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西客专地裂缝专题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地裂缝专题研究
刘世春
一、概述㈠.前言
西安是我国地裂缝灾害最典型、最严重的城市,自1950 年发现地裂缝以来,现在地裂缝已发展到12 条。

从1976 年至1992年期间,地裂缝的发育规模和活动强度急剧增大,给西安地区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工业及民用建筑经常受到地裂缝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万至数千万元。

西安市自1992 年以来,采取了禁采地下水的措施,地面沉降得到有效地控
制,地裂缝的发展趋缓。

西安地裂缝是在西安断层组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南向北,在黄土梁洼之
间有规律的排列,呈带状分布,走向NE60°〜80°,局部近东西向,倾向SE, 倾角70°〜80°,宽几米到数百米不等,活动速率以5〜30mm/年居多,最大者愈50mm/年,西安地裂缝具有相同的三维活动特征,以垂直位移为主。

地裂缝的出露段和活动最强烈的地裂缝,多发育在黄土梁洼区,在东西两侧的阶地区出露较少,多为推测隐伏地裂缝。

据有关单位研究表明,西安市的地裂缝的发展及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深层承压水所致,相关系数达到0.87~0.98。

郑西客运专线引入西安车站,不可避免的要穿越西安市区,并通过地裂缝。

与郑西客专相关的地裂缝,具有关资料显示为Df2及Df3地裂缝。

因此本次初测工作针对与客专相关的地裂缝Df2、Df3,与陕西大地地震工程勘察中心联合开展了针对性强的专题研究。

㈡.工作方法
为了较为准确的揭示线路通过地裂缝的位置,本次采用的工作方法主要是以搜集既有地裂缝勘察资料及观测资料、地面调查、钻探、挖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

搜集既有地裂缝资料可以指导本次工作的开展,并分析地裂缝的活动性;地面调查可以分析确定地裂缝大致分布范围,并利用微地貌特征如地裂缝的错台,分析其活动特性;利用钻探揭示在地裂缝两侧古土壤层的高程分布差异,确定地裂缝的出露位置;利用挖探的探槽,确定地裂缝目前活动的特征。

㈢.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如下:
1、地面建筑物破坏调查、测绘、拍照及资料收集分析;
2、布设钻孔勘探线12条,钻孔112个,查明古土壤标志层有无垂直错动及其错动量,确定地裂缝位置,分析地裂缝较深部位的活动特征。

3、布设探槽4个,深度2-3m,槽长10-15m,宽1.0m。

直接揭露地裂缝。

4、测量地裂缝控制点和地面出露点的坐标及钻孔高程。

标高引自场地附近
的水准点BM314点,高程为407.883m;BM315点高程为407.875m,高程为1985 国家高程基准。

坐标为1980年西安坐标系(1°带)各控制点布设在设计铁路线附近。

坐标类型、高程精度及引测点均由甲方提供,具体数值详见附表1。

二、场地位置及地质地貌概况
㈠.地理位置
郑西客运专线与地裂缝f2、f3 发生关系的工程场地位于西安市东北郊既有陇海铁路线附近太华路至老人仓之间,重点勘察范围CK475+000〜CK475+800, 长度800m;CK476+250 〜CK476+800,长度550m;CK478+200 〜CK478+900, 长
度700m;CK477+400 〜CK478+000,长度600m。

