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贝类养殖学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壳类、贝类养殖学》考试大纲
一、教材
《虾蟹类增养殖学》王克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海水贝类养殖学》王如才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曹克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河蚌育珠部分)
二、试卷结构及比例
1、题型比例
单项选择题占10%(10);多项选择题占15%(5);名词解释占15%(5);简答题占30%(6);论述题占30%(2)。

2、内容比例
专业基础知识占30%;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40%(注:具体的养殖参数不列入考试范围);
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30%。

三、主要考查知识点
第一章甲壳类养殖学绪论
1、甲壳类、贝类养殖学定义。

研究虾蟹类、贝类养殖理论与应用技术
以增加水产资源与产量为目的,研究经济虾蟹类、贝类的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工地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措施。

2、甲壳类、贝类养殖品种与国内养殖概况(学名,分类地位,生产特性,
养殖方式,养殖产量组成),重点是对虾分类。

(1)发展甲壳类增养殖的意义
①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
②有优秀的养殖性能(生长快、周期短、食谱广)
③适合我国的养殖生产环境(种质、苗种、空间)
(2)分类: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
(3)养成生产
粗养方式 Extensive
半精养方式 Semi-intensive
精养方式 Intensive
超精养方式 Ultra-intensive
第二章虾蟹类养殖生物学
1、形态结构特点,主要生理器官
(1)虾形动物
体修长,腹部发达
①游泳虾类
②爬行虾类
(2)蟹形动物,
多扁平, 腹部不发达或退化。

结构模式:
头部6节,
胸部8节,
腹部7节。

除最前端体节具一对复眼,末端尾节无附肢外,每节上有一对附肢。

步足,共五对,四对至第八对胸部附肢。

2、对虾生殖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精荚、开放式纳精囊、封闭式纳精囊、
性腺)。

内部器官
-雄性(精巢、输精管、精荚囊)
-雌性(卵巢、输卵管)
外生殖器
-雄性(交接器、雄性腹肢)
-雌性(开放式纳精囊、封闭式纳精囊)
虾类雌性交接器又称纳精囊,位于第四、五步足基部间的腹甲上
纳精囊是否覆盖甲壳骨片:
封闭式:具一囊状或袋状的纳精囊,交配时精荚的豆状体即贮于其中,大多数对虾是封闭式纳精囊,如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

开放式:无甲壳,骨片等形成的囊状结构,仅在第四、五对步足基部间,腹甲上由甲壳皱褶凸起及刚毛等甲壳衍生物形成一区域,用于接纳精荚,精荚多粘附其上,西半球产的种类如南美对虾。

精荚: 精子成熟后,通过输精管下行至贮精囊,在输精管中相互聚集,外被薄膜形成簇状精子团块,交配之前被存于贮精囊中。

具封闭式纳精囊种类,交配时仅♂成熟,交配后须待卵巢发育成熟后方才产卵。

3、主要摄食器官与摄食习性(消化道与消化腺,饵料生物,食性转化)。

一、消化系统
(1.虾蟹类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及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食道、胃、肠以及肛门组成。

(2.贲门胃中有几丁质结构的胃磨;幽门胃内有复杂的几丁质刚毛和骨片-过滤食物
(3.爬行虾类在胃壁的前侧方两侧各有1胃石,用于蜕皮时提供钙质。

(4.有肝胰腺,多级分枝的囊状胆管组成。

能分泌消化液入胃且食物糜能直接入腺体消化
4、内分泌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
x-器官—窦腺复合体:位于虾蟹类动物的眼柄内, x-器官由是神经内分泌细胞集中体,窦腺是一种神经一血器官。

X-器官主要分泌物是MIH(蜕皮抑制激素)和GIH(性腺抑制激素),前者抑制y-器官蜕皮激素的分泌,后者抑制性腺发育。

y-器官:非神经内分泌器官,不同种类形状各异,一般位于咽部。

y-器官的主要分泌物为蜕皮激素,主要成分为20--羟蜕皮酮及共同产物。

促雄性腺:位于输精管末端,分泌物促进雄性腺发育及出现雄性第二征。

大颚器官:成对分布于大颚基部,其分泌产物被认为是一种性腺刺激素,可促进卵黄合成及卵巢发育。

5、繁殖习性(性腺发育,交配与产卵,胚胎发育,影响繁殖各阶段的内因
与外因)。

影响蜕皮与生长的因子
(1)外因
温度:营养:盐度:水质:放养密度:光照周期、强度、光质:
(2).内因
内分泌(蜕皮激素的控制)与蜕皮周期
蜕皮主要受体内激素的调控,温度、光照、饵料仅可以加速或延缓蜕皮过程,只有当外界环境因子均处于理想状态,对虾才能快速生长,从而引起蜕皮。

