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重点名校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重点名校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积累
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大鱼海棠》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时代的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B.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C.能否准确地解释粉丝文化的内涵,是正确树立青少年价值观的关键问題。
D.国庆节前夕,南宁市许多商家开展商品打折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消费。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 )
A.瞭.望(liào)慰藉.(jiè)舷.窗(xián)风雪载.途(zǎi)
B.翌.日(yì)缄.默(jiān)农谚.(yàn) 玲珑剔.透(tī)
C.窈.窕(yǎo)狩.猎(shǒu)翘.首(qiáo)叱咤.风云(zhà)
D.迁徙.(xǐ) 脑髓.(suǐ)崭.新(zǎn)鳞次栉.比(zhì)
4.下列诗句中用“梨花”比喻人物的是哪一句?()
A.千树万树梨花开B.驿路梨花处处开
C.梨花一枝春带雨D.梨花枝上层层雪
5.诗文默写填空。
明月在古诗词中象征对故乡、友人、亲人的思念。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维在《竹里馆》里写道:“深林人不知,______。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但愿人长久,____。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描写战斗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_____,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论语》中阐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两句诗分别描绘了《水浒传》中的两位人物。
此二人形象同中有异,请结合小说中的情节具体分析其异同点。
(甲)江湖驰骋九州横,醉酒迎冈哮虎声。
(乙)顽皮铸铁抖黑蓬,双斧捶尸乱骨横。
二、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复儿子书
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己告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汝不应若是耳。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稿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⑴悉:知道。
(2)兹:现在。
(3)汝:你。
(4)业:已经。
(5)资:钱财,费用。
(6)即:就,便。
(7)告罄:财物用尽。
(8)苟:假如。
(9)特:不过。
(10)恃:依仗,依赖。
(11)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12)固:本来。
(13)稼穑(se):泛指农业劳动。
(14)致:给予。
(15)函:信件。
(16)毋:不要,不可。
(17)负:辜负。
(18)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儿自去.国至今(______)求学宜.先刻苦(______)特汝不应若是.耳(______)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3.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8.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子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自.始至终谈笑有鸿.儒/鸿.鹄之志
B.中通.外直/政通.人和可以调素.琴/素.不相识
C.亭.亭净植/亭.台楼阁花之隐逸.者/闭情逸.致
D.宜.乎众矣/事不宜.迟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斯是陋空,惟吾德罄。
翻译: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但居室里的兰花气味芬芳。
理解:刘禹锡认为判断居室简陋与否的标准在于居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
B.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理解:周敦颐唯独喜爱莲花,主要原因在于莲花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理解周敦颐认为,喜爱莲花的人不像喜爱牡丹的人那么多,也不像喜爱菊花的人那么少。
3.下面的(链接材料)中说“人之所宝者异也”。
结合上面两篇短文,说说刘禹锡、周敦颐和子罕“所宝者”分别是什么。
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①,子罕不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室,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与我者,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故宋国之长者曰:“人之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注:①[司城子罕]乐喜,子姓,乐氏,字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卿。
②[搏黍]黄鹂(黄莺)的别名③[儿子]婴儿。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来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________________)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________________)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D.言和而.色夷/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战!
