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学类阅读之散文(第02期)-决胜2018年高考之全国百强校高端解析语文专项汇编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7届广西南宁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泉之灵
林子
①十月。
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
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
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
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
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
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
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
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
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
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
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
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
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从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汩汩生长,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
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
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
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
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
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
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
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
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
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的安全。
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
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
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
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
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
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
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
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
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
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
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
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两个短句独立,既简洁明了又意味深长。
交代了时间,引出下文描写兴安雨后山水独特的魅力,引
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灵渠,而是从兴安写起,自然引出对灵渠的描写,为下文赞美灵渠、品味灵渠做铺垫. C.灵渠的铧嘴设计巧妙,能轻松地将海阳河流来的水一分为二,作者从其中还悟出了“强大与弱小没有绝
对界限”的道理。
D.文章末尾表达了作者对灵渠和铧嘴的赞美,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厌恶官场沉浮、想做隐者的心情,深
化了文章的主旨.
5.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
泡制的清清泉铭。
6.文章以“地泉之灵”为题请结合全文,指出“地泉之灵"
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4.D5.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安然”“从容淡定”“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
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
深邃)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灵渠的深深赞叹(表达了作者被灵渠的灵性与美深深吸引住了)。
6.①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②灵渠导引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③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
④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灵
渠教导
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
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
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
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17届湖南省湘潭市高三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已在桥的那边
沈潇潇
不知从何时起,此岸江南已在彼岸,遥在桥的那边了。
看完国内实力派水彩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画展,我的思绪一连好几天都在“桥那边”打转转,一阵阵杨柳风、杏花雨从“桥那边”吹过来飘过去,搅动着我心底里的什么,似有“三月不知肉味"之况。
我总觉得,在那些画里有一个精灵在舞蹈。
这个精灵,我看不见,又隐约可辨;我说不出,却又在嘴边。
它依稀是画里的一座桥、一湾水。
它又不是那桥那
水.它仿佛是与“桥那边”、“水那边”同在的一缕风、一抹色彩。
它又不是那缕风,那抹色彩。
它好像是来自“桥那边”的一声呼唤,让闻听者心头微微一悸……哦,乡愁,这就是“乡愁”!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种文化意象、文化精神。
江南文化得益于相对丰饶的物质基础和历史上长期偏离政治中心,使得审美精神本身较少受到物质和伦理道德及政治的异化,得到了相对较为纯粹的发育。
历代有多少文人墨客醉在江南,又为江南留下了多少诗性的写照!而在画家林绍灵的笔下,对这种江南文化的表现则是侧重于诗性细节的自在触摸:那河湖密布,舟桥相通,桑麻遍野,饭稻羹鱼,桃红柳绿,粉墙黛瓦,无不显示着“水做的江南”湿润、灵秀、诗性的一面。
当我驻足在这一组“桥那边”的画前,心会变得像画里的风景一样湿润、灵秀和诗性,不经意间有一种庄子梦蝶的恍惚感,分不清此时此刻的我是在画里还是在画外,分不清此刻的自己是“桥那边"的一个温柔元素,还是桥这边在水泥钢筋丛林、滚滚红尘里劳形劳心的那个枯槁形象。
江南水会软化、还原(至少是暂时)一颗被物质时代异
化的心。
这是乡愁——林绍灵安放在“桥那边”的那个翩跹起舞的精灵所施展的魔法。
但不知我们有否还记得,现在的“桥那边”曾经是我们曾经身处的此岸,是桥的这边,是我们所来自的地方.那里有我们年迈的外婆和童年的阿娇,那里的土地里还渗透着我们的脐血。
然而有一天,向往远方的我们终于走过桥去,曾经的此岸在我们的身后日渐日远,桥这边成了“桥那边”。
再以后,“桥那边”慢慢地变老,犹如佳丽迟暮,又如树之落叶、花之凋零……那些曾经活色生香的事物,还有那些栽桑织布、采莲唱歌、临窗刺绣、晴耕雨读的人儿,也已杳然。
在这个物质欲望膨胀的时代里,江南特有的超脱于实用理性的内在审美自由精神和优美诗性形象正在消亡之中。
此岸正变得越来粗粝、混浊,曾经的诗性江南已在彼岸,成为桥那边的远景。
更令人伤感的,是通向彼岸的桥正在我们面前迅速地垮塌,甚至已不复存在,我们已经无法抵达“桥那边"的江南。
我们也越来越看不清楚“桥那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是奄奄一息的日暮乡关?是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是遥想或回望?是忘却或祭奠?
难道一定要到了失去了它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它的美丽?“桥那边"之所以让人魂牵梦绕,就是因为它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就是因为它正在消失,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已经越来越不依靠实际时空,而越来越依靠人们心灵的记忆,依靠画家、作家、音乐家等各类艺术家们的艺术表现和学术专家的研究、阐述而呈现折射的存在,“桥那边”的江南风景和人文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性的构筑。
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正是用他自己特殊的符号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再造了江南,也是我曾经的江南,在他营造的“桥那边”的精神文化镜像里,江南人文得以超越时空而存在,使我辈之人稍稍得到些许慰藉.然而,它毕竟已是“桥那边"的江南,是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江南,成了我们再也回去不了的地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古人在“白发三千丈”时犹有烟波江相伴,我们呢?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减)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桥那边"并不是真有一座江南的构筑,而是指一个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我们再也回去不了的地方。
B.文中写作者感觉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的画中有一个精灵在那翩跹起舞,这是运用了联想的手法。
C.文中除了写彼岸,也多次写到此岸,文中的“此岸”
都是指水泥钢筋遍布,越来越粗粝、混浊的现实. D.文中大量引用古人诗句增添了文化底蕴和趣味性,使文章散发出书卷气和文化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
8.请结合文章第二面分析“遥在桥的那边”的江南具有什么特点。
9.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为什么让“我”魂牵梦萦?【答案】7.A8.①风景优美。
有红桃绿柳,粉墙黛瓦,丰收的鱼米.