㈡.地貌地质特征
郑西客运专线工程场地位于黄土梁洼地貌区。

地面标高403.00~409.84m之间,总体东高西低,跨越两条梁洼地貌。

根据场地的探槽、钻孔资料,场地地层结构清楚且基本稳定,由上而下地层结构简单描述如下。

1、人工耕作层或填土Q4ml:主要为耕土、素填土,局部有杂填土,褐色,以粘性土为主,厚度0.3~2.0m,局部厚度达3.6m。

2、粘质黄土Q3eo1:黄褐色,具大孔结构,层底深度 5.4~14.2m,相应标咼393.96~399.98m。

3、古土壤层Q3el:棕红色,可塑,含白色网状钙膜,团粒状结构明显,底部含有厚度约10cm 的钙质结核层。

层底深度9.3~18.1m,相应标高
387.52~395.90m。

4、粘质黄土Q2 eol:为褐黄色,层底未揭穿,终孔深度20m。

三、场地附近区域地裂缝分布及资料收集分析
最新研究表明,西安市有12条地裂缝,均出露于梁洼相间的微地貌系统中
的梁南侧梁洼的转折部位(附图1)。

地裂缝的总体走向北东至北东东,其分布位置和延伸方向均受深部活动断层控制。

地裂缝的活动量除与构造活动有关外,主要受控于西安市过量开采地下承压水引起地面差异沉降所致。

郑西客运专线斜穿西安市地裂缝系统中由北向南数第二、第三条地裂带,即
Df2石家街〜红庙坡地裂带(简称八府庄地裂)和Df3劳动路〜秦孟村地裂带(简称劳动公园地裂缝)的东部,详见附图1-3。

Df2 地裂带东起浐河边的米家崖,经酒十路、杜家街、八府庄、含元殿、三合新村、北关正街、纸箱厂、红庙坡村,西至大兴路北。

总体走向北东东,是西安市目前地面破坏明显且延伸较长的地裂缝之一。

地裂缝活动较强,地裂缝所经之处的建筑物和地面均裂开,形成北高南低的陡坎,地面垂直高差10-30cm左右。

有的房屋甚至无法使用被迫拆除,地下管道经常被错断等等。

地裂缝面倾向南东,南盘下降,北盘相对上升,具典型的正断层活动特征。

地裂带的东西端头,地裂缝目前仍处于隐伏状态。

在设计铁路线与地裂缝相交的部位附近,地面裂缝的破坏行迹不明显,但梁洼地貌清楚,地形高差约 1.5m。

Df3地裂带东起西安火车东站,经铁路局工程三处南、东二环立交南、西安铁路物资供应总段、华清小区、西安东车辆段洗罐厂、华清路农机站、铁北村、西安高压供电局变电站南、太华路、莲湖路、大庆路、西安仪表厂家属院、劳动路、电信工程学院、延光厂、石家围墙,向西延伸至昆明路西南。

总体走向北东至北东东向。

该地裂带最早发现于西郊劳动路至延光机械厂一带,因此常称为西郊地裂缝。

该条地裂缝活动性相对较弱,地面出露不连续。

在设计铁路线附近的太华路-西安东车辆段洗罐厂,地裂缝出露地面,通过之处的地面裂开,缝宽
1- 3cm,形成北高南低的坎状微地貌,建筑物墙体裂开,不均匀沉降明显。

该段地裂缝目前活动较为强烈。

华清小区-西安火车东站,地裂缝地面破坏不明显,说明目前处于隐伏状态。

四、场地地裂缝勘察
根据郑西客运专线通过的工程场地条件,场地西段为闹市区,民房、厂房密布,地下管线、空中架线星罗棋布,施工难度很大。

有的地方无法布设钻孔和探槽作较详细的勘察工作但有的地方地裂缝对建筑物的地面破坏较明显,如砖墙和地面裂开,并在地面或路面形成陡坎状微地貌等等,因此,西段地裂缝位置的确定是以
地面调查为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布设钻孔勘探线和探槽;东段地裂缝地面破坏不明显,目前仍处于隐伏状态,在农田或乡间小路上布设钻孔测线和探槽,其结果分析如下。

㈠.缝地面破坏调查
Df2 地裂缝在东二环以西,地裂缝出露地面,地裂缝活动较强,对建构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但距设计的郑西客运线较远,没有重点进行调查。