否则,即使蜕皮也不会正常生长,甚至出现负增长,不正常蜕皮往往也是造成对虾死亡的重要因素。

6、虾蟹类幼体发育过程及各阶段的习性(生活史)。

幼体发育
虾蟹类的幼体发育复杂多样,孵化的幼体要经复杂的变态发育才能变成与成体相似幼虾、幼蟹.
主要幼体阶段包括:
1、无节幼体(N)
2、溞状幼体(Z)
3、糠虾幼体(M)
4、后期幼体(仔虾、大眼幼体P
第三章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
1、虾蟹类苗种培育的工艺流程。

2、对虾育苗场的基本设施与功能。

(1育苗场场址选择:
海区的条件:盐度25~32,最低不低于20;pH值7.8~8.4;水交换好、无污染;底质以沙质或礁石为佳;藻相以硅藻优势、甲藻少;
场基坚固,抗风能力强;
淡水水源充足
电力、交通便利。

(2育苗场包括生活区和育苗区两大功能区。

育苗区主体:
三种车间:亲体培育/育苗/ 饵料培育;
四个系统:供水/供电/供热/供气。

育苗区布局:
原则:安全、方便、经济、减少能耗。

亲体培育、育苗、饵料培育应安静、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供水系统除从海区提水外,尽量保证自流自排。

热、电、气应安排在育苗区的下风处,且它们的工作间尽量集中。

(3配套设施
沉淀、过滤池:按育苗水体50~100%计,需150~600m3;
供气:罗茨鼓风机,8kw.hr二台;
供热:热水锅炉,2吨容量(20~30m3/hr)二台;
供电:按总用电负荷增加20%,成套设备二台。

3、育苗用水处理主要工艺与功能。

沉淀:
天然水域常受径流、降雨的影响,环境因子的变化大,有机物和悬浮物多,所以一般育苗场均建有沉淀池贮水。

沉淀池可选择土池或水泥池。

一级沉淀池(面积0.3ha—1ha)
二级沉淀池(水泥池面积50m2—100m2,深2m—3m)。

过滤:
育苗用水经沉淀后需要过滤消除杂藻、有机物、敌害生物。

虾蟹育苗用水一般要经过二级过滤后方可使用。

海水的消毒:
药物消毒:氯制剂(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碘制剂(碘伏/季氨盐碘)等;物理消毒:紫外线发生器;生物消毒:光合细菌等。

4、对虾亲本培育技术要点
一、亲体选购
亲体来源:
一是人工越冬培育的亲虾;
二是采捕海中亲虾(主要来源)。

亲体选择标准:
健康状况:应选体壮力强的个体,淘汰身体瘦软、体色异常、黑鳃烂鳃和身粘异物以及有严重外伤的个体。

性腺成熟度:卵巢发育正常、丰满,纵贯整个虾体背面; 海捕对虾最好选已交配过的个体,雌体纳精囊饱满,可见白色精荚。

体重规格:尽可能大规格,保证怀卵量和卵的质量。

南美白对虾雌体>60g/尾、雄体>45g/尾;
斑节对虾雌体>80g/尾、雄体>60g/尾;
5、对虾产卵孵化管理要点
二、产卵管理
刚产出的卵呈深绿色,在水中漂浮几分钟便很快下沉,属沉性卵。

受精卵的卵径为0.3mm。

1. 水温
13—14℃(中国明对虾); 26℃~28℃(日本囊对虾,斑节对虾);
2. 充气
池内要连续充气,但充气量应控制在1%—2% ;
3. 检查
早晨检查产卵情况,鉴定卵子质量并测定产卵数量。

2. 集卵与卵的清洗消毒
6、对虾育苗管理要点
7、虾苗出池与质量鉴定
、出池
*原则:必须在育苗池中渡过最脆弱的阶段,并能适应室外池塘环境条件,即从浮游转向低栖生活。