4.下列各项内容全都表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弟子填其室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B.③⑤⑥⑦C.①②⑤⑥D.③④⑦⑧
5.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10.议论文阅读
习惯成自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
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
“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
..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2.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3.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11.实用文本阅读
多策并举整治“五毛食品”
①整治“五毛食品”,维护孩子“舌尖上的安全”,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多策并举,加强源头治理,严查销售渠道,形成长效机制。
②近期媒体曝光的“虾扯蛋”辣条,生产车间卫生状况恶劣,其销售网点主要集中在一些学校附近的摊点、商店等,直接损害儿童健康,引起社会关注。
其实,校园周边零售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
这些辣条等零食价格低廉,口感辛辣刺激,色泽艳丽,通常被称为“五毛食品”,常常馋住了学生,也愁坏了家长,难住了学校。
③“五毛食品”多为调味面制品,比如辣条,此外还有豆制品、膨化食品、糖果、饮料、冰棍等小食品,其诱人的口感、亮丽的色泽并不是来自食物本身而是各种食品添加剂。
比如,被称为“大黄鱼”的零食里没有鱼肉,“蘑菇
丝”里也没有蘑菇。
一包小小的零食包含的食品添加剂可能多达一二十种,不仅高油高糖高盐,还可能存在甜味剂、防腐剂超标等问题。
特别是一些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三无”零食,质量不过关,食用后很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
④整治“五毛食品”,维护孩子“舌尖上的安全”有迫切的社会需求。
去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出关于开展校园及周边“五毛食品”整治工作的通知,各地整治取得一定成效,但问题仍未根治。
“五毛食品”治理难主要是因为供需两“旺”。
口味颜值都诱人的小零食,只需五毛、一元钱就能买到,学生支付得起,还容易跟风消费。
同时,“五毛食品”生产制作简单,原料成本低廉,有些甚至粗制滥造,虽然售价不高,但销量较大,利润不少,一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当然趋之若鹜。
⑤最近,一些地方要求在校园及周边禁止销售“辣条”等零食,此举对整治校园周边的食品销售乱象或许能够立竿见影,但从根本上保障儿童食品安全,还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多策并举。
⑥整治“五毛食品”首先要抓生产源头。
监管部门要坚决取缔无证生产“五毛食品”的“黑窝点”“黑作坊”,捣毁生产源头。
追查涉案产品销售流向,切断非法生产经营食品的利益链条,并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黑心企业得不偿失,付出巨大代价。
⑦整治“五毛食品”还要严查销售渠道。
重点排查和整治学校周边的小超市、小餐饮店、无证摊贩等。
既要对销售问题“五毛食品”的商家进行处罚,又要引导商家拒售“五毛食品”。
同时,学生和家长在选购商品时要仔细甄别,远离来源不明的“五毛食品”。
⑧整治“五毛食品”不能搞一阵风,而要纳入日常监管,形成长效机制。
同时对学生的“食育”也应融入学校日常教学,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从小培养健康饮食观念,引导学生勿贪便宜,远离安全隐患突出的“五毛食品”。
(《人民日报》2019年3月27日19版,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毛食品”中的“三无”产品,质量不过关,食用后一定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
B.“五毛食品”多为调味面制品,比如辣条,此外还有豆制品、膨化食品、糖果、饮料、冰棍等小食品,包含的食品添加剂可能多达一二十种。
C.学校周边的小超市、小餐饮店、无证摊贩等是“五毛食品”的重灾区,要要引导商家拒售“五毛食品”,也要教育家长和学生拒买“五毛食品”。
D.所谓的“五毛食品”是指:生产制作简单,原料成本低廉,口感诱人、色泽亮丽,售价不高,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的零食。
2.下列选项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一些“五毛食品”违法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食用添加剂,还有的在“黑窝点”“黑工厂”生产加工,存在有害微生物超标的问题。
B.当前,一些地区有关部门对劣质“五毛食品”的危害认识不足,执法力度不强。
有关部门要加强执法,对那些违
法生产、售卖的商家,要严惩重罚。
C.从膳食营养的角度看,“五毛食品”一般为高油、高糖、高盐类食品,少年儿童吃了这些食品,健康食品不会少吃,正常的营养摄取也不会减少,生长发育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D.“五毛食品”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给少年儿童带来营养危害甚至健康毒害。
3.联系全文说一说怎样有效整治“五毛食品”问题。
三、应用
12.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公务员小李看了看同学递来的名片,只见上面写着“中学教师/作家/摄影师”,很羡慕地说道:“几年不见,你已经成了斜杠青年啦!”
材料二:在企业职员小梁看来,斜杠青年可以感受更多的职业,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个人兴趣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也可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同时斜杠青年的生活很充实,还能接触到更多的人,有时还能挣点外快,减少单一职业的枯燥,何乐而不为呢。
材料三:某电气工程师并不认可斜杠青年,他认为,斜杠青年没有一项突出的技能,每份工作都是“半吊子”;斜杠青年的职业规划很迷茫,工作缺乏保障;同时斜杠青年要平衡各职业间的关系,浪费时间和精力,收入也不稳定,投入到每项工作的时间少,影响工作质量。
(1)根据材料为“斜杠青年”下定义。
(2)“斜杠青年”为什么受到一些年轻人的羡慕?