东二环
以东米秦路、杜家街距设计的铁路线较近,但地面破坏行迹不明显。

Df3 地裂带在华清小区以东地面破坏不明显。

东车辆段洗罐厂以西地裂缝地面破坏明显,分别介绍如下。

华清路北原农机公司院子及其车间水泥地面裂开,形成北高南低的台阶状地形陡坎,陡坎高度约30cm。

曾建点观测(已破坏多年),1990年左右,地裂缝的垂直活动速率为10-15mm/a ;2000年左右小于10mm/a。

其东西两侧的建筑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铁北村,地裂缝以NWW 向斜穿三排平房,使地面和墙体均遭到破坏,水泥地面裂开,缝宽约3cm,北盘台升,南盘下降,形成坎状地貌,房屋多次维修,部分已无法使用。

西安高压供电局西安供电站东南角砖围墙裂开多条缝,其影响宽度14m其东侧水泥路面多次裂开多次维修,在路面上形成北高南低的陡坎状微地貌。

西安供电局城北供电分局城北保电站院子水泥地面、西围墙裂开严重,砖围墙裂开多条缝,影响宽度约14m,南盘明显下沉;水泥地面形成北高南低的坎状微地貌,相对高差约20cm,据访问资料该裂缝最早发现于1980年左右,估算20多年来的平均活动速率为10mm/a。

地裂缝的局部延伸方向为NEE向。

西安酱菜厂东南角二层楼房水泥地面和墙体均裂开,水泥地面缝宽2-3cm,南侧微下沉,呈锯齿状延伸,局部走向NEE。

整个楼房出现明显的不均匀沉降
现象。

在地裂缝延伸线上,南廓上村靠铁路边民房裂缝不明显。

㈡.地质钻孔勘探与资料分析
根据Df2、Df3 地裂缝的延伸方向、郑西客运专线设计的位置及其工作场地条件,沿近南北向布设地质钻孔剖面11 条,东西向布设剖面线一条,剖面位置详见附图3。

钻探目的是查明晚更新世棕红色古土壤标志层有无垂直错动、错动特征及其错动量,分析地裂缝较深部位的活动特征。

钻探结果分别叙述如下。

郑西客运专线CK475+000〜CK475+800段可能与f2地裂缝相交因此在该段布设钻孔剖面 3 条,收集以前的剖面资料3条。

1- 1'钻孔剖面线位于西安太平洋供水工程有限公司院子内,共布设钻孔10个,编号为1-1〜1-10,孔间距5.0-30m,钻孔深度约18-20m。

孔口标高407.84-408.51m。

钻探结果详见附图4钻孔地质剖面图。

从钻孔地质剖面图上可以看到,
表面地形已人工改造,较为平坦,微有北高南低之势。

古土壤底界的变化与地面形态吻合。

1-3〜1-4号钻孔之间古土壤底界结核层发生明显的垂直错断现象,相对高差约2.8m。

古土壤的厚度也有变化,北盘较薄,南盘较厚。

断面向南倾斜,南盘下沉,北盘相对上升,为典型的正断层性质。

地面裂缝不明显。

古土壤标志层错断点按向南800顷角延伸到地面的坐标位置见附图3和附表2。

2- 2'钻孔剖面线位于1-1'钻孔剖面线西约200m处的乡间小路上,
共布设钻孔12个,编号为2-1〜2-12,孔间距5〜40m孔口标高407.49-409.25m 之间,有北高南低之势。

钻孔深度17-18.5m,钻孔剖面位置详见附图3,地质钻探结果
详见附图5、6。

由图可以看出,在钻孔2-5〜2-6 之间发现古土壤底部结核层被垂直错断现象,断面向南倾斜,北盘上升,南盘下降,古土壤底界相对高差约
1.65m。

古土壤的厚度也有变化,北盘较薄,南盘较厚,为典型的正断层性质。

3- 3'钻孔剖面线位于2-2'钻孔剖面线西约180m处,剖面西为杜家街村,东为西安火车东站变电所,沿南北向小路布设钻孔剖面线,共布钻孔
14个,编号为3-1〜3-14,孔间距2.5〜40m孔口标高408.23-409.89m之间,地面有梁洼微地貌特征,钻孔3-2〜3-7 位于梁上,3-1 位于梁的北侧缓坡上,3-8〜3-14 孔位于梁的南侧。

