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杂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杂剧
元杂剧在形式上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如全剧只由主要演员独唱和一本限定四折等。
它的种种局限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突破,它的某些优点也为南戏所吸收,从而形成了明清的传奇戏。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戏曲的形成和宋金时期的民间戏曲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而渐趋成熟,为元人杂剧的产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根据一些残余的文献记载来考查,原始社会已出现反映农牧业生产的歌舞。
此后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巫风盛行,从《诗经》中有关祭祀的舞乐和《楚辞·九歌》来看,它们歌舞的内容主要是对于祖先或神灵的祝颂,但有些也包含了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到春秋、战国之际,在专司祭祀的巫觋以外,又产生了专门供人娱乐的俳优。
俳优虽然只是以滑稽的语言行动来替宫廷贵族制造笑料;然而他们的出现也有利于戏曲艺术中喜剧因素的积累。
西汉统一帝国建立后,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开始盛行,它广泛地汇集了民间的表演艺术,并且接受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包括《东海黄公》一类的戏剧性故事的演出。
汉乐府吸收的“燕赵之讴,秦楚之风”,以及汉魏以来在民间流行的平调、清调、杂舞、杂曲,也都辗转流传,给唐宋以来组成戏曲艺术的歌舞、音乐以影响。
在南北朝对立时期,由于北朝的社会矛盾更复杂,也更尖锐,出现了“拨头”、“代面”、“踏摇娘”、“参军”等具有一定故事内容和战斗意义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唐代继续流行,并有所发展。
这些都体现了表演艺术的逐步成熟,为我国戏曲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但由于我国封建社会进展的迟缓和戏曲需要融合多种艺术因素的特点,民间歌舞和各项表演艺术中虽然都有一些戏剧性质的演出,却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戏曲。
从唐代到宋金时期,是我国戏曲的形成期。
唐代各种艺术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它们从多方面推动了戏曲的诞生。
“燕乐”集中了隋唐时期民间和外来乐曲的成就,完成了中国音乐声律的大转变,宋元
戏曲的乐调主要是按照燕乐的宫调来分配的。
唐代舞蹈有“软舞”、“健舞”之分,而且产生《樊哙排君难》一类故事性相当强的演出,对后来杂剧的表演艺术有直接的影响;参军戏更为盛行,而且已有歌唱和音乐伴奏。
唐代中叶以后,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中开始出现集中的游艺场所,如首都长安的慈恩、青龙、荐福、永寿等大寺院。
与此同时,变文、市人小说、以及文人传奇小说的产生和流行,为后来的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北宋时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杂剧和后来的金院本都是戏剧的雏形。
杂剧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演出。
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正杂剧共有两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杂扮则多为调笑性质的段子。
演员也由参军戏的两个角色扩充到四人或五人为一场。
演员有属于官方的“教坊钧容直”、“诸军缴队”和民间的“露台子弟”(注:《东京梦华录》“元宵”条:“(宣德)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采结栏槛,……。
教坊钧容直、露台子弟,更互杂剧。
”同书“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妇出场毕,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子弟杂剧一段,……。
”)。
《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节演出《目连救母》杂剧的情况时说:“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可以推知杂剧盛行的状况。
金代院本的文献较少,从现存资料看来,它与杂剧有很多相似之处。
《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六百九十种,从其中如《杜甫游春》、《陈桥兵变》、《张生煮海》等剧目和人物“家门”分别的细致看,可见当时表演艺术的进展。
而解放后山西侯马金墓出土的舞台演出砖俑也证明了《辍耕录》院本演出由五人扮演的说法。
宋金说唱文学主要有鼓子词、词话和诸宫调等。
当时创作和表演诸宫调的民间艺人很多,在市井瓦舍中独成一家。
从现存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残本来考查,诸宫调的故事内容比唐变文更丰富,乐曲组织也更多样,而且初步注意了说白和歌曲的分工,直接导致以曲白结合表演故事的元杂剧的产生。
北宋的傀儡戏有杖头傀儡、悬线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等;影戏也有乔影戏和大影戏之分。
它们能够表演完整的故事,艺人以解说者的身分演唱,或间用代言体,
以增强人物故事的生动性,而且已有演唱的底本。
影戏和傀儡戏不仅在表演中模拟真人,而且反转来影响艺人的表演艺术。
总之,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戏曲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
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从《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和话本小说《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看来,这些新兴的文学形式在刻划人物、描写环境、结构布局、曲白结合诸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使元杂剧和南戏的产生有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第二节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和元前期剧坛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
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跟着下降。
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
他们一方
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晋南地区现存的舞台、壁画便是很好的证明(注:元代戏台在晋南普遍存在,现已初步鉴定了晋南的襄汾、临汾、洪洞、新绛、翼城等地的元代戏台八处。
又山西洪赵县明应王庙内的元代杂剧演出壁画,帐额上端题作“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
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有八十余人,见于书面记载的作品,约有五百余种。
从现存的一百多种元杂剧(注:臧晋叔《元曲选》和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共收剧本一百六十二种。
)和锺嗣成的《录鬼簿》、夏庭芝的《青楼集》等等有关资料看来,元杂剧最兴盛的时期是在前期。
在南方还是以为主要文学样式的时候,北方就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等杂剧作家,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剧本。
当时杂剧活跃的地域是在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大都和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平阳,以及东平、彰德等地。
《录鬼簿》所载“前辈名公才人”五十六人,都是北方人,这是由于南宋以来南北在政治上长期对立的结果。
元代前期的杂剧作家和人民群众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比较熟悉人民的生活。
他们的作品大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下层被压迫者的形象,歌颂了他们勇敢不屈的反抗斗争。
少数作品闪耀着作者和人民的美好愿望,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在艺术方法上,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而少数优秀作品
的现实主义又往往是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的。
杂剧的语言是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写成的,并且吸收了民间文艺的营养,具有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
部分作家还吸收了诗词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与句法,使语言更加优美。
同时,元杂剧的创作和舞台演出结合得十分紧密,杂剧作家充分掌握了舞台艺术的特点,集中概括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构成了动人的戏剧冲突。
元杂剧作家的这些成就不仅直接丰富了当时的戏曲表演,而且影响了后来的戏曲创作。
第三节元杂剧的形式
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它的组织形式有它一定的惯例。
在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也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的余地。
这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同时构成了戏曲文学的特色。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它的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对故事由来作简单的介绍,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这些乐曲不只吸收了宋金词、大曲、诸宫调的成果,而且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流传来的曲调。
如《虎头牌》杂剧中的〈双调〉套曲就是当时女真族流行的乐曲。
随着戏曲内容的充实和发展,杂剧角色的分工更趋细密,借以表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
由于杂剧以主要力量描写正面人物,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或旦本的主角。
此外,视剧情的需要,还有副末、贴旦、搽旦、净、孤、卜儿、孛老、来儿等配角。
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
歌曲的作用主要在抒情,但是它不只限于主人公的心情抒发和咏叹,同时也在重要的场景和关目
之中起渲染和贯串的作用。
曲词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
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以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衬字,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情达意。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掩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