(3)“斜杠青年”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活跃群体,如何让这一群体健康成长?请你提出一些建议。
(至少两条)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
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教训也是礼物……这些礼物,无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请以“岁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要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A
【解析】
B.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C.动宾搭配不当,“突破”改为“实现”;
D.否定词误用,删去“不”;
故选A。
2、D
【解析】
A项搭配不当,“水平”改为“能力”;B项语序不当,应为“推举、讨论、表决”;C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
3、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风雪载.途”应为zài;B项,正确;C项;“狩.猎”应为shòu;D项,“崭.新”应为zhǎn。
据此,答案为B。
4、C
【解析】
A比喻冬雪。
B比喻雷锋精神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C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
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
D指梨花。
5、(1)我寄愁心与明月明月来相照千里共婵娟(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3)一个纯粹的人(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婵娟、霹雳、罔、殆”的书写。
6、(示例)李逵在打殷天锡这件事上,连累柴进坐牢,差点送命。
武松替兄报仇时,先调查情况,再从嫂嫂那取口供,并杀死嫂嫂和西门庆,最后去县衙自首,一步步按计划来。
同为打抱不平,都体现了李逵和武松性情刚直、不畏强暴的性格。
但李逵比武松多了鲁莽少了理性,没有城府,而武松行事则周密得多。
【解析】
武松得知兄长被暗害后,并没有一股脑的便提刀杀人,而是在暗中收集证据,然后告发官府,可见武松是一个做事非常稳重的人,不鲁莽。
武松是一个行事十分稳重的人,就算是杀人,他也想好了退路,如何把人杀了还不用判死罪,这就是学问了。
故此这才有了将潘金莲衣服扯开才杀人的细节,根据大宋律例规定,杀人罪分为谋杀、故杀、斗杀等几类,前两种毫无疑问是要判死罪的,但最后一种斗杀却不用,将潘金莲衣服扯开,造成打斗的场面,将杀人定为斗
杀,这就是武松的目的。
杀完人之后,武松并没有立马逃离现场,反而主动自首,最后的官府判决又是怎么写的呢?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武松与嫂打斗,一时杀死。
”最后判处了个发配的罪行。
武松给许多人都上了一课,可见懂法的重要性,那有勇有谋的武松。
殷天锡倚仗高的势力,要强占先朝柴世宗嫡系子孙柴皇城的花园住宅,柴以有朝廷发的"丹书铁券"保护,与其论理,竟被他殴打。
柴皇城召其侄柴进回来,继续与之论理时,又欲殴打柴进,李逵在旁愤极,将其打倒致死。
可见李逵鲁莽行事,不计后果。
二、阅读
7、1.(1)去:离开(2)宜:应当,应该(3)是:这样(4)作:奋起
2.(1)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
(2)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什么指望了!
3.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是”的意思是“代词,这样”;“去”是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虽(即使)、百金(名词动用)、力(财力)、汝(你)”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余(我)、而(表顺连)恐于(对)、汝(你)”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作答时可根据“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己告罄?”和“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等语句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你的来信内容我已都知道了,现在我再汇给你日元五百,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不过四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这确实很让人奇怪!你这次去,目的是求学.求学应当以刻苦为先,不必去在乎交友应酬的事.你带去的费用,也是足够用一年多的,为什么四个月不到就花完了呢?你假如花在了应该用的地方,即使一天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不过你不应该是像这样的.何况这样的浪费,必定不是花在饮食起居上,一定是另有其他的事耗费的.你也曾读过《孟子》吧,大凡有所作为的人,一定先让他的内心受苦,让他的身体受饿受累,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会有所作为.你倚仗有父亲我的保护,不需要这样,但是你应当知道劳动的艰辛,尽你求学的本分.如果不这样,即使学成回国,也一定是一件事也做不了.你现在这样,我今后可能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是小事,但因为钱而荒废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曾写信告诫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怎么就忘。