钻孔深度17-19.1m,钻孔剖面位置详见附图3,钻探结果详见附图7、8。

由图可以看出,古土壤标志层的上下界面形态和地面形态吻合。

在钻孔3-11〜3-12之间发现古土壤底部结核层被垂直错断现象,北盘古土壤较薄,相对上升,南盘古土壤明显增厚,相对下降,古土壤底界相对高差约 2.0m。

Df2地裂缝在3-3'钻孔剖面线西以收集既有的资料为主,本次未作勘察工作。

陕西省工程地震勘察研究院2001 年7 月24日的《西安高架快速干道一起工程东元路〜十里浦地裂缝勘察报告》中3条钻孔剖面,详见附图9,古土壤标志层被明显错断,由此确定的位置坐标详见附表。

区域地裂缝分布表明,Df3地裂缝通过郑西客运专CK476+250〜CK478+000 段,共布设钻孔剖面9条,分析如下。

4- 4'钻孔剖面线位于秦孟街南农田内,共布设钻孔9个,编号为4-1〜4-9,孔间距18〜30m,孔口标高406.00-406.55m之间,钻孔深度17.5-18.5m,钻孔剖面位置详见附图3,地质钻探结果详见附图10。

由图可以看出,北段4-1〜4-6钻孔之间古土壤标志层的顶底界面微向北倾斜,4-6〜4-8孔之间较平缓,4-9孔古土壤标志层明显增厚,底界也出现加深现象。

由于紧靠铁路线,钻机无法施工,对比附近的钻孔剖面特征分析,地裂缝位置就在钻孔4-9南不远处。

5- 5'钻孔剖面线位于4-4'钻孔剖面线西约240m处,北为西安铁
路工程三处院子,南为空地。

共布设钻孔14个,编号为5-1〜5-14,孔间距5〜
22m孔口标高406.42-407.82m之间,微有北高南低之势。

钻孔深度18-20m,钻孔剖面位置详见附图3,地质钻探结果详见附图11、12。

由图可以看出,古土壤的顶、底界面变化和地面变化一致。

在钻孔5-12〜5-13 之间发现古土壤标志层被
垂直错断现象,北盘古土壤标志层较薄,相对上升,南盘标志层明显加厚,相对下降,古土壤底界相对高差约 1.5m。

6- 6'钻孔剖面线位于5-5'钻孔剖面线西约120m、东二环东侧的
苗圃内,共布设钻孔9个,编号为6-1〜6-9,孔间距5〜25m,孔口标高405.60-406.19m之间,钻孔深度17.8- 19m,钻孔剖面位置详见附图3,地质钻探结果详见附图13。

由图可以看出,在钻孔6-3〜6-4之间发现古土壤底部结核层被垂直错断现象,北盘古土壤较薄,相对上升,南盘古土壤较厚,相对下降,古土壤底界相对高差约 1.5m。

7- 7'钻孔剖面线位于西安华清铁路住宅小区内,由于场地条件所限,钻孔只能沿水泥路面施工,加之地下高压电缆、水管等影响,剖面线方向变化较大,只能根据场地条件施工。

共布设钻孔9 个,编号为7-1 〜7-9,孔间距5〜65m孔口标高403.65-405.44m之间,梁洼地貌较明显,北段7-1〜7-4孔之间地形较高,南段7-6〜7-9孔之间较低,相对高差约1.5m,。

