰相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轻率发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学生版)高二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生版)高二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生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6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二、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主要内容(板书思路)
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按风格分两类:婉约词和豪放词
婉约词: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派。其代表人物有:秦观、李清照、柳永等。
豪放词:与婉约派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风格都大不同,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坛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苏轼)。词中,大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3.分析研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答案】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答案】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整体感知】
1、齐读两首词。
2、填写下表,明确相关内容。
《水龙吟》
《永遇乐》
登临地点
登临时间
登临背景
所用典故(学生讲解典故)
主要内容(板书思路)
感情基调
◆解说1:“水龙吟”与“永遇乐”均为词牌名。
◆解说2:从“登”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孔子曰“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并背诵这两首词。

2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典故,发挥联想和想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用典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结合典故,发挥联想和想象理解意境。

【用法指导】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预习案,要求书写整洁,美观,认真读文,独立思考,提出疑问。

【自主学习大显身手】
一、了解写作背景,注意题目的含义
认真阅读两首词的注释‚,将有助于理解词意的信息勾画出来。

将你读完注释‚后的新发现写在下面。

我的发现:
2看两首词的题目,将你从题目中发现的信息,整理在下面:
二、朗读这两首词,注意读音和断句。

读音:倩何人唤取(
)佛狸祠下(

2断句:封狼居胥
三、再读这两首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将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写在下面。

四.背诵这两首词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智慧分享】
探究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结合作者经历和下片所用典故分析“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探究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些典故,先用简洁的
语言概括典故内容,再分析辛弃疾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思?
【积累提升】。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学时:1学时一、自主学习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

艺术风格以为主,与苏轼并称为“”,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

其词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

2、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4、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5、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词。

①遥岑..:②献.愁供恨:。

③断鸿..:④登临意.:⑤休说..:⑥树犹.如此:⑦倩.何人唤取:⑧揾.英雄泪:⑨堪脍..:⑩玉簪螺髻....:⑾流年..:6、理顺下面文言句子的正确顺序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二、合作探究(一)、赏析上阕1.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明确:2.运用了比喻手法的词句,分析其比喻义。

明确:(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2)“落日楼头”:(3)“断鸿声里”:3.江南游子”中“游子”指的是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作者用了哪几个表动作的词,这几个表动作的词表达作者怎样内心情绪?明确:5、概括总结上阕:明确:(二)、讨论、交流、分析下阕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借用典故,描写的对象由景变成了历史人物。

辛弃疾两首 导学案

辛弃疾两首  导学案
整体感知
20分钟
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解读文意,体悟作者思想
【精读•思考】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分享个性化阅读体验
8分钟
与大师对话
比较阅读,体悟哲人情怀
【比读•发现】
《破阵子》
主动思考,探究规律
6分钟
与心灵对话
联系现实生活,浸润心灵,完善自身人格
【品读•拓展】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自由表达观点
2分钟
回顾课堂,总结所学内容
【感悟·成长】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进阶作业】
A.背诵默写全词。
B.正确认识辛弃疾思想。
C.将词改写为一段内心独白。
归纳总结所学内容
【视野·推荐】
梁衡:《把栏杆拍遍》
学习主题
1.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新方法?
3.你发现了哪些新规律?
4.你还有哪些疑问、困惑需要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时间
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
问题引领(教师活动)
自主建构(学生活动)
评价与反馈
4分钟
师生对话
了解背景,整体感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二、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一、字词积累(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遥岑.()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揾.()舞榭.()狼居胥.()佛狸祠...()( ) ( )(二)、解释下列词语遥岑远目:玉簪螺髻:风流:脍:北顾:倩:可堪:揾:烽火扬州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合作探究一)、分析词的上片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2、(1)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2)作者为何自称“江南游子”?(3)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词的下片1、词的下片描写的写到了历史上哪些人和事?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注意抓住能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的关健词)。

(学生用)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生用)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6、《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自主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自主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预习案】——熟读课文,高效预习【知识链接】一、常识介绍:1、走进整理: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

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

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稼轩体”的独特风格。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如何鉴赏怀古诗词?(1)、鉴赏怀古诗词三步骤:A、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典故)B、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C、这种态度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分析技巧)(2)、怀古诗词的定义: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辛弃疾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课时预设】三课时【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检查。

2、合作探究部分小组合作完成,上课展示,质疑。

教师点评,补充。

3、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1、导入新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2、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

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

高中语文《辛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辛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师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二.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捣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新人教版必修4 2.6《辛弃疾词两首》2 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6《辛弃疾词两首》2 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二)【知识与能力】1、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2、积累辛弃疾的经典词作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辛词展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角度、全方位领会词人的伟大情怀【自主探究】一、它山之石关于辛弃疾,从古至今有无数品评,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层面解读了辛弃疾的人生与贡献。

下面,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的一篇名作,相信对大家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一定有所帮助。

把栏杆拍遍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宋词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鉴赏宋词,包含《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四个篇目。

本单元所选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小令轻灵飞动,长调将写景、叙事、抒情交互融合。

鉴赏时要体会声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与想象,领会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
1.积累关于辛弃疾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的相关知识。

2.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分析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

3.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提升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鉴赏诗词的能力。

预习案【学法指导&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
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25分钟独立完成预习案,勿忘:自主完成,全力投入,不干扰别人和不被别人干扰,边读边完成预习导读题。

4、35分钟自主、讨论、交流、质疑,教师点拨,切记:讨论集中,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5、5分钟当堂训练。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
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篇载: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二、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亭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年66岁。

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

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

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

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补充: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预习任务】 在朗诵的基础上诵读词作,整体感知,并用自己的话概述词的基本内容。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与
建议】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自测题,认真纠错,巩固落实;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鲈.
( )鱼 堪脍.( ) 倩. ( ) 揾. ( ) 舞榭.
( ) 狼居胥.( ) 佛狸祠...
( )( ) ( ) 2.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风流: 脍: 北顾: 倩: 可堪: 揾: 烽火扬州路: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的问题和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1.根据全文总结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2.分析下阙
a 、“元嘉草草”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b 、“佛狸祠”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c 、“廉颇” 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当堂检测:[学习与建议]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自测题,认真纠错,巩固落实;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 ),运用了( ) 修辞。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 ) 。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 。

3、“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
( )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 )的情
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