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缩句疑难问题经典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爸爸:肖老师,您好!在缩句题上我有些似懂非懂,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我和文博解疑释惑。
由于文字较多,我仍然将整理的资料发至您的邮箱,请回复.为缩句中碰到的情况:1、家长似懂非懂,2、家长与孩子有争议。
需老师一锤定音.请只判有“老师判”的题即可。
肖爸爸:哈哈,文博爸爸是非常尽职的父亲!费心了,感谢你的关注!
其实缩句的一些具体题型,在老师们中间,都经常有争论。
就我所了解的资料来看,其实,缩句的根本目的是分清句子主干,引导小学生了解句意。
(“小学生”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让他们在读了一个句子之后,能最简洁地搞懂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所以,从缩句对学生语文学习与语文素养提升的这个本质意义上来说,关于缩句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应该不是考评的主要目的.故,有不少小语专家也认为:缩句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
(实际操作中,老师们有时也会说:这个也对,那个也没错)。
况且小学语文界,也没有出过类似的“答题标准、规范”或“答题必须做到的注意事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也许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目前的考试,遇到此类题型时,有时命题者和批阅者可能都偏离了“缩句”的主旨(目的)。
为了“看看你究竟掌握没有”或者“不丢分”,命题者、执教老师往往有意无意地将“规范化”“标准化”等技术性的东西箍得很死,我们的老师们往往也教得很死,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通过缩句,引导小学生了解句意,进而读懂文章内容,学习表达方法”这个根本目的。
不排除一些偏、难、怪、费的题型,时时折磨着大家。
回过头来,针对下面你提出的具体疑惑,说说我的看法:一般说来,很多人认可这样三个缩句规则: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同时,缩句中词语不宜过分精简,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
那么,在四年级的孩子们首次接触此类题型时,我往往采取个人认为最“稳妥”的其中一种解法,当然,这种方法或许(肯定)也有疏漏。
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
“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如: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缩句的方法就是减少主要成分的附加成分,而组成一个成分的最小单位是词。
恰当的缩法是“杨梅树吮吸着甘露”。
类似的还有“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的教科书一直在激励着我前进”中的“教科书"、“枯黄的枫树叶在瑟瑟的秋风中缓缓飘落”中的“枫树叶"、“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茂密的树林”中的“太阳光”、“石拱桥能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中的“石拱桥”等等。
当然,具体到实际生活中,我校出题老师一般会避免下面我说到的“多种答案"“存疑”“有争论”这样的题型出现,(尽管“多种答案"“存疑"“有争论"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就如同后文
你提到的很多题目,其实,“这样也可以,那样呢,仔细想想也不算错”。
灵活对待,可能是我们当老师的最无奈也最无力的借口。
1、春风轻柔地吹拂着她的头发。
2、鸭嘴兽是世界上著名的珍稀动物.
家长语:“珍稀”去“动物"起修饰作用,为其定语,缩句应删除。
老师判:同意!鸭嘴兽是动物。
“珍稀”“动物”这“2个词”在这个语境下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可以拆分并应该删除“珍稀”。
不把“珍稀动物”看做1个词语.
3、他穿着一件大翻领上带着道道滚边的海军服。
家长语:他穿着海军服。
他穿着军服。
他穿着服.
老师判:他穿着海军服。
在这个语境下,“海军服”联系非常紧密,不可切分,特指某种物品。
4、一队队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高高兴兴地走进十分华丽的少年宫。
5、又大又红又圆的大苹果滴溜溜地在湿漉漉的路面上蹦跳着。
家长语:“大”是形容词作定语,对“苹果"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缩句应删除.
老师判:我个人认为你的理解很正确,“大苹果”不是特指某种(某个)事物,“大”修饰性的作用比较明显,删除。
“苹果蹦跳着”。
有时候,出题老师在标准答卷中会特别注明:“大苹果"不算错。
6、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家长语:理解一、“杨梅树”是树的名称,是不可分割的的,故应全保留,缩句为“杨梅树吮吸着甘露。
”
理解二、“杨梅”对“树”起限制作用,作“树”的定语,缩句应删除,缩句为“树吮吸着甘露."
老师判:杨梅树在这个语境下,特指这种物品,不切分。
“杨梅树”和“甘露"都是偏正关系的词而不是词组,不宜再切割精简。
所以不能缩成“树吮吸着甘露”甚至“树吮吸着露"。
7、二十六团的团长亲自站在桥头指挥这场激烈的战斗。
8、鹅毛般的大雪飘落在她乌黑的长头发上.
家长语:“大”是形容词作定语,对“雪”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缩句时应删除.
老师判:雪飘落。
相比于下一题的“鲜花”或者其他的“雪花",“大雪"在此语境下,“大”与“雪”联系不是那么密不可分,可以去掉。
不排除有老师认为可以(或者应该)保留。
9、用英雄鲜血浇灌的鲜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花。
家长语:理解一:“鲜”是形容词作定语,对“花”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缩句时应删除。
缩句为“花是花”
理解二:若“鲜”不能删除,把“鲜花”作为整体,作为主语,其理由是什么?
老师判:“鲜花”是一个“固定使用”的合成词,“常用,通用",不看做一个“偏正短语",不可切分。
10、古井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上的儿女.
家长语:
理解一:“古井”对应的有新井,所以“古”是作为定语,对进起限制作用,缩句应删除,则缩句为:“井哺育着儿女.”
理解二:“古井”是名称,不可分割,是整体作为主语,应缩句为:“古井哺育着儿女."
老师判:第二种,“古井”在这个语境下,可作为“一个词语”看待.