钻孔深度约18-20m,钻孔剖面位置详见附图3,地质钻探结果详见附图14。

由图可以看出,古土壤底界的变化与地面标高变化一致。

在钻孔7-2〜7-3之间发现古土壤底部结核层被垂直错断现象,北盘古土壤层较薄,相对上升,南盘古土壤较厚,相对下降,且有明显的牵引特征。

古土壤底界
相对高差约 1.46m。

8- 8'钻孔剖面线位于八府庄南路至西安东车辆段洗罐厂西门之
间,距东侧7-7'钻孔剖面线约270m,剖面线长度约220m。

南北向共布设钻孔8 个,编号为8-1〜8-8,孔间距15〜52m孔口标高407.52-408.87m之间,地形北高南低,相对高差约1.3m。

钻孔深度约18-20m,钻孔剖面位置详见附图3,地质钻探结果详见附图15。

由图可以看出,古土壤标志层底界明显向北倾斜,推测应在梁状地貌的北侧缓坡处。

由于紧邻铁路线,钻机无法施工,根据附近的剖面资料及区域地裂缝分析,推测地裂缝应位于钻孔8- 8 的南侧。

由7-7'钻孔剖面和8-8'钻孔剖面分析,地裂缝在上述两条剖面线之间走向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在上述两条剖面线之间增加一条剖面9-9'。

9- 9'钻孔剖面线位于六合窑村南通往华清小区的柏油路上,剖面方向近东西向。

由于路窄,地下管线复杂,有的地方甚至无法施工。

因此,钻孔
间距较大。

共布设钻孔5个,编号为9-1〜9-5,孔间距17〜55m孔口标高
403.70-406.10m之间,地形西高东低,相对高差约2.5m,钻孔深度16.5-18m,钻孔剖面位置详见附图3,地质钻探结果详见附图16。

由图可以看出,在钻孔9-4〜9-5 之间发现古土壤底部结核层被垂直错断现象,西盘上升,东盘下降,古土壤底界相对高差约 3.5m。

10 -10'钻孔剖面线位于西安铁路线南华清路北原农机公司院子内,距离8-8'钻孔剖面线约500m。

该处地面裂缝明显,在裂缝南北两侧共布设钻孔6个,编号为10-1〜10-6,孔间距5〜12.5m孔口标高404.42-405.38m之间, 钻孔深度16.5-17.2m,钻孔剖面位置详见附图3,地质钻探结果详见附图17。

由图可以看出,在钻孔10-3〜10-4 之间发现古土壤底部结核层被垂直错断,且断层面有明显的牵引构造特征。

北盘古土壤层较薄,相对上升,南盘古土壤层较厚, 相对下降,古土壤底界相对高差约4.0m。

11- 11'钻孔剖面线位于铁路线北、西安高压供电局西安变电站东
边的水泥路上,距10-10钻孔剖面线约450m。

共布设钻孔6个,编号为11-1〜
11-6,孔间距10〜67m孔口标高405.49-407.65m之间,相对高差约2m。

钻孔深度约18-20 m,钻孔剖面位置详见附图3,地质钻探结果详见附图18。

由图可以看出,在钻孔11-5 附近发现古土壤底部结核层被垂直错断,且断层面有明显的牵引构造特征,北盘古土壤层较薄,相对上升,南盘古土壤层较厚,相对下降,古土壤底界相对高差约4.5m。

地面裂缝的微地貌特征较明显,位置应在11-4孔南约2m 处,和由钻孔推测的地裂缝地面位置基本吻合。

12- 12'钻孔剖面线位于铁路线北、西安酱菜厂院子东南角的水泥
地面上,距东侧11-11钻孔剖面线约100m。

共布设钻孔9 个,编号为12-1〜12-9, 孔间距5〜30m孔口标高406.61-407.54m之间,钻孔深度约18-20m,钻孔剖面位置详见附图3,地质钻探结果详见附图19。