*约1公分左右,或以客户的具体要求定。

*时机要把握好,虾苗经淡化后,自相残杀造成的死亡率大大上升,如罗氏沼虾,每天可造成约10%的死亡。

密度越高,死亡数的绝对值越高。

第四章虾蟹类的养成技术
1、养成方式与特点比较。

粗放养殖:鱼塭养殖/人工生态系养殖/半蓄水养殖
池塘养殖:潮差纳排水/淡水添加/覆膜高位池/封闭式循环过滤养殖
工厂化养殖
网箱或围拦养殖
池塘综合养殖
2、对虾池的基本要求。

(1面积、水深与形状:
养成池:面积0.33~1hm2;水深2~2.5m,保水1.8m以上;形状以长方形,长宽比3:2为佳。

暂养池:面积100~200m2,水深1~1.5m。

贮水池:面积2~5hm2;水深2~2.5m。

用于沉淀、消毒、蓄水。

(2池堤:以抗台风、抗历史最高潮位和保水为原则。

外堤(防护堤):石或混凝土建造,高度应能防30年最高水位加最大台风波高为限。

内堤:采用水泥护坡,防崩塌和渗漏
(3进排水系统:养殖场建立独立的进排水沟渠;每口池塘有呈对角排列的进排水口,尽可能自动排干。

(4池底:一般要求覆沙,厚度30cm以上。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覆膜或硬底结构,防止池底泛酸或渗漏。

(5边坡:一般斜率为45度左右,用薄膜覆盖或水泥板墙。

(6增氧机的设置与使用
作用:增加溶氧;改善水体分层现象;有利于排污。

增氧设备:水车式、射流式、充气式和微管式
3、基础饵料培养的原理与方法。

基础饵料的种类:
天然虾蟹类一般以底栖小型动植物为食,常见的有藻类(底栖硅藻、蓝藻等);原生动物(有孔虫);甲壳动物;多毛类;昆虫幼体;贝类幼虫。

其中后四种为对虾的重要饵料。

施肥:
施肥的目的是培育底栖动物,肥水的好坏应以控制底栖丝状藻类“土皮”生长为前提。

一般入水后应马上施肥,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50cm 为宜。

即保证光能透入底部有利于底栖动物快速生长,又能控制青苔等丝状藻类的疯长,
肥水的原则:
水色:养成池放苗前水色控制茶色(红棕色)、淡绿、翠绿、浓绿(绿豆青)为佳。

暗绿、白浊、黄色、酱油色为老化水或异常藻类生长状况,应重新培水或换水。

刚毛藻(青苔)、浒苔、沟草喜在清澈的虾池中生长,若大量繁殖,对虾苗放养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放苗前应采用药物清除或控制水的透明度
4、中间培育的原理与方法。

指将全长1厘米的虾苗,在小型池塘培育达到全长2.5~3厘米的大规格虾苗的过程。

意义:大规格虾苗成活率高且稳定,提高饵料利用率,减轻养成池污染。

5、对虾配合饲料的质量要求。

1. 饵料系数 = 摄食量/增重量
1.2-1.6, 2以下
2. 诱食性能
3. 水稳定性
4. 外观
色泽一致,表面光滑,大小一致
6、基本投饵量计算方法。

基本量=个体理论摄食量×估计存虾数
7、投饵管理要点。

投饵管理原则
“少量多次、日少夜多、均匀投撒、合理搭配、先粗后精、交替使用”
1. 基本投饵量计算
基本量=
2. 投饵量的调整:
A. 摄食检查
肠胃:每次投喂后1~1.5hr,2/3的虾饱胃为宜;
残饵观察:1米水深处的饲料台2~3hr无残饵;
温度与气候
水温高于32~34°C或低于12~18 °C少投;晴天多投、大风雷雨天少投;
生长速度:
生长比速0.8~1mm/d为一般生长状况, 1.2~1.5mm/d 为快速生长状况;
水质:
水色发黑、发臭应减少投喂;
3. 投饵次数:
虾类具有连续摄食的特点,一般摄食后4~5小时空胃,因此尽可能保证以“少量多次”为原则。

据试验报道,中国对虾每天6次投喂比2次投喂的生长速度快72%。

一般来说,早期2~4次/天、中后期5~8次/天比较合适。

早晚多投,投饵占日投饲量的60%以上。

4. 投饵方法:
全池均匀投饲;
H水<1m的区域应多投(早期0.3~0.5m,中期0.5~1m,后期1~1.5m)
投饵盘和食台
8、底质调控的原理与方法。

底质的改善:
虾蟹类属底栖动物,一般在池底活动和觅食,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长。