11、一队队穿着整齐的少先队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
家长语:“万里”是数量词作定语,对“长城”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缩句时应删除。
老师判:“万里长城",专有名词,不切分。
12、姐姐是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
家长语:医生有外科医生,内科医生等等,故“外科”对“医生”起限制作用,作为“医生”的定语,缩句时应删除.
老师判:同意,参考第一题。
13、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动物园。
14、1997年的一个秋日,我在盛产雨花石的一个采砂矿坑的乱石堆中,发现了一块黝黑的雨花石.
15、我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
16、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家长语:“大"是形容词作定语,对“草原”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缩句应删除。
老师判:同意,同“大苹果”,删去。
17、小松鼠高兴得跳了起来.
家长语:“小”是形容词作定语,对“松鼠”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缩句应删除。
老师判:同上。
18、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19、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沙群岛。
家长语:“英雄"是作定语,对“儿女”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缩句应删除.
老师判:这个有争论,个人和办公室的老师都认为“密不可分",建议保留“英雄儿女”(理由:特指,固定,去掉词意、句意歧义。
20、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老师判:“脸上”
21、家长语:
老师判:
鲁迅笔下的闰土是机智勇敢、聪明伶俐的少年。
22、我在上海体育馆观看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排球比赛。
家长语:“排球"是名词作定语,对“比赛”起限制作用,缩句应删除。
老师判:必须去掉,偏正词组。
23、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为大家表演节目。
家长语:“小”是形容词作定语,对“女孩”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缩句应删除.
老师判:去掉,同“大雪"。
24、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
家长语:“上”缩句时是否可删除,缩句为“沙地种着西瓜。
”可否?我认为违反了“保留主干的原则
老师判:保留,把“沙地上"看做“一个词”(四年级学生心中的“一个词"的概念,不是语法上的“词语"的概念),相当于“口袋里"“屋子内”类似的词语.
25、赵宇的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26、队员们激动得泣不成声。
27、宽敞的礼堂里坐满了兴高采烈的观众。
28、一个渔民在金黄的沙滩上发现了一块坚硬的化石。
29、这是第一面搭载我国自己的航天器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
家长语:理解一:“五星红旗”是专有名词,是专有名称,不可分拆,故应整体作为宾语,故“五星"缩句时不能删除,则缩句为“这是五星红旗。
”
理解二:“五星”作定语,对“红旗”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缩句应删除.“这是红旗。
”
老师判:专有名词,特定用法,看做“一个词”,不可去掉
30、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31、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32、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这时竟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
33、相传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红罗女。
家长语:缩句为:牡丹江畔住着红罗女。
缩句为:畔住着红罗女。
请问错的原因是????——“畔”,语素,在这里不单独成词,“江畔”老师判:“江畔住着洪罗女”或者“牡丹江畔住着红罗女"。
个人倾向于后者。
“牡丹江畔”看做“一个词”。
34、数不清的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神秘的眼睛。
35、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如镜的小河里。
家长语:
老师判:同“鲜花”,保留.
36、我班的王明同学认真地完成了当天的作业.
家长语:缩句为“王明完成了完成了."如果此缩句正确,“同学”既非“定、状、补”中的任一成份,为什么删除“同学",
老师判:这是一个经典案例.我回想起了多年前办公室内的争论.复指短语,一般认为可以删去“同学”。
如“李晓霞阿姨”,“张明叔叔”,删去“阿姨”“叔叔”,但是“宋庆龄奶奶”“冰心奶奶”等固定的、专用的,又不能删除。
实际操作中,小学生,四年级小学生,在“小学生"这个特定的背景下,保留不算错,或者直接讲“保留”。
37、观众的目光一起投向那位身穿“5”号背心的运动员。
38、夏天的厂房热得像蒸笼一样。
39、校园今年的圣诞节晚会开得非常成功。
家长语:“圣诞节"是形容词作定语,对“晚会”起限制作用,缩句应删除。
则缩句为“晚会开”
老师判:这个题目前我也是昏的(庐山瀑布汗),办公室的老师们也有争议。
“圣诞节”无疑可以去掉。
只是后面有点争论。
个人倾向于“晚会开得成功".“开得”中的“得……”一般是作为补语去掉,这里作为特例,“开得成功"均保留?存疑。
40、奔腾而来的洪水卷走了农民的粮食和牲畜。
41、满身是汗的渔夫吃力地拖着一张水淋淋的破渔网。
家长语:“破”是形容词作定语,对“渔网”起修饰作用,缩句应删除。
则缩句为“渔夫拖着渔网。
”
老师判:去掉“破",“破”一个词,“渔网”一个词,二者联系并非密不可分。
42、我看到了乱蓬蓬的长发下那张平静而慈祥的脸。
43、李时珍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44、心突突地跳得很厉害。
45、白而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长长的水藻上飘荡着。
46、八路军的一个通讯班悄悄地开到郑州以南50公里的前线.
47、气象台发布了强大的冷空气即将南下的消息。
48、一块块窗玻璃亮得可以照见人影.
家长语:“人”在缩句时否能删除的理由是什么?
老师判:这里的“得……”补语去掉,不影响表达。
判定为“玻璃亮。
”
49、隋朝的石匠李春亲自设计了赵州桥。
50、喜马拉雅山高得插入了云霄.
总之:
四年级缩句一般不会出现“连动、复指”。
超纲题,仅作练习。
而且老师的在判定时,一般要考虑“小学生”姓“小”这个因素,主要考虑“具体语境"下的“是否密不可分"这个原则.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