由图可以看出,在钻孔12-8 附近发现古土壤底部结核层被垂直错断,且断层面有明显的牵引构造特征,北盘上升,
南盘下降,古土壤底界相对高差约 4.3m。

探槽揭露出地裂缝,其位置与由钻孔推测的地裂缝地面位置相比较偏南约2m,基本上是吻合的。

由上述12 条地质钻孔剖面线可以清楚看出,郑西客运专线的确穿越Df2、Df3 两条地裂缝(Df2 在CK475+507,Df3 在CK476+575、CK477+720 处与地裂缝相交),古土壤标志层错断明显,按断面南倾80°及古土壤底界面错断深度推测的地面位置坐标、或地面裂缝明显的坐标详见附表2。

㈢.探槽结果分析
根据Df2、Df3 地裂缝的地面破坏情况及钻孔揭示的古土壤错断置布设人工探槽
4 个,收集以前的资料3 个,探槽位置详见附图3,分别描述如下。

1、探槽1
探槽 1 布设在Df2 地裂缝带2-2'钻孔剖面确定的地裂缝错断古土壤处,探槽
长度约16m,槽深2.3m。

探槽表层为杂填土,下部为素填土,由于上部填土危险,无法继续深挖,在深度2.3m内经仔细察看,尚没发现裂缝。

说明地裂缝隐伏于 2.3m以下。

2、探槽2
探槽 2 布设在Df3 地裂缝带5-5'钻孔剖面确定的地裂缝错断古土壤处,探槽
长度为16m,槽深2.3m。

探槽表层为素填土,下部为原生黄土,
经仔细察看,在探槽内尚没发现地裂缝。

说明地裂缝隐伏于 2.3m 以下。

3、探槽3
探槽 3 布设在六合窑村的苗圃内,据苗圃园丁反应此处浇地时漏
水严重,且地貌上北高南低。

探槽长14 m,宽1.0m,深 2.4m。

探槽位置见附图3。

探槽内没发现裂缝。

4、探槽4 探槽4 布设在Df3 裂缝带12-12 孔剖面确定的地裂缝错断古土壤处,探槽

度为14m,槽深2.3m。

探槽表层为杂填土,下部为黄土,经仔细察看在深度0.8m 以下发现两条裂
缝,地裂缝宽2-10cm,裂面向南倾斜,倾角85°。

5、探槽5
探槽 5 收集东二环铁路线北立交桥资料《西安市东二环跨铁路立
交工程斜拉桥Df3地裂缝施工图勘察报告》。

资料见附图20。

综上所述,探槽揭示的地裂缝1-2条縫宽2-8cm,其活动特征与钻孔得出的结果一致。

断面均向南倾斜,倾角75° -85°,南盘下降,北盘相对上升。

㈣.裂缝坐标测量对地面裂缝破坏特征明显的位置、钻孔控制的地裂缝位置以及探槽揭露的地裂缝位置进行坐标测量。

测量结果详见附表2。

㈤.综合分析由上述工作可知,在郑西客运专线通过的西安城区跨越Df2、Df3 两条地裂
缝,Df2 在CK475+507, Df3 在CK476+575、CK477+720 处与地裂缝相交,其延
伸方向为北东东向,地裂缝分布位置详见附图3,各地裂缝控制点的坐标详见附表
2。

五、地裂缝活动性分析西安地裂缝的活动具典型的正断层活动特征,以垂直差异沉降为主,张裂次之, 水平走滑最小。

地裂缝的活动量除与构造活动有关外,主要受控于过量开采的地下承压水。

地裂缝的活动性监测在1990 年以前较详细,之后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和科研经费的短缺,全面持续的观测资料较少。

总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的地裂缝带、同一地裂缝带的不同地段和同一地段的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各有差异。

具体分析如下。

1990年以前的观测资料表明,Df2地裂缝的活动速率东二环(CK476+830)以西(大里程)15-30mm/a,以东(小里程)为5-15mm/a;1994年开始,地裂缝活动速率明显减弱,局部地段出现反向运动,由南降北升变为北降南升。

2000 年前后,地裂缝的活动速率东二环以西10mm/a左右;推测未来地裂缝的活动速率东二环以西可按10-15mm/a;东二环以东地裂缝目前仍处于隐伏状态,其活动速率可按
5-10mm/a 考虑。