高密度放养条件下,残饵、粪便、死亡的生物有机体等沉积池底,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物对虾蟹生长极为不利。

底质的调控方法:
人工排污
定期施入底质改良剂:
沸石粉20~30kg/亩;
麦饭石50~100kg/亩;
膨润土50~100kg/亩;
双氧水10~20 * 10-6,池底深施。

每15~20天施入一次。

9、常见疾病类型与病因(病毒病,细菌性病)。

一、对虾主要疾病种类:
病毒病:对虾杆状病毒(BP)、白点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微小病毒(HPV)等。

细菌性:红腿病(弧菌、单胞杆菌);白斑病(弧菌);烂鳃病(弧菌);黑斑病(弧菌、单胞杆菌)。

真菌病:肿鳃病、水霉病
其它:肌肉白浊病(未知);固着纤毛虫病(钟虫、聚缩虫、累枝虫);软壳病(营养不良)。

10、传染性流行病分类、发病特征、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

①白斑综合症
病原: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症状:WSS的典型症状特征是病虾甲壳内侧出现0.5~2.0mm的白色斑点。

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约3-10天,死亡率可达100% 。

初期:
虾群食欲欠佳,摄食量下降,胃不饱满,全空或半空的虾体比例较多,反应迟缓,体质虚弱,间断浮出水面;
中期:
病虾静卧池底,胃肠空虚,头胸甲及腹甲易被揭开且不粘连真皮,揭下的甲壳上有的有0.5~2.0mm的白斑;
后期:
病虾对外界反应极度迟钝,大部分虾体甲壳略有发红,腹节肌肉白浊,虾血淋巴稀薄,不凝固,死亡迅速增加, 。

WSSV传播过程:
1988年首次在台湾发现后,从闽浙蔓延至全国沿海各地。

1993年,我国养殖对虾因暴发白斑综合征,导致巨大经济损失。

1994-1995年在泰国、印度、朝鲜、马来西亚、日本和太平洋海岸国家造成暴发性流行。

1995年,西半球也报道了WSSV。

WSSV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经口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感染方式,黄健等用病虾肉和饲料混合喂健康对虾
导致对虾发生WSS。

何建国等用发病虾肉和发病虾池内的浮游生物饲喂健康对虾,均诱发急性WSS。

垂直传播:
Lo等、包振民等用光镜组织病理学、电镜观察和原位杂交相结合,检查了
WSSV在发病对虾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在虾的精巢、精荚、卵巢中都
发现了WSSV。

诊断方法:
(1)现场观察症状;
(2)T-E 染色法;核肿大和嗜两性着色病变(3)电镜超薄切片法;感染
较重的细胞中,胞核内几乎充满病毒粒子
(4)ELISA法;WSSV的多克隆血清,对虾血淋巴和鳃等组织中的病毒, (5)核酸探针技术;WSSV核酸探针
(6)PCR技术等。

WSSV基因组序列,目前PCR技术已成为WSSV监测、诊断以及亲虾或虾苗检测的最常用方法;也是目前最特异、最敏感的方法。

②托拉(Taura)综合症
病原:托拉(Taura)病毒(TSV)。

症状:14-40天,体重在0.05-5.0克的幼虾,易感染该病毒,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急性感染者,绝大部分病虾红须、红尾,尾扇边缘体色变成茶红色;病虾不摄食或少摄食,在水面缓慢游动,病虾蜕壳即死亡;慢性感染者,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生长受影响,但是不能摄食,死亡不严重。

幼虾易发生急性感染,死亡率较高;而成虾,则易发生慢性感染,死亡率相对较低。

诊断方法:A.现场症状;B.电镜超薄切片法;C.PCR技术等。

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主要是实施健康养殖管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进行综合预防。

A.彻底清污消毒;清污后每亩用生石灰120-150千克或漂白粉25千克(含有效氯30%)等消毒剂消毒;
B.使用无特定病毒感染的健康虾苗,并控制放养密度;
C.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水源,应用有限水交换系统。

