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王莎娜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7期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稽东中学王莎娜
【摘要】
我在数学教学中,积极推进有效教学,打造高校课堂: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情景;注重针对学生情况,设计课堂提问;注重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活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
有效教学高校课堂数学情景课堂提问数学活动
能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能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课堂。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使学生主动地去猜想、去推理、去验证,并在此过程中,采用
恰当的方法,不断丰富其知识,不断提高其技能,从而涵养学生的情感,使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我从数学课的特质出发,重视对学生的引领,精
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认真反思每一种教学方法。
我觉得好的数学课堂,应该重视学生智慧
的生成,应该关照生命的健康成长。
一、密切联系生活,创设数学情景
中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必要的数学情景。
数学,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是对生活实践的
总结和概括,同样,中学生学习数学,终究要为生活实践服务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尤其要注
意数学知识的生成,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情境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载体,或者说,是学生认知活动的信息
来源。
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用生活场景呈现问题,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
识体系,并逐步积淀为数学思想。
这样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在这样的情境下,不仅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也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
例如:我们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首先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情况,然后
依次发问学生:“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听了学生的回答,我将提问改为:“如图,在△ABC和△A1B1C1中,(1)已知∠B= ∠B1,请再补充一个条件
____,使△ABC∽△A1B1C1;(2)已知,请再补充一个条件____,使△ABC∽△A1B1C1。
”
学生顺利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仅靠照本宣科,背诵定理定义是做不到的,只有把相似三角
形的判定烂熟于胸才能正确回答。
这种情境能起到发人深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
学的有效性显著提高。
二、针对学生情况,设计课堂提问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接受能力也不同。
我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愿望,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1)设计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这样做,不至于因为提问简单,学生索然寡味,不放心上;也不至于因为提问过难,学生畏惧不前,失去信心。
面对学生,我上课前经常思考的问题是:①学生是否具备接受新知识的基础?②掌握新知识的学生人数、内容、程度怎样?③哪些内容需要学生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探究?哪些内容需要老师点拨、引导和讲解?只有摸清学生的知识层次,才能有效提问,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例如,学习求平均数。
我发问:我们怎么求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谁能估计每棵树的苹果数?围绕我的问题,学生作答,不感兴趣。
接下来,我话锋一转,让学生阅读材料,独立思考完成。
我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谁能用一个代数式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得到求知的满足,接下去再深入学习平均数的计算,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2)我的课堂提问往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未知向已知逐步转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没有梯度,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会不知所措,迷失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启而不发,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学习梯形的性质,设计了折纸活动,教学效果很好。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等腰梯形图片,进行操作观察,探索发现。
学生们说,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沿上下底中点的连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
活动二:怎么将等腰梯形纸片折出已学过的几何图形?有的学生说,我沿DE对折,将等腰梯形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另一个学生说,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我接着问,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学生不慌不忙,说出了证明结果:AD∥BC,过D 作DE∥AB,可得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ED,又因为AB=CD,故DE=CD。
我问如何证明
∠ABE=∠DCB,生答:∠ABE=∠DEC=∠DCE。
每位学生都进行折纸操作,在折纸中增强了感性认识,学习更直观,更容易了,进而上升到理性观察与思考,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新知,然后展示他们的发现或结论。
三、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直接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构建数学模型,使数学课堂因活动而精彩。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必须理清两个问题:什么时候开始活动?怎样活动?我往往在每次学习的关键点才安排活动: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安排活动、学生从生活场景概括出数学规律需要安排活动。
我们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能开启学生智慧的活动才是好活动,能够撬动学生思维的活动才有实际意义。
例如,我和学生学习测量河宽的问题:
吉祥公园中有一座喷水池,我们要测量这个喷水池A、B两点问的距离(不能直接量得)。
请根据所学知识,以卷尺和测角仪为测量工具设计一种测量方案。
要求:(1)画出设计的测量平面图。
(2)简述测量的方法,并写出测量出来的数据。
(3)根据测量结果,计算A、B两点之间的距离。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实验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只要能利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就可以。
学生通过双休日的探究与实践,测量报告中不下十
种方法。
可见,让学生充分地参加数学活动,是提高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之举。
总之,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要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吃透教学
要求、熟悉教材内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层次,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情
感体验。
高效课堂,与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只有课前精于教学设计,课上随机
应变,课下积极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