Df3地裂缝在西安东车辆段洗罐厂(CK478+400)以东(小里程),地裂缝目前处于隐伏状态,地裂缝的活动速率较小,可按5-10mm/a考虑。

洗罐厂
(CK478+400)以西(大里程),地裂缝出露地面,观测资料表明1990年以前为4.35-15mm/a。

用地面陡坎状微地貌估算20年来地裂缝的平均活动速率为10-
15mm/a。

1990年以来随着黑河引水量的增加及西安市区自备井的关闭,地裂缝活动速率在减缓,因此,未来洗罐厂(CK478+400)以西(大里程)地裂缝的活动速率按10mm/a考虑较宜。

钻孔勘探的结果表明,Df2、Df3地裂缝的隐伏段,古土壤标志层的错距较小,Df2地裂缝错距1.8-2.8m, Df3地裂缝5、6测线错距1.5m,7、9测线开始增大到 3.5-
4.0m。

地裂缝出露明显的地段10〜12条测线,古土壤错距达到4-4.5m。

说明地裂缝在隐伏段活动性较弱,在明显出露段活动性较强,在采取工程措施时,一定要区别对待。

六、结论与建议
㈠•郑西客运专线(北线)通过西安市区内跨越Df2、Df3两条地裂缝,里程分别位于:Df2在CK475+507,Df3在CK476+575、CK477+720处与地裂缝相交。

总体走向北东东向,局部地段的走向有北西西向、近东西向及北东向。

㈡.应以路基工程通过西安地裂缝,不宜设置一些对变形敏感的工程。

铁路
必须跨越地裂缝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般来说,采用短材质、柔性接头、多留沉降缝,以调整地裂缝两侧的不均匀沉降。

在地裂缝场地上应加强建筑物适应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并预留沉降量;采取防水措施,避免水侵入地下,诱发或加剧地裂缝的发生发展。

客专跨越地裂缝的周围应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确保安全,并设立观测网对地裂缝长期监测,以利于工程建成后的养护与维修。

㈢.Df2 地裂缝在勘察段处于隐伏状态。

Df3 地裂缝在西安东车辆段洗罐厂(CK478+400)以东(小里程)处于隐伏状态,隐伏深度2.5米以下。

在洗罐厂(CK478+400)以西(大里程)-太华路东出露地面,使地面裂开并形成陡坎状微地貌。

古土壤标志层错断清楚,断距在隐伏段 1.5-3.5m,在出露地面段4-4.5m。

断面均向南陡倾斜,北盘(下盘)上升,南盘(上盘)相对下降,标志层底面垂直高差1.5-4.5m,断面倾角平均可按80°考虑,由古土壤标志层的错断深度及倾角推算的地裂缝地面位置坐标见附表2。

㈣.Df2地裂缝的活动速率东二环以西可按10-15mm/a;东二环以东地裂缝目前仍处于隐伏状态,其活动速率可按5-10mm/a 考虑。

Df3 地裂缝在西安东车辆段洗罐厂(CK478+400)以东(小里程),地裂缝目前处于隐伏状态,地裂缝的活动速率较小,可按5-10mm/a考虑。

洗罐厂(CK478+400)以西(大里程),地裂缝出露地面,地裂缝的活动速率按10mm/a考虑较宜。

㈤.本次对出露地面的地裂缝调查结果表明,地裂缝对建筑物的影响宽度
10- 14 米,根据既有的地裂缝普查资料统计结果:地裂缝的主变形区北盘距裂缝4米,南盘6米;微变形区北盘距裂缝15米,南盘20米。

变形区总宽度35米。

㈥.当客专跨越地裂缝时,应执行陕西省标准《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DBJ24-6-88),北盘大于4米,南盘大于6米。

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裂缝对桥梁及路基的影响,采取相应对策。

桥梁孔跨布置应避开地裂缝主变形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