D.使用优质饵料,如发现池虾带病毒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池水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在饲料中添加0.1%-0.2%稳定性好的维生素C
或可增强对虾免疫的药物;
E.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出现病症时,停止换水,应用有益细菌,调节池
内藻相,减少对虾惊扰;
11、生态防控原理与技术
SPR种苗生产工艺
(1SPR生产原理
在SPF家系中选育对特定病原又有抵抗力的个体/群体/家系
进行杂交选育
(2生产工艺
由SPF亲虾杂交、选育而来
(3目前美国有生产
抗TSV病毒:69%(SPR):31%(SPF)
抗IHHNV病毒
(4SPF和SPR种苗的特点
SPF
只是不带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病原,不意味着不生病
不是可遗传的性状
对其他病原不会有易感性
总会减少得病的风险
SPR
通常只抗某种特定病原(如陶拉病毒、IHHNV)
与抗逆性不同
自身可携带或不携带病原
(5SPF和SPR种苗应用的局限
SPF苗种不能保证避免病毒病
理由1:单一SPF的局限
理由2:环境通常难以彻底消除病原
好的效果依赖环境等其他条件得到满足
工厂化养殖是可能的出路
封闭水源(如地下水)成功机率较大
SPR苗种有一定抗病力,但对其他病原通常没有特殊抵抗力
SPR苗种可能带有病原,或许会成为病源
第五章河蟹的养殖
1、河蟹的分类。

中华绒螯蟹在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绒螯蟹属。

绒螯蟹属
中华绒螯蟹
日本绒螯蟹
合浦绒螯蟹
直额绒螯蟹
狭额绒螯蟹
2、河蟹性腺发育和繁殖过程的基本特点。

性腺发育:
“黄蟹”:由大眼幼体蜕变的幼蟹,在淡水中生长16个月左右,经过许多次蜕壳,个体增长显著,但尚未到性成熟阶段.
“绿蟹”:“黄蟹”最后一次蜕壳后性开始成熟的河蟹;
性腺发育与繁殖活动:
自寒露至立冬,河蟹开始生殖洄游,这一阶段性腺发育迅速。

立冬以后,性腺完全发育成熟,此时的河蟹经交配,不久,雌蟹即可产卵。

如果外界环境条件得不到满足,卵巢就会逐渐退化。

3、仔蟹与蟹种培育原理与关键技术。

4、性早熟蟹种的成因与管理
1)积温过高
人工养殖比天然生长期长30~40天
水体水温:室内水泥池夏秋温度>池塘、湖泊
水位太浅:20~50 cm
无遮荫物
全球气候变暖
2)营养过剩
池塘中天然饵料丰富
投苗量不足
投喂过量或饲料中动物蛋白偏高
饥饱不匀
3)水质问题
水质恶化、老化
盐碱地区
4)品系问题
近亲繁殖
亲蟹小型化
5、生态养殖成蟹原理与关键技术
生态养蟹:
生产原理: 通过“种草、投螺、稀放、配养、调水”等技术措施,人工营造并维护好养殖水体生态系统,使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尽量趋干平衡。

配养模式: 年初投放蟹种300只〜500只/亩,科学搭配放养鳜鱼、翘嘴红鮊、青虾、花鲢、白鲢等名特水产,
产量表现:亩产河蟹60kg、青虾30kg、优质鱼类100kg ,亩效益可达2000元。

池塘环境调节
①水草栽培,2月~3月栽种伊乐藻、黄丝草,亩栽48公斤;3月~5月分期
播种苦草,亩种苦草籽100公斤。

在河蟹生长的夏季阶段,移栽金鱼藻和轮叶黑藻,亩栽185公斤,在池塘水体中形成至少三种以上的水草种群。

确保水草覆盖率在中后期达到60%以上。

②螺类投放,清明前每亩投放螺蛳160公斤。

确保河蟹从蟹种到商品蟹生长
过程均有适口的鲜活天然动物饵料,既可节约人工配合饲料,又可确保河蟹的生长。

同时,能够清除残饵,提高水体的自体净化能力。

第六章贝类增养殖概述(不考)
第七章养殖贝类的生物学(食性分类、生态类型)
贝类的摄食方式依种而异,主要与其摄食器官的构造有关。

归纳起来可分为下列 3种类型。

1、滤食在外套膜(及水管)的配合下,籍鳃和唇瓣上的纤毛过滤作用而被
动地摄取水中的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等)为食。