②湿润、灵秀、诗性。
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醉在江南,又为
江南留下了许多诗性的写照!
③是一种文化意象、文化精神。
会软化还原一颗被物质时代
异化的心。
9.①曾经的诗性江南已在彼岸,正在消失,江南风景和人文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性的构筑,我们已经无法抵达。
林绍灵用自己特殊的符号为人们再造了江南,江南人文也因他的画作得以超越时空而存在,使人们得到些许慰藉。
②林绍灵笔触下的江南侧重于诗性细节的自在触摸,显示着“水做的江南"优美诗性形象。
这引起了我的共鸣,勾起了我的乡愁。
点睛:需要学生对指点段落的内容思路进行分析,对内容要点进行提炼浓缩。
答题时要力求简明.考生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
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
如林绍灵笔触下的江南侧重于诗性细节的自在触摸,显示着“水做的江南”优美诗性形象。
这引起了我的共鸣,勾起了我的乡愁。
三、(17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二)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①江南,是杜牧的。
②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③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④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⑤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
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
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
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⑥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⑦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⑧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⑨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⑩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⑪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
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
⑫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⑬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
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⑭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⑮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⑯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⑰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
“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
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⑱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
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
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⑲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⑳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
㉑“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㉒江南,安慰着诗人。
㉓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2期,有改动)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②段,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
对于江南的意义。
B.文章前六段多次写到江南的“寂寞”,然后在第⑦段中笔锋一转,“就在这时,杜牧来了”,用反衬的
手法写杜牧给江南美景带来了神韵。
“寂寞”指的
是当时扬州的萧条。
C.文章第⑫⑬段用了多个问句,赞美只有杜牧才能写出这样美丽的描绘江南的诗句。
D.“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声威,他只能沉醉
于江南美景,以此来慰藉痛苦失望的灵魂。
E.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8.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9.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请结合自己读文的感受加以分析.
【答案】7.AB8.①杜牧的诗和江南的美是和谐统一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便于简洁凝练地表现江南的美景和神韵,增添江南美的感染力.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情韵,与文中的抒情、议论协调统一,形成本文典雅优美的语言特点。
③借杜牧的诗句充分展现杜牧的才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④借杜牧的诗句充分说明杜牧对江南的了解,为文题“杜牧的江南"提供了充分的证明.
9.①杜牧让长久沉寂的江南重新显现灵秀和浪漫。
②杜牧读懂了多少人无法懂得的江南的美,并用自己的诗句定
格再现了江南的婉约、繁华、神妙,让美丽的江南在岁月中留存。
③长久失落的杜牧在江南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杜牧的生命情感和江南融为一体。
9.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
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在烟水渺茫的
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分析原因。
点睛: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首先要对相对散乱的形式进行整理,最后到一点,这样就要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段落划分,
看文章都描述了哪些事情或精致,分析写这些的目的是
什么,然后找到文章的神,文章的神一般集中在开头、结尾和中间行文中表情达意的句子中,找到这些就找到
神。
此题重点分析杜牧让江南怎样,江南又让杜牧怎样。
四、(17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路
龙应台
五万人涌进了台中的露天剧场;有风,天上的云在游走,使得月光忽隐忽现。
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像一个用手掰开的大半边葡萄柚,随意被搁在一张桌子上,仿佛寻常家用品的一部分。
一走进剧场,却突然扑面而来密密麻麻一片人海,令人屏息震撼;五万人同时坐下,即使无声也是一个隆重的宣示。
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群众跟着音乐打拍,和着歌曲哼唱,哼唱时陶醉,鼓掌时动容,但没有尖叫跳跃,也没有激情推挤。
这,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
老朋友蔡琴出场时,掌声雷动,我坐在第二排正中,安静地注视她,想看看——又是好久不见,她瘦了还是胖了?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我稍稍挪动椅子,插在这两个人头的中间,才能把她看个清楚。
今晚蔡琴一袭青衣,衣袂在风里翩翩蝶动,显得飘逸有致。
媒体涌向舞台前,镁光灯烁烁闪个不停。
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
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被遗忘的时光》)。
蔡琴的声音,像大河般深沉,黄昏般惆怅,又有宿醉难醒般的缠绵。
她低低地唱着,余音缭绕然后戛然而止时,人们报以狂热的掌声。
她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
在海浪一样的掌声中,我没有鼓掌,我仍旧深深地注视她。
她说的“事”,是五十九岁的导演杨德昌的死.她说的“人生”,是她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一个曾经爱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你的哪一首
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许诺?
挡了我视线的两个人头,一个是胡志强的.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
他的身边紧挨着大难不死的妻子,她少了一条手臂。
胡志强拾起妻的那只纤弱的手,迎以自己一只粗壮的手,两人的手掌合起来鼓掌,是患难情深,更是岁月沧桑.
另一个头,是马英九的。
能说他在跟五万个人一起欣赏民歌吗?还是说,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
他,和他的政治对手们,所开的车,没有“R”挡,更缺空挡。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
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
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蔡琴开始唱《恰似你的温柔》,歌声低回流荡,人们开始和声而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就让一切走远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的来让它好好的去……
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
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
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删改)【注】①胡志强:台湾国民党前副主席、台中市前市长.其夫人邵晓玲,台湾著名演员,因车祸而失去一条手臂.②马英九:台湾地区前领导人、台湾国民党前主席。
③沈君山:台湾物理学家、著名作家、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