瓣鳃纲,如泥蚶、缢蛏、牡蛎、贻贝、扇贝。

鳃就象细筛子一样将微小颗粒筛滤下来,经过鳃丝表面分泌的粘液粘裹,纤毛的运动,使食物象传送带一样经过食物运送沟送至唇瓣与口。

饵料生物:以硅藻、原生动物和单鞭毛藻占数量最多,尤其是硅藻。

2、舐食以齿舌带上的小齿锉食食物。

匍匐爬行运动,摄食的对象主要是
海藻等植物。

以鲍为代表的腹足类,它是利用齿舌刮取舐食,因此被列为舐食性。

它的主要饵料为大型的褐藻和红藻等植物性饵料。

舐食性的贝类,在口腔中装有两枚硬腭片,后方有齿舌作为锉碎食物之用。

消化酶的种类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分解酶。

鲍平均每一克体重的增长,约需要8—15克的海藻营养,由此推算产一吨的鲍,就需要,提供8—15吨海藻作为鲍的食料。

3、捕食头足纲的种类专门的捕食器官。

如乌贼有 1 对触腕用于捕食。


食的食物种类主要是水中的鱼类、甲壳类、贝类和其他动物。

以玉螺、骨螺为代表的腹足类。

捕食性腹足类饵料是瓣鳃纲和个别腹足类以及少量各种动物的尸体。

捕食性腹足类常具备强大的攻击力量,象玉螺、骨螺在吻的腹面有穿孔腺,能分泌酸性液体溶解瓣鳃纲贝壳,然后用齿舌锉食其肉。

因此玉螺、骨螺等贝类便成为养殖贝类的大敌。

第八章贝类的苗种生产(育苗方式定义,半人工采苗原理与关键技术)
半人工采苗是根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里,用人工方法向自然海区投放适宜的采苗器或改良海区的环条件,使其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而获得贝类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

优点:方法简单、成本低、效率高、产量大
半人工采苗的原理
几乎所有瓣鳃纲贝类在附着变态时都有用足丝附着生活的过程,然后完成变态。

半人工采苗的方法
固着型贝类的半人工采苗方法(牡蛎)
投石采苗
插竹采苗
筏式采苗
清礁采苗
人工育苗是指从亲贝的选择、蓄养、诱导排放精卵、受精、幼虫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

优点:引进新种;提早育苗,延长生长期;防除敌害,提高成活率;苗种纯,质量高,规格一致;可以进行多倍体育种,选种,培育优良新品种
第九章养蚌育珠
1、外套膜的结构。

位于贝壳内面,紧贴贝壳,为左右两片软的薄膜,它包住内脏团,保护内部器官。

2、淡水常用育珠蚌的品种、习性和成珠效果比较。

1、三角帆蚌(劈蚌、翼蚌)
壳大而扁平,壳质较厚,坚硬,壳后缘向上伸展,呈三角帆状,壳表面为黄褐色或黑褐色,壳内珍珠层呈乳白色、肉红色或紫色,具有美丽的珍珠光泽。

其产珠质量好,珍珠细腻光滑,色彩鲜艳,珠形较圆,但珍珠生长缓慢。

生活在水质清澈、流水较急的水域。

(二)褶纹冠蚌 ( Cristaria plicata )
俗称鸡冠蚌、湖蚌、绵蚌。

珠蚌科、冠蚌属。

前背缘冠襄小而不明显、后部长而高,后背向上斜伸展而成大的鸡冠状,具
一后侧齿,无拟主齿,壳表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

育珠特点:珠质多皱纹,产量高、生长速度快,长圆形,光泽好,多呈玉白,淡粉红色。

多栖息在水流较缓的湖泊,静水池塘中。

3、珍珠形成的原理。

1、外因的形成
河蚌的外套膜受到异物(如砂粒、小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的外表皮细胞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则陷入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形成珍珠。

由于这种原因形成的珍珠是以异物为核的,称为有核珍珠。

如果侵入的异物过大或粘附在蚌壳的内层,外表皮
细胞不内陷形成珍珠囊,而是直接向异物的表面分泌珍
珠质,形成附壳珍珠。

2、内因的形成
外套膜表皮细胞受到自身病理刺激后,受刺激的外套膜表皮细胞的一部分进行细胞分裂,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质——角质蛋白,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地包被有机质,形成珍珠。

这种原因形成的珍珠,由于没有异物为核,称为无核珍珠。

4、河蚌人工繁殖过程
一、河蚌的生活史
精、卵在鳃上腔受精
→外鳃瓣上发育成钩介幼虫
→排出体外后,以其足丝和钩刺粘附于鱼的体表营寄生生活
→ 10多天后,钩介幼虫变态成稚蚌,脱离鱼体,转营底栖生活。

5、无核珠的手术操作过程。

剖蚌-剪除色线-分剥内外表皮(剥离法、削片法、撕片法)-整修和切片-剪取外套